八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基础全面练
1.(3分)(2024·东莞高一检测)《虎溪三笑图》是宋人根据东晋高僧慧远、儒者陶渊明和道士陆修静的传说故事所绘。一日,陶渊明与陆修静自慧远处归,主人相送。三人谈兴颇浓,行至虎溪桥,虎辄号鸣。这一故事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
A.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B.佛教完成了本土化
C.道教最受官方尊崇
D.社会思想多元并存
【解析】选D。根据材料“三人谈兴颇浓,行至虎溪桥,虎辄号鸣”可知,分别代表儒、释、道的三人相谈甚欢,侧面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活跃,儒释道多元并存,D正确;儒学独尊地位确立于汉朝,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A;佛教完成本土化是在唐朝,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B;中国古代儒学居于正统地位,C说法错误,排除。
【深化点拨】“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即儒家、道教和佛教思想的相互交融、相互借鉴,但并没有融合成一种思想体系。
2.(3分)唐诗作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下表所示的这些诗句( )
人物 诗句
杨炯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王维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李白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A.说明唐朝边患危机严重
B.反映出唐朝对外战争的频繁
C.体现了唐代的尚武风气
D.折射出唐朝民族关系的紧张
【解析】选C。这些诗句都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体现了唐代的尚武风气,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边患危机的严重,排除A;材料看不出唐朝对外战争的频繁,排除B;材料不能体现唐朝民族关系的发展状况,排除D。
3.(3分)王献之的书法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下图是其代表作《中秋帖》,最符合该帖书体特征的表述是( )
A.端方浑厚 B.扁平工整
C.率性俊逸 D.规矩整齐
【解析】选C。《中秋帖》是王献之的草书作品,其形态流畅自如,笔画优美而不失活力,显示了他特有的率性俊逸的风格,故选C;“端方浑厚”“规矩整齐”是楷书的特点,排除A、D;“扁平工整”是隶书的特点,排除B。
4.(3分)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是根据西晋文学家张华的文学作品创作的,其主要内容是关于女子德行的劝箴。据此可知,该作品( )
A.奠定了其画圣的地位 B.体现了儒学的影响
C.突出了对形似的追求 D.意在展现男女平等
【解析】选B。该作品体现了儒学对女子德行的要求,B正确;画圣是指唐代的吴道子,排除A;顾恺之追求的是“以形写神”,排除C;受封建思想影响,当时不可能展现男女平等,且与材料无关,排除D。
5.(3分)《齐民要术》记载:“凡黍穄田,新开荒为上,大豆底为次,谷底为下……良田小豆底佳,黍底次之。”据此可知,《齐民要术》关注( )
A.精耕细作 B.开垦荒田
C.休耕轮作 D.改良工具
【解析】选A。《齐民要术》强调对耕种的土地的选择,体现了古代对农业技术的重视,有利于提高单产,符合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A;材料主旨是种植黍、豆、谷的最优土地,而非开垦荒地,也与休耕轮作和改良工具无关,排除B、C、D。
6.(3分)南北朝时期,北齐烧制出仰覆莲六系青瓷尊,北朝贾思勰编写了《齐民要术》,隋朝李春设计建造了赵州桥。这些成就( )
A.源于人民的劳动实践
B.依赖于北方人民的南迁
C.得益于中外文化的交流
D.取决于社会环境的安定
【解析】选A。北齐的青瓷,北朝的农学著作,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都源于人民的劳动实践,故选A;北齐、赵州桥(河北)都位于北方,与北方人民的南迁无关,排除B;材料中的成就是中国人民的独创,与中外文化的交流无关,排除C;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排除D。
【补偿训练】
在舟楫通行的农耕文明时代,桥梁建设在技术上受制于石块的大小长短。因革新桥梁技术而使赵州洨河实现“坦途箭直千人过,驿使驰驱万国通”的桥梁专家是( )
A.祖冲之 B.李春 C.僧一行 D.郭守敬
【解析】选B。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首创“敞肩拱”结构形式,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故选B;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排除A;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地球子午线的长度,排除C;元朝郭守敬最突出的成就是设计和监制多种天文观测仪器,编订新的历法《授时历》,排除D。
7.(3分)唐政府曾广泛吸收社会人士参与历法编制工作,如著名的天文学家僧一行,就曾主持编制过《大衍历》,并且负责制造了不少天文仪器。这体现出( )
A.科学技术服务社会生产
B.中国天文技术领先于世界
C.国家力量推动科技发展
D.政府加强了对文化的控制
【解析】选C。根据材料“唐政府曾广泛吸收社会人士参与历法编制工作”可知,在政府的组织下,唐朝天文学取得了不少成就,这体现出国家力量推动科技发展,C正确;材料并未提及科技发展的目的,排除A;材料没有世界天文技术的相关内容,无法做出比较,排除B;材料是政府对科技的助力,不是控制,排除D。
8.(3分)唐代时,各国使者、教派所带来的文化融入唐朝,同时唐朝的律令制度、汉字文化、儒家文化等波及东亚乃至东南亚,其文化影响甚至远及大食(阿拉伯帝国)、拂菻(拜占庭帝国)等地。这表明唐朝( )
A.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B.深受外来文化影响
C.政治制度优越先进
D.包容开放影响世界
【解析】选D。唐朝时期,大量外来文化融入唐朝,同时唐朝文化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这表明了唐朝的包容开放影响了世界,D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科技以及政治制度层面的内容,排除 A、C;材料不仅体现了唐受外来文化影响,也体现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排除B。
9.(3分)唐朝对外交通发达,与域外的经济文化联系频繁。观察《唐朝对外主要交通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法显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①地取经
B.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到②地传授佛法
C.③地向唐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
D.向西经丝绸之路最远可以到达④地
【解析】选C。③地是日本,唐朝时曾派遣许多使节和留学生,C正确;法显是东晋时期的高僧,排除A;鉴真东渡日本,应该是③地,②地是新罗,排除B;唐朝向西经丝绸之路最远可以到达欧洲,排除D。
10.(3分)(2024·深圳高一检测)唐朝要求弘文馆生、崇文馆生研习经史须用官方正音“读文精熟”;科举考试须使用官方颁布的韵书;吏部将“言辞辩正”作为铨选四项标准之一。这些规定有利于( )
A.文化交流 B.扩大选官基础
C.澄清吏治 D.推动方言传播
【解析】选A。根据材料“用官方正音‘读文精熟’”“使用官方颁布的韵书”“将‘言辞辩正’作为铨选四项标准之一”等信息可知,这些规定有利于文化交流发展,A正确;科举制有利于扩大选官基础,排除B;材料与吏治现象无关,排除C;材料中强调使用官方语言,不是推动方言传播,排除D。
综合应用练
11.(3分)(2024·九省联考新疆卷)下表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部分士族的状况。据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族 ( )
士族 代表人物 主要成就
颍川庾氏 庾峻、庾纯、 庾阐 儒学造诣很深;庾阐为山水诗之先驱
颍川钟氏 钟繇、钟会 文学和书法上的造诣在历史上留下浓重一笔
河东裴氏 裴驷、裴子野 善礼乐制,讲求经世致用,文章为后世所推崇
琅琊王氏 王敦、王导、 王羲之 工于书法,政治地位和文学修养甚高
A.成为传承文化的重要力量
B.推动了贵族政治的复兴
C.促使儒学成官方正统思想
D.严重削弱了皇帝的权威
【解析】选A。据材料“儒学造诣很深”“山水诗之先驱”“文学和书法上的造诣”“文章为后世所推崇”“工于书法……文学修养甚高”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族在思想和文学艺术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成为传承文化的重要力量,故选A;魏晋南北朝时期属于士族门阀政治,不属于贵族政治,“推动了贵族政治的复兴”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促使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排除C;材料主要涉及士族在思想和文学领域的贡献,并没有关于削弱了皇帝的权威的描述,D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2.(3分)下表是魏晋至唐宋时期有关佛教的论述记载,这些反映了( )
记 述 出 处
“佛教之所以重资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 东晋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
“周孔即佛,佛即周孔。……周孔救极弊,佛教明其本耳。” 东晋孙绰《喻道论》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唐代高僧慧能《疑问品第三》
“佛也极焉……以佛广之……孝其至且大矣。” 北宋契嵩禅师《孝论》
A.佛教本土化世俗化倾向明显
B.中国古代思想的多元特征
C.佛教的政治化倾向不断增强
D.儒佛道三教合一趋势加强
【解析】选A。佛教在发展中受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呈现中国特色的本土化倾向,故选A;材料主旨是有关佛教的论述,没有涉及其他思想,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政治化倾向,排除C;材料没有提及道教,不能说明儒佛道三教合一趋势,排除D。
13.(3分)(2024·东莞高一检测)南朝梁武帝极为崇佛,他扩建寺庙,带头吃素,登坛讲经,还多次舍身同泰寺。北魏太武帝却用儒学和道教自我标榜,于446年采取了一次大规模的灭佛行动,毁坏寺庙,坑杀僧徒。两位“武”皇帝对佛教的态度表明( )
A.南北朝时期宗教影响政治
B.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了挑战
C.“三教合归儒”理论开始形成
D.统治者的好恶决定宗教存续
【解析】选A。据本题材料“南朝梁武帝极为崇佛”“采取了一次大规模的灭佛行动,毁坏寺庙,坑杀僧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朝梁武帝崇佛,北魏太武帝灭佛,统治者将佛教作为影响统治的重要因素,采取不同政策加以管理,反映宗教影响政治,A正确;佛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而北魏太武帝灭佛反映佛教发展受到一定遏制,排除B;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排除C;统治者的好恶影响宗教发展,但不能完全决定宗教存续,比如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排除D。
14.(3分)成书于北魏的《齐民要术》吸收了《尚书》《诗经》等经典的民本、农本思想,主张富民、孝道,指出赡养父母的前提是要发展农业;并吸收了孟子、荀子等人的主张,要求遵循天时、地宜的自然规律。这说明( )
A.儒家思想影响农业理念
B.统治阶级推崇儒家文化
C.民族关系决定经济发展
D.自然条件限制农业生产
【解析】选A。《齐民要术》中吸收了儒家经典和儒家先贤关于发展农业的思想,这说明儒家思想影响农业理念,A正确;材料说明儒家思想影响农业理念,未涉及统治者对儒家文化的态度,排除B;“民族关系决定经济发展”夸大了民族关系对经济的作用,排除C;材料说明人们需顺应自然规律发展农业,而非当时的自然条件限制农业生产,排除D。
15.(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两代,以高度的凝聚力继承了商周秦汉以来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以旺盛的消化吸收力融汇了外来文化的新鲜养料,以超越前人的创造力造就了当时第一流水平的具有世界性的隋唐文化,以空前的拓展力远播异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隋唐王朝相继屹立的数百年中,万千百姓以坚强的毅力和饱满的热情,辛勤地创造着贯通南北的大运河,繁盛的京都长安,千古绝唱的诗歌,意到笔随的书艺,活力盎然的壁画,流润存真的陶塑,一派祥和的各式佛像。一切一切,是不涸清泉,滋润着后世。直到今天,海外的华人仍自称唐人,以纪念这个金光灿烂的时代。
材料二 说起隋唐,外国亦早已熟知,当第一艘遣隋使船于公元607年抵达中国港口,日本文化就与隋唐文化建立了千丝万缕的关系;高僧玄奘和尚以无比的执着和顽强的意志,历尽艰辛,终于打开了中印文化交流的大门;满载着奇珍百货的商队,络绎不绝于中国与东罗马帝国之间的丝绸古道上……隋唐帝国,声威远播,成为著名的古代东方帝国。
——以上均摘编自王仁波主编《隋唐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6分)
答案:(1)原因:国家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经济的发展与繁荣;选官制发展与官僚政治的成熟;民族交融及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统治者推崇和重视;人民群众的积极创造;吸收前代和外来文学艺术精华。
【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隋唐两代”可结合时代特征从政治、经济、制度、民族关系等角度分析;并据材料一“以高度的凝聚力继承了商周秦汉以来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以旺盛的消化吸收力融汇了外来文化的新鲜养料”“以超越前人的创造力造就了当时第一流水平的具有世界性的隋唐文化,以空前的拓展力远播异域”概括作答。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隋唐文化对世界产生的影响。(7分)
答案: (2)影响:隋唐制度、思想、文字、建筑、雕刻、服饰等文化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推动了这些国家的社会进步与发展;以佛教为纽带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以丝绸之路为纽带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解析】第(2)题据材料二“日本文化就与隋唐文化建立了千丝万缕的关系”“高僧玄奘和尚以无比的执着和顽强的意志,历尽艰辛,终于打开了中印文化交流的大门”“满载着奇珍百货的商队,络绎不绝于中国与东罗马帝国之间的丝绸古道上”“隋唐帝国,声威远播,成为著名的古代东方帝国”概括作答。
2八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基础全面练
1.(3分)(2024·东莞高一检测)《虎溪三笑图》是宋人根据东晋高僧慧远、儒者陶渊明和道士陆修静的传说故事所绘。一日,陶渊明与陆修静自慧远处归,主人相送。三人谈兴颇浓,行至虎溪桥,虎辄号鸣。这一故事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
A.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B.佛教完成了本土化
C.道教最受官方尊崇
D.社会思想多元并存
【深化点拨】“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即儒家、道教和佛教思想的相互交融、相互借鉴,但并没有融合成一种思想体系。
2.(3分)唐诗作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下表所示的这些诗句( )
人物 诗句
杨炯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王维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李白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A.说明唐朝边患危机严重
B.反映出唐朝对外战争的频繁
C.体现了唐代的尚武风气
D.折射出唐朝民族关系的紧张
3.(3分)王献之的书法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下图是其代表作《中秋帖》,最符合该帖书体特征的表述是( )
A.端方浑厚 B.扁平工整
C.率性俊逸 D.规矩整齐
4.(3分)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是根据西晋文学家张华的文学作品创作的,其主要内容是关于女子德行的劝箴。据此可知,该作品( )
A.奠定了其画圣的地位 B.体现了儒学的影响
C.突出了对形似的追求 D.意在展现男女平等
5.(3分)《齐民要术》记载:“凡黍穄田,新开荒为上,大豆底为次,谷底为下……良田小豆底佳,黍底次之。”据此可知,《齐民要术》关注( )
A.精耕细作 B.开垦荒田
C.休耕轮作 D.改良工具
6.(3分)南北朝时期,北齐烧制出仰覆莲六系青瓷尊,北朝贾思勰编写了《齐民要术》,隋朝李春设计建造了赵州桥。这些成就( )
A.源于人民的劳动实践
B.依赖于北方人民的南迁
C.得益于中外文化的交流
D.取决于社会环境的安定
【补偿训练】
在舟楫通行的农耕文明时代,桥梁建设在技术上受制于石块的大小长短。因革新桥梁技术而使赵州洨河实现“坦途箭直千人过,驿使驰驱万国通”的桥梁专家是( )
A.祖冲之 B.李春 C.僧一行 D.郭守敬
7.(3分)唐政府曾广泛吸收社会人士参与历法编制工作,如著名的天文学家僧一行,就曾主持编制过《大衍历》,并且负责制造了不少天文仪器。这体现出( )
A.科学技术服务社会生产
B.中国天文技术领先于世界
C.国家力量推动科技发展
D.政府加强了对文化的控制
8.(3分)唐代时,各国使者、教派所带来的文化融入唐朝,同时唐朝的律令制度、汉字文化、儒家文化等波及东亚乃至东南亚,其文化影响甚至远及大食(阿拉伯帝国)、拂菻(拜占庭帝国)等地。这表明唐朝( )
A.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B.深受外来文化影响
C.政治制度优越先进
D.包容开放影响世界
9.(3分)唐朝对外交通发达,与域外的经济文化联系频繁。观察《唐朝对外主要交通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法显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①地取经
B.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到②地传授佛法
C.③地向唐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
D.向西经丝绸之路最远可以到达④地
10.(3分)(2024·深圳高一检测)唐朝要求弘文馆生、崇文馆生研习经史须用官方正音“读文精熟”;科举考试须使用官方颁布的韵书;吏部将“言辞辩正”作为铨选四项标准之一。这些规定有利于( )
A.文化交流 B.扩大选官基础
C.澄清吏治 D.推动方言传播综合应用练
11.(3分)(2024·九省联考新疆卷)下表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部分士族的状况。据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族 ( )
士族 代表人物 主要成就
颍川庾氏 庾峻、庾纯、 庾阐 儒学造诣很深;庾阐为山水诗之先驱
颍川钟氏 钟繇、钟会 文学和书法上的造诣在历史上留下浓重一笔
河东裴氏 裴驷、裴子野 善礼乐制,讲求经世致用,文章为后世所推崇
琅琊王氏 王敦、王导、 王羲之 工于书法,政治地位和文学修养甚高
A.成为传承文化的重要力量
B.推动了贵族政治的复兴
C.促使儒学成官方正统思想
D.严重削弱了皇帝的权威
12.(3分)下表是魏晋至唐宋时期有关佛教的论述记载,这些反映了( )
记 述 出 处
“佛教之所以重资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 东晋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
“周孔即佛,佛即周孔。……周孔救极弊,佛教明其本耳。” 东晋孙绰《喻道论》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唐代高僧慧能《疑问品第三》
“佛也极焉……以佛广之……孝其至且大矣。” 北宋契嵩禅师《孝论》
A.佛教本土化世俗化倾向明显
B.中国古代思想的多元特征
C.佛教的政治化倾向不断增强
D.儒佛道三教合一趋势加强
13.(3分)(2024·东莞高一检测)南朝梁武帝极为崇佛,他扩建寺庙,带头吃素,登坛讲经,还多次舍身同泰寺。北魏太武帝却用儒学和道教自我标榜,于446年采取了一次大规模的灭佛行动,毁坏寺庙,坑杀僧徒。两位“武”皇帝对佛教的态度表明( )
A.南北朝时期宗教影响政治
B.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了挑战
C.“三教合归儒”理论开始形成
D.统治者的好恶决定宗教存续
14.(3分)成书于北魏的《齐民要术》吸收了《尚书》《诗经》等经典的民本、农本思想,主张富民、孝道,指出赡养父母的前提是要发展农业;并吸收了孟子、荀子等人的主张,要求遵循天时、地宜的自然规律。这说明( )
A.儒家思想影响农业理念
B.统治阶级推崇儒家文化
C.民族关系决定经济发展
D.自然条件限制农业生产
15.(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两代,以高度的凝聚力继承了商周秦汉以来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以旺盛的消化吸收力融汇了外来文化的新鲜养料,以超越前人的创造力造就了当时第一流水平的具有世界性的隋唐文化,以空前的拓展力远播异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隋唐王朝相继屹立的数百年中,万千百姓以坚强的毅力和饱满的热情,辛勤地创造着贯通南北的大运河,繁盛的京都长安,千古绝唱的诗歌,意到笔随的书艺,活力盎然的壁画,流润存真的陶塑,一派祥和的各式佛像。一切一切,是不涸清泉,滋润着后世。直到今天,海外的华人仍自称唐人,以纪念这个金光灿烂的时代。
材料二 说起隋唐,外国亦早已熟知,当第一艘遣隋使船于公元607年抵达中国港口,日本文化就与隋唐文化建立了千丝万缕的关系;高僧玄奘和尚以无比的执着和顽强的意志,历尽艰辛,终于打开了中印文化交流的大门;满载着奇珍百货的商队,络绎不绝于中国与东罗马帝国之间的丝绸古道上……隋唐帝国,声威远播,成为著名的古代东方帝国。
——以上均摘编自王仁波主编《隋唐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隋唐文化对世界产生的影响。(7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