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形成性评价(八)(第八单元)
(6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如图是发表于1931年的题为《看呀!倭奴把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点燃了!》的漫画,据此可知( )
A.九一八事变被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B.时人认识到日本侵华的国际影响
C.中国局部的抗日战争由此开始
D.中日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解析】选B。据题干时间(1931年)及题干中“二次世界大战”等内容可知,作者将日本侵华的九一八事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相联系,得出“倭奴把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点燃了”的结论,据此可知,时人认识到了日本侵华的国际影响,故选B;据所学可知,九一八事变并没有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排除A;漫画强调的是九一八事变与二战即国际形势的关系,而不是与中国局部抗战的关系,排除C;据所学可知,华北事变之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排除D。
2.(2024·汕头高一检测)1935年中共中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政策调整为: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等等。上述调整( )
A.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争取广泛的支持
B.表明党的中心工作以夺取城市为目标
C.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D.是为武装反抗国民党进行社会动员
【解析】选C。根据材料中共中央对“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富农”“有产阶级”的政策调整,再结合所给时间“1935年”,可知这一时期日本侵华,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需要全民族团结抗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正确;1945年毛泽东参加重庆谈判,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争取广泛的支持,与材料不符,排除A;1935年党的工作中心仍然在农村,排除B;这一时期中共中央的主要目标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不是武装反抗国民党,排除D。
【补偿训练】
下面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则通电
西北军民一致主张如下:
(一)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
(二)停止一切内战;
(三)立即释放上海被捕之爱国领袖;
(四)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
(五)开放民众爱国运动;
(六)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一切政治自由;
(七)确实遵行总理遗嘱;
(八)立即召开救国会议。
据此可知( )
A.通电的发布者为中国共产党
B.共产党实行了全面抗战路线
C.通电符合全国团结抗战需要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解析】选C。据材料“抗日战争时期”“停止一切内战”可知,此通电表达了全面抗战和国家统一的要求,符合全国团结抗战的需要,故选C;通电的具体发布者并未明确提及,虽然内容反映出中国共产党的一些主张,但也可能来自其他抗日力量,排除A;虽然此通电提出停止内战、召开救国会议等方针,反映了全民族抗战的要求,但并不能说明是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排除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于1937年9月,通电虽然发布于抗日战争时期,但并没有具体的时间和明确的事件,因此不能说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排除D。
3.日本侵华期间,勒令沦陷区各学校一律采用日伪当局统编的教科书,各级学校教材由日伪教育部编订。这些教材删去了带有民族意识的内容,并流露出浓重的“复兴礼教、振兴东洋道德”的思想,日本的这一举措旨在( )
A.对中国民众进行奴化教育
B.恢复和弘扬儒家传统思想
C.促进中日两国间友好交流
D.消除中国文化中封建因素
【解析】选A。据材料“删去了带有民族意识的内容,并流露出浓重的‘复兴礼教、振兴东洋道德’的思想”可知,日本对中国民众进行奴化教育,故选A;日本的举措表面上是恢复和弘扬儒家传统思想,实质是使得中国民众认同“东洋道德”和认可日本,达到其民族同化的目的,排除B;当时是日本侵华战争期间,两国矛盾严重激化,日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侵华,而不是促进中日两国间的友好交流,排除C;日伪当局统编的教科书是想消除中国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而不是消除中国文化中的封建因素,且其根本目的是对中国民众进行奴化教育,排除D。
【深化点拨】日本侵略者从人性变为反人类兽性的原因
(1)历史原因: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轻生重死。一个连自己的生命都不珍惜的人,更不会珍爱别人的生命。
(2)侵略目的: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旨在灭亡中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因而用屠杀瓦解中国人的抵抗意志。
(3)现实原因:日本国内的物资和资源并不能支撑持久战争,日本侵略者在所到之处疯狂劫掠。
4.1937年,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在国民党正面战场有序战略撤退之时,迅速挺进华北、华中和华南地区,创建抗日根据地,变日军的后方为前线,广泛开展游击战争,给敌人以有力打击。这可用于说明( )
A.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主战场
B.国共合作抗战的重要意义
C.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到来
D.中共取得了抗战的主导权
【解析】选B。据材料分析可知,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抵御日军,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则深入敌后,给敌人以有力打击,说明了国共合作抗战的重要意义,故选B;1938年后,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战主战场,排除A;1938年武汉会战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排除C;1937年国共实现合作之初,抗战的主导权仍是国民政府,排除D。
【补偿训练】
1937年秋,八路军在华北敌后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成立。八路军积极组织华北民众参军参战,数月内根据地兵力就由最初的不足3 000人扩展到数万人,一年后扩展为近10万人,还组建了万余人的区县游击队和数十万不脱产的民兵自卫武装,形成了主力军、地方军与民兵“三位一体”的抗日武装体系。这主要反映出( )
A.中国共产党坚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B.华北日军战线太长、兵力空虚
C.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作战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开始变化
【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中国共产党积极组织民众参加抗战,且规模不断扩大,体现了其全面抗战的路线,故选A;“华北日军战线太长、兵力空虚”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材料只涉及中国共产党,没有涉及国民党方面抗战的情况,排除C;“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开始变化”与材料无关,排除D。
5.如图是民国二十七年张乐平先生创作的漫画《唯有军民合作,才能消灭敌人》。该漫画( )
A.彰显了全民族抗战必胜的信念
B.歌颂了国共合作抗日的团结精神
C.反映了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D.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解析】选A。据材料“民国二十七年”可知是1938年,据所学抗日战争可知,1938年是日本全面侵华时期,据漫画“军”“民”“抗战力量”以及日本侵略者被碾压可知,该漫画的主旨是主张军民联合即全民族共同抗日,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故选A;材料中强调了军民联合,并非国共联合,排除B;据所学抗日战争可知,抗战在1945年才取得最终胜利,材料所述为1938年,即将取得胜利的说法不准确,排除C;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时间不符,排除D。
6.1938年7月12日,中国共产党机关报《新华日报》发表了关于基督教的文章,认为“中国的基督教徒,都是很好的爱国主义者”,还特别提出“基督教青年会团结了许多青年,成为中国青年中一种重要的组织”。该文章的发表意在( )
A.宣扬宗教信仰自由
B.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建立反法西斯同盟
D.积极实践人民战争路线
【解析】选B。据材料“1938年7月12日”“很好的爱国主义者”可知,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发表文章认可中国的基督教徒,是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去抗日,即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选B;宗教信仰自由指按照自己的意愿信仰或不信仰宗教,以及信仰何种宗教的自由,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不但激怒了世界人民,而且加深了英美等国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从而促进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人民战争路线指发动群众,武装群众,依靠群众对日作战,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
7.(3分)(2024·清远高一检测)1938年8月,边区教育厅颁布《陕甘宁边区小学法》,小学教育方针定位为在革命战争时期,树立民族觉悟和阶级意识,培养民主精神,以增进儿童知识,提高身体素质。由此可见( )
A.中华苏维埃政府重视根据地教育
B.民族工业内迁推动西部教育振兴
C.根据地教育关注儿童多方面发展
D.依法执教成为边区教育的共识
【解析】选C。根据材料“边区教育厅颁布《陕甘宁边区小学法》,小学教育方针定位为在革命战争时期,树立民族觉悟和阶级意识,培养民主精神”等可知,抗日战争期间根据地注重培养儿童的民主精神,增进儿童知识,提高身体素质,说明这时期的根据地关注儿童的多方面发展,C正确;1938年是抗日战争期间,此时已经不存在中华苏维埃政府,排除A;材料所述内容是边区教育厅重视根据地的儿童教育,并不是民族工业内迁带来的影响,排除B;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根据地注重儿童的精神、身体等多方面的发展,没有强调依法执教的内容,排除D。
8.1940年,抗日名将杨靖宇在吉林濛江县被捕后,敌人残忍地铡下他的头、剖开他的腹部,惊骇地发现里面竟全是未消化的草根、树皮和棉絮,却没有一粒粮食。这可用于佐证( )
A.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残酷扫荡
B.国民党爱国将领的抗日情怀
C.东北抗日联军艰难的斗争环境
D.东北沦陷区经济的全面瘫痪
【解析】选C。据材料“1940年,抗日名将杨靖宇”并结合抗日战争的史实可知东北抗日联军在艰难的环境下坚持斗争,故选C;杨靖宇是东北抗日联军的代表,材料无法体现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排除A;杨靖宇是中国共产党爱国将领,排除B;此时东北沦陷区是日控区,经济并未全面瘫痪,与史实不符,排除D。
9.抗战时期,访问陕甘宁边区的美国记者斯坦因指出,延安“参议会是由延安市的城市居民和乡村居民选举出来的”,并且“绝对诚实、自由、平等”。延安参议会体现了党的( )
A.“三三制”原则 B.减租减息政策
C.武装割据思想 D.工农联盟传统
【解析】选A。据题干“抗战时期”“延安‘参议会是由延安市的城市居民和乡村居民选举出来的’”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与中国共产党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三三制”原则相合,故选A;减租减息政策处理的是地主与农民的关系,排除B;武装割据思想处理的是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割据的思想,排除C;“工农联盟传统”不合题意,题干涉及的是中国共产党与党外人士的关系,排除D。
10.1940年7月,山东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的指示成立了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广泛动员民众参与敌后游击战争,团结群众参与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据此可知,当时中国共产党致力于( )
A.巩固与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动员民众反抗国民党统治
C.提高广大民众的政治思想觉悟
D.广泛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解析】选A。由“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广泛动员民众参与敌后游击战争”可得,中共中央当时致力于调动群众参与抗日战争,也就是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选A;1940年正值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日军正集中主要力量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所以中共中央不可能致力于动员民众反抗国民党统治,这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工作的主要着眼点,排除B;提高广大民众的政治思想觉悟也是为了抗日战争的需要,C属于A的一部分,排除C;广泛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是进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后,中国共产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
11.下图是抗战时期一次重要战役的示意图。下列对这一重要战役的解读,正确的是( )
A.是抗战时期主动对日作战的第一次胜利
B.是抗战初期华北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C.使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
D.是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合作抗战的典范
【解析】选C。由地图可知,这一重要战役指的是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百团大战,当时正处于战略相持阶段,它使得敌后战场变成了全国抗战的主战场,故选C;抗战时期主动对日作战的第一次胜利指的是平型关大捷,而不是百团大战,排除A;抗战初期华北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指的是山西的忻口会战,而不是百团大战,排除B;太原会战是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合作抗战的典范,而不是百团大战,排除D。
12.1942年5月,八路军将领左权给远在延安的妻子留下了最后一封家书:“此间一切正常,惟生活则较前艰难多了,部队如不生产则简直不能维持。我也种了四五十棵洋姜,还有二十棵西红柿,长得还不坏。……敌人又自本区开始扫荡,明日准备搬家了。”这可用来佐证( )
A.抗日战争已进入战略反攻阶段
B.国民党加紧对解放区封锁
C.敌后根据地经济建设卓有成效
D.敌后战场牵制了日军兵力
【解析】选D。据材料“1942年5月”可知为全国抗战时期,八路军将领说“敌人又自本区开始扫荡,明日准备搬家了”说明敌后战场牵制了日军兵力,受到日军围剿,故选D;1944年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排除A;解放区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排除B;材料反映日军对根据地的围剿,以致生活困难,并非经济建设卓有成效,排除C。
13.教科书是课程的承载,不同时期的教科书体现不同的时代特色。下表为1931-1945年中央政府教科书部分章目
教科书 部分章目
《复兴历史教科书》 国耻和民族复兴运动
《新修正标准初中本国》 日军的暴行
《初级小学补充教材》 战时儿童应有的态度与责任、抗日的民族团结、汉奸的下场
《战时补充教材》 战时常识、国防算术、国民防空必读
据表可知,该教科书的编撰( )
A.确保了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胜利
B.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促进了敌后根据地的巩固和壮大
D.适应了当时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
【解析】选D。据材料“国耻和民族复兴运动”“日军的暴行”“战时常识”可知该教科书通过揭露日军的暴行和强化民族责任教育鼓舞全民族抗战的决心,适应了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故选D;该教科书有利于激发民族意识,但是由于阶级局限性和抗战路线的局限性使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大多以失败告终,排除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主要涉及的是国共两党的态度转变,而教科书主要面向的是中小学生,排除B;“中央政府教科书”说明该教科书主要发行于国统区,排除C。
14.(2024·云浮高一检测)1944年6月,蒋介石致电美国总统罗斯福表示中国将参加联合国筹建会议,并称:“盖东方人民如无代表,则此会议将对于世界之一半人类失去其意义也。”这表明中国( )
A.开始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任
B.争取美国支援东方主战场
C.大力支持亚洲民族解放运动
D.积极构建国际政治新秩序
【解析】选D。蒋介石认为,联合国筹建会议中没有中国的代表参加,那么此会议对世界的一半人类来说是没有意义的,由此说明他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筹建,是中国参与构建国际政治新秩序的表现,D正确;中国参与国际秩序的构建不代表中国已经能够承担国际重任,排除A;蒋介石是在参与筹建联合国,而非争取美国对东方主战场的支援,更不是在支持亚洲民族解放运动,排除B、C。
【深化点拨】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的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15.(2024·广州高一检测)1940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设计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的蓝图。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将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形式具体化。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努力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决心打倒国民党解放全中国
C.致力于实现中国的民主制度
D.为建立新中国进行理论准备
【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新民主主义国家不断进行理论建设,说明其致力于实现中国的民主制度,C正确;材料强调新民主主义国家的理论,不属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A;1940年和1945年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排除B;《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排除D。
16.如图是发表于解放战争期间的漫画《合股经营》,该作品( )
A.反映了日本帝国主义对华经济掠夺
B.揭示了国民党政权覆灭的原因
C.讽刺了蒋介石坚持内战独裁的阴谋
D.肯定了中美友好经济合作关系
【解析】选B。据漫画及所学可知,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与美国勾结,对中国人民造成巨大危害,这揭示了国民党政权覆灭的原因,即不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故选B;解放战争时期想要控制中国的是美国,日本早已投降,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蒋介石与美国勾结,损害中国人民的利益,并无内战的相关信息,排除C;材料否定中美的合作,认为其对中国人民造成巨大危害,排除D。
【补偿训练】
1946年冬,由于美国在北京的驻军军纪败坏,爆发了“抗议美军暴行”运动,一个以反对美蒋为中心的、声势浩大的爱国民主运动迅速发展为配合人民解放军作战的第二条战线。下列口号符合这一运动特征的是( )
A.“打倒列强,除军阀”
B.“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C.“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
【解析】选D。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条战线以学生为先锋,核心是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故选D;“打倒列强,除军阀”是1926—1927年北伐的目标,排除A;“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是1919年五四运动的口号,排除B;“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1935年“八一宣言”的号召,排除C。
17.1947年解放区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此后掀起土地改革运动。下表是山西张庄在运动前后各阶级占有土地变化表。据表判断,此运动( )
项目 1944年 1947年
人口比例(%) 人均亩数 人口比例(%) 人均亩数
地主 4 17.4 0.3 3
中农 40 6.4 35.5 6.2
贫农 46.8 3.0 63 5.5
A.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B.推动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C.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的需要
D.奠定了解放战争的物质基础
【解析】选D。据材料数据可知,土地改革后,地主人口比例和人均亩数都大幅下降,而贫农人口比例和人均亩数都有所上升,这种做法赢得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故选D;据所学可知,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在195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据所学可知,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是在1949年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之时,排除B;据所学可知,民族战争在1945年9月已经结束,排除C。
【补偿训练】
1947年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以“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取代了抗战期间“双减双交”政策。这一调整主要是基于( )
A.国共力量对比的逆转
B.民主革命即将胜利
C.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D.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抗战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和日本侵略者之间的矛盾,推行“双减双交”的土地政策,以团结一切抗日力量;解放战争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国共两党的矛盾,土地政策也随之调整,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调动了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故选C;1948年辽沈战役的胜利,人民解放军从此在数量上取得对国民党军队的优势,排除A;《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时中国共产党刚刚转入战略进攻,而三大战役的胜利,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排除B;1947年中国社会的性质依旧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并未发生改变,排除D。
18.(2024·湛江高一检测)中央华东局面对1948年山东解放区发生的严重灾荒,将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彻底转移到救灾上来,通过有效方式完成了救灾,用当地农民话说“要不是共产党的领导和决心生产救灾,我们是很难活过来的”。从中可以看出( )
A.救灾成功得益于土地改革
B.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工作重心转移
C.救灾成功奠定了进攻基础
D.中国共产党拥有坚实的农村基础
【解析】选D。由材料“用当地农民话说‘要不是共产党的领导和决心生产救灾,我们是很难活过来的’”可知,中国共产党帮助山东解放区完成救灾获得了农民群众的拥护,表明中国共产党拥有坚实的农村基础,D正确;面对严重的灾荒,中央华东局将工作重心转到救灾上来,通过有效方式发动群众完成救灾,救灾成功得益于军民的共同努力以及中国共产党强大的领导力,排除A;此时,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仍然在农村和争取民主革命的胜利,其工作重心没有发生变化,排除B;1947年6月,刘邓大军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
19.日记作为第一手史料,不同于出版的书籍,除能反映撰写者的性格外,还能反映当时发生的一些事件。1948 年蒋介石曾在日记中写道:“ 东北全军,似将陷于尽墨(没)之命运。寸中焦虑,诚不知所止矣。”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
A.九一八事变导致东北沦陷
B.东北全境即将解放
C.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D.基本解放华北地区
【解析】选B。据材料“1948 年”“东北全军,似将陷于尽墨(没)之命运”可知蒋介石担忧的是辽沈战役基本全歼了东北守军,说明东北全境即将全境解放,故选B;九一八事变的时间是1931年,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A;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主要经过华北和华中地区,排除C;华北地区的基本解放主要消灭的是华北守军,与材料中“东北全军”的说法相矛盾,排除D。
【补偿训练】
1948年8月,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已经控制东北7%的土地和86%的人口,正规军和民兵共有100万人。国民党军队共有55万人,但被分割包围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互不相连的地区内,沈阳、长春通向山海关内的陆上交通被切断,补给全靠空运。这反映了( )
A.全国战略决战时机已成熟
B.东北地区具备决战条件
C.国民政府忽视东北的地位
D.东北地区群众基础良好
【解析】选B。据材料“被分割包围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互不相连的地区内”可知,在东北地区,中国人民解放军已占有明显优势,国民党军队被分割包围,说明东北地区具备决战条件,故选B;材料仅涉及了东北地区的军事优势,不能推知全国的战略决战时机已经成熟,排除A;据所学可知,国民政府非常重视东北地位,“忽视”说法错误,排除C;材料涉及的是正规军和民兵,不能说明群众基础的问题,排除D。
20.如图是一次战役的形势图,下列对其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描述正确的是( )
A.国民革命军直捣南京北伐成功
B.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
C.人民解放军揭开了战略进攻序幕
D.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正在展开
【解析】选D。据图片可知,战役以徐州为中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解放战争期间的淮海战役,反映了解放军与国军展开主力决战,故选D;“国民革命军”与图示中“解放军”信息不相符合,排除A;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的是孟良崮战役,排除B;人民解放军揭开了战略进攻序幕是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排除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处于抗日前线的东北广大人民和一部分爱国军队,冲破国民政府的禁令,首先展开了英勇的斗争。辽宁沈阳、抚顺等地工人纷纷举行罢工,反抗日本侵略军。广大农民组织大刀会、红枪会等各种组织,手执自制武器进行抗日斗争。9月26日,上海各界市民举行抗日救国大会,通过了对日宣战、武装民众、惩办失职失地官吏等决议案。10月18日,北平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成立,通过迅速组织义勇军、实行对日不合作及积极募集爱国捐款等决议。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领导了一二·九运动,使抗日救亡斗争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
——摘编自王秀鑫、郭德宏主编
《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
材料二 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的复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被称为中国复兴枢纽。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最为彻底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对中国取得完整的独立主权有着决定性意义,因为战争的结果之一,是中国不仅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而且跻身国际事务中具有充分发言权的大国行列。
在不同帝国主义势力支持下,中国各利益集团争权夺利,造成了中国的长期分裂,极大地破坏了民族争取独立所需的凝聚力。抗日战争的爆发,改变了中国内部分裂的状况。在政府与人民之间,在不同阶级阶层之间,在不同党派之间,形成了同仇敌忾、亲密合作的关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是中国的一个显著特征,这种不平衡性使中国现代工业几乎因日本的侵略而彻底颠覆。1937年川、滇、黔、陕、甘、湘、桂7省工厂之和仅占全国总数的6.03%,资本总数仅占全国的4.04%。而到1943年,后方各省工厂企业已经达到4524家,与战前相比,工厂数增加了18倍,工人数增加了82倍,资本增加了164倍。
——摘编自荣维木《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复兴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30年代抗日救亡 运动的特点。(8分)
答案:(1)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由点到面(从东北扩展到全国);具有广泛性(或各阶层参与);发展迅猛;斗争形式多样。(8分,任答4点即可)
【解析】第(1)题特点:据材料一“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领导了一二·九运动,使抗日救亡斗争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10月18日,北平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成立,通过迅速组织义勇军、实行对日不合作及积极募集爱国捐款等决议”“辽宁沈阳、抚顺等地工人纷纷举行罢工,反抗日本侵略军。广大农民组织大刀会、红枪会等各种组织,手执自制武器进行抗日斗争”“9月26日,上海各界市民举行抗日救国大会”进行分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成为“中国复兴枢纽”的原因。(12分)
答案:(2)原因: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收回了宝岛台湾,捍卫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要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改变了原有工业布局,扩大了现代工业区域;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12分,任答4点即可)
【解析】第(2)题原因:据材料二“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最为彻底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对中国取得完整的独立主权有着决定性意义”“因为战争的结果之一,是中国不仅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而且跻身国际事务中具有充分发言权的大国行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是中国的一个显著特征,这种不平衡性使中国现代工业几乎因日本的侵略而彻底颠覆”“与战前相比,工厂数增加了18倍,工人数增加了82倍,资本增加了164倍”“而到1943年,后方各省工厂企业已经达到4524家”进行分析。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由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一跃成为中国大后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与此同时,重庆还是国共合作的政治舞台、抗日运动的中心。中国战区的建立,使重庆与伦敦、莫斯科、华盛顿等城市一样,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指挥中心,也由此获得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摘编自何一民《抗战时期西南大后方城市发展变迁研究》
材料二 1937—1949年,通货膨胀始终是困扰国民政府的重大问题。当时中国税收主要依赖东南沿海的关税与盐税,东南沿海沦陷后,出现大量财政赤字。同时,内地的工业化建设也尚未完成,物资供给严重不足,加剧纸币贬值。商业投机也促使物价水平轮番上涨,又使政府不得不增发纸币来应付不断增加的开支。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在经济尚未恢复之时发动内战,导致赤字继续扩大,人民对法币的信心降至最低。此外,国民政府还把通货膨胀当作一种有效聚敛财富的方法,通过操作预算,官僚资本进一步壮大。
——摘编自刘方健《南京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
(1)根据材料一,概括抗战时期重庆地位提升的表现,简要分析国际、国内背景。(12分)
答案:(1)表现:①由单一的地区性经济中心发展为中国大后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②由中国抗日运动的中心发展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指挥中心之一。(6分)
背景: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②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重庆成为战时陪都。(6分)
【解析】第(1)题表现:据材料“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由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一跃成为中国大后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与此同时,重庆还是国共合作的政治舞台、抗日运动的中心。中国战区的建立,使重庆与伦敦、莫斯科、华盛顿等城市一样,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指挥中心,也由此获得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进行分析。背景: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
(2)根据材料二,分析1937—1949年中国恶性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8分)
答案:(2)原因:①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使国民政府丧失东南沿海的关税与盐税,造成大量的财政赤字;②工业发展水平低,布局不合理,物资供给严重不足;③商业投机活动猖獗;④国民政府发动内战,导致赤字继续扩大;⑤统治腐败,官僚资本的掠夺。(8分)
【解析】第(2)题据材料“当时中国税收主要依赖东南沿海的关税与盐税,东南沿海沦陷后,出现大量财政赤字”“内地的工业化建设也尚未完成,物资供给严重不足,加剧纸币贬值”“商业投机也促使物价水平轮番上涨,又使政府不得不增发纸币来应付不断增加的开支”“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在经济尚未恢复之时发动内战,导致赤字继续扩大,人民对法币的信心降至最低”“国民政府还把通货膨胀当作一种有效聚敛财富的方法,通过操作预算,官僚资本进一步壮大”进行分析。单元形成性评价(八)(第八单元)
(6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如图是发表于1931年的题为《看呀!倭奴把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点燃了!》的漫画,据此可知( )
A.九一八事变被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B.时人认识到日本侵华的国际影响
C.中国局部的抗日战争由此开始
D.中日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解析】选B。据题干时间(1931年)及题干中“二次世界大战”等内容可知,作者将日本侵华的九一八事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相联系,得出“倭奴把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点燃了”的结论,据此可知,时人认识到了日本侵华的国际影响,故选B;据所学可知,九一八事变并没有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排除A;漫画强调的是九一八事变与二战即国际形势的关系,而不是与中国局部抗战的关系,排除C;据所学可知,华北事变之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排除D。
2.(2024·汕头高一检测)1935年中共中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政策调整为: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等等。上述调整( )
A.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争取广泛的支持
B.表明党的中心工作以夺取城市为目标
C.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D.是为武装反抗国民党进行社会动员
【解析】选C。根据材料中共中央对“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富农”“有产阶级”的政策调整,再结合所给时间“1935年”,可知这一时期日本侵华,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需要全民族团结抗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正确;1945年毛泽东参加重庆谈判,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争取广泛的支持,与材料不符,排除A;1935年党的工作中心仍然在农村,排除B;这一时期中共中央的主要目标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不是武装反抗国民党,排除D。
【补偿训练】
下面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则通电
西北军民一致主张如下:
(一)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
(二)停止一切内战;
(三)立即释放上海被捕之爱国领袖;
(四)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
(五)开放民众爱国运动;
(六)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一切政治自由;
(七)确实遵行总理遗嘱;
(八)立即召开救国会议。
据此可知( )
A.通电的发布者为中国共产党
B.共产党实行了全面抗战路线
C.通电符合全国团结抗战需要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解析】选C。据材料“抗日战争时期”“停止一切内战”可知,此通电表达了全面抗战和国家统一的要求,符合全国团结抗战的需要,故选C;通电的具体发布者并未明确提及,虽然内容反映出中国共产党的一些主张,但也可能来自其他抗日力量,排除A;虽然此通电提出停止内战、召开救国会议等方针,反映了全民族抗战的要求,但并不能说明是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排除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于1937年9月,通电虽然发布于抗日战争时期,但并没有具体的时间和明确的事件,因此不能说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排除D。
3.日本侵华期间,勒令沦陷区各学校一律采用日伪当局统编的教科书,各级学校教材由日伪教育部编订。这些教材删去了带有民族意识的内容,并流露出浓重的“复兴礼教、振兴东洋道德”的思想,日本的这一举措旨在( )
A.对中国民众进行奴化教育
B.恢复和弘扬儒家传统思想
C.促进中日两国间友好交流
D.消除中国文化中封建因素
【解析】选A。据材料“删去了带有民族意识的内容,并流露出浓重的‘复兴礼教、振兴东洋道德’的思想”可知,日本对中国民众进行奴化教育,故选A;日本的举措表面上是恢复和弘扬儒家传统思想,实质是使得中国民众认同“东洋道德”和认可日本,达到其民族同化的目的,排除B;当时是日本侵华战争期间,两国矛盾严重激化,日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侵华,而不是促进中日两国间的友好交流,排除C;日伪当局统编的教科书是想消除中国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而不是消除中国文化中的封建因素,且其根本目的是对中国民众进行奴化教育,排除D。
【深化点拨】日本侵略者从人性变为反人类兽性的原因
(1)历史原因: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轻生重死。一个连自己的生命都不珍惜的人,更不会珍爱别人的生命。
(2)侵略目的: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旨在灭亡中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因而用屠杀瓦解中国人的抵抗意志。
(3)现实原因:日本国内的物资和资源并不能支撑持久战争,日本侵略者在所到之处疯狂劫掠。
4.1937年,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在国民党正面战场有序战略撤退之时,迅速挺进华北、华中和华南地区,创建抗日根据地,变日军的后方为前线,广泛开展游击战争,给敌人以有力打击。这可用于说明( )
A.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主战场
B.国共合作抗战的重要意义
C.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到来
D.中共取得了抗战的主导权
【解析】选B。据材料分析可知,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抵御日军,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则深入敌后,给敌人以有力打击,说明了国共合作抗战的重要意义,故选B;1938年后,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战主战场,排除A;1938年武汉会战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排除C;1937年国共实现合作之初,抗战的主导权仍是国民政府,排除D。
【补偿训练】
1937年秋,八路军在华北敌后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成立。八路军积极组织华北民众参军参战,数月内根据地兵力就由最初的不足3 000人扩展到数万人,一年后扩展为近10万人,还组建了万余人的区县游击队和数十万不脱产的民兵自卫武装,形成了主力军、地方军与民兵“三位一体”的抗日武装体系。这主要反映出( )
A.中国共产党坚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B.华北日军战线太长、兵力空虚
C.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作战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开始变化
【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中国共产党积极组织民众参加抗战,且规模不断扩大,体现了其全面抗战的路线,故选A;“华北日军战线太长、兵力空虚”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材料只涉及中国共产党,没有涉及国民党方面抗战的情况,排除C;“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开始变化”与材料无关,排除D。
5.如图是民国二十七年张乐平先生创作的漫画《唯有军民合作,才能消灭敌人》。该漫画( )
A.彰显了全民族抗战必胜的信念
B.歌颂了国共合作抗日的团结精神
C.反映了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D.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解析】选A。据材料“民国二十七年”可知是1938年,据所学抗日战争可知,1938年是日本全面侵华时期,据漫画“军”“民”“抗战力量”以及日本侵略者被碾压可知,该漫画的主旨是主张军民联合即全民族共同抗日,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故选A;材料中强调了军民联合,并非国共联合,排除B;据所学抗日战争可知,抗战在1945年才取得最终胜利,材料所述为1938年,即将取得胜利的说法不准确,排除C;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时间不符,排除D。
6.1938年7月12日,中国共产党机关报《新华日报》发表了关于基督教的文章,认为“中国的基督教徒,都是很好的爱国主义者”,还特别提出“基督教青年会团结了许多青年,成为中国青年中一种重要的组织”。该文章的发表意在( )
A.宣扬宗教信仰自由
B.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建立反法西斯同盟
D.积极实践人民战争路线
【解析】选B。据材料“1938年7月12日”“很好的爱国主义者”可知,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发表文章认可中国的基督教徒,是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去抗日,即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选B;宗教信仰自由指按照自己的意愿信仰或不信仰宗教,以及信仰何种宗教的自由,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不但激怒了世界人民,而且加深了英美等国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从而促进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人民战争路线指发动群众,武装群众,依靠群众对日作战,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
7.(3分)(2024·清远高一检测)1938年8月,边区教育厅颁布《陕甘宁边区小学法》,小学教育方针定位为在革命战争时期,树立民族觉悟和阶级意识,培养民主精神,以增进儿童知识,提高身体素质。由此可见( )
A.中华苏维埃政府重视根据地教育
B.民族工业内迁推动西部教育振兴
C.根据地教育关注儿童多方面发展
D.依法执教成为边区教育的共识
【解析】选C。根据材料“边区教育厅颁布《陕甘宁边区小学法》,小学教育方针定位为在革命战争时期,树立民族觉悟和阶级意识,培养民主精神”等可知,抗日战争期间根据地注重培养儿童的民主精神,增进儿童知识,提高身体素质,说明这时期的根据地关注儿童的多方面发展,C正确;1938年是抗日战争期间,此时已经不存在中华苏维埃政府,排除A;材料所述内容是边区教育厅重视根据地的儿童教育,并不是民族工业内迁带来的影响,排除B;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根据地注重儿童的精神、身体等多方面的发展,没有强调依法执教的内容,排除D。
8.1940年,抗日名将杨靖宇在吉林濛江县被捕后,敌人残忍地铡下他的头、剖开他的腹部,惊骇地发现里面竟全是未消化的草根、树皮和棉絮,却没有一粒粮食。这可用于佐证( )
A.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残酷扫荡
B.国民党爱国将领的抗日情怀
C.东北抗日联军艰难的斗争环境
D.东北沦陷区经济的全面瘫痪
【解析】选C。据材料“1940年,抗日名将杨靖宇”并结合抗日战争的史实可知东北抗日联军在艰难的环境下坚持斗争,故选C;杨靖宇是东北抗日联军的代表,材料无法体现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排除A;杨靖宇是中国共产党爱国将领,排除B;此时东北沦陷区是日控区,经济并未全面瘫痪,与史实不符,排除D。
9.抗战时期,访问陕甘宁边区的美国记者斯坦因指出,延安“参议会是由延安市的城市居民和乡村居民选举出来的”,并且“绝对诚实、自由、平等”。延安参议会体现了党的( )
A.“三三制”原则 B.减租减息政策
C.武装割据思想 D.工农联盟传统
【解析】选A。据题干“抗战时期”“延安‘参议会是由延安市的城市居民和乡村居民选举出来的’”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与中国共产党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三三制”原则相合,故选A;减租减息政策处理的是地主与农民的关系,排除B;武装割据思想处理的是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割据的思想,排除C;“工农联盟传统”不合题意,题干涉及的是中国共产党与党外人士的关系,排除D。
10.1940年7月,山东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的指示成立了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广泛动员民众参与敌后游击战争,团结群众参与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据此可知,当时中国共产党致力于( )
A.巩固与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动员民众反抗国民党统治
C.提高广大民众的政治思想觉悟
D.广泛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解析】选A。由“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广泛动员民众参与敌后游击战争”可得,中共中央当时致力于调动群众参与抗日战争,也就是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选A;1940年正值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日军正集中主要力量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所以中共中央不可能致力于动员民众反抗国民党统治,这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工作的主要着眼点,排除B;提高广大民众的政治思想觉悟也是为了抗日战争的需要,C属于A的一部分,排除C;广泛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是进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后,中国共产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
11.下图是抗战时期一次重要战役的示意图。下列对这一重要战役的解读,正确的是( )
A.是抗战时期主动对日作战的第一次胜利
B.是抗战初期华北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C.使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
D.是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合作抗战的典范
【解析】选C。由地图可知,这一重要战役指的是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百团大战,当时正处于战略相持阶段,它使得敌后战场变成了全国抗战的主战场,故选C;抗战时期主动对日作战的第一次胜利指的是平型关大捷,而不是百团大战,排除A;抗战初期华北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指的是山西的忻口会战,而不是百团大战,排除B;太原会战是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合作抗战的典范,而不是百团大战,排除D。
12.1942年5月,八路军将领左权给远在延安的妻子留下了最后一封家书:“此间一切正常,惟生活则较前艰难多了,部队如不生产则简直不能维持。我也种了四五十棵洋姜,还有二十棵西红柿,长得还不坏。……敌人又自本区开始扫荡,明日准备搬家了。”这可用来佐证( )
A.抗日战争已进入战略反攻阶段
B.国民党加紧对解放区封锁
C.敌后根据地经济建设卓有成效
D.敌后战场牵制了日军兵力
【解析】选D。据材料“1942年5月”可知为全国抗战时期,八路军将领说“敌人又自本区开始扫荡,明日准备搬家了”说明敌后战场牵制了日军兵力,受到日军围剿,故选D;1944年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排除A;解放区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排除B;材料反映日军对根据地的围剿,以致生活困难,并非经济建设卓有成效,排除C。
13.教科书是课程的承载,不同时期的教科书体现不同的时代特色。下表为1931-1945年中央政府教科书部分章目
教科书 部分章目
《复兴历史教科书》 国耻和民族复兴运动
《新修正标准初中本国》 日军的暴行
《初级小学补充教材》 战时儿童应有的态度与责任、抗日的民族团结、汉奸的下场
《战时补充教材》 战时常识、国防算术、国民防空必读
据表可知,该教科书的编撰( )
A.确保了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胜利
B.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促进了敌后根据地的巩固和壮大
D.适应了当时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
【解析】选D。据材料“国耻和民族复兴运动”“日军的暴行”“战时常识”可知该教科书通过揭露日军的暴行和强化民族责任教育鼓舞全民族抗战的决心,适应了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故选D;该教科书有利于激发民族意识,但是由于阶级局限性和抗战路线的局限性使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大多以失败告终,排除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主要涉及的是国共两党的态度转变,而教科书主要面向的是中小学生,排除B;“中央政府教科书”说明该教科书主要发行于国统区,排除C。
14.(2024·云浮高一检测)1944年6月,蒋介石致电美国总统罗斯福表示中国将参加联合国筹建会议,并称:“盖东方人民如无代表,则此会议将对于世界之一半人类失去其意义也。”这表明中国( )
A.开始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任
B.争取美国支援东方主战场
C.大力支持亚洲民族解放运动
D.积极构建国际政治新秩序
【解析】选D。蒋介石认为,联合国筹建会议中没有中国的代表参加,那么此会议对世界的一半人类来说是没有意义的,由此说明他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筹建,是中国参与构建国际政治新秩序的表现,D正确;中国参与国际秩序的构建不代表中国已经能够承担国际重任,排除A;蒋介石是在参与筹建联合国,而非争取美国对东方主战场的支援,更不是在支持亚洲民族解放运动,排除B、C。
【深化点拨】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的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15.(2024·广州高一检测)1940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设计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的蓝图。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将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形式具体化。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努力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决心打倒国民党解放全中国
C.致力于实现中国的民主制度
D.为建立新中国进行理论准备
【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新民主主义国家不断进行理论建设,说明其致力于实现中国的民主制度,C正确;材料强调新民主主义国家的理论,不属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A;1940年和1945年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排除B;《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排除D。
16.如图是发表于解放战争期间的漫画《合股经营》,该作品( )
A.反映了日本帝国主义对华经济掠夺
B.揭示了国民党政权覆灭的原因
C.讽刺了蒋介石坚持内战独裁的阴谋
D.肯定了中美友好经济合作关系
【解析】选B。据漫画及所学可知,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与美国勾结,对中国人民造成巨大危害,这揭示了国民党政权覆灭的原因,即不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故选B;解放战争时期想要控制中国的是美国,日本早已投降,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蒋介石与美国勾结,损害中国人民的利益,并无内战的相关信息,排除C;材料否定中美的合作,认为其对中国人民造成巨大危害,排除D。
【补偿训练】
1946年冬,由于美国在北京的驻军军纪败坏,爆发了“抗议美军暴行”运动,一个以反对美蒋为中心的、声势浩大的爱国民主运动迅速发展为配合人民解放军作战的第二条战线。下列口号符合这一运动特征的是( )
A.“打倒列强,除军阀”
B.“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C.“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
【解析】选D。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条战线以学生为先锋,核心是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故选D;“打倒列强,除军阀”是1926—1927年北伐的目标,排除A;“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是1919年五四运动的口号,排除B;“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1935年“八一宣言”的号召,排除C。
17.1947年解放区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此后掀起土地改革运动。下表是山西张庄在运动前后各阶级占有土地变化表。据表判断,此运动( )
项目 1944年 1947年
人口比例(%) 人均亩数 人口比例(%) 人均亩数
地主 4 17.4 0.3 3
中农 40 6.4 35.5 6.2
贫农 46.8 3.0 63 5.5
A.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B.推动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C.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的需要
D.奠定了解放战争的物质基础
【解析】选D。据材料数据可知,土地改革后,地主人口比例和人均亩数都大幅下降,而贫农人口比例和人均亩数都有所上升,这种做法赢得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故选D;据所学可知,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在195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据所学可知,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是在1949年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之时,排除B;据所学可知,民族战争在1945年9月已经结束,排除C。
【补偿训练】
1947年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以“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取代了抗战期间“双减双交”政策。这一调整主要是基于( )
A.国共力量对比的逆转
B.民主革命即将胜利
C.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D.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抗战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和日本侵略者之间的矛盾,推行“双减双交”的土地政策,以团结一切抗日力量;解放战争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国共两党的矛盾,土地政策也随之调整,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调动了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故选C;1948年辽沈战役的胜利,人民解放军从此在数量上取得对国民党军队的优势,排除A;《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时中国共产党刚刚转入战略进攻,而三大战役的胜利,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排除B;1947年中国社会的性质依旧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并未发生改变,排除D。
18.(2024·湛江高一检测)中央华东局面对1948年山东解放区发生的严重灾荒,将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彻底转移到救灾上来,通过有效方式完成了救灾,用当地农民话说“要不是共产党的领导和决心生产救灾,我们是很难活过来的”。从中可以看出( )
A.救灾成功得益于土地改革
B.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工作重心转移
C.救灾成功奠定了进攻基础
D.中国共产党拥有坚实的农村基础
【解析】选D。由材料“用当地农民话说‘要不是共产党的领导和决心生产救灾,我们是很难活过来的’”可知,中国共产党帮助山东解放区完成救灾获得了农民群众的拥护,表明中国共产党拥有坚实的农村基础,D正确;面对严重的灾荒,中央华东局将工作重心转到救灾上来,通过有效方式发动群众完成救灾,救灾成功得益于军民的共同努力以及中国共产党强大的领导力,排除A;此时,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仍然在农村和争取民主革命的胜利,其工作重心没有发生变化,排除B;1947年6月,刘邓大军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
19.日记作为第一手史料,不同于出版的书籍,除能反映撰写者的性格外,还能反映当时发生的一些事件。1948 年蒋介石曾在日记中写道:“ 东北全军,似将陷于尽墨(没)之命运。寸中焦虑,诚不知所止矣。”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
A.九一八事变导致东北沦陷
B.东北全境即将解放
C.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D.基本解放华北地区
【解析】选B。据材料“1948 年”“东北全军,似将陷于尽墨(没)之命运”可知蒋介石担忧的是辽沈战役基本全歼了东北守军,说明东北全境即将全境解放,故选B;九一八事变的时间是1931年,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A;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主要经过华北和华中地区,排除C;华北地区的基本解放主要消灭的是华北守军,与材料中“东北全军”的说法相矛盾,排除D。
【补偿训练】
1948年8月,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已经控制东北7%的土地和86%的人口,正规军和民兵共有100万人。国民党军队共有55万人,但被分割包围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互不相连的地区内,沈阳、长春通向山海关内的陆上交通被切断,补给全靠空运。这反映了( )
A.全国战略决战时机已成熟
B.东北地区具备决战条件
C.国民政府忽视东北的地位
D.东北地区群众基础良好
【解析】选B。据材料“被分割包围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互不相连的地区内”可知,在东北地区,中国人民解放军已占有明显优势,国民党军队被分割包围,说明东北地区具备决战条件,故选B;材料仅涉及了东北地区的军事优势,不能推知全国的战略决战时机已经成熟,排除A;据所学可知,国民政府非常重视东北地位,“忽视”说法错误,排除C;材料涉及的是正规军和民兵,不能说明群众基础的问题,排除D。
20.如图是一次战役的形势图,下列对其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描述正确的是( )
A.国民革命军直捣南京北伐成功
B.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
C.人民解放军揭开了战略进攻序幕
D.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正在展开
【解析】选D。据图片可知,战役以徐州为中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解放战争期间的淮海战役,反映了解放军与国军展开主力决战,故选D;“国民革命军”与图示中“解放军”信息不相符合,排除A;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的是孟良崮战役,排除B;人民解放军揭开了战略进攻序幕是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排除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处于抗日前线的东北广大人民和一部分爱国军队,冲破国民政府的禁令,首先展开了英勇的斗争。辽宁沈阳、抚顺等地工人纷纷举行罢工,反抗日本侵略军。广大农民组织大刀会、红枪会等各种组织,手执自制武器进行抗日斗争。9月26日,上海各界市民举行抗日救国大会,通过了对日宣战、武装民众、惩办失职失地官吏等决议案。10月18日,北平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成立,通过迅速组织义勇军、实行对日不合作及积极募集爱国捐款等决议。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领导了一二·九运动,使抗日救亡斗争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
——摘编自王秀鑫、郭德宏主编
《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
材料二 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的复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被称为中国复兴枢纽。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最为彻底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对中国取得完整的独立主权有着决定性意义,因为战争的结果之一,是中国不仅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而且跻身国际事务中具有充分发言权的大国行列。
在不同帝国主义势力支持下,中国各利益集团争权夺利,造成了中国的长期分裂,极大地破坏了民族争取独立所需的凝聚力。抗日战争的爆发,改变了中国内部分裂的状况。在政府与人民之间,在不同阶级阶层之间,在不同党派之间,形成了同仇敌忾、亲密合作的关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是中国的一个显著特征,这种不平衡性使中国现代工业几乎因日本的侵略而彻底颠覆。1937年川、滇、黔、陕、甘、湘、桂7省工厂之和仅占全国总数的6.03%,资本总数仅占全国的4.04%。而到1943年,后方各省工厂企业已经达到4524家,与战前相比,工厂数增加了18倍,工人数增加了82倍,资本增加了164倍。
——摘编自荣维木《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复兴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30年代抗日救亡 运动的特点。(8分)
答案:(1)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由点到面(从东北扩展到全国);具有广泛性(或各阶层参与);发展迅猛;斗争形式多样。(8分,任答4点即可)
【解析】第(1)题特点:据材料一“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领导了一二·九运动,使抗日救亡斗争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10月18日,北平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成立,通过迅速组织义勇军、实行对日不合作及积极募集爱国捐款等决议”“辽宁沈阳、抚顺等地工人纷纷举行罢工,反抗日本侵略军。广大农民组织大刀会、红枪会等各种组织,手执自制武器进行抗日斗争”“9月26日,上海各界市民举行抗日救国大会”进行分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成为“中国复兴枢纽”的原因。(12分)
答案:(2)原因: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收回了宝岛台湾,捍卫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要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改变了原有工业布局,扩大了现代工业区域;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12分,任答4点即可)
【解析】第(2)题原因:据材料二“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最为彻底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对中国取得完整的独立主权有着决定性意义”“因为战争的结果之一,是中国不仅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而且跻身国际事务中具有充分发言权的大国行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是中国的一个显著特征,这种不平衡性使中国现代工业几乎因日本的侵略而彻底颠覆”“与战前相比,工厂数增加了18倍,工人数增加了82倍,资本增加了164倍”“而到1943年,后方各省工厂企业已经达到4524家”进行分析。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由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一跃成为中国大后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与此同时,重庆还是国共合作的政治舞台、抗日运动的中心。中国战区的建立,使重庆与伦敦、莫斯科、华盛顿等城市一样,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指挥中心,也由此获得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摘编自何一民《抗战时期西南大后方城市发展变迁研究》
材料二 1937—1949年,通货膨胀始终是困扰国民政府的重大问题。当时中国税收主要依赖东南沿海的关税与盐税,东南沿海沦陷后,出现大量财政赤字。同时,内地的工业化建设也尚未完成,物资供给严重不足,加剧纸币贬值。商业投机也促使物价水平轮番上涨,又使政府不得不增发纸币来应付不断增加的开支。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在经济尚未恢复之时发动内战,导致赤字继续扩大,人民对法币的信心降至最低。此外,国民政府还把通货膨胀当作一种有效聚敛财富的方法,通过操作预算,官僚资本进一步壮大。
——摘编自刘方健《南京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
(1)根据材料一,概括抗战时期重庆地位提升的表现,简要分析国际、国内背景。(12分)
答案:(1)表现:①由单一的地区性经济中心发展为中国大后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②由中国抗日运动的中心发展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指挥中心之一。(6分)
背景: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②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重庆成为战时陪都。(6分)
【解析】第(1)题表现:据材料“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由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一跃成为中国大后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与此同时,重庆还是国共合作的政治舞台、抗日运动的中心。中国战区的建立,使重庆与伦敦、莫斯科、华盛顿等城市一样,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指挥中心,也由此获得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进行分析。背景: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
(2)根据材料二,分析1937—1949年中国恶性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8分)
答案:(2)原因:①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使国民政府丧失东南沿海的关税与盐税,造成大量的财政赤字;②工业发展水平低,布局不合理,物资供给严重不足;③商业投机活动猖獗;④国民政府发动内战,导致赤字继续扩大;⑤统治腐败,官僚资本的掠夺。(8分)
【解析】第(2)题据材料“当时中国税收主要依赖东南沿海的关税与盐税,东南沿海沦陷后,出现大量财政赤字”“内地的工业化建设也尚未完成,物资供给严重不足,加剧纸币贬值”“商业投机也促使物价水平轮番上涨,又使政府不得不增发纸币来应付不断增加的开支”“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在经济尚未恢复之时发动内战,导致赤字继续扩大,人民对法币的信心降至最低”“国民政府还把通货膨胀当作一种有效聚敛财富的方法,通过操作预算,官僚资本进一步壮大”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