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形成性评价(七)(第七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参加过巴黎和会的中国外交家顾维钧在回忆录中说:“代表团最后的一致意见和决定是自己作出的,并非北京训令的结果”,“无论从国内还是国际观点来看,它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这一转折点( )
A.扭转了中国外交的被动局面
B.促使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引发了国内的五四爱国运动
D.体现了中国外交代表团的抗争精神
2.1919年的五四运动,5月份在北京表现为学生运动,6月份在上海则表现为市民运动,工人、商人都被卷入其中。“三罢”之中,罢课影响固然不小,但罢工、罢市作用更大。上海首先出现“三罢”斗争的根源是( )
A.工业文明冲击下社会结构的变迁
B.北洋政府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
C.外交失败增强了国人的主权意识
D.新文化运动起源地的宣传效应
【拓展延伸】正确认识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1)五四运动迫使北洋军阀政府罢免了三个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从这方面看,它取得了初步胜利。
(2)它并未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不能说取得彻底胜利。
3.1919年5月,在李大钊的主持下,《晨报》副刊陆续刊载马克思的《雇佣劳动与资本》和一些马克思主义的译文。此后,一些报刊先后发表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传记材料。这反映出( )
A.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传播
B.工人运动在革命的领导地位
C.爱国救亡道路的新探索
D.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4.1920年元旦,《星期评论》发表的新年词《红色的新年》中写道:“北极下来的新潮……涌着无数的锤儿锄儿,直要锤匀锄光了世间底不平不公”,并期望“一霎时遍地都红”。这反映出当时 ( )
A.中国民主革命迈入了新阶段
B.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已拉开帷幕
C.共产主义渐成中国社会主流
D.十月革命助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5.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说,只有被压迫的生产的劳动阶级自己造成新的强力,自己站在国家地位,利用政治、法律等机关,把那压迫的资产阶级完全征服,否则,便再过一万年,那被压迫的劳动阶级也没有翻身的机会。材料表明陈独秀( )
A.主张无产阶级暴力革命
B.创建了工人阶级政党
C.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D.推动了五四运动爆发
6.(2024·佛山高一检测)1920年“五一”劳动节前后,北京、上海两地曾举行下列纪念活动。这些活动( )
北京 李大钊主持北京大学理科纪念“五一”劳动节活动
何孟雄等8名同学乘汽车游行,沿街散发《劳动宣言》
邓中夏赶赴长辛店铁路工厂出席“五一”劳动节纪念活动,并发表演说
上海 陈独秀参加“世界劳动节纪念大会”筹备会,发表关于劳工问题的演讲
工界发表《上海工人宣言》和《答俄国劳动政府的通告》
A.有助于向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
B.推动第一次工人运动进入高潮
C.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D.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
7.小小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红种,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焕然一新。这里的“新”是( )
A.新的革命任务 B.新的革命前途
C.新的革命对象 D.新的群众基础
8.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参加了1921年7月召开的中共一大。他在会上发言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第三国际增加了一个东方支部,苏俄布尔什维克又多了一个亲密战友”,他还对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议和希望。这份资料说明( )
A.共产国际试图控制早期的中国共产党
B.共产国际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方向
C.共产国际指导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建党工作
D.中国共产党从此彻底丧失了独立发展可能性
【深化点拨】中国共产党能够在各种政党林立和各派政治力量博弈中脱颖而出,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知识分子与工农民众相结合。
9.(2024·深圳高一检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从中共一大到中共三大主张的变化,说明了中国共产党( )
中共一大 (1921年) 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
中共二大 (1922年) 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
中共三大 (1923年) 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
A.遵循中国社会的实际
B.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C.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
D.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拓展延伸】第一次国共合作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
(1)中国共产党利用国共合作扩大了影响力,使得马克思主义得以传播。
(2)促进了工农运动的发展,唤醒了工农群众的觉悟,为党的建设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
(3)锻炼了骨干力量,扩大了党的组织,使中国共产党发展为公开合法的大党。
10.在1925年一年中,广东有37个县组织了农民协会,会员达62万人。同年,江西、广西、湖南等省的农民运动都有了发展。这主要得益于( )
A.扶助农工政策的确立
B.土地革命的开展
C.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D.北伐战争的推动
【补偿训练】
《农民协会章程》中指出:“目的在谋农民之自卫,并实行改良农村组织,增进农人生活。建立中央、省县到区、乡农民协会,以宣传三民主义之农民政策,从事于三民主义建设的工作。”这份文件最有可能发布于( )
A.1912年的南京临时政府
B.1915年的北京军阀政府
C.1924年的广东革命政府
D.1931年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11.(2024·茂名高一检测)地图是学习历史的必备工具之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从下图能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A.土地革命的推行 B.北伐的胜利进军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解放战争的进行
12.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发布通令,规定“全国各机关所用物品如有国货可以适用而仍购用洋货者,一律以不经济支出论”。此外,政府还要求各省市建立国货陈列馆,举办展览会。由此可知,当时的国民政府( )
A.重视民族产业的振兴
B.充当列强侵略的帮凶
C.纵容官僚资本的扩张
D.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补偿训练】
有学者认为,1927年后的几年间,中国人都心甘情愿地尽一己之绵力投入国家建设,并不是由于当时政府有系统、有计划的规划,而是由于他们寄希望于一个新政府能够执行美好的愿景。当时,中国人尽心力投入建设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革命迅猛发展
B.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C.农民运动蓬勃兴起
D.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救国热潮的推动
13.1928年11月1日,第一届“工商部中华国货展览会”在上海隆重开幕,这是中国近代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全国性国货汇总。《国货展览会歌》中唱道:“兴起,兴起,中华民族快兴起!中华物产本富有,国货不比洋货低。……人人立志用国货,洋货怎能攘权利。努力,努力,愿国货兴起!”这次展览会的召开( )
A.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
B.提高了国人的经济救国观念
C.奠定了民主革命胜利的基础
D.使民族工业进入短暂的春天
14.
时间 1927年 1928年 1929年 1930年 1931年
GDP总值 248.58 257.11 266.26 276.21 285.70
时间 1932年 1933年 1934年 1935年 1936年
GDP总值 294.70 294.60 269.00 290.90 309.40
上表反映的是1927—1936年中国GDP的情况(单位:亿元)。由此可知,该时期的经济发展( )
A.为抗日战争奠定了物质上的基础
B.主要得益于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C.促成国民政府完成形式上的统一
D.表明民族经济走上健康发展道路
15.井冈山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小工商业者采取保护政策,给贫苦农民分配田地并对其进行文化知识教育。这主要说明中国共产党( )
A.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新道路
B.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C.采取了保障商业发展的政策
D.借鉴了苏俄革命的成功经验
16.(2024·江门高一检测)中华苏维埃工农兵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工农红军优待条例》规定:凡红军战士,家在白色区域的,以及新由白军中过来的,则在苏区内分得公田,由当地政府派人代耕。该举措旨在( )
A.推动根据地农业生产发展
B.适应民族斗争的现实需要
C.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D.壮大军队巩固根据地政权
【补偿训练】
1930年5月间,毛泽东在赣南寻邬县进行了周密的社会调查,写成《寻乌调查》,此后又发表了《兴国调查》《东塘等处调查》《木口村调查》《赣西南土地分配情形》《江西土地斗争中的错误》《分青和出租问题》《分田后的富农问题》等著作。上述调查及相关著作( )
A.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有利于土地革命的开展
C.推动了井冈山根据地建立
D.贯彻了八七会议的精神
17.(2024·韶关高一检测)1930年6月李立三主持中共政治局会议,指出:“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的头脑和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致他的死命。”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
A.主张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B.坚持“城市中心”的革命模式
C.认识到了“左”的错误的危害
D.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18.历史学家徐中约在评论20世纪30年代的一次会议时说:“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召开是史无前例的,因为不符合党章或党内规则和附则,它是中国共产党党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次“会议”( )
A.挽救了党和红军以及中国革命
B.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不断扩大
C.标志着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
D.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补偿训练】
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取消了博古的中共中央总负责人的职务,但党一改以往惩办主义的做法,而是继续分配博古等犯了错误的同志以适当的工作。党的这一转变( )
A.是党政治智慧的体现
B.利于革命统一战线的巩固
C.源于共产国际的压力
D.旨在缓和党内的派系斗争
19.红军长征转战到湘桂黔滇地区时,注重对当地少数民族及其他群众开展宣传工作。同时红军也注重学习、理解并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并根据需要制定纪律和注意事项。这些做法 ( )
A.落实了党的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B.践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精神
C.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D.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20.1936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在《为庆祝一、二、四方面军大会合通电》中指出,我全国主力红军的会合与(已)进入抗日前进阵地,即刻就要进入……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阶段。这表明,红军长征的胜利( )
A.粉碎了国民党消灭红军的企图
B.促使了革命中心从南方转移到北方
C.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D.推动了革命战争向民族战争的转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 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棉纺织业发展遭遇重大冲击,申新纱厂系统占荣家企业资产的70%以上,所以,这一时期的荣氏企业遭遇了重创。列强纷纷向中国倾销剩余产品,导致中国纱价大跌,当时中国棉花歉收,棉花价格居高不下。申新棉纱每件成本218.33元,市场只售204元,每件亏损14.33元。加之九一八事变后,日商对东三省棉纱与面粉市场的占领,荣宗敬“无日不在愁城惨雾之中”!当时荣氏企业的面粉业主要归王禹卿负责,面粉厂还略有盈余,当申新濒临财务危机时,荣宗敬主张以粉厂之余补纱厂之缺,但王禹卿不同意,“期间荣、王曾多次会谈,时常大声争吵”。荣氏兄弟别无出路,只能自我调整,仿效西方企业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与此同时,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与民众运动的兴起,共同推动了荣氏企业在30年代中期以后再创辉煌。
——摘编自秦祖明等
《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与荣氏企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荣氏企业遭受重创及再创辉煌的原因。(16分)
(1)遭受重创的原因: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中国遭遇农业危机;东三省的市场被日商占领;自身技术及管理方式相对落后。(8分)
再创辉煌的原因:荣氏企业管理模式的调整;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推动;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发展,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行动,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南京国民政府发起新生活运动。(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荣氏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内涵。(6分)
(2)核心内涵: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勇毅求精、西学中用的开放心态;尚德戒欺、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实业报国、济世利民的家国情怀。(6分)
22.中国的道路自信源于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成功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国民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经艰难,探索出了革命新道路,但是在一段时间里并没有被党中央认可和重视,反而遭到中央的点名批评。1930年6月9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主张城市中心论的李立三说:“在全国军事会议中发现了妨碍红军发展的两种障碍:一是苏维埃区域的保守观念,一是红军狭隘的游击战略。最明显的是四军毛泽东同志,他有整个的路线,他的路线完全与中央不同。”
——摘编自刘宝东《从城市到乡村——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及意义》
材料二 毛泽东发现农民们可以动员起来,甚至能够夺取城市,但是不能够同国民军打仗。因此,毛泽东找到了信心,认为中国共产党是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只要在一个地区内有人力和粮食支持战斗,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1931年,以毛泽东为主席的“江西苏维埃共和国”就成了这一努力的榜样。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国民革命失败后,关于中国革命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内出现了怎样的不同观点。(6分)
(1)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李立三:城市中心论。(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为实现“生存和发展”实践举措,简评其对中国近代革命的深远影响。(6分)
(2)举措:开展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3分)
影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独立自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3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革命道路成功的基本经验。(6分)
(3)经验: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实现了道路创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6分)单元形成性评价(七)(第七单元)
(6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参加过巴黎和会的中国外交家顾维钧在回忆录中说:“代表团最后的一致意见和决定是自己作出的,并非北京训令的结果”,“无论从国内还是国际观点来看,它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这一转折点( )
A.扭转了中国外交的被动局面
B.促使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引发了国内的五四爱国运动
D.体现了中国外交代表团的抗争精神
【解析】选D。据材料“代表团最后的一致意见和决定是自己作出的”可知面对北洋政府对巴黎和会妥协投降的立场,中国代表团进行据理力争,并未完全依照北洋政府的训令,体现了当时中国外交代表团的抗争精神,故选D;在弱国无外交的形势下,中国的国家利益被列强出卖给日本,排除A;晚清遭受列强侵略以来,我国的民族精神一直处于不断觉醒中,排除B;列强在巴黎和会上出卖中国国家主权的行为引发了国内的五四爱国运动,中国代表团的抗争行为体现了强烈的爱国意识,排除C。
2.1919年的五四运动,5月份在北京表现为学生运动,6月份在上海则表现为市民运动,工人、商人都被卷入其中。“三罢”之中,罢课影响固然不小,但罢工、罢市作用更大。上海首先出现“三罢”斗争的根源是( )
A.工业文明冲击下社会结构的变迁
B.北洋政府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
C.外交失败增强了国人的主权意识
D.新文化运动起源地的宣传效应
【解析】选A。清末民初的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人口众多,商业和工业人口占有很高的比例,受工业文明的影响,各阶层的抗争意识更为强烈,而北京的工商业规模不大,难以掀起具有全局意义的罢工、罢市斗争,因此“三罢”斗争首先出现在上海,故选A;“北洋政府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属于政治方面的因素,根源与经济有关,排除B;“外交失败增强了国人的主权意识”属于外部因素,根源与内部因素有关,排除C;“新文化运动起源地的宣传效应”属于思想文化方面的因素,根源与经济方面有关,排除D。
【拓展延伸】正确认识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1)五四运动迫使北洋军阀政府罢免了三个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从这方面看,它取得了初步胜利。
(2)它并未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不能说取得彻底胜利。
3.1919年5月,在李大钊的主持下,《晨报》副刊陆续刊载马克思的《雇佣劳动与资本》和一些马克思主义的译文。此后,一些报刊先后发表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传记材料。这反映出( )
A.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传播
B.工人运动在革命的领导地位
C.爱国救亡道路的新探索
D.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解析】选C。据“1919年”可知,该史实出现在新文化运动后期,结合“先后发表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传记材料”等内容可知,在新文化运动后期,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接受并传播马克思主义,这反映出近代爱国救亡道路的新探索,故选C;在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并没有达到“充分传播”的程度,排除A;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是在五四运动后期,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B;毛泽东在1939年底至1940年初,先后发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和《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这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排除D。
4.1920年元旦,《星期评论》发表的新年词《红色的新年》中写道:“北极下来的新潮……涌着无数的锤儿锄儿,直要锤匀锄光了世间底不平不公”,并期望“一霎时遍地都红”。这反映出当时 ( )
A.中国民主革命迈入了新阶段
B.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已拉开帷幕
C.共产主义渐成中国社会主流
D.十月革命助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解析】选D。据“北极下来的新潮……涌着无数的锤儿锄儿,直要锤匀锄光了世间底不平不公”,并期望“一霎时遍地都红”可得出“北极”是指北方的俄国,“新潮”是指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革命,因此材料反映的是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给中国的革命带来了希望,故选D;中国民主革命迈入了新阶段是指五四运动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排除A;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拉开帷幕,排除B;当时中国社会主流不是共产主义,排除C。
5.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说,只有被压迫的生产的劳动阶级自己造成新的强力,自己站在国家地位,利用政治、法律等机关,把那压迫的资产阶级完全征服,否则,便再过一万年,那被压迫的劳动阶级也没有翻身的机会。材料表明陈独秀( )
A.主张无产阶级暴力革命
B.创建了工人阶级政党
C.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D.推动了五四运动爆发
【解析】选A。陈独秀认为只有无产阶级自己行动起来,去推翻资产阶级,才会获得自由和翻身的机会,所以他主张无产阶级暴力革命,故选A;陈独秀在1921年参与创立了中国共产党这一无产阶级政党,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李大钊在中国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而不是陈独秀,且这也与题意不符,排除C;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在题干所述时间之前,与题干信息因果关系倒置,排除D。
6.(2024·佛山高一检测)1920年“五一”劳动节前后,北京、上海两地曾举行下列纪念活动。这些活动( )
北京 李大钊主持北京大学理科纪念“五一”劳动节活动
何孟雄等8名同学乘汽车游行,沿街散发《劳动宣言》
邓中夏赶赴长辛店铁路工厂出席“五一”劳动节纪念活动,并发表演说
上海 陈独秀参加“世界劳动节纪念大会”筹备会,发表关于劳工问题的演讲
工界发表《上海工人宣言》和《答俄国劳动政府的通告》
A.有助于向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
B.推动第一次工人运动进入高潮
C.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D.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
【解析】选A。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李大钊、陈独秀等人深入劳工群众,领导1920年的“五一”劳动节纪念活动,目的是向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现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有助于向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A正确;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是在1922年1月到1923年2月,排除B;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于1924年,排除C;1920年中国共产党尚未成立,时间不符,排除D。
7.小小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红种,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焕然一新。这里的“新”是( )
A.新的革命任务 B.新的革命前途
C.新的革命对象 D.新的群众基础
【解析】选B。据题干“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红种,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并结合所学可知,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中国革命最终走向了胜利,故选B;1840—1949年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始终为反侵略反封建,排除A;1840—1949年中国人民的革命对象始终为外国侵略者、本国封建势力,排除C;近代中国革命的群众基础始终为四大阶级——农民阶级、工人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排除D。
8.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参加了1921年7月召开的中共一大。他在会上发言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第三国际增加了一个东方支部,苏俄布尔什维克又多了一个亲密战友”,他还对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议和希望。这份资料说明( )
A.共产国际试图控制早期的中国共产党
B.共产国际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方向
C.共产国际指导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建党工作
D.中国共产党从此彻底丧失了独立发展可能性
【解析】选C。据材料“第三国际增加了一个东方支部,苏俄布尔什维克又多了一个亲密战友”“他还对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议和希望”可知,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是第三国际的东方支部,其建立受到了共产国际的指导,故选C;材料主旨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国际意义,不能说明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控制,排除A;中共一大确立的革命方向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排除B;随着革命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结合起来,走出了自己独特的革命道路,排除D。
【深化点拨】中国共产党能够在各种政党林立和各派政治力量博弈中脱颖而出,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知识分子与工农民众相结合。
9.(2024·深圳高一检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从中共一大到中共三大主张的变化,说明了中国共产党( )
中共一大 (1921年) 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
中共二大 (1922年) 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
中共三大 (1923年) 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
A.遵循中国社会的实际
B.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C.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
D.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解析】选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从中共一大提出要消灭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到中共二大提出民主革命纲领,再到中共三大提出要与国民党合作,说明中国共产党逐步认识到中国的实情,制定了符合实际的革命纲领,A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为人民服务,排除B;材料不能体现学习西方,排除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后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排除D。
【拓展延伸】第一次国共合作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
(1)中国共产党利用国共合作扩大了影响力,使得马克思主义得以传播。
(2)促进了工农运动的发展,唤醒了工农群众的觉悟,为党的建设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
(3)锻炼了骨干力量,扩大了党的组织,使中国共产党发展为公开合法的大党。
10.在1925年一年中,广东有37个县组织了农民协会,会员达62万人。同年,江西、广西、湖南等省的农民运动都有了发展。这主要得益于( )
A.扶助农工政策的确立
B.土地革命的开展
C.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D.北伐战争的推动
【解析】选A。题干体现的是1925年广东、江西、湖南、广西等省农民运动的发展,这得益于国共合作,孙中山提出的扶助农工的政策推动,农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故选A;土地革命开始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在题干时间之后,排除B;民主革命纲领制定于1922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在题干时间之后,排除D。
【补偿训练】
《农民协会章程》中指出:“目的在谋农民之自卫,并实行改良农村组织,增进农人生活。建立中央、省县到区、乡农民协会,以宣传三民主义之农民政策,从事于三民主义建设的工作。”这份文件最有可能发布于( )
A.1912年的南京临时政府
B.1915年的北京军阀政府
C.1924年的广东革命政府
D.1931年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解析】选C。据材料的表述可知《农民协会章程》中强调农民和三民主义的结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指导思想,因而材料中的时期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立场是一致的,因此是1924年到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故选C;1912年的南京政府代表的是大地主和资产阶级,和农民不属于同一战线,排除A;1915年的北京军阀政府被外洋势力所把控,追求的是军阀权利,并不会考虑农民的权利,排除B;1931年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虽然维护农民的权益,但不以三民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且此时国共处于对立的阶段,排除D。
11.(2024·茂名高一检测)地图是学习历史的必备工具之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从下图能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A.土地革命的推行 B.北伐的胜利进军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解放战争的进行
【解析】选B。根据材料信息“汀泗桥贺胜桥战役”“1926.8.27”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指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B正确;土地革命时期强调武装夺取政权,实行土地革命,不符合题意,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出日本侵华的相关信息,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军事对抗,排除D。
12.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发布通令,规定“全国各机关所用物品如有国货可以适用而仍购用洋货者,一律以不经济支出论”。此外,政府还要求各省市建立国货陈列馆,举办展览会。由此可知,当时的国民政府( )
A.重视民族产业的振兴
B.充当列强侵略的帮凶
C.纵容官僚资本的扩张
D.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要求全国各机关用品一律使用国货,敦促各省市建立国货陈列馆,举办展览会,说明国民政府重视国货,重视民族产业的振兴,故选A;使用国货一定程度打击了列强侵略,排除B;官僚资本的扩张指利用金融优势地位建立商业垄断和吞并私人资本主义工业,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1928年底,东北易帜表明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补偿训练】
有学者认为,1927年后的几年间,中国人都心甘情愿地尽一己之绵力投入国家建设,并不是由于当时政府有系统、有计划的规划,而是由于他们寄希望于一个新政府能够执行美好的愿景。当时,中国人尽心力投入建设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革命迅猛发展
B.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C.农民运动蓬勃兴起
D.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救国热潮的推动
【解析】选B。由“由于他们寄希望于一个新政府能够执行美好的愿景”可知,当时中国人尽心投入建设是因为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1928年底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从此能维持一个稳定的国内环境,故选B;国民革命是在1927年失败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是针对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而不是中国人尽心投入建设的原因,C不符合题目主旨,排除;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救国的思潮与题干中的“由于他们寄希望于一个新政府能够执行美好的愿景”不符,所以主要原因应该从政府角度思考,而不该是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排除D。
13.1928年11月1日,第一届“工商部中华国货展览会”在上海隆重开幕,这是中国近代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全国性国货汇总。《国货展览会歌》中唱道:“兴起,兴起,中华民族快兴起!中华物产本富有,国货不比洋货低。……人人立志用国货,洋货怎能攘权利。努力,努力,愿国货兴起!”这次展览会的召开( )
A.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
B.提高了国人的经济救国观念
C.奠定了民主革命胜利的基础
D.使民族工业进入短暂的春天
【解析】选B。中华国货展览会以爱国为口号,推动了民族产品的销售,增强了国人的爱国情结和实业救国的观念,故选B;国民党一大后,全国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开展起来,各地工人纷纷罢工,掀起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抗日战争奠定了民主革命胜利的基础而非国货展览会,C与史实不符,排除;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进入了“短暂的春天”,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14.
时间 1927年 1928年 1929年 1930年 1931年
GDP总值 248.58 257.11 266.26 276.21 285.70
时间 1932年 1933年 1934年 1935年 1936年
GDP总值 294.70 294.60 269.00 290.90 309.40
上表反映的是1927—1936年中国GDP的情况(单位:亿元)。由此可知,该时期的经济发展( )
A.为抗日战争奠定了物质上的基础
B.主要得益于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C.促成国民政府完成形式上的统一
D.表明民族经济走上健康发展道路
【解析】选A。据表格数据可知,1927—1936年中国GDP数据一直维持在一个稳定水平,总量可观,结合所学可知,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后,民族工业有所发展,这一定程度上为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故选A;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外部发展环境并不良好,排除B;国民政府完成形式上的统一是在1928年,与材料无关,排除C;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发展较差,农轻重比例不协调,经济发展并不健康,排除D。
15.井冈山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小工商业者采取保护政策,给贫苦农民分配田地并对其进行文化知识教育。这主要说明中国共产党( )
A.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新道路
B.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C.采取了保障商业发展的政策
D.借鉴了苏俄革命的成功经验
【解析】选B。据材料“对中小工商业者采取保护政策,给贫苦农民分配田地”可知,在井冈山时期,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系列致力于解决贫苦农民生存问题和教育问题的政策,保护了中小工商业者的利益,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原则和理念,故选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的新道路的开辟,材料政策是在井冈山根据地建立后实行的,排除A;材料政策既针对中小工商业者,也包括农民,而“采取了保障商业发展的政策”过于狭隘,只关注了对中小工商业者的政策,没有涵盖所有人民群众,排除C;苏俄革命的成功经验是城市道路,而材料强调的是农村根据地的政策,排除D。
16.(2024·江门高一检测)中华苏维埃工农兵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工农红军优待条例》规定:凡红军战士,家在白色区域的,以及新由白军中过来的,则在苏区内分得公田,由当地政府派人代耕。该举措旨在( )
A.推动根据地农业生产发展
B.适应民族斗争的现实需要
C.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D.壮大军队巩固根据地政权
【解析】选D。由“中华苏维埃工农兵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可知,材料所述现象为工农武装割据时期。公田的分配有利于赢得从国统区来的新加入红军的战士的拥护,从而壮大红军力量,巩固根据地政权,D正确;推动根据地农业生产发展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红军、白军的划分说明这是国内战争,而非民族斗争,排除B;C表述是新中国成立后,排除。
【补偿训练】
1930年5月间,毛泽东在赣南寻邬县进行了周密的社会调查,写成《寻乌调查》,此后又发表了《兴国调查》《东塘等处调查》《木口村调查》《赣西南土地分配情形》《江西土地斗争中的错误》《分青和出租问题》《分田后的富农问题》等著作。上述调查及相关著作( )
A.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有利于土地革命的开展
C.推动了井冈山根据地建立
D.贯彻了八七会议的精神
【解析】选B。据材料“毛泽东在赣南寻邬县进行了周密的社会调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0年5月,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以及党内“左”倾错误思想抬头等背景下,毛泽东为及时解决党在土地革命中的路线问题和制定对中间阶级和中小工商业者的政策和策略,在地方进行了一系列周密的社会调查,这一调查为我党制定正确的工商业政策提供了可靠依据,并且进一步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说明了实行土地革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故选B;土地革命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材料没有明确对于农民阶层生产及分配的具体表现,排除A;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1927年八七会议的精神以坚持实事求是为基础,毛泽东的调查也在遵循实事求是的精神,但材料仅涉及调查报告的内容,没有明确具体方式方法,排除D。
17.(2024·韶关高一检测)1930年6月李立三主持中共政治局会议,指出:“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的头脑和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致他的死命。”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
A.主张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B.坚持“城市中心”的革命模式
C.认识到了“左”的错误的危害
D.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李立三认为,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统治阶级的头脑和心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坚持“城市中心”的革命模式,故B正确,A错误;材料体现不出认识到了“左”的错误的危害,故C错误;材料未涉及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故D错误。
18.历史学家徐中约在评论20世纪30年代的一次会议时说:“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召开是史无前例的,因为不符合党章或党内规则和附则,它是中国共产党党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次“会议”( )
A.挽救了党和红军以及中国革命
B.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不断扩大
C.标志着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
D.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解析】选A。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召开是史无前例的”结合所学可知,这次会议应该是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挽救了党和红军以及中国革命,故选A;革命统一战线的不断扩大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都是在20世纪2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C;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是在20世纪40年代,排除D。
【补偿训练】
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取消了博古的中共中央总负责人的职务,但党一改以往惩办主义的做法,而是继续分配博古等犯了错误的同志以适当的工作。党的这一转变( )
A.是党政治智慧的体现
B.利于革命统一战线的巩固
C.源于共产国际的压力
D.旨在缓和党内的派系斗争
【解析】选A。据题干内容可知,在遵义会议上,党中央取消了博古“中共中央总负责人的职务”,但是中国共产党改变以往“惩办主义的做法”,“继续分配博古等犯了错误的同志以适当的工作”,这是中国共产党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表现,体现出党的政治智慧,故选A;在1927年的时候,革命统一战线就已经破裂,排除B;题干所述史实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问题的表现,而不是源于共产国际的压力,排除C;题干所述史实是中国共产党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表现,与“党内的派系斗争”无关,排除D。
19.红军长征转战到湘桂黔滇地区时,注重对当地少数民族及其他群众开展宣传工作。同时红军也注重学习、理解并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并根据需要制定纪律和注意事项。这些做法 ( )
A.落实了党的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B.践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精神
C.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D.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解析】选A。由材料“注重对当地少数民族及其他群众开展宣传工作”“注重学习、理解并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并根据需要制定纪律和注意事项”可知长征时期注重团结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理解并尊重当地文化习俗,落实了党的民族平等团结的统一战线政策,故选A;193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的第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时提出民族区域自治的主张,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材料强调红军尊重、团结少数民族,并未提及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排除C;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时空观念错误,排除D。
20.1936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在《为庆祝一、二、四方面军大会合通电》中指出,我全国主力红军的会合与(已)进入抗日前进阵地,即刻就要进入……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阶段。这表明,红军长征的胜利( )
A.粉碎了国民党消灭红军的企图
B.促使了革命中心从南方转移到北方
C.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D.推动了革命战争向民族战争的转变
【解析】选D。由题干中的“进入抗日前进阵地”“就要进入……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阶段”等信息可得,红军长征的胜利促使革命战争由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国内战争向中日之间的民族战争转变,故选D;长征确实粉碎了国民党想要消灭红军的企图,但是与题意无关,排除A;长征使得中国革命的中心从南方转移到北方,但这不是题干所要表达的主旨,排除B;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 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棉纺织业发展遭遇重大冲击,申新纱厂系统占荣家企业资产的70%以上,所以,这一时期的荣氏企业遭遇了重创。列强纷纷向中国倾销剩余产品,导致中国纱价大跌,当时中国棉花歉收,棉花价格居高不下。申新棉纱每件成本218.33元,市场只售204元,每件亏损14.33元。加之九一八事变后,日商对东三省棉纱与面粉市场的占领,荣宗敬“无日不在愁城惨雾之中”!当时荣氏企业的面粉业主要归王禹卿负责,面粉厂还略有盈余,当申新濒临财务危机时,荣宗敬主张以粉厂之余补纱厂之缺,但王禹卿不同意,“期间荣、王曾多次会谈,时常大声争吵”。荣氏兄弟别无出路,只能自我调整,仿效西方企业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与此同时,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与民众运动的兴起,共同推动了荣氏企业在30年代中期以后再创辉煌。
——摘编自秦祖明等
《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与荣氏企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荣氏企业遭受重创及再创辉煌的原因。(16分)
答案:(1)遭受重创的原因: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中国遭遇农业危机;东三省的市场被日商占领;自身技术及管理方式相对落后。(8分)
再创辉煌的原因:荣氏企业管理模式的调整;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推动;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发展,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行动,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南京国民政府发起新生活运动。(8分)
【解析】第(1)题遭受重创的原因:结合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以及材料“当时中国棉花歉收”“日商对东三省棉纱与面粉市场的占领”等进行分析。
再创辉煌的原因:据材料“仿效西方企业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与民众运动的兴起”并结合所学进行分析。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荣氏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内涵。(6分)
答案:(2)核心内涵: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勇毅求精、西学中用的开放心态;尚德戒欺、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实业报国、济世利民的家国情怀。(6分)
【解析】第(2)题从遭受重创到再创辉煌,借鉴西方技术和管理上,棉纱的价格并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22.中国的道路自信源于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成功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国民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经艰难,探索出了革命新道路,但是在一段时间里并没有被党中央认可和重视,反而遭到中央的点名批评。1930年6月9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主张城市中心论的李立三说:“在全国军事会议中发现了妨碍红军发展的两种障碍:一是苏维埃区域的保守观念,一是红军狭隘的游击战略。最明显的是四军毛泽东同志,他有整个的路线,他的路线完全与中央不同。”
——摘编自刘宝东《从城市到乡村——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及意义》
材料二 毛泽东发现农民们可以动员起来,甚至能够夺取城市,但是不能够同国民军打仗。因此,毛泽东找到了信心,认为中国共产党是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只要在一个地区内有人力和粮食支持战斗,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1931年,以毛泽东为主席的“江西苏维埃共和国”就成了这一努力的榜样。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国民革命失败后,关于中国革命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内出现了怎样的不同观点。(6分)
答案:(1)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李立三:城市中心论。(6分)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国民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经艰难,探索出了革命新道路……主张城市中心论的李立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李立三则主张城市中心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为实现“生存和发展”实践举措,简评其对中国近代革命的深远影响。(6分)
答案:(2)举措:开展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3分)
影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独立自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3分)
【解析】第(2)题第一问,毛泽东为实现“生存和发展”实践举措即为工农武装割据的具体内容,包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第二问,对中国近代革命的深远影响可结合所学知识,从促进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方面展开分析。即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革命道路成功的基本经验。(6分)
答案: (3)经验: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实现了道路创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6分)
【解析】第(3)题综合材料信息可得出,中国革命道路成功的基本经验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实现了道路创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