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4 司马光
【课前解析】
关注文本:文章虽短,但画面感十足,根据课后“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这一要求,教师应抓住文中系列动词,聚焦每个画面,让学生看清、听清,把短小精悍的古文还原成一个生动具体的白话故事,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让人感觉如临其境,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人物的认识。
关注描写:课文非常简短,用了很多贴切的动词。比如,“戏、登”描写了孩子们尽情游戏、攀爬的样子;“跌、没”让我们读到了一个孩子跌入瓮中、瞬间被水淹没的惊险场景;“持、击”表现了危急时刻司马光的冷静和机智;“迸”写出了水一下子从瓮中涌出来的状态。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
2.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重点)
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语言差异。(难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
2.正确跟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3.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语言差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人物
1.看图猜古诗,揭示课题。
(1)引导学生欣赏两张图片,回顾一、二年级学过的古诗《村居》《池上》,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里的儿童生活是什么样的。
(2)学生交流,教师揭示课题:这两首古诗都是古人用他们自己的写作方式描写儿童生活的作品。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古人讲述司马光小时候故事的课文——《司马光》。
(3)教师板书课题,(板书:司马光)学生齐读课题。
2.学习复姓,了解“司马光”
(1)指名学生说说“司马光”的姓和名。
(2)引导回顾一年级下册《姓氏歌》,说说学过哪些复姓,自己知道的复姓的人。
(3)教师讲解“司马”一词,提醒学生:司马不仅是复姓,在古代还是官职的名称,比如,我们熟悉的大诗人白居易就做过江州的司马。
(4)教师介绍司马光,学生了解识记。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文言文特点
1.读好课文,读出节奏。
(1)学生跟着范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2)出示正确停顿。
(3)全班齐读。
2.感知文言文特点。
(1)这篇课文的语言和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预设:字数比较少、比较难理解。
(2)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引导认识文言文。
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请学生再读课文,在文中圈出表示人物的词语。
(1)学生默读,圈画。
(2)出示圈画出的人物,教师相机提问:你们知道这些词语分别指的是谁吗?
预设:“群儿”指在庭院玩耍的所有孩子;“一儿”指其中一个孩子;“众”指除了司马光和跌倒在水翁里的孩子之外的其他孩子们;“光”指司马光;“儿”指登瓮的孩子。
2.借助注释,感知课文大意。
借助课文注释,四人小组合作说说文中的人物都做了什么事。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在古文学习的过程中,一般会在难理解的字词右上角标一个数字标记,根据数字标记,我们可以在文章下面找到相应的解释,这就是注释。
(1)理解“群儿戏于庭”。
①引导学生通过组词来理解“群”“戏”“庭”的意思。
②指名学生说一说句子的大意。
预设:一群小孩在庭院里玩耍。
③小结: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可以通过组词来理解。(板书:群儿戏于庭)
(2)理解“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①引导学生给“跌”“没”组词。预设:跌(跌倒);没(淹没)。
②指名学生说一说句子的大意。预设:一个小孩爬上水瓮,一不小心掉到了水里。(板书: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3)理解“众皆弃去”。
①引导学生给“众”“弃”“去”组词。预设:众(众人);弃(抛弃);去(离去)。
②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皆”是全,都的意思。
③指名学生说一说句子的大意。预设:其他孩子都丢下他,吓跑了。
④你知道哪些带有“皆”字的四字词语?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含“皆”的成语有皆大欢喜、人尽皆知、比比皆是、草木皆兵、全民皆兵、举世皆知……
学生抄写积累。
(4)理解“光持石击瓮破之”。
①引导学生结合图片,理解“持”“击”的意思:“持”是拿的意思;“击”是砸的意思。
②指名学生说一说句子的大意。预设:司马光拿起石头把水瓮砸破了。(板书:光持石击瓮破之)
(5)理解“水迸,儿得活”。
①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迸”是涌出的意思。“水迸”就是瓮被砸破后,水一下子就涌出来了的样子。
②指名学生说一说句子的大意。预设:水涌了出来,那个孩子得救了。 (板书:儿得活)
3.请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找找停顿规律。
再次出示正确的停顿,并提示朗读时可以在人物后面稍作停顿。
四、书写指导
1.指名认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字的结构和需要注意的笔画。
2.教师范写。
3.学生书写,展示评价。
五、巩固练习,布置作业
1.课堂演练。
2.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本课生字词写2遍,词语解释写2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感受文中人物形象,体会司马光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品质。
2.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巩固生字
播放朗读音频,请学生先听音频中的司马光砸瓮救人的故事,再将生字填入课件中的空格中,读一读,想一想,司马光小时候是个什么样的人。
二、感受人物形象
1. 请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说一说: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
2.引导学生体会司马光的沉着冷静。
(1)指名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句子“中介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2)师生合作读这两个句子,指名说说面对落水小孩,人物的不同表现。
预设:众小孩被吓跑,司马光救人。
(3)通过人物表现的对比,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司马光?(沉着冷静)
3.引导学生发现司马光救人的巧妙之处。
(1)引导学生想一想:平时有人掉水里,人们怎么去救?司马光是怎么救小伙伴的?
预设:平时有人掉水里,人们是去拉落水者。司马光是砸缸救小伙伴。
(2)司马光为什么这么做呢?
预设1:瓮比司马光高很多,司马光够不着。
预设2:瓮口小肚子大,小朋友掉进去爬不上来,情况紧急,很危险。
(3)请学生结合生活,想想其他小朋友吓跑后会做些什么,用上“有的……有的……有的……”句式说一说。
预设:小朋友们有的吓哭了,有的回家叫父母帮忙,有的跑去求救路人。
(4)在最紧急的时刻,司马光能想出最简单的方法救小朋友,你觉得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预设:司马光是一个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孩子。(板书:冷静机智)
三、总结提升
1.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第二题: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提示:(1)可以借助注释来讲述古诗。
(2)还可以观察插图中人物的表情,想象当时人物的心理和语言,把故事说得更精彩。
2.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学完本课后,你总结了哪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指名学生交流,教师梳理总结。
3.交流背诵文言文的方法。
(1)引导交流:《司马光》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说说你有什么背诵文言文的好方法。
学生交流,教师梳理总结:记住故事,回忆故事中出现的人物;记住人物,回忆人物内容。
(2)背一背,填一填。
四、总结拓展
1.结构梳理、主题概括。
2.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阅读文言文《司马光(节选)》。
五、巩固练习,布置作业
1.课堂演练。
2.布置作业。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运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边读边思考的基础上对文言文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古文的意思;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感悟语言的艺术魅力,体会古文的韵味。运用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因此学习本课的主要方法就是带着问题来朗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初读—再读—细读—美读—熟读—诵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诵—读写的过程,这节课体现了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