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解题
行
古代诗歌体裁
短歌行
是汉乐府曲调名。本诗用的是汉乐府的旧题,即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乐府有“长歌”和“短歌”之分,其长短的区别不在于篇幅的长短,也不在于句式的长短,而在于歌声的长短。
解题
乐府
歌行是乐府的一种。
除了歌、行外,还有吟、曲、引、谣、辞等
歌,《垓下歌》《登幽州台歌》
行,《兵车行》《十五从军行》
吟,《秦中吟》《白头吟》
引,《李凭箜篌引》
曲,《西洲曲》《秋风曲》
解题
乐府
关于乐府,广义上讲,可以入乐的歌诗都称为乐府诗,有多种含义。
1、指宫廷主管音乐的部门,这种官方机构在秦汉时已经设立。其主要任务是制定乐谱、训练乐工、搜集民歌以及创作歌辞等。习惯上把采自民间的歌辞称为“乐府民歌”。
2、汉代把乐府配乐演唱的诗称为“歌诗”,这种“歌诗”在魏晋以后也称为“乐府”。曹操创作的《短歌行》即属于这种。
3、唐代出现了不用乐府旧题,而仿照乐府诗特点创作的诗,被称为“新乐府”,杜甫《兵车行》即属于这种。
4、宋元以后,“乐府”又成为词、曲的别称,因为它们最初也是配乐演唱的。
解题
乐府与古诗
乐府可歌,古诗不尽可歌。
乐府诗多长短句,古诗除四言外,多为五言、七言。
作者介绍
字孟德,小名阿瞒。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死后被追尊为“魏武帝”。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曹操其人
作者介绍
曹操的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为两类。
一:反映当时社会混乱、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如《蒿里行》:“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二: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如《龟虽寿》《短歌行》
曹操其诗
作者介绍
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的诗文风格(俊爽刚健)。
三曹(曹操、曹植、曹丕)和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著称,形成了慷慨悲凉的文学创作风格。
建安风骨
写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想一举消灭刘备和孙权的势力。是夜明月皎洁,他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曹操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歌辞就是《短歌行》。
整体把握
问题:本诗的诗眼是什么?全诗是如何表现诗眼的?
问题分析
所忧为何?
曹操之忧是( )之忧,诗里说:“( )。”
问题分析
何以解忧?
53岁的曹操,面对连年战乱的社会现实,他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饼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延揽人才、建功立业。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想一举消灭刘备和孙权的势力。是夜明月皎洁,他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曹操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歌辞就是《短歌行》。
问题分析
以何写忧——意象
酒
借酒浇愁
朝露
明月
乌鹊
晶莹剔透、日出即散
皎洁有光芒
代指贤才
人生短暂
代指贤才
问题分析
以何写忧——用典
诗句 出处 本意 用意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郑风·子衿》 姑娘思念恋人 曹操渴慕贤才
呦呦鹿鸣…… 《诗经·小雅·鹿鸣》 热情宴客 招待贤才的热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管子·形势解》 山海接纳土石、水流才成山海 渴求人才多多益善
古人 古事 情感 用意
周公 吐哺 赞赏 曹操对人才的热切渴望
问题分析
以何写忧——比兴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朱熹
比,就是比喻。
兴,就是起兴。
二者常常连用。
问题分析
以何写忧——比兴
诗句 作用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比喻人生短暂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贤才如月,得不到的忧思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月比自己,星比贤才,乌鹊南飞比喻贤才们还没有找到归宿。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比喻贤才们还在徘徊犹豫,寻找可依之人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以山高海深比喻曹操渴望人才多多益善。
总结
问题:本诗的诗眼是什么?全诗是如何表现诗眼的?
拓展
曹操印象——名家说
太祖运筹演谋……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陈寿《三国志》
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唐太宗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苏轼《赤壁赋》
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鲁迅
拓展
你眼中的曹操
曹操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