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单元双基双测AB卷第五单元之能力提升卷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上单元双基双测AB卷第五单元之能力提升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05 16:02: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七年级上单元双基双测AB卷
第五单元之能力提升卷
(总分:120分 时间:120分)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28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4分)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粹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辍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
①给加横线的字注音。(2分)伶(    )  蕾(    )
②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2分)
   改为   ;   改为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B. 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C. 在2015年学校元旦文艺汇演上,黄小刚同学的表演幽默搞笑,每每使老师们忍俊不禁,学生们更是笑得前俯后仰。
D. 在茫茫太空,月亮是地球的近邻。虽说是近邻,离地球也有38万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即。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在最近的研讨会上,师生们对课程改革交换了广泛的意见。
B.为了减少台风带来的损失,民警帮助蔗农扶起被吹倒的甘蔗。
C.对于这种滥用塑料袋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市民们的重视。
D.学生食品是否安全,关系到我国青少年健康成长,这是一个必须引起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4、从说明语言的角度来判断下面四句中语言风格不同,简要说明。(3分)
⑴“华”的颜色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⑵地球的赤道也不是正圆,而类似椭圆。
⑶在太阳和月亮周围,有时会产生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
⑷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
5、依照例句仿写。(4分)
例句: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
心灵是 , ;
心灵是 , 。
6、从文学常识和课文内容的角度看,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2分)
A.童话《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均出自丹麦人安徒生之手。
B.《再塑生命的人》中的王玉琳老师具有高超的教育艺术,她运用实物触摸的方法教作者海伦·凯勒拼读英语单词。
C.“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比喻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为好事;《塞翁失马》说明祸与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的道理。
D.歇后语“唐僧念紧箍咒——痛苦在后(猴)头”里的“猴头”是指《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也就是《小圣施威降大圣》里的“大圣”。
7、下列句子选自《看云识天气》,句中划线词删去后意思仍不改变的一项是( )(2分)
A.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B.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C.华环由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
D.当那连绵的雨雪要来临的时候,卷云在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
8、《看云只天气》最后一段指出:“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一定的限度。”对这句话意思的理解,你同意哪一种?(  )(2分)
A、这句话是在否定“看云识天气”的作用。 B、这句话是说明“看云识天气”的范围有限。
C、这句话是指明“看云识天气”的作用有限。 D、这句话是阐明“看云识天气”并不科学。
9、名句、文化常识填空。(10分)
(1)自古逢秋悲寂寥, 。 (刘禹锡《秋词》)
(2)天街小雨润如酥,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3)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4) ,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下》)
(5) ;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
(6)沾衣欲湿杏花雨, 。 (志南和尚《绝句》)
(7)明月别枝惊鹊, 。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8)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将月亮人格化,传神地表达了对朋友关切、担忧的诗句是:“ , 。”诗题中“左迁”的意思是 。
二、迁移阅读
(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2分)
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到过山里的人都看见过,在那悬崖绝壁下面,往往堆积着一大摊碎石块。碎石是从哪里来的呢?还不是从那些山崖上崩落下来的!再仔细瞧瞧,还会发现有些还没有崩落的山崖也已经有了裂缝。
不要认国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 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水流和风还不断地冲刷、吹拂着它。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用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雨水落到河湖里,渗入到地下,都对岩石有破坏作用。即使在海洋中,海水也在不断地冲击着岸上的石壁。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切石头。
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10、选文说明的内容是 ,写作的顺序是 。(2分)
11、说说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⑴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
⑵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
12、作者分别从        、        、        、        四个方面说明了岩石被外力的破坏。(4分)
13、“就像砂轮在用力地转动”“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这两处比喻能否互换,为什么?(2分)
(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8分)
地球的外衣——大气
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这层空气好像地球的外衣,在科学上叫大气层。
大气层非常厚,在靠近海面的地方十分稠密,越往高越稀薄,在海拔6到7公里的地方,空气的密度就减少了一半;在500公里的高度,大气已经十分稀薄。
大气层可以分成好几层。每一层都有不同的特点。
紧贴地面的一层叫对流层,大约11公里,这一层的空气最稠密,总重量占全部大气重量的四分之三还要多。在这一层里,离地面越高空气温度越低,每升高一公里,温度差产多下降摄氏六点五度,低处热,热空气就往上升;高处冷,冷空气就往下降,这就形成了对流,所以这层空气叫对流层。
空气对流就形成了风。再说,对流层里有大量的小蒸气和灰尘之类的微粒,因而会形成云、雾、雨、雪。刮风下雨是对流层经常发生的现象。
对流层以上是平流层。这一层的顶部离地面大约80公里。在平流层里,高层和低层的大气温度几乎没有变化,差不多都是摄氏零下五十六度,因而空气没有上下方向的对流,所以叫平流层。由于平流层里的水蒸气非常少,没有云雨等现象,所以适宜飞机飞行。
从平流层往上,直到800至1000公里的高处,是电离层。这里的空气受到宇宙射线和阳光紫外线的强烈照射,分子被电离成带电荷的离子,所以叫电离层。电离层可以反射无线电波,给无线电通讯带来好处。电波沿地面只能传播100公里远,通过电离层反射回来,可以传送2000公里外,晚上,我们能听到远方的电台广播就是这个原因。
电离层还会产生一种美丽的自然现象,就是极光。极光是太阳射来的电子流跟电离层中稀薄的气体分子猛烈冲击引起的发光现象。电子流受地球磁场的影响,总是偏向地球南北两极,所以极光都发生在两极地带。
在电离层以上是扩展层,因为这里离地球很远,地球的引力非常小,空气分子就经常逃离散到星际空间去,所以叫扩展层。扩展层并没有明显的边缘,几乎延伸到了3000公里以外,从这里逐渐过渡到宇宙空间。
大气层实在是地球得天独厚的一件理想的外衣。大气层里的二氧化碳为植物提供养料。
地球有了这件外衣,白天的阳光才不会把地面晒得太热,夜晚太阳落山以后,才不会变得过冷,为人类创造了适宜生存的良好环境。这件外衣还象一件盔甲,可以抵挡陨石和宇宙射线、紫外线的袭击,保护我们的安全。大气层真是一件宝衣啊!
14、什么叫“大气”?什么叫“极光”?请根据文章内容分别给二者各下个定义。(4分)
①大气是
②极光是
15、简述大气层和大气层中的“平流层”的主要特点。(4分)
①大气层的主要特点是 (不超过10个字)。
②平流层的主要特点是 (不超过10个字)。
16、大气层大体上分为四层,最后一层的名称叫       。这四层是按 顺序来说明的。(2分)
17、对流层中刮风下雨是经常的事,其原因:(4分)


18、大气层对地球的作用,除“大气里的二氧化碳为植物提供养料”一项外,还有两项作用,它们是:
① ;② 。(每项表达不得超过20个字)(4分)
(三)阅读《沉默的竹笛》(12分)
①16岁一个忧伤的春夜,我躺在集体宿舍临窗的床铺上。A洁白的月光潮水一般漫进窗户,清冷的微风捎来潮湿的花香。我陷入少年无端的愁闷思绪里,分外孤单寂寞。这时,一缕悠扬的笛声由远而近,停留在我的耳畔。那笛声仿佛是清澈的泉水,流过神话中迷人的花园,一路上集合了蝴蝶和黄莺的梦想,决心要给我的心灵来一次彻底的洗礼。我陶醉在悦耳的笛声里,忧伤早已悄悄地散去,心情澄澈空明。那晚,我的心中暗暗地滋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做一个快乐的吹笛手。
②好长一段日子,我为能拥有一枝笛子而心神恍惚。终于在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从一个摆地摊的老人那里买到了我盼望已久的竹笛。
③第一次拥有竹笛的那个下午是我人生中最美丽的一个下午。我清楚地记得我吹着竹笛走在乡村田野上的情景:B落日如一颗水灵灵的红草莓点缀在暮霭笼罩的山尖, 横过头顶的归鸟翅膀上涂着夕阳粉红的胭脂,嫩绿的小草在晚风中飘动,像是生命活泼的舞蹈。我一边吹着竹笛——显然是不成曲调的呜呜声,一边大踏步地把苍茫暮色下的动人风景甩在身后。这时我觉得自己成了一个漂泊天涯的江湖侠客,心里汹涌着英雄纵横天下的豪情。
④从拥有竹笛的那个下午开始,我就决心把自己训练成一个优秀的吹笛手。为了学会吹笛子,我付出了许多汗水和心血。清晨,我常常拿着竹笛,跑到学校后面的山坡上,对着葱郁的群山大声吹着,让笨拙的笛声唤醒崭新的一天。深夜,同学们沉浸在梦乡里,只有我坐在空旷的操场上,如痴如醉地吹着竹笛。笛声一点也不悠扬动听,但我吹得特别认真。竹笛在人家手里是一根音乐的神奇魔术棒,在我的手里却成了一根没有灵感的干枯竹枝。唉,想不到吹笛竟会是这样的艰难。
⑤在一次班会上,班主任老师要求每个同学表演一个节目。几个调皮的同学就恶作剧地起哄,要我为大家表演吹笛子。天哪,我根本吹不成一首完整的曲子,但强烈的自尊心迫使我孤注一掷。面对全班同学,我终于勇敢地拿起了竹笛,涨红了脸,坚持着把最后一个音符吹完,便逃出了教室。在无人的山坡上,我抚摸着被泪水浸润的竹笛,伤心欲绝。从那以后,我发誓再也不吹笛子了。
⑥后来,那枝带给我幸福和耻辱的竹笛一直静静地悬挂在我的窗前。岁月悄然而过,多少年后,当我凝眸竹笛的时候,我就忍不住回想少年时代的往事。有些梦想是永远不会开花结果的,但播种梦想的人从不放弃流汗流泪的机会,只是因为生命里那些动人的细节丰富了生命的内涵。沉默的竹笛啊,我无心再用你吹一曲欢快的歌谣,就这样静静地看着你便足够了,你的沉默其实高奏着我对少年烂漫心事的凭吊和酸涩的回忆。
19、全文以竹笛为线索,叙述了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填空。(2分)
当作者最开始拥有这只竹笛时,他感到内心无比的 ,当自己无力将竹笛吹好,没有办法发挥它的作用,甚至给自己带来耻辱时,他感到 。
20、本文景物描写很精彩,请从文中A、B两处选择一处画线句子作简要赏析。(可从语言特点、修辞手法、表达作用等方面作答)(3分)
21、文中的“我”一心想做个“快乐的吹笛手”,到后来那枝竹笛却“沉默”了。你能找到哪几点原因 请把它写下来。(3分)
22、作者从自己的经历中感悟到了什么 品读文章,你又有什么新的感悟 请结合你的经历回答。(4分)
作者的感悟:
我的新感悟: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10分)
卓茂①字子康,南阳宛人也。性宽仁恭爱。初辟丞相府史,事孔光,光称为长者。卓茂尝出门,有人认其马。茂问之曰:“子亡马几何时矣 ” 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非是,解以与之,而自挽车去。将去,顾而谓曰:“若非公②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马,乃诣③丞相府归马。
[ 注 ] ①卓茂:人名。 ②公:对人的尊称。③诣:到······去。
23、下面对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子亡/马几何时矣。  B.子亡马/几何时矣。
C.子亡马几/何时矣。 D.子亡马几何/时矣。
24、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字。(2分)[]
(1)卓茂尝出门(    )(2)将去,顾而谓曰(    )
25、用现代汉语说说“心知非是,解以与之。”的意思。(2分)”
26、卓茂问:“子亡马几何时矣?”的用意是什么?(2分)
27、文中表现了卓茂        的品质,表现了“马主”    的品质。(2分)
四、作文(40分)
24.请以“我心灵的甘露”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②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③书写工整规范,不少于600字。
(总分:120分 时间:120分)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28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4分)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粹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辍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
①给加横线的字注音。(2分)伶(    )  蕾(    )
②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2分)
   改为   ;   改为  
【答案】1ing lěi 粹一悴 辍一缀
【解析】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B. 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C. 在2015年学校元旦文艺汇演上,黄小刚同学的表演幽默搞笑,每每使老师们忍俊不禁,学生们更是笑得前俯后仰。
D. 在茫茫太空,月亮是地球的近邻。虽说是近邻,离地球也有38万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了解成语,不仅要知道其含义,还要了解其用法和情感色彩,要根据语境从这三个方面判断正误。B句中“随声附和”是贬义词,不符合语境。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在最近的研讨会上,师生们对课程改革交换了广泛的意见。
B.为了减少台风带来的损失,民警帮助蔗农扶起被吹倒的甘蔗。
C.对于这种滥用塑料袋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市民们的重视。
D.学生食品是否安全,关系到我国青少年健康成长,这是一个必须引起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答案】B
【解析】
考点:辨析或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从说明语言的角度来判断下面四句中语言风格不同,简要说明。(3分)
⑴“华”的颜色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⑵地球的赤道也不是正圆,而类似椭圆。
⑶在太阳和月亮周围,有时会产生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
⑷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
【答案】第四句,语言比较生动,其他的语言较平实。
【解析】
试题分析:说明文中,“生动说明”是指使用修辞方法或生动的语言通过描写的方法来说明事物。而“平实说明”即指不用任何修饰、形容平白的说明方法。本题根据语句直接判断即可。
考点:分析说明性语言的语言特色。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依照例句仿写。(4分)
例句: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
心灵是 , ;
心灵是 , 。
【答案】示例: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每句2分,比喻1分,内容1分)
【解析】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6、从文学常识和课文内容的角度看,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2分)
A.童话《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均出自丹麦人安徒生之手。
B.《再塑生命的人》中的王玉琳老师具有高超的教育艺术,她运用实物触摸的方法教作者海伦·凯勒拼读英语单词。
C.“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比喻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为好事;《塞翁失马》说明祸与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的道理。
D.歇后语“唐僧念紧箍咒——痛苦在后(猴)头”里的“猴头”是指《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也就是《小圣施威降大圣》里的“大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本题抓住各项表述的知识要点一一判断即可。B错《再塑生命的人》中的老师是莎莉文。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7、下列句子选自《看云识天气》,句中划线词删去后意思仍不改变的一项是( )(2分)
A.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B.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C.华环由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
D.当那连绵的雨雪要来临的时候,卷云在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
【答案】D
【解析】“常常”“一般”“可能”表明此为常态,但也有例外,运用这些词语,能够准确说明天气现象,防止反绝对化的错误,所以删去就会影响句意。“渐渐”描写情态,删去不改大意。
考点:分析说明性语言的语言特色。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看云只天气》最后一段指出:“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一定的限度。”对这句话意思的理解,你同意哪一种?(  )(2分)
A、这句话是在否定“看云识天气”的作用。 B、这句话是说明“看云识天气”的范围有限。
C、这句话是指明“看云识天气”的作用有限。 D、这句话是阐明“看云识天气”并不科学。
【答案】C
【解析】A项“有一定的限度”并非否定;B项“天气变化异常复杂”,靠“看云识天气”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并不是说“范围有限”;D项这句话是肯定“看云识天气”的作用,用意并非否定其“科学性”。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9、名句、文化常识填空。(10分)
(1)自古逢秋悲寂寥, 。 (刘禹锡《秋词》)
(2)天街小雨润如酥,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3)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4) ,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下》)
(5) ;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
(6)沾衣欲湿杏花雨, 。 (志南和尚《绝句》)
(7)明月别枝惊鹊, 。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8)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将月亮人格化,传神地表达了对朋友关切、担忧的诗句是:“ , 。”诗题中“左迁”的意思是 。
【答案】(1)我言秋日胜春朝 (2)草色遥看近却无 (3)学而不思则罔(4)潮平两岸阔(5)学,然后知不足(6)吹面不寒杨柳风(7)清风半夜鸣蝉 (8)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降职(10分,有错别字、添字、漏字不给分,每空1分)
【解析】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二、迁移阅读
(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2分)
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到过山里的人都看见过,在那悬崖绝壁下面,往往堆积着一大摊碎石块。碎石是从哪里来的呢?还不是从那些山崖上崩落下来的!再仔细瞧瞧,还会发现有些还没有崩落的山崖也已经有了裂缝。
不要认国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 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水流和风还不断地冲刷、吹拂着它。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用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雨水落到河湖里,渗入到地下,都对岩石有破坏作用。即使在海洋中,海水也在不断地冲击着岸上的石壁。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切石头。
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10、选文说明的内容是 ,写作的顺序是 。(2分)
【答案】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
【解析】
考点:分析说明顺序和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1、说说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⑴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
⑵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
【答案】⑴用拟人的手法说明岩石受到外力的破坏作用,形象生动。⑵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说明岩石被许多外力的共同作用而遭到破坏。
【解析】
试题分析: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此题要求学生从修辞方法方面考虑。考试中考的较多的多的是比喻、拟人,根据句子内容说明其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什么特点。
考点: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作者分别从        、        、        、        四个方面说明了岩石被外力的破坏。(4分)
【答案】风吹日晒雨淋、空气和水、地面和地下的生物、人
【解析】
试题分析:阅读文意,抓住作者所说明的事物,分析文章的层次,然后概括每一层的内容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就像砂轮在用力地转动”“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这两处比喻能否互换,为什么?(2分)
【答案】不能换,前者比喻风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后者比喻冰河对岩石的破坏作用,符合事物的特点。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8分)
地球的外衣——大气
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这层空气好像地球的外衣,在科学上叫大气层。
大气层非常厚,在靠近海面的地方十分稠密,越往高越稀薄,在海拔6到7公里的地方,空气的密度就减少了一半;在500公里的高度,大气已经十分稀薄。
大气层可以分成好几层。每一层都有不同的特点。
紧贴地面的一层叫对流层,大约11公里,这一层的空气最稠密,总重量占全部大气重量的四分之三还要多。在这一层里,离地面越高空气温度越低,每升高一公里,温度差产多下降摄氏六点五度,低处热,热空气就往上升;高处冷,冷空气就往下降,这就形成了对流,所以这层空气叫对流层。
空气对流就形成了风。再说,对流层里有大量的小蒸气和灰尘之类的微粒,因而会形成云、雾、雨、雪。刮风下雨是对流层经常发生的现象。
对流层以上是平流层。这一层的顶部离地面大约80公里。在平流层里,高层和低层的大气温度几乎没有变化,差不多都是摄氏零下五十六度,因而空气没有上下方向的对流,所以叫平流层。由于平流层里的水蒸气非常少,没有云雨等现象,所以适宜飞机飞行。
从平流层往上,直到800至1000公里的高处,是电离层。这里的空气受到宇宙射线和阳光紫外线的强烈照射,分子被电离成带电荷的离子,所以叫电离层。电离层可以反射无线电波,给无线电通讯带来好处。电波沿地面只能传播100公里远,通过电离层反射回来,可以传送2000公里外,晚上,我们能听到远方的电台广播就是这个原因。
电离层还会产生一种美丽的自然现象,就是极光。极光是太阳射来的电子流跟电离层中稀薄的气体分子猛烈冲击引起的发光现象。电子流受地球磁场的影响,总是偏向地球南北两极,所以极光都发生在两极地带。
在电离层以上是扩展层,因为这里离地球很远,地球的引力非常小,空气分子就经常逃离散到星际空间去,所以叫扩展层。扩展层并没有明显的边缘,几乎延伸到了3000公里以外,从这里逐渐过渡到宇宙空间。
大气层实在是地球得天独厚的一件理想的外衣。大气层里的二氧化碳为植物提供养料。
地球有了这件外衣,白天的阳光才不会把地面晒得太热,夜晚太阳落山以后,才不会变得过冷,为人类创造了适宜生存的良好环境。这件外衣还象一件盔甲,可以抵挡陨石和宇宙射线、紫外线的袭击,保护我们的安全。大气层真是一件宝衣啊!
14、什么叫“大气”?什么叫“极光”?请根据文章内容分别给二者各下个定义。(4分)
①大气是
②极光是
【答案】①大气是包围着地球的气体;②极光是太阳射来的电子流跟电离层中稀薄的气体分子猛烈冲击引起的发光现象。
【解析】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5、简述大气层和大气层中的“平流层”的主要特点。(4分)
①大气层的主要特点是 (不超过10个字)。
②平流层的主要特点是 (不超过10个字)。
【答案】①空气越往高处越稀薄(或空气低浓度高);②空气向水平方向流动。
【解析】
试题分析:阅读文中有关“平流层”文字内容,抓住关键词概括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大气层大体上分为四层,最后一层的名称叫       。这四层是按 顺序来说明的。(2分)
【答案】扩散层;空间(或“由近及远”,“由高到低”,“空气由浓到稀”)
【解析】
试题分析:首先要了解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然后根据提示“四层”来判断其说明的顺序。
考点:分析说明顺序和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对流层中刮风下雨是经常的事,其原因:(4分)


【答案】①对流层中温度下高上低,空气对流而成风;②对流层中有大量水蒸气和尘土之类微粒,遇冷而成云、雾、雨、电。
【解析】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大气层对地球的作用,除“大气里的二氧化碳为植物提供养料”一项外,还有两项作用,它们是:
① ;② 。(每项表达不得超过20个字)(4分)
【答案】①调节地球昼夜温差,使之适于人类生存;②为地球抵挡陨石、宇宙射线、紫外线的袭击。
【解析】
试题分析:阅读有关“大气层对地球作用”的文字,根据提示,抓住关键句子概括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三)阅读《沉默的竹笛》(12分)
①16岁一个忧伤的春夜,我躺在集体宿舍临窗的床铺上。A洁白的月光潮水一般漫进窗户,清冷的微风捎来潮湿的花香。我陷入少年无端的愁闷思绪里,分外孤单寂寞。这时,一缕悠扬的笛声由远而近,停留在我的耳畔。那笛声仿佛是清澈的泉水,流过神话中迷人的花园,一路上集合了蝴蝶和黄莺的梦想,决心要给我的心灵来一次彻底的洗礼。我陶醉在悦耳的笛声里,忧伤早已悄悄地散去,心情澄澈空明。那晚,我的心中暗暗地滋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做一个快乐的吹笛手。
②好长一段日子,我为能拥有一枝笛子而心神恍惚。终于在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从一个摆地摊的老人那里买到了我盼望已久的竹笛。
③第一次拥有竹笛的那个下午是我人生中最美丽的一个下午。我清楚地记得我吹着竹笛走在乡村田野上的情景:B落日如一颗水灵灵的红草莓点缀在暮霭笼罩的山尖, 横过头顶的归鸟翅膀上涂着夕阳粉红的胭脂,嫩绿的小草在晚风中飘动,像是生命活泼的舞蹈。我一边吹着竹笛——显然是不成曲调的呜呜声,一边大踏步地把苍茫暮色下的动人风景甩在身后。这时我觉得自己成了一个漂泊天涯的江湖侠客,心里汹涌着英雄纵横天下的豪情。
④从拥有竹笛的那个下午开始,我就决心把自己训练成一个优秀的吹笛手。为了学会吹笛子,我付出了许多汗水和心血。清晨,我常常拿着竹笛,跑到学校后面的山坡上,对着葱郁的群山大声吹着,让笨拙的笛声唤醒崭新的一天。深夜,同学们沉浸在梦乡里,只有我坐在空旷的操场上,如痴如醉地吹着竹笛。笛声一点也不悠扬动听,但我吹得特别认真。竹笛在人家手里是一根音乐的神奇魔术棒,在我的手里却成了一根没有灵感的干枯竹枝。唉,想不到吹笛竟会是这样的艰难。
⑤在一次班会上,班主任老师要求每个同学表演一个节目。几个调皮的同学就恶作剧地起哄,要我为大家表演吹笛子。天哪,我根本吹不成一首完整的曲子,但强烈的自尊心迫使我孤注一掷。面对全班同学,我终于勇敢地拿起了竹笛,涨红了脸,坚持着把最后一个音符吹完,便逃出了教室。在无人的山坡上,我抚摸着被泪水浸润的竹笛,伤心欲绝。从那以后,我发誓再也不吹笛子了。
⑥后来,那枝带给我幸福和耻辱的竹笛一直静静地悬挂在我的窗前。岁月悄然而过,多少年后,当我凝眸竹笛的时候,我就忍不住回想少年时代的往事。有些梦想是永远不会开花结果的,但播种梦想的人从不放弃流汗流泪的机会,只是因为生命里那些动人的细节丰富了生命的内涵。沉默的竹笛啊,我无心再用你吹一曲欢快的歌谣,就这样静静地看着你便足够了,你的沉默其实高奏着我对少年烂漫心事的凭吊和酸涩的回忆。
19、全文以竹笛为线索,叙述了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填空。(2分)
当作者最开始拥有这只竹笛时,他感到内心无比的 ,当自己无力将竹笛吹好,没有办法发挥它的作用,甚至给自己带来耻辱时,他感到 。
【答案】兴奋(“喜悦”等) 伤心(“难过”等) (2分。每空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目中给出信息提示,阅读全文,划分故事情节,抓住与“笛”有关的人物活动,从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情这个方面概括情节点,语言要简洁,不必叙述细节。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本文景物描写很精彩,请从文中A、B两处选择一处画线句子作简要赏析。(可从语言特点、修辞手法、表达作用等方面作答)(3分)
【答案】A 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及准确生动的词语,渲染了春天月夜清冷的气氛,烘托出文中少年愁闷忧伤的情怀。 B 作者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落日、归鸟、小草等美好景象,衬托了自己内心的喜悦和兴奋。(意思对即可)(3分。评分要点:语言特点或表现手法2 分,表达作用1分)
【解析】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文中的“我”一心想做个“快乐的吹笛手”,到后来那枝竹笛却“沉默”了。你能找到哪几点原因 请把它写下来。(3分)
【答案】班会课上表演失败,内心受挫;辛苦练习没有结果;长大后悟得了有些事并非想做就能成功,并非努力就有结果。(3分。答到一点给2分,答到两点给满分)
【解析】
试题分析:阅读全文,结合第一题解答,抓住“我”与“笛”有关内容,从“我”遭受的失败这方面概括几点原因。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2、作者从自己的经历中感悟到了什么 品读文章,你又有什么新的感悟 请结合你的经历回答。(4分)
作者的感悟:
我的新感悟:
【答案】作者的感悟为总结概括性的内容,可以从原文中寻找线索并组织回答,无论细小还是深刻,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即可;自己的感悟为开放性答题,可以进行想象和引申。
【解析】
试题分析:首先要找到作者的感悟即文尾“播种梦想的人从不放弃流汗流泪的机会,只是因为生命里那些动人的细节丰富了生命的内涵。”此句,从“播种梦想”“从不放弃”这两个点上去谈自己的感悟。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10分)
卓茂①字子康,南阳宛人也。性宽仁恭爱。初辟丞相府史,事孔光,光称为长者。卓茂尝出门,有人认其马。茂问之曰:“子亡马几何时矣 ” 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非是,解以与之,而自挽车去。将去,顾而谓曰:“若非公②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马,乃诣③丞相府归马。
[ 注 ] ①卓茂:人名。 ②公:对人的尊称。③诣:到······去。
23、下面对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子亡/马几何时矣。  B.子亡马/几何时矣。
C.子亡马几/何时矣。 D.子亡马几何/时矣。
【答案】B
【解析】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4、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字。(2分)[]
(1)卓茂尝出门(    )(2)将去,顾而谓曰(    )
【答案】曾经 离开
【解析】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要注意辨析词义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去”是古今异义,在古文中一般作“离开”讲,要根据语境仔细辨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5、用现代汉语说说“心知非是,解以与之。”的意思。(2分)”
【答案】心里知道这马不是那人的,但还是解下马给他。
【解析】
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非是”“解”“与”, 翻译后要疏通句子。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6、卓茂问:“子亡马几何时矣?”的用意是什么?(2分)
【答案】想确认马是谁的
【解析】
试题分析:阅读全文,了解故事内容,找到语句的位置,根据前后情节内容即可了解卓茂所问的目的。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27、文中表现了卓茂        的品质,表现了“马主”    的品质。(2分)
【答案】仁厚(宽厚 宽容) 诚实
【解析】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四、作文(40分)
24.请以“我心灵的甘露”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②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③书写工整规范,不少于600字。
【答案】例文:
我心灵的甘露
那一年初夏,我和同学正漫步在人行道边,正沉浸在街头玉兰花的醉香和手中冰激凌的甜味中,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击碎了我青春年少时期所有的梦想。来不及反应,推开同学的刹那间,我也被车撞飞了很远,双腿粉碎性骨折,头部受重创。医生的诊断是终身残疾,站起来的几率非常小。因为右腿的粉碎性差2公分就到膝盖。
当我醒来的时候,已经是27天之后了。第一眼看到的除了围在我床边的至亲外,那一天散步的三个同学都在,还有其他很多很多的人们(www.t262.com)。在医院住院的日子里,他们风雨无阻,天天来陪伴我,带来了很多文摘和好书,还有很多音乐,零食。爱的陪伴,365天如一日,从未间断过。
每天清晨,当我醒来的时候,都能看到那一双双关切的眼神。因为爱,滋养了我的心灵,给了我勇气去面对撕心裂肺的疼痛,每次做牵引拉筋时都痛到无法呼吸,哭完之后,总会有人给我讲笑话,转移我的注意力。
特别是被我推开的那个同学,默默无闻地照顾了我很久,无微不至的关心和体贴,让我感受了深深的发自内心的感激。或许不推开她,我也一样受到创伤。可是她却承担了心灵的压力,要来抚慰和关心我。这一份情感令我十分的感动。更加坚定了我做的是对的,在青春年少时期种下了一颗甘心情愿为他人付出的种子。还有另外两个同学,每天早晨都在上课之前先来我的病房,看完我再走,下午上完课再来,一直陪我到晚上休息时间。
在生命中最困难的时刻,因为有爱的陪伴,所以我战胜了不可能,在医生的全力治疗和亲人的精心护理下,经历了坐轮椅、拄双拐、单拐,终于在1年半后重新站了起来,一切的一切都是爱的滋养。所有的爱汇聚成河,仿佛甘露,洒遍我生命的每一个角落,滋养了我的身心和灵魂。正是这一份甘甜至醇的爱的露水,洒满了我生命的长河,从此让我充满了无限的力量,同时这一份满满的爱也一直在浸润着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也让我学会了如何去爱,并带着这份爱给予每一个走近我生命中的人。
感恩与爱常在,生命如花,离不开雨露的滋润。爱是我心灵的甘露!
【解析】
考点: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