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课件(共31张PPT) 2024-2025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课件(共31张PPT) 2024-2025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02 17:20: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中国人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写于1934年9月25日,此时的鲁迅已经53岁,两年以后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这是鲁迅先生晚年的作品。
鲁迅
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学目标
1.联系时代背景,了解驳论,把握作者观点;
(重点)
2.细读文本,梳理论证思路,明晰“中国脊梁”的含义。 (难点)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去,后面的人继续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自欺欺人】指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去欺骗别人;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整体感知
从题目看,他们在争论哪件事?
中国人到底有没有失掉自信力
关于这件事他们有几种观点?
他们分别是谁?
——中国人已经失掉自信力了
——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
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
他们当时为何要因“中国人有没有失掉自信力”进行争论呢?

背景资料
“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夜,日军以其制造的“柳条湖事件”为借口,大举进攻沈阳9月19日占领沈阳,1932年1月,东北三省全部沦陷。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仅三个月,整个东北三省100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和3000万同胞陷于日寇铁蹄的蹂躏下。

背景资料
“我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选自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的御用报纸。)
“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自判决”。选自蒋介石在“九一八”事件发生后的演讲。
1934年4月,国民党反动政客戴季陶和下野的北洋军阀头子段棋瑞等,又请第九世班禅喇嘛于4月28日至5月18日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时轮金刚法会”,“求佛菩萨保佑”。

背景资料
1934年8月27日,当时颇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也发表了《孔子诞辰纪念》的社评,散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有些人结合种种现实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对待这情况,
如何重拾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力呢?
驳倒这种歪曲理论
驳倒辩论赛
请结合资料和课文内容,填写表格,展开“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辩论赛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正方 反方
中国人已经失掉自信力了 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论据1: 反驳:
论据2: 反驳:
论据3: 反驳:
鲁迅观点: 论据1:自古 论据2:现在 九一八东北沦陷,我国地大物博沦陷
九一八事件不靠自己收复,等国联判决
这是信“地”
这是信“国联”
举行“时轮金刚法会”,“求佛菩萨保”
这是求神拜佛,自欺力!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
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中国的脊梁
确信不自欺的人,有前仆后继战斗的人
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后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先确认敌论据的真实性,但这真实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后文的驳论证垫定基础。
由真实的存在依据推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
立论
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法(一般议论文)。
本文
鲁迅不仅直接反驳了对方的论据还直接否定了对方的观点,这种议论文叫做驳论文。
论点
论据
论证



先驳
后立
驳论文: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发表议论,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鲁迅写这篇驳论文的目的是什么?
面对国家、民族灰暗处境下的人们,为了激励他们抗争的民族自信力、自信心!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正面立论,间接反驳敌论点。
这一类人们坚持抗战和民族解放。
作者是怎么证明正面论点的?
间接反驳
文中“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 能不能举例说明?
指默默无闻、努力工作的广大劳动人民。
如毕升、祖冲之、李时珍、詹天佑等人
指那些不怕牺牲、不计得失、忠于祖国的人。
如岳飞、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等人
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
如屈原、关汉卿、海瑞等人
指历尽艰辛、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
如商鞅、谭嗣同、玄奘、法显等人
“埋头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
举例
论证
埋头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
比 喻
中国的脊梁
他们身上到底具有什么样的“脊梁”精神?
比喻
论证
有坚硬、竖直、人体的中轴等特点。
比喻中国自古以来有着坚定信念、不屈精神、对历史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优秀儿女。
形象地揭示出有自信力的优秀中华儿女身上坚定、正直、顽强的精神,以及对中国历史发展起到的重大作用。
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这一句话中“状元宰相”“地底下”分别指什么?这句话有怎样的深刻内涵?
状元宰相: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
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论据
论点:
两年前:
不久:
现在:
自夸“地大物博”
希望国联
求神拜佛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直接反驳
失掉的是“他信力”
发展着“自欺力”
(1—2)
(3—5)
敌论据论点
偷换概念
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间接反驳
己论点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己论据


结论: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
脊 梁
(6—8)
(9)
埋头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
有确信, 不自欺
前仆后继的战斗
鲁迅是中国的脊梁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写于1934年9月25日,此时的鲁迅已经53岁,两年以后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这是鲁迅先生晚年的作品。
是的。为拯救中国民众麻木愚昧的思想,弃医从文;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的作者鲁迅先生
1935年,鲁迅居住在上海四川北路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即“半租界”,收集1934年所作杂文,命名为《且介亭杂文》,“且介”即取“租界”二字各一半而成,意喻中国的主权只剩下一半。
这篇文章初了结构妙、内容妙,精神高之外,题目也妙,请让我们再次回到标题,题目有何之妙?
①题目是一个问句,有很大的吸引力;
②题目点出了当时某些中国人的悲哀论调;
⑤题目暗示了暗示了文章的写作思路,先驳而后立。
③题目表现了作者对这一论调的批驳和揭露;
④题目同时暗示了作者对感这一论调的激愤情感;
先驳后立结构妙,论点鲜明论据凿。
概说论据内容丰,举例论证又比喻。
人物精神隐藏深,国之“脊梁”要揣摩。
题目统领全篇好,言简意赅多关意。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