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永康市小2023-2024学年升初语文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金华市永康市小2023-2024学年升初语文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7.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02 18:09:18

文档简介

浙江省金华市永康市小2023-2024学年升初语文试卷
一、基础积累
1.(2023·永康)用竖排格式默写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做到正确规范、行款整齐、布局合理。
【答案】
【知识点】汉字书写
【解析】【分析】写字不光是动笔,还要动心,要先观察例字的结构特点。然后,一笔写成,不能看一笔,写一笔。特别是“ 游 ”和“ 屐 ”字的结构,要安排好笔画的书写位置。注意横平竖直,撇捺舒展,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故答案为: 游园不值 宋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书写能力。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
2.(2023·永康)根据读音,结合语境,书写字词。
九天揽月、嫦娥奔月、鲲鹏展翅……这些充满làng màn   诗意的名字,jì tuō   了中华儿女几千年的飞天梦。数代航天人甘于jì mò   ,不惧生死,将一个个梦想变成了现实。我们也将追寻他们的脚步,jiàn wēi zhī zhù   、不断探索,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所jiàn shù   。
【答案】浪漫;寄托;寂寞;见微知著;建树
【知识点】看拼音写汉字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根据拼音写字、词的能力。结合句子所给信息,根据拼音写出对应词语。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浪漫”的“漫”不要写成同音字“慢”,“寄托”的“寄”不要写成同音字“记”,“寂寞”的“寞”不要写成同音字“莫”,“见微知著”的“微”不要写成形近字“徽”。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故答案为:浪漫、寄托、寂寞、见微知著、建树
【点评】解答本题,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写出对应的字、词,同音字很多,注意句子所描述的内容。
3.(2023·永康)下列词语中,字音和字形没有错的一项是(  )。
A.书藉 炽热(chì) 模样(mú) 锲而不舍(qì)
B.拔弄 哀思 焚烧(fén) 万象更新(gèng)
C.通宵 残暴 徘徊(huí) 含情脉脉(mò)
D.唯恐 控制 葬送(zàng) 翻箱倒柜(dǎo)
【答案】D
【知识点】字音;词形辨析
【解析】【分析】考查了汉字读音及字形的辨析。辨析汉字读音要注意平翘舌的发音及声调的不同,字音是和词义联系起来的,也可结合词义来辨析。A.有误,书籍:是指装订成册的著作,是记录、传播和积累知识的重要工具。故“书藉"的“藉"错误。“锲而不舍”的“锲"应读“qiè”。
B.有误,拨弄:来回拨动。故“拔弄"的“拔"错误。“万象更新"的“更”应读"gēng",指改变;改换。读"gèng"时,指更加;越发。
C.有误,“徘徊"的“徊"应读“huái"。
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掌握汉语拼音,音节是中心,声韵调是基础,注意平时大量练习,熟能生巧。
4.(2023·永康)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孰为汝多知乎 知无不言 B.走马观花 诸儿竞走取之
C.及其日中如探汤 赴汤蹈火 D.虽与之俱学 声泪俱下
【答案】A
【知识点】字义
【解析】【分析】考查了多义字词。我国的语言文字丰富多彩,同一个字或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所表达的意思不一样,这就是“多义字"和“多义词”的现象。
A.意思不同,第一个“知"同“智”,指智慧。第二个“知"指知道。
B.意思相同,都是指跑。
C.意思相同,都是指热水。
D.意思相同,都是指一起,全。
故答案为:A
【点评】一字多义、一词多义是汉语的一大特点,建议从学习能力与习惯培养入手,让学生养成查阅字典的习惯,培养能正确选择词义的能力。也可结合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逐步提高对一词多义的认识。
5.(2023·永康)下面名句或谚语运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希望需要付诸实践才能变为现实,因为“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B.“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时间会让我们更了解一个人。
C.古人云:“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孝敬父母,及时行孝。
D.与智者交流,我们会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
【答案】C
【知识点】格言、名言;谚语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名言警句和谚语、俗语。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及惯用语较有名的言语。
A、B、D正确。
C.有误,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在过富有的生活的时候,要想到以后可能会过贫穷的日子,不要到了一无所有的时候再来回想以前的美好生活。故"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孝敬父母,及时行孝”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名言警句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非常广泛。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理解名言警句的意思;特别注意错别字,对于这些应背诵内容,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完成该题应不是难事。
6.(2023·永康)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暑假快到了,我们的小学学习生活就要结束了。
B.这种不珍惜劳动成果,任意浪费,是非常可耻的。
C.这个富有创意的雕像,作者是出自一位仅有初中文化的农民之手。
D.为了避免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答案】A
【知识点】修改病句
【解析】【分析】考查了修改病句。修改病句,首先从语法入手,找出句子的主干,看成分是否残缺;然后看词语搭配是否得当,语序是否合理,意思有无重复;再检查语言表达合不合事理,最后再从语言习惯、感彩等方面仔细推敲分析。
A正确。
B有误,成分残缺,在“任意浪费"后加上“的行为”。
C有误,句式杂糅,“作者是"和“出自......之手"保留一个即可。故删除“作者是"或“出自"“之手”。
D有误,语意错误,“避免"与“不再"双重否定,造成语意错误,可删去其一。
故答案为:A
【点评】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子成分残缺、词语搭配不当、语意重复哕嗦、词序不对、前后矛盾、语意含混或错误、不合逻辑、乱用关联词语。
7.(2023·永康)下列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孟頫是元代的书法家,其楷书运笔自然,点画圆润,具有行书的笔意,《三门记》是其楷书的代表作之一。
B.即兴发言时要提前打好腹稿,想清楚先说什么,再说什么,重点说什么。
C.围绕同一本书交流读书心得时,如果你的想法与大多数人都不一样,那还是不要表达了。
D.我们在策划活动的时候不仅要考虑活动目的是否合理,时间和地点是否可行,要做到分工职责明确、活动流程清楚。
【答案】C
【知识点】其他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方法与文学常识的掌握。
C.围绕同一本书交流读书心得时,即使想法与大多数人不一样,也应该勇敢表达,这样才能促进更深入的交流和思考,该项表述不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考查了实践作业。分析时要根据时代背景资料,和诗词表达的含义,结合已有的知识细细揣摩,慢慢体会。通过朗读、感悟,才能体会到。
8.(2023·永康)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请选择习俗的寓意。
A.年年有余 B.福气盈门 C.祈福健康 D.辞旧迎新
(1)大年三十守岁:   。
(2)端午节挂艾草:   。
(3)建筑上刻蝙蝠:   。
(4)过年时候吃鱼:   。
【答案】(1)D
(2)C
(3)B
(4)A
【知识点】习俗及习俗寓意
【解析】【分析】(1)大年三十守岁:“守岁"又称照虚耗、熬年、守岁火、照岁,是中国民间的年俗活动。在除夕夜一家人团聚,遍燃灯烛通宵不灭,熬夜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即:寓意为"辞旧迎新"。
(2)端午节挂艾草: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在门口挂上艾叶,这不仅是为了驱邪避疫,更是表达了人们对于身体健康、平安顺利的寄托,即:寓意为‘祈福健康”。
(3)建筑上刻蝙蝠:象征着幸福、福气满满、延绵长久以及福从天降等,之所以有这样的寓意是因为蝙蝠中蝠与福是谐音,即:寓意为“福气盈门"。
(4)过年时候吃鱼:年饭时吃鱼,表达新年的祈愿,人们希望来年能够年年有余、有头有尾、生活盈余等等,即:寓意“年年有余"。
故答案为:D(1)C(2)B(3)A。
【点评】本题考查节日风俗。节日民俗即传统节日民间风俗,是指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在平常的学习中,要善于归纳和积累,并掌握一些节日风俗的寓言。这种题型是小学语文考试常见的题型,平时要加强练习,掌握答题技巧。
9.(2023·永康)根据加点词语的意思,在横线上填上和它意思相近的词(不重复)。
节日期间,杭州地区各个景点迎来了大批中外游客,西湖人头攒动,良渚古城   ,野生动物园   ,西溪湿地   。
【答案】人潮汹涌;人山人海;熙熙攘攘
【知识点】词汇运用
【解析】【分析】考查近义词。找近义词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从有共同词素的词语中去找。第二种是根据词语的意思,想想和它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
“人头攒动"意思是:人头攒动原指人很多,且频繁的在移动。一般用于形容某些地方人口密度较大,但程度不如人山人海高。近义词有“人潮汹涌”“人山人海”“熙熙攘攘”。
故答案为:人潮汹涌、人山人海、熙熙攘攘
【点评】掌握了找近义词的方法,还要注意积累词语,词语积累多了,找近义词就容易多了。
10.(2023·永康)按照要求写句子。
(1)体会句子加点部分的特点,从后面的词语中选择一个,发挥想象
他大吼一声,大山都抖了三抖。
羞愧 紧张 吵闹 喜 痛
(2)从下面的情境中选择一个,就心情“好”或“不好”的状态写几句话,表达情感。
走在回家的路上 奔跑在田野里 听树上的小鸟叫
【答案】(1)爸爸要给他买礼物回来,他今天喜得都要发疯了。
(2)心情好:今天考了满分,他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小花向他微笑,小鸟唱着欢快的歌向他祝贺。心情不好:今天考砸了,他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小花也在嘲笑他,小鸟在树上叽叽喳喳地叫,仿佛在笑话他。
【知识点】扩句
【解析】【分析】考查了句子仿写和扩展写话。句子仿写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写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
(1)考查了仿写句子。例句是夸张句,仿写时注意。
(2)考查了扩展写话。从情境中选择一个,就心情“好"与“不好"的状态写几句话。
故答案为:(1)爸爸要给他买礼物回来,他今天喜得都要发疯了。(2)心情好:今天考了满分,他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小花向他微笑,小鸟唱着欢快的歌向他祝贺。心情不好:今天考砸了,他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小花也在嘲笑他,小鸟在树上叽叽喳喳地叫,仿佛在笑话他。
【点评】仿写句子要求我们弄清例句的句式特点、语气等,仿写时要注意句子结构形式的高度一致。
11.(2023·永康)根据积累或要求填空。
(1)【诗词品人】读《石灰吟》:“   ,要留清白在人间。”我读出了于谦   的品格。读《浣溪沙》:   ?   !休将白发唱黄鸡。”我读出了苏轼的   。
(2)【文中明理】我们要珍惜时间:“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   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   ,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们要勇于创新,反对因循守旧:“苟利于民,不必法古;   ,   。”我们要听从他人中肯的劝告与批评:“良药苦口利于病,   。”
【答案】(1)粉骨碎身浑不怕;洁身自好,不与他人同流合污;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旷达乐观
(2)像针尖上一滴水;时间的流里;苟周于事;不必循俗;忠言逆耳利于行
【知识点】格言、名言;古诗词填空
【解析】【分析】考查了古诗文默写。诗歌的默写要求熟读熟记,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并从中明白道理,受到教育。
(1)“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出自明代于谦的《石灰吟》,从中我读出了于谦洁身自好,不与他人同流合污的品质。“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出自宋代苏轼的《浣溪沙》,从中我读出了苏轼的旷达乐观的性格特点。
(2)“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这句话选自《匆匆》。"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的意思是:如果对民众有利,就不必非要效仿古制;如果适合实际情况,就不必一定要遵循l旧法。“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意思是:虽然某些药物味道苦涩,但它们对治疗疾病是有益的;同样,虽然忠实的劝告可能听起来不太悦耳,但它们对个人的行为和改进有益。这句话旨在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和批评,以便更好地改进自己。
故答案为:(1)粉骨碎身浑不怕;洁身自好,不与他人同流合污;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旷达乐观(2)像针尖上一滴水;时间的流里;苟周于事;不必循俗;忠言逆耳利于行。
【点评】在平时课内外的阅读中,我们要注重优美句段及诗歌名句的积累与诵读,默写时要注意做到书写认真,不写错别字。
二、阅读理解
(2023·永康)阅读
【材料一】光明小学六(1)班学生名著阅读目的情况调查见下表。
阅读目的 人数比例
书中的故事情节比较有趣 10%
提高理解力和写作能力 23%
提高应试能力 55%
纯属无聊消遣 8%
其它 4%
【材料二】六(1)班李欣同学收集了有关阅读名著的相关资料
斯蒂夫 艾伦:“哪怕只是一瞬间,它(名著)都会使你从中感受到一部分生活的意义”,它是“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的书,是亿万读者多少年来为从中得到特别启迪而阅读的书”。名著还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宝库不仅可以启发写作灵感,提供精妙的作文素材,还可以让我们从中学习、借鉴实用的写作手法。
——摘自报刊
我们为什么读名著?名著,是具有推崇价值的有名的作品。经典名著的价值在于典范语言的熏陶,在于心灵的滋养,在于对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名著中通常有很多正面的、积极的人生态度。阅读名著能让你形成比较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对你的一生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摘自网络
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譬如说,我不认为背功课或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建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个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什么样的书最适合于这样的精神漫游呢?当然是经典,只要翻开它们,便会发现里面藏着一个个既独特又完整的精神世界。
——摘自周国平《经典和我们》
12.阅读【材料一】,你得出什么调查结论?
13.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李欣收集信息的渠道主要有   、   、阅读书籍等。
14.读【材料二】周国平的《经典和我们》选段,短文想表达的观点是   。
1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你认为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名著中通常有很多正面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B.不管读什么,只要是阅读,都值得提倡。
C.班级学生对阅读名著的意义认识不够全面,我觉得有必要开展一次“我们为什么读名著”讨论交流会,让学生加深对经典名著阅读意义的认识。
D.经典名著魅力很强,我们班级可以开展一次阅读经典读书笔记展示活动。
16.最近你读过哪些名著?请你选择其中一本,对书里的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我读过的名著   ,最喜欢的人物   ,结合具体事例说说理由   。
【答案】12.六(1)班大多数同学阅读名著是为了提高应试能力、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读经典名著的功利性强,对阅读经典名著的目的意义认识不是很全面;
13.报刊;浏览网络
14.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
15.B
16.《水浒传》;武松;武松打虎表现了武松坦白直爽、争强好胜、粗中有细的性格
【知识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解析】【分析】材料一是光明小学六(1)班学生名著阅读目的情况调查见下表。材料二是六(1)班李欣同学收集了有关阅读名著的相关资料,三份分别摘自报刊、网络和周国平《经典和我们》有关阅读的内容。
材料阅读题给出一组材料,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读写、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简洁、流畅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12.本题考查材料内容分析。结合材料—光明小学六(1)班学生名著阅读目的情况调查见下表阅读目的分析,占比最高的是提高应试能力,占55%,其次是提高理解力和写作能力,占23%。可以得出结论:六
(1)班大多数同学阅读名著是为了提高应试能力、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读经典名著的功利性强,对阅读经典名著的目的意义认识不是很全面。
故答案为: 六(1)班大多数同学阅读名著是为了提高应试能力、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读经典名著的功利性强,对阅读经典名著的目的意义认识不是很全面;
13.本题考查材料内容分析。结合材料二“摘自报刊"摘自网络"分析,依次填空:报刊、浏览网络。
故答案为:报刊、浏览网络
14.本题考查作者观点分析。结合材料二“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建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个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概括为: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是—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
故答案为: 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
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ACD.正确。
B.有误,结合材料二“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分析,可知选项错误。
故选:B。
故答案为: B
16.本题考查阅读拓展。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介绍自己读过的名著及喜欢的人物,并且要结合具体事例说明理由。
故答案为:《水浒传》、武松、武松打虎表现了武松坦白直爽、争强好胜、粗中有细的性格
(2023·永康)阅读理解
不鞭书生
王安期作东郡太守,世乱,令曰:夜不得私行。吏系①得一夜行人。王问:“何处来?”云:“从师家授业还,不觉日晚。”吏曰:“鞭乎?”王曰:“鞭书生以立威名,恐非致②治③之本!”释之,并令吏护送其归家。
注释:①系:抓。②致:达到。③治:社会太平,治安良好。
17.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从师家授业还:   。
②鞭乎:   。
18.下面加点的“之”与“释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
A.送鲍浩然之浙东 B.思援弓缴而射之
C.通国之善弈者也 D.井底之蛙
19.王安期不鞭书生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
20.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鞭书生以立威名,恐非致治之本!
21.王同学认为:王安期明明下令“夜不能私行”,却对违规者“夜行书生”另眼相看,不仅释之,而且令吏护送其归家。这说明王安期是个徇私枉法的人。你赞同王同学的观点吗?请你结合课文,阐述你的观点以及理由。
【答案】17.回来;鞭打
18.B
19.鞭书生以立威名,恐非致治之本
20.以鞭打书生来树立威信,恐怕不是达到社会太平的根本办法!
21.对此观点我不认同。观点:王安期不鞭打书生,不一概而论,表明他是一个实事求是,能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的人。理由:“夜不得私行”是为了防止坏人作案,至于书生学而迟归,当另行对待。王安期不一概而论,不鞭打书生,做得对。要让国家太平,不能只靠武力。
【知识点】课外文言文阅读
【解析】【分析】古文阅读重在积累,在理解语段大意的基础上掌握文章主旨,积累重点词语。
参考译文:
王安期担任东海郡守时,天下混乱,命令说:夜晚不能私自出行。差役抓了一个夜晚出行的人。王安期问:“你从哪里来呀 ”(被抓的人)回答说:“(我)从老师那里听课回来,没发觉天(已经)黑了。”差役问:“(需要)鞭打(他)
吗 ”王安期说:“以鞭打书生来树立威信,恐怕不是达到社会太平的根本办法!”(于是王安期)放了他,并命令差役送那人回家。
17.考查字词的理解。①语句“从师家授业还"的意思是:从老师那里听课回来。“还"的意思是:回来。②“鞭乎"的意思是:鞭打(他)吗 “鞭”的意思是:鞭打。
故答案为:回来、鞭打
18.考查—词多义。"释之"的意思是:放了他。“之"代词,代指那个小偷。
A项"送鲍浩然之浙东"的意思是:送鲍浩然到浙东去。“之"的意思是:到。
B项,之:代词,代指天鹅。
C项,之:助词,的。
D项,之:助词,的。故与“释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I项B。
故答案为: B
19.考查内容的理解。结合译文理解句意,句子“王曰:‘鞭书生以立威名,恐非致治之本!"意思是:王安期说:“以鞭打书生来树立威信,恐怕不是达到社会太平的根本办法!"据此可知该句话即是王安期不鞭书生的原因。可据此填写。
故答案为: 鞭书生以立威名,恐非致治之本
20.考查句子翻译。句子“鞭书生以立威名,恐非致治之本!"可翻译为:以鞭打书生来树立威信,恐怕不是达到社会太平的根本办法!
故答案为: 以鞭打书生来树立威信,恐怕不是达到社会太平的根本办法!
21.考查内容的理解。题干中王同学认为:王安期明明下令“夜不能私行”,却对违规者"夜行书生"另眼相看,不仅释之,而且令吏护送其归家。这说明王安期是个徇私枉法的人。对此观点我不认同。结合课文内容,王安期不鞭打书生,不一概而论,表明他是一个实事求是,能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的人。“夜不得私行"是为了防止坏人作案,至于书生学而迟归,当另行对待。王安期不一概而论,不鞭打书生,做得对。要让国家太平,不能只靠武力。说明了王安期是个处理问题实事求是的人。
故答案为:对此观点我不认同。观点:王安期不鞭打书生,不一概而论,表明他是一个实事求是,能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的人。理由:“夜不得私行”是为了防止坏人作案,至于书生学而迟归,当另行对待。王安期不一概而论,不鞭打书生,做得对。要让国家太平,不能只靠武力。
(2023·永康)阅读理解
从背后照来的光
①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灯光,在我心里也有一道永不熄灭的灯光。
②一个寒风料峭的冬夜,万籁俱寂,我急匆匆地向数学老师家走去——一道题难住了我。我知道,虽然不早了,明天又没有数学课,但这个时候老师不会休息。
③我忐忑不安地走到老师家门前,轻轻一叩,门开了,老师笑容满面地出现在眼前。我惭愧地提出了问题,老师慈母般的脸上浮现出一层淡淡的笑意:“坐,坐下。”她和蔼可亲地招呼我,可我却觉得老师在责备我,我不由地低下了头。老师移开身旁一摞作业本,取出纸,认认真真地给我讲解。这时候,在明亮的灯光下,我忽然发现,粉笔灰已染白了老师的头发,老师的额头上也被岁月碾出了条条深沟……
④老师讲完了题,夜色更浓了,我想赶快离开,她却一脸严肃,一点也不放松:“自己再做一遍!”我吃惊地接过一张雪白的纸做起来。不一会儿,顺利地做完了,我抬起头来,望着老师专心致志批改作业的侧影,不禁想起那堂不平常的课。
⑤那是新年后的第一堂课。铃声响了,老师走上讲台,说了半句话突然哽住了。大家这才发现她脸上还留着泪痕,教室里顿时安静了。她似乎发现了什么,立即恢复常态,认真地上起课来。但我们总觉得她在抑制自己,她借着在黑板上写字的机会,擦掉泪水,用书本挡住同学们询问的目光。下课了,我们才知道,老师的父亲在元旦之夜突然病倒,经抢救才略有好转,第二天她就从医院准时赶到课堂。老师就这样用全部心血关爱着我们。
⑥“做完了?”“嗯!”老师脸上浮现出赞许的笑容。
⑦我向老师告别,思绪万千地走出老师的家。前面一片黑暗。忽然,背后有一道光照来。我回头一看——是老师!她擎着灯,倚在门口。灯光照亮了我面前的道路。我觉得好像有一股暖流涌过全身,我激动不已。这不是普通的光,这是老师生命的光。
⑧从此,这道从背后照来的光,始终亮在我心中,时刻照耀着我前进!
22.认真阅读,用小标题概括短文写了哪几件事。
①   ; ②   ; ③   。
23.读③④两个自然段,梳理相关信息,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24.结合第2题的导图,读以下句子,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①老师讲完了题,夜色更浓了,我想赶快离开,她却一脸严肃,一点也不放松:“自己再做一遍!”
这句话通过对老师的   、   描写,写出了   。
②“前面一片黑暗,忽然,背后有一道光照来,我回头一看——是老师!她擎着灯,倚在门口。”这句话是怎样写出老师对“我”的关爱?请你抓住两处,说说你的理解。
   。
25.)下列对文章最后一句“从此,这道从背后照来的光,始终亮在我心中,时刻照耀着我前进!”理解不准确的是____。
A.这道光不仅是指夜晚老师擎着灯为我照亮的光,而且还指老师对我的关爱犹如一束光滋养着我,激励着我。
B.文章结尾与开头呼应,这样写使文章结构更完整,强调了老师对我的关爱让我终身难忘。
C.从“始终”“时刻”这些词能够感受到老师的灯光在我人生成长的道路上影响之大。
D.本文的结尾和《匆匆》一课中“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结尾作用相同,都是点明主题,引发他人的思考。
26.六年的小学生活,一定有你最敬佩的老师!读了此文,写几句对这位老师的临别赠言吧!至少引用一句诗句或名言。(所有老师都不出现姓氏,只写“老师”)
【答案】22.老师深夜给“我”讲解题;老师为父亲病倒而伤心;老师擎着台灯在门口帮“我”照路
23.笑容满面 惭愧 和蔼可亲 吃惊
24.神态描写;语言描写;老师对“我”的严格要求;运用对比写法及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师对“我”关爱,事事为“我”着想
25.D
26.敬爱的老师:
您的谆谆教诲如春风,永驻我心,无尽的恩情,永远铭记心中,每个成长的日子里,我们都要祝福您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您的学生:XX
2024年7月17日
【知识点】叙事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分析】文章写了老师给我耐心地讲解习题并且让我反复练习,以及新年后,老师匆匆离开重病的父亲赶来给我们上课的事,表现了老师对学生和家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阅读分析题目是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常见题型,考查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完成时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内容及所表达的主题后,再结合后面的问题分析解答。
22.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她和蔼可亲地招呼我,可我却觉得老师在责备我,我不由地低下了头。老师移开身旁—摞作业本,取出纸,认认真真地给我讲解"分析概括为:老师深夜给"我"讲解一道难题。
根据“下课了,我们才知道,老师的父亲在元旦之夜突然病倒,经抢救才略有好转,第二天她就从医院准时赶到课堂"分析概括为:有一次老师为父亲病倒而伤心。
根据“忽然,背后有一道光照来。我回头一看——是老师!她擎着灯,倚在门口"分析概括为:老师擎着台灯在门口帮“我”照路。
故答案为:老师深夜给“我”讲解题/老师为父亲病倒而伤心/老师擎着台灯在门口帮“我”照路
23.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信息的提取。
根据"我忐忑不安地走到老师家门前,轻轻一叩,门开了,老师笑容满面地出现在眼前"分析可知:“我":忐忑不安。老师:笑容满面。
根据“我惭愧地提出了问题,老师慈母般的脸上浮现出━层淡淡的笑意:“坐,坐下。"她和蔼可亲地招呼我,可我却觉得老师"分析可知:“我”:惭愧。老师:淡淡的笑意。
根据“她和蔼可亲地招呼我,可我却觉得老师在责备我,我不由地低下了头"分析可知:“我":不好意思;老师:和蔼可亲。
根据"我吃惊地接过一张雪白的纸做起来。不一会儿,顺利地做完了,我抬起头来,望着老师专心致志批改作业的侧影,不禁想起那堂不平常的课”分析可知:“我":吃惊。老师:专心致志。
故答案为: 笑容满面 惭愧 和蔼可亲 吃惊
24.考查句子的理解与赏析。
①根据"老师讲完了题,夜色更浓了,我想赶快离开,她却一脸严肃,一点也不放松:‘自己再做一遍!"中“一脸严肃"自己再做一遍!"可知:这句话是对老师的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师对“我"的严格要求。
②句子“前面一片黑暗,忽然,背后有一道光照来,我回头—看——是老师!她擎着灯,倚在门口。"中的“黑暗"与“光"是对比,“她擎着灯,倚在门口"是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师对“我"关爱,事事为“我”着想。
故答案为:神态描写/语言描写/老师对“我”的严格要求/运用对比写法及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师对“我”关爱,事事为“我”着想
25.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A、B、C正确。根据"灯光照亮了我面前的道路"我觉得好像有一股暖流涌过全身,我激动不已。这不是普通的光,这是老师生命的光"分析可知:这道光不仅是指夜晚老师擎着灯为我照亮的光,而且还指老师对我的关爱犹如—束光滋养着我,激励着我。这句话与开头“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灯光,在我心里也有—道永不熄灭的灯光"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完整,强调了老师对我的关爱让我终身难忘。同时从“始终""时刻"这些词能够感受到老师的灯光在我人生成长的道路上影响之大。
D.有误。《匆匆》的结尾运用了反问的手法,直抒胸臆,与本文结尾不同,故题干的表述是错误的。
故选:D。
故答案为:D
26.考查赠言祝福。注意写给"最敬佩的老师”。如:敬爱的老师:您的谆谆教诲如春风,永驻我心,无尽的恩情,永沅铭记心中,每个成长的日子里,我们都要祝福您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您的学生:xx2024年7月17日
故答案为:
敬爱的老师:
您的谆谆教诲如春风,永驻我心,无尽的恩情,永远铭记心中,每个成长的日子里,我们都要祝福您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您的学生:XX
2024年7月17日
三、习作
27.(2023·永康)表达与交流。
课文《那个星期天》中的“我”是失落委屈的,而你最难忘的是哪一天?那一天,你又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是充满喜悦,是郁闷烦恼,是激动人心,还是伤心难过的……请你认真回忆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选取最让你难忘的那一天,回顾事情的经过,回忆当时的心情,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景物中,完成一篇习作。
要求:1.题目自拟。2.围绕中心意思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叙述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3.卷面整洁,书写工整,文中不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答案】那一天,我永远难忘
在小学六年的生活里,有许许多多的日子令我难以忘怀,但最让我刻骨铭心的,莫过于那一天——那是我在小学五年级时的一次全校演讲比赛。
那天早晨,阳光明媚,微风轻拂,我却无心欣赏这美好的景色。我的心跳得比平时快了好几倍,手心不断出汗,紧张得几乎无法呼吸。为了这次演讲比赛,我已经准备了几个星期。每天放学后,我都会在家里对着镜子反复练习,调整语气和表情。然而,真正站在全校师生面前,我还是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走进学校的礼堂,看到台下的观众席逐渐坐满,我的紧张情绪愈发加剧。当主持人宣布演讲比赛开始时,我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一定要冷静。前面几位选手的表现都很出色,他们的演讲内容丰富,表达流利,赢得了阵阵掌声。这让我更加忐忑不安。
终于,轮到我上台了。我迈着沉重的步伐走上讲台,面对台下的黑压压一片,我感到一阵眩晕。就在我快要失去信心的时候,我看到了班主任老师那鼓励的眼神,仿佛在对我说:“你能行!”于是,我定了定神,开始了我的演讲。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刚开始的几句,我几乎是机械地说出来的,但随着演讲的进行,我逐渐找到了感觉,语速和节奏也慢慢恢复正常。我讲的是关于环境保护的话题,这是我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我用自己的语言,结合一些生动的例子,向大家阐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当我讲到动情处时,台下传来了阵阵掌声,这给了我极大的鼓舞。我知道,自己已经完全投入到演讲中去了。演讲结束后,我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走下讲台。那一刻,我感到无比的轻松和满足。
最终,当我听到主持人宣布我获得一等奖时,我的心情简直无法用言语形容。那是我第一次在全校师生面前展示自己,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那一天,我不仅战胜了自己的恐惧,还收获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和鼓励。
那一天的经历,让我明白了坚持和努力的意义。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我们勇敢面对,用心去做好每一件事,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那一天,我永远难忘。
【知识点】叙事类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为自命题作文,要求以“难忘的那一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生活中,一定有一些日子让你难忘。想想这一天为什么难忘,有难忘的人,还是有难忘的事 选择你最想表达的去写。无论写什么,都要注意记叙文六要素,想好开头,结尾,做到首尾呼应。注意日记的格式,一定要写清楚日期、星期几和天气情况。还要注意语句要通顺,用词要恰当。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及修辞手法,用到积累的好词佳句。
【点评】这篇习作通过详细描述作者参加全校演讲比赛的经历,展现了他在比赛中的紧张、努力和最终的成功。文章结构清晰,情感真挚,特别是对内心活动的描写非常细腻,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结尾的总结升华了主题,表达了对那一天深刻的记忆和对坚持与努力意义的理解。整体来看,这篇习作很好地完成了题目要求,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1 / 1浙江省金华市永康市小2023-2024学年升初语文试卷
一、基础积累
1.(2023·永康)用竖排格式默写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做到正确规范、行款整齐、布局合理。
2.(2023·永康)根据读音,结合语境,书写字词。
九天揽月、嫦娥奔月、鲲鹏展翅……这些充满làng màn   诗意的名字,jì tuō   了中华儿女几千年的飞天梦。数代航天人甘于jì mò   ,不惧生死,将一个个梦想变成了现实。我们也将追寻他们的脚步,jiàn wēi zhī zhù   、不断探索,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所jiàn shù   。
3.(2023·永康)下列词语中,字音和字形没有错的一项是(  )。
A.书藉 炽热(chì) 模样(mú) 锲而不舍(qì)
B.拔弄 哀思 焚烧(fén) 万象更新(gèng)
C.通宵 残暴 徘徊(huí) 含情脉脉(mò)
D.唯恐 控制 葬送(zàng) 翻箱倒柜(dǎo)
4.(2023·永康)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孰为汝多知乎 知无不言 B.走马观花 诸儿竞走取之
C.及其日中如探汤 赴汤蹈火 D.虽与之俱学 声泪俱下
5.(2023·永康)下面名句或谚语运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希望需要付诸实践才能变为现实,因为“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B.“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时间会让我们更了解一个人。
C.古人云:“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孝敬父母,及时行孝。
D.与智者交流,我们会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
6.(2023·永康)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暑假快到了,我们的小学学习生活就要结束了。
B.这种不珍惜劳动成果,任意浪费,是非常可耻的。
C.这个富有创意的雕像,作者是出自一位仅有初中文化的农民之手。
D.为了避免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7.(2023·永康)下列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孟頫是元代的书法家,其楷书运笔自然,点画圆润,具有行书的笔意,《三门记》是其楷书的代表作之一。
B.即兴发言时要提前打好腹稿,想清楚先说什么,再说什么,重点说什么。
C.围绕同一本书交流读书心得时,如果你的想法与大多数人都不一样,那还是不要表达了。
D.我们在策划活动的时候不仅要考虑活动目的是否合理,时间和地点是否可行,要做到分工职责明确、活动流程清楚。
8.(2023·永康)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请选择习俗的寓意。
A.年年有余 B.福气盈门 C.祈福健康 D.辞旧迎新
(1)大年三十守岁:   。
(2)端午节挂艾草:   。
(3)建筑上刻蝙蝠:   。
(4)过年时候吃鱼:   。
9.(2023·永康)根据加点词语的意思,在横线上填上和它意思相近的词(不重复)。
节日期间,杭州地区各个景点迎来了大批中外游客,西湖人头攒动,良渚古城   ,野生动物园   ,西溪湿地   。
10.(2023·永康)按照要求写句子。
(1)体会句子加点部分的特点,从后面的词语中选择一个,发挥想象
他大吼一声,大山都抖了三抖。
羞愧 紧张 吵闹 喜 痛
(2)从下面的情境中选择一个,就心情“好”或“不好”的状态写几句话,表达情感。
走在回家的路上 奔跑在田野里 听树上的小鸟叫
11.(2023·永康)根据积累或要求填空。
(1)【诗词品人】读《石灰吟》:“   ,要留清白在人间。”我读出了于谦   的品格。读《浣溪沙》:   ?   !休将白发唱黄鸡。”我读出了苏轼的   。
(2)【文中明理】我们要珍惜时间:“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   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   ,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们要勇于创新,反对因循守旧:“苟利于民,不必法古;   ,   。”我们要听从他人中肯的劝告与批评:“良药苦口利于病,   。”
二、阅读理解
(2023·永康)阅读
【材料一】光明小学六(1)班学生名著阅读目的情况调查见下表。
阅读目的 人数比例
书中的故事情节比较有趣 10%
提高理解力和写作能力 23%
提高应试能力 55%
纯属无聊消遣 8%
其它 4%
【材料二】六(1)班李欣同学收集了有关阅读名著的相关资料
斯蒂夫 艾伦:“哪怕只是一瞬间,它(名著)都会使你从中感受到一部分生活的意义”,它是“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的书,是亿万读者多少年来为从中得到特别启迪而阅读的书”。名著还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宝库不仅可以启发写作灵感,提供精妙的作文素材,还可以让我们从中学习、借鉴实用的写作手法。
——摘自报刊
我们为什么读名著?名著,是具有推崇价值的有名的作品。经典名著的价值在于典范语言的熏陶,在于心灵的滋养,在于对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名著中通常有很多正面的、积极的人生态度。阅读名著能让你形成比较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对你的一生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摘自网络
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譬如说,我不认为背功课或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建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个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什么样的书最适合于这样的精神漫游呢?当然是经典,只要翻开它们,便会发现里面藏着一个个既独特又完整的精神世界。
——摘自周国平《经典和我们》
12.阅读【材料一】,你得出什么调查结论?
13.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李欣收集信息的渠道主要有   、   、阅读书籍等。
14.读【材料二】周国平的《经典和我们》选段,短文想表达的观点是   。
1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你认为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名著中通常有很多正面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B.不管读什么,只要是阅读,都值得提倡。
C.班级学生对阅读名著的意义认识不够全面,我觉得有必要开展一次“我们为什么读名著”讨论交流会,让学生加深对经典名著阅读意义的认识。
D.经典名著魅力很强,我们班级可以开展一次阅读经典读书笔记展示活动。
16.最近你读过哪些名著?请你选择其中一本,对书里的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我读过的名著   ,最喜欢的人物   ,结合具体事例说说理由   。
(2023·永康)阅读理解
不鞭书生
王安期作东郡太守,世乱,令曰:夜不得私行。吏系①得一夜行人。王问:“何处来?”云:“从师家授业还,不觉日晚。”吏曰:“鞭乎?”王曰:“鞭书生以立威名,恐非致②治③之本!”释之,并令吏护送其归家。
注释:①系:抓。②致:达到。③治:社会太平,治安良好。
17.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从师家授业还:   。
②鞭乎:   。
18.下面加点的“之”与“释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
A.送鲍浩然之浙东 B.思援弓缴而射之
C.通国之善弈者也 D.井底之蛙
19.王安期不鞭书生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
20.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鞭书生以立威名,恐非致治之本!
21.王同学认为:王安期明明下令“夜不能私行”,却对违规者“夜行书生”另眼相看,不仅释之,而且令吏护送其归家。这说明王安期是个徇私枉法的人。你赞同王同学的观点吗?请你结合课文,阐述你的观点以及理由。
(2023·永康)阅读理解
从背后照来的光
①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灯光,在我心里也有一道永不熄灭的灯光。
②一个寒风料峭的冬夜,万籁俱寂,我急匆匆地向数学老师家走去——一道题难住了我。我知道,虽然不早了,明天又没有数学课,但这个时候老师不会休息。
③我忐忑不安地走到老师家门前,轻轻一叩,门开了,老师笑容满面地出现在眼前。我惭愧地提出了问题,老师慈母般的脸上浮现出一层淡淡的笑意:“坐,坐下。”她和蔼可亲地招呼我,可我却觉得老师在责备我,我不由地低下了头。老师移开身旁一摞作业本,取出纸,认认真真地给我讲解。这时候,在明亮的灯光下,我忽然发现,粉笔灰已染白了老师的头发,老师的额头上也被岁月碾出了条条深沟……
④老师讲完了题,夜色更浓了,我想赶快离开,她却一脸严肃,一点也不放松:“自己再做一遍!”我吃惊地接过一张雪白的纸做起来。不一会儿,顺利地做完了,我抬起头来,望着老师专心致志批改作业的侧影,不禁想起那堂不平常的课。
⑤那是新年后的第一堂课。铃声响了,老师走上讲台,说了半句话突然哽住了。大家这才发现她脸上还留着泪痕,教室里顿时安静了。她似乎发现了什么,立即恢复常态,认真地上起课来。但我们总觉得她在抑制自己,她借着在黑板上写字的机会,擦掉泪水,用书本挡住同学们询问的目光。下课了,我们才知道,老师的父亲在元旦之夜突然病倒,经抢救才略有好转,第二天她就从医院准时赶到课堂。老师就这样用全部心血关爱着我们。
⑥“做完了?”“嗯!”老师脸上浮现出赞许的笑容。
⑦我向老师告别,思绪万千地走出老师的家。前面一片黑暗。忽然,背后有一道光照来。我回头一看——是老师!她擎着灯,倚在门口。灯光照亮了我面前的道路。我觉得好像有一股暖流涌过全身,我激动不已。这不是普通的光,这是老师生命的光。
⑧从此,这道从背后照来的光,始终亮在我心中,时刻照耀着我前进!
22.认真阅读,用小标题概括短文写了哪几件事。
①   ; ②   ; ③   。
23.读③④两个自然段,梳理相关信息,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24.结合第2题的导图,读以下句子,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①老师讲完了题,夜色更浓了,我想赶快离开,她却一脸严肃,一点也不放松:“自己再做一遍!”
这句话通过对老师的   、   描写,写出了   。
②“前面一片黑暗,忽然,背后有一道光照来,我回头一看——是老师!她擎着灯,倚在门口。”这句话是怎样写出老师对“我”的关爱?请你抓住两处,说说你的理解。
   。
25.)下列对文章最后一句“从此,这道从背后照来的光,始终亮在我心中,时刻照耀着我前进!”理解不准确的是____。
A.这道光不仅是指夜晚老师擎着灯为我照亮的光,而且还指老师对我的关爱犹如一束光滋养着我,激励着我。
B.文章结尾与开头呼应,这样写使文章结构更完整,强调了老师对我的关爱让我终身难忘。
C.从“始终”“时刻”这些词能够感受到老师的灯光在我人生成长的道路上影响之大。
D.本文的结尾和《匆匆》一课中“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结尾作用相同,都是点明主题,引发他人的思考。
26.六年的小学生活,一定有你最敬佩的老师!读了此文,写几句对这位老师的临别赠言吧!至少引用一句诗句或名言。(所有老师都不出现姓氏,只写“老师”)
三、习作
27.(2023·永康)表达与交流。
课文《那个星期天》中的“我”是失落委屈的,而你最难忘的是哪一天?那一天,你又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是充满喜悦,是郁闷烦恼,是激动人心,还是伤心难过的……请你认真回忆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选取最让你难忘的那一天,回顾事情的经过,回忆当时的心情,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景物中,完成一篇习作。
要求:1.题目自拟。2.围绕中心意思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叙述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3.卷面整洁,书写工整,文中不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
【知识点】汉字书写
【解析】【分析】写字不光是动笔,还要动心,要先观察例字的结构特点。然后,一笔写成,不能看一笔,写一笔。特别是“ 游 ”和“ 屐 ”字的结构,要安排好笔画的书写位置。注意横平竖直,撇捺舒展,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故答案为: 游园不值 宋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书写能力。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
2.【答案】浪漫;寄托;寂寞;见微知著;建树
【知识点】看拼音写汉字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根据拼音写字、词的能力。结合句子所给信息,根据拼音写出对应词语。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浪漫”的“漫”不要写成同音字“慢”,“寄托”的“寄”不要写成同音字“记”,“寂寞”的“寞”不要写成同音字“莫”,“见微知著”的“微”不要写成形近字“徽”。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故答案为:浪漫、寄托、寂寞、见微知著、建树
【点评】解答本题,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写出对应的字、词,同音字很多,注意句子所描述的内容。
3.【答案】D
【知识点】字音;词形辨析
【解析】【分析】考查了汉字读音及字形的辨析。辨析汉字读音要注意平翘舌的发音及声调的不同,字音是和词义联系起来的,也可结合词义来辨析。A.有误,书籍:是指装订成册的著作,是记录、传播和积累知识的重要工具。故“书藉"的“藉"错误。“锲而不舍”的“锲"应读“qiè”。
B.有误,拨弄:来回拨动。故“拔弄"的“拔"错误。“万象更新"的“更”应读"gēng",指改变;改换。读"gèng"时,指更加;越发。
C.有误,“徘徊"的“徊"应读“huái"。
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掌握汉语拼音,音节是中心,声韵调是基础,注意平时大量练习,熟能生巧。
4.【答案】A
【知识点】字义
【解析】【分析】考查了多义字词。我国的语言文字丰富多彩,同一个字或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所表达的意思不一样,这就是“多义字"和“多义词”的现象。
A.意思不同,第一个“知"同“智”,指智慧。第二个“知"指知道。
B.意思相同,都是指跑。
C.意思相同,都是指热水。
D.意思相同,都是指一起,全。
故答案为:A
【点评】一字多义、一词多义是汉语的一大特点,建议从学习能力与习惯培养入手,让学生养成查阅字典的习惯,培养能正确选择词义的能力。也可结合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逐步提高对一词多义的认识。
5.【答案】C
【知识点】格言、名言;谚语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名言警句和谚语、俗语。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及惯用语较有名的言语。
A、B、D正确。
C.有误,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在过富有的生活的时候,要想到以后可能会过贫穷的日子,不要到了一无所有的时候再来回想以前的美好生活。故"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孝敬父母,及时行孝”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名言警句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非常广泛。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理解名言警句的意思;特别注意错别字,对于这些应背诵内容,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完成该题应不是难事。
6.【答案】A
【知识点】修改病句
【解析】【分析】考查了修改病句。修改病句,首先从语法入手,找出句子的主干,看成分是否残缺;然后看词语搭配是否得当,语序是否合理,意思有无重复;再检查语言表达合不合事理,最后再从语言习惯、感彩等方面仔细推敲分析。
A正确。
B有误,成分残缺,在“任意浪费"后加上“的行为”。
C有误,句式杂糅,“作者是"和“出自......之手"保留一个即可。故删除“作者是"或“出自"“之手”。
D有误,语意错误,“避免"与“不再"双重否定,造成语意错误,可删去其一。
故答案为:A
【点评】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子成分残缺、词语搭配不当、语意重复哕嗦、词序不对、前后矛盾、语意含混或错误、不合逻辑、乱用关联词语。
7.【答案】C
【知识点】其他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方法与文学常识的掌握。
C.围绕同一本书交流读书心得时,即使想法与大多数人不一样,也应该勇敢表达,这样才能促进更深入的交流和思考,该项表述不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考查了实践作业。分析时要根据时代背景资料,和诗词表达的含义,结合已有的知识细细揣摩,慢慢体会。通过朗读、感悟,才能体会到。
8.【答案】(1)D
(2)C
(3)B
(4)A
【知识点】习俗及习俗寓意
【解析】【分析】(1)大年三十守岁:“守岁"又称照虚耗、熬年、守岁火、照岁,是中国民间的年俗活动。在除夕夜一家人团聚,遍燃灯烛通宵不灭,熬夜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即:寓意为"辞旧迎新"。
(2)端午节挂艾草: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在门口挂上艾叶,这不仅是为了驱邪避疫,更是表达了人们对于身体健康、平安顺利的寄托,即:寓意为‘祈福健康”。
(3)建筑上刻蝙蝠:象征着幸福、福气满满、延绵长久以及福从天降等,之所以有这样的寓意是因为蝙蝠中蝠与福是谐音,即:寓意为“福气盈门"。
(4)过年时候吃鱼:年饭时吃鱼,表达新年的祈愿,人们希望来年能够年年有余、有头有尾、生活盈余等等,即:寓意“年年有余"。
故答案为:D(1)C(2)B(3)A。
【点评】本题考查节日风俗。节日民俗即传统节日民间风俗,是指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在平常的学习中,要善于归纳和积累,并掌握一些节日风俗的寓言。这种题型是小学语文考试常见的题型,平时要加强练习,掌握答题技巧。
9.【答案】人潮汹涌;人山人海;熙熙攘攘
【知识点】词汇运用
【解析】【分析】考查近义词。找近义词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从有共同词素的词语中去找。第二种是根据词语的意思,想想和它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
“人头攒动"意思是:人头攒动原指人很多,且频繁的在移动。一般用于形容某些地方人口密度较大,但程度不如人山人海高。近义词有“人潮汹涌”“人山人海”“熙熙攘攘”。
故答案为:人潮汹涌、人山人海、熙熙攘攘
【点评】掌握了找近义词的方法,还要注意积累词语,词语积累多了,找近义词就容易多了。
10.【答案】(1)爸爸要给他买礼物回来,他今天喜得都要发疯了。
(2)心情好:今天考了满分,他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小花向他微笑,小鸟唱着欢快的歌向他祝贺。心情不好:今天考砸了,他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小花也在嘲笑他,小鸟在树上叽叽喳喳地叫,仿佛在笑话他。
【知识点】扩句
【解析】【分析】考查了句子仿写和扩展写话。句子仿写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写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
(1)考查了仿写句子。例句是夸张句,仿写时注意。
(2)考查了扩展写话。从情境中选择一个,就心情“好"与“不好"的状态写几句话。
故答案为:(1)爸爸要给他买礼物回来,他今天喜得都要发疯了。(2)心情好:今天考了满分,他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小花向他微笑,小鸟唱着欢快的歌向他祝贺。心情不好:今天考砸了,他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小花也在嘲笑他,小鸟在树上叽叽喳喳地叫,仿佛在笑话他。
【点评】仿写句子要求我们弄清例句的句式特点、语气等,仿写时要注意句子结构形式的高度一致。
11.【答案】(1)粉骨碎身浑不怕;洁身自好,不与他人同流合污;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旷达乐观
(2)像针尖上一滴水;时间的流里;苟周于事;不必循俗;忠言逆耳利于行
【知识点】格言、名言;古诗词填空
【解析】【分析】考查了古诗文默写。诗歌的默写要求熟读熟记,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并从中明白道理,受到教育。
(1)“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出自明代于谦的《石灰吟》,从中我读出了于谦洁身自好,不与他人同流合污的品质。“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出自宋代苏轼的《浣溪沙》,从中我读出了苏轼的旷达乐观的性格特点。
(2)“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这句话选自《匆匆》。"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的意思是:如果对民众有利,就不必非要效仿古制;如果适合实际情况,就不必一定要遵循l旧法。“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意思是:虽然某些药物味道苦涩,但它们对治疗疾病是有益的;同样,虽然忠实的劝告可能听起来不太悦耳,但它们对个人的行为和改进有益。这句话旨在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和批评,以便更好地改进自己。
故答案为:(1)粉骨碎身浑不怕;洁身自好,不与他人同流合污;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旷达乐观(2)像针尖上一滴水;时间的流里;苟周于事;不必循俗;忠言逆耳利于行。
【点评】在平时课内外的阅读中,我们要注重优美句段及诗歌名句的积累与诵读,默写时要注意做到书写认真,不写错别字。
【答案】12.六(1)班大多数同学阅读名著是为了提高应试能力、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读经典名著的功利性强,对阅读经典名著的目的意义认识不是很全面;
13.报刊;浏览网络
14.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
15.B
16.《水浒传》;武松;武松打虎表现了武松坦白直爽、争强好胜、粗中有细的性格
【知识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解析】【分析】材料一是光明小学六(1)班学生名著阅读目的情况调查见下表。材料二是六(1)班李欣同学收集了有关阅读名著的相关资料,三份分别摘自报刊、网络和周国平《经典和我们》有关阅读的内容。
材料阅读题给出一组材料,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读写、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简洁、流畅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12.本题考查材料内容分析。结合材料—光明小学六(1)班学生名著阅读目的情况调查见下表阅读目的分析,占比最高的是提高应试能力,占55%,其次是提高理解力和写作能力,占23%。可以得出结论:六
(1)班大多数同学阅读名著是为了提高应试能力、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读经典名著的功利性强,对阅读经典名著的目的意义认识不是很全面。
故答案为: 六(1)班大多数同学阅读名著是为了提高应试能力、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读经典名著的功利性强,对阅读经典名著的目的意义认识不是很全面;
13.本题考查材料内容分析。结合材料二“摘自报刊"摘自网络"分析,依次填空:报刊、浏览网络。
故答案为:报刊、浏览网络
14.本题考查作者观点分析。结合材料二“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建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个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概括为: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是—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
故答案为: 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
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ACD.正确。
B.有误,结合材料二“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分析,可知选项错误。
故选:B。
故答案为: B
16.本题考查阅读拓展。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介绍自己读过的名著及喜欢的人物,并且要结合具体事例说明理由。
故答案为:《水浒传》、武松、武松打虎表现了武松坦白直爽、争强好胜、粗中有细的性格
【答案】17.回来;鞭打
18.B
19.鞭书生以立威名,恐非致治之本
20.以鞭打书生来树立威信,恐怕不是达到社会太平的根本办法!
21.对此观点我不认同。观点:王安期不鞭打书生,不一概而论,表明他是一个实事求是,能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的人。理由:“夜不得私行”是为了防止坏人作案,至于书生学而迟归,当另行对待。王安期不一概而论,不鞭打书生,做得对。要让国家太平,不能只靠武力。
【知识点】课外文言文阅读
【解析】【分析】古文阅读重在积累,在理解语段大意的基础上掌握文章主旨,积累重点词语。
参考译文:
王安期担任东海郡守时,天下混乱,命令说:夜晚不能私自出行。差役抓了一个夜晚出行的人。王安期问:“你从哪里来呀 ”(被抓的人)回答说:“(我)从老师那里听课回来,没发觉天(已经)黑了。”差役问:“(需要)鞭打(他)
吗 ”王安期说:“以鞭打书生来树立威信,恐怕不是达到社会太平的根本办法!”(于是王安期)放了他,并命令差役送那人回家。
17.考查字词的理解。①语句“从师家授业还"的意思是:从老师那里听课回来。“还"的意思是:回来。②“鞭乎"的意思是:鞭打(他)吗 “鞭”的意思是:鞭打。
故答案为:回来、鞭打
18.考查—词多义。"释之"的意思是:放了他。“之"代词,代指那个小偷。
A项"送鲍浩然之浙东"的意思是:送鲍浩然到浙东去。“之"的意思是:到。
B项,之:代词,代指天鹅。
C项,之:助词,的。
D项,之:助词,的。故与“释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I项B。
故答案为: B
19.考查内容的理解。结合译文理解句意,句子“王曰:‘鞭书生以立威名,恐非致治之本!"意思是:王安期说:“以鞭打书生来树立威信,恐怕不是达到社会太平的根本办法!"据此可知该句话即是王安期不鞭书生的原因。可据此填写。
故答案为: 鞭书生以立威名,恐非致治之本
20.考查句子翻译。句子“鞭书生以立威名,恐非致治之本!"可翻译为:以鞭打书生来树立威信,恐怕不是达到社会太平的根本办法!
故答案为: 以鞭打书生来树立威信,恐怕不是达到社会太平的根本办法!
21.考查内容的理解。题干中王同学认为:王安期明明下令“夜不能私行”,却对违规者"夜行书生"另眼相看,不仅释之,而且令吏护送其归家。这说明王安期是个徇私枉法的人。对此观点我不认同。结合课文内容,王安期不鞭打书生,不一概而论,表明他是一个实事求是,能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的人。“夜不得私行"是为了防止坏人作案,至于书生学而迟归,当另行对待。王安期不一概而论,不鞭打书生,做得对。要让国家太平,不能只靠武力。说明了王安期是个处理问题实事求是的人。
故答案为:对此观点我不认同。观点:王安期不鞭打书生,不一概而论,表明他是一个实事求是,能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的人。理由:“夜不得私行”是为了防止坏人作案,至于书生学而迟归,当另行对待。王安期不一概而论,不鞭打书生,做得对。要让国家太平,不能只靠武力。
【答案】22.老师深夜给“我”讲解题;老师为父亲病倒而伤心;老师擎着台灯在门口帮“我”照路
23.笑容满面 惭愧 和蔼可亲 吃惊
24.神态描写;语言描写;老师对“我”的严格要求;运用对比写法及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师对“我”关爱,事事为“我”着想
25.D
26.敬爱的老师:
您的谆谆教诲如春风,永驻我心,无尽的恩情,永远铭记心中,每个成长的日子里,我们都要祝福您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您的学生:XX
2024年7月17日
【知识点】叙事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分析】文章写了老师给我耐心地讲解习题并且让我反复练习,以及新年后,老师匆匆离开重病的父亲赶来给我们上课的事,表现了老师对学生和家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阅读分析题目是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常见题型,考查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完成时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内容及所表达的主题后,再结合后面的问题分析解答。
22.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她和蔼可亲地招呼我,可我却觉得老师在责备我,我不由地低下了头。老师移开身旁—摞作业本,取出纸,认认真真地给我讲解"分析概括为:老师深夜给"我"讲解一道难题。
根据“下课了,我们才知道,老师的父亲在元旦之夜突然病倒,经抢救才略有好转,第二天她就从医院准时赶到课堂"分析概括为:有一次老师为父亲病倒而伤心。
根据“忽然,背后有一道光照来。我回头一看——是老师!她擎着灯,倚在门口"分析概括为:老师擎着台灯在门口帮“我”照路。
故答案为:老师深夜给“我”讲解题/老师为父亲病倒而伤心/老师擎着台灯在门口帮“我”照路
23.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信息的提取。
根据"我忐忑不安地走到老师家门前,轻轻一叩,门开了,老师笑容满面地出现在眼前"分析可知:“我":忐忑不安。老师:笑容满面。
根据“我惭愧地提出了问题,老师慈母般的脸上浮现出━层淡淡的笑意:“坐,坐下。"她和蔼可亲地招呼我,可我却觉得老师"分析可知:“我”:惭愧。老师:淡淡的笑意。
根据“她和蔼可亲地招呼我,可我却觉得老师在责备我,我不由地低下了头"分析可知:“我":不好意思;老师:和蔼可亲。
根据"我吃惊地接过一张雪白的纸做起来。不一会儿,顺利地做完了,我抬起头来,望着老师专心致志批改作业的侧影,不禁想起那堂不平常的课”分析可知:“我":吃惊。老师:专心致志。
故答案为: 笑容满面 惭愧 和蔼可亲 吃惊
24.考查句子的理解与赏析。
①根据"老师讲完了题,夜色更浓了,我想赶快离开,她却一脸严肃,一点也不放松:‘自己再做一遍!"中“一脸严肃"自己再做一遍!"可知:这句话是对老师的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师对“我"的严格要求。
②句子“前面一片黑暗,忽然,背后有一道光照来,我回头—看——是老师!她擎着灯,倚在门口。"中的“黑暗"与“光"是对比,“她擎着灯,倚在门口"是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师对“我"关爱,事事为“我”着想。
故答案为:神态描写/语言描写/老师对“我”的严格要求/运用对比写法及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师对“我”关爱,事事为“我”着想
25.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A、B、C正确。根据"灯光照亮了我面前的道路"我觉得好像有一股暖流涌过全身,我激动不已。这不是普通的光,这是老师生命的光"分析可知:这道光不仅是指夜晚老师擎着灯为我照亮的光,而且还指老师对我的关爱犹如—束光滋养着我,激励着我。这句话与开头“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灯光,在我心里也有—道永不熄灭的灯光"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完整,强调了老师对我的关爱让我终身难忘。同时从“始终""时刻"这些词能够感受到老师的灯光在我人生成长的道路上影响之大。
D.有误。《匆匆》的结尾运用了反问的手法,直抒胸臆,与本文结尾不同,故题干的表述是错误的。
故选:D。
故答案为:D
26.考查赠言祝福。注意写给"最敬佩的老师”。如:敬爱的老师:您的谆谆教诲如春风,永驻我心,无尽的恩情,永沅铭记心中,每个成长的日子里,我们都要祝福您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您的学生:xx2024年7月17日
故答案为:
敬爱的老师:
您的谆谆教诲如春风,永驻我心,无尽的恩情,永远铭记心中,每个成长的日子里,我们都要祝福您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您的学生:XX
2024年7月17日
27.【答案】那一天,我永远难忘
在小学六年的生活里,有许许多多的日子令我难以忘怀,但最让我刻骨铭心的,莫过于那一天——那是我在小学五年级时的一次全校演讲比赛。
那天早晨,阳光明媚,微风轻拂,我却无心欣赏这美好的景色。我的心跳得比平时快了好几倍,手心不断出汗,紧张得几乎无法呼吸。为了这次演讲比赛,我已经准备了几个星期。每天放学后,我都会在家里对着镜子反复练习,调整语气和表情。然而,真正站在全校师生面前,我还是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走进学校的礼堂,看到台下的观众席逐渐坐满,我的紧张情绪愈发加剧。当主持人宣布演讲比赛开始时,我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一定要冷静。前面几位选手的表现都很出色,他们的演讲内容丰富,表达流利,赢得了阵阵掌声。这让我更加忐忑不安。
终于,轮到我上台了。我迈着沉重的步伐走上讲台,面对台下的黑压压一片,我感到一阵眩晕。就在我快要失去信心的时候,我看到了班主任老师那鼓励的眼神,仿佛在对我说:“你能行!”于是,我定了定神,开始了我的演讲。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刚开始的几句,我几乎是机械地说出来的,但随着演讲的进行,我逐渐找到了感觉,语速和节奏也慢慢恢复正常。我讲的是关于环境保护的话题,这是我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我用自己的语言,结合一些生动的例子,向大家阐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当我讲到动情处时,台下传来了阵阵掌声,这给了我极大的鼓舞。我知道,自己已经完全投入到演讲中去了。演讲结束后,我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走下讲台。那一刻,我感到无比的轻松和满足。
最终,当我听到主持人宣布我获得一等奖时,我的心情简直无法用言语形容。那是我第一次在全校师生面前展示自己,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那一天,我不仅战胜了自己的恐惧,还收获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和鼓励。
那一天的经历,让我明白了坚持和努力的意义。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我们勇敢面对,用心去做好每一件事,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那一天,我永远难忘。
【知识点】叙事类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为自命题作文,要求以“难忘的那一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生活中,一定有一些日子让你难忘。想想这一天为什么难忘,有难忘的人,还是有难忘的事 选择你最想表达的去写。无论写什么,都要注意记叙文六要素,想好开头,结尾,做到首尾呼应。注意日记的格式,一定要写清楚日期、星期几和天气情况。还要注意语句要通顺,用词要恰当。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及修辞手法,用到积累的好词佳句。
【点评】这篇习作通过详细描述作者参加全校演讲比赛的经历,展现了他在比赛中的紧张、努力和最终的成功。文章结构清晰,情感真挚,特别是对内心活动的描写非常细腻,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结尾的总结升华了主题,表达了对那一天深刻的记忆和对坚持与努力意义的理解。整体来看,这篇习作很好地完成了题目要求,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