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7张PPT)
机械运动
长度的单位
国际基本单位:米符号:m
其他常用单位:千米(km) 分米(dm)厘米(cm)
毫米(mm) 微米( m)纳米(nm)
以
为进制的规律:
长度的单位换算
千米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微米
纳米
km
m
dm
cm
mm
μm
nm
10
10
10
例题——估测
下面是对日常生活中一些物体的质量和长度的估计,其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正常成年人的鞋子的长度约为42cm
B.初中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0.26m
C.一支普通铅笔的质量约为500g
D.一个普通鸡蛋的质量约为0.3kg
B
练习——估测
下列选项是对质量和长度的估测,其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0 g
B.一位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 m
C.一块橡皮的质量约为10 kg
D.一直未用过的2B铅笔的长度约为15 mm
B
刻度尺的使用
1.选:
零刻度线
量程
单位
分度值
①零刻度线 ②量程(测量范围)③分度值
刻度尺的使用
2.放:
①零刻度线对齐被测物体一端
②刻度线应紧贴被测物体
③刻度尺放平
刻度尺的使用
①视线要与刻度线垂直
②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读:
放平、对齐、紧贴、垂直
刻度尺的使用
4.记:
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数字
7.00cm
小结
测量方法
看
放
读
记
选择刻度尺要观察它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被测物体边缘要与刻度尺零刻度线对齐,若零刻度线有磨损,则与整刻度线对齐
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________,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________的下一位
测量结果要由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
零刻线
量程
分度值
垂直
分度值
数字
单位
例题——刻度尺的使用
小超为了检验躺着和站立时身体长度是否有差异,下列几种尺子哪种最合适( )
A.量程15 cm,分度值0.5 mm
B.量程10 m,分度值1 dm
C.量程30 cm,分度值1 mm
D.量程3 m,分度值1 mm
D
刻度尺的读数
测量结果
数字: 准确值 + 估计值
分度值________;物体长度_________。
分度值_____;物体长度_______。
单位
由分度值决定
有且仅有一位
1cm
2.8cm
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分度值越小,读数越精确。
1mm
2.78cm
例题——刻度尺的读数
如图所示,物体A的长度为________ cm。
3.42
点拨:分度值是0.1cm,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例题——刻度尺的读数
用甲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cm, 用乙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 cm。
2.4
2.40
例题——刻度尺的读数
图中被测铅笔的长度为______cm。
5.30
例题——刻度尺的读数
5.00cm
5.90cm
练习——刻度尺的读数
5.85cm
6.60cm
练习——刻度尺的读数
木块B 的长度是:_______
木块B 的长度是:________
1.8cm
1.85cm
练习——刻度尺的读数
2.35cm
2.4cm
特殊测量方法——配合法
适于测圆、圆柱体的直径和圆锥体的高
特殊测量方法——曲直互化法
棉线测海岸线长度
推轮子测量长度
特殊测量方法——累积法
1、找一支圆铅笔,将金属丝在铅笔上依次密绕适当圈数,记下圈数N;
2、用刻度尺量出线圈的长度,记为L;
3、则金属丝的直径为:D=L/N。
还可以测量一张纸的厚度、硬币厚度等。
时间单位及其测量
1、国际基本单位:
秒(S)
2、测量工具:
停表
3、单位间换算:
1h=____min
60
=_______s
3600
停表的读数
小盘:如图所示,红白相间的格子,每一格代表0.5min。
大盘:大盘每圈代表30s,每格小刻度代表0.1s,即分度值为0.1s。
读数:结果=小盘的分钟数+大盘的秒读数。先读小盘,再读大盘。对于大盘来说,如果是前半分钟则读0-30s,若为后半分钟则读31-60s。
停表不估读
例题——停表的读数
如图所示,停表的读数是____________。
1min39.8s
点拨:小指针过半格,大指针读30—60。
练习——停表的使用
如图所示,秒表的读数为_______s。
337.5
误差和错误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误差
错误
产生原因
可否避免
应对方法
1、仪器精密度不够;
2、实验方法不完善;
3、观察者估读时的偏差
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者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大意。
不可避免
可以避免
及环境对仪器的影响。
1、选用更精确测量工具;
2、改进实验方法;
3、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严格按照实验要求操作。
例题——误差和错误
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B .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C .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D .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
A
点拨:误差不可避免,误差≠错误。
例题——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测量某物体长度,测量结果分别是:25.0cm,25.1cm,25.12cm,25.3cm,26.4cm, 则测量结果中________数据是不合理,________数据是不正确的,测量所使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 ,物体的长度更接近________ 。
25.12cm
26.4cm
1cm
25.1cm
点拨:1、去掉错误数据;
2、求平均数;
3、四舍五入,保留与初始数据相同位数。
练习——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有一位同学用毫米刻度尺先后四次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是1.41厘米,1.52厘米,1.42厘米,1.44厘米,根据记录分析,刻度尺的分度值______,测量结果有错误的是______厘米,物体的长度是______厘米。
1mm
1.52
1.42
总结: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长度
单位→1m=____mm=____μm=____nm
测量方法→ ____、____、____、____
选
时间
测量工具→______
停表
换算→___________________
1h=60min=3600s
误差→
误差______避免
不可
→__________________减小误差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放
读
记
参照物
人们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总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参照物的特点:1、将谁用作参照物就认为谁是静止的。
2、参照物不唯一,不同的参照物反映出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静止是相对的,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
参照物
机械运动
参照物
物体________的变化。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一切物体都是______的。
位置
运动
选择要求:①参照物一旦被选定,我们就假定该物体是________的;②参照物的选择可以是________的,但不能将研究的__________作为参照物;③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物理学中一般选择地面或地面上静止不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静止
任意
对象本身
例题——参照物
“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前进”,以什么物体作参照物可得这个结论?
地面
以什么物体作参照物,可以认为汽车是“静止不动” ?
车厢或汽车上的人
例题——参照物
战斗机经常要在空中进行加油的工作,加油机相对地面的速度是800千米/时。如果以加油机为参照物,则战斗机是______的,它相对地面的速度是___________ 。
静止
800千米/时
例题——参照物
1984年4月8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地球同步卫星,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是_________ ;如果以太阳为参照物,则卫星是________。
静止
运动
点拨:只看物体与参照物的先对位置是否发生改变。
例题——参照物
“月在云中穿梭,云从月旁擦过。”
云
月亮
前句是____参照物,后句是以_____为参照物。
例题——参照物
甲、乙两物体分别以3 m/s和5 m/s的速度在同一水平路面上自南向 北做匀速直线运动,若以乙物体作参照物时,甲的速度大小和方向是( )
A. 3 m/s,向南 B. 5 m/s,向北
C. 2 m/s,向南 D. 2 m/s,向北
C
练习——参照物
地球同步通讯卫星绕地球一周所用时间,跟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是静止的
B.以太阳为参照物,卫星是静止的
C.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
D.以地球上的树木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
A
练习——参照物
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在芜湖感叹长江的壮美景观:“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两岸青山相对出”和“孤帆一片日边来”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_______和_______。
船
太阳
练习——参照物
某同学坐在行驶的汽车里,看到公路两旁的树木迅速向后退 ,该同学选择的参照物是( )
A.树木 B.地面
C.天空中的云 D.该同学乘坐的汽车
D
练习——参照物
当甲车突然向前开动时,与之并排停放在路旁的乙车中驾驶员感觉自己在向后退,则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
A.甲车 B.乙车
C.路灯 D.地面
A
速度及其单位换算
比较快慢的方法:
相同路程比时间
相同的时间比路程
速度:
定义:
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物理意义:
表示物体__________的物理量
速度公式:
单位:
常用单位:
km/h
m/s
1m/s=____km/h
3.6
1km/h=______m/s
人步行的速度约是 1m/s=3.6 km/h
裁判法
观众法
运动快慢
1/3.6
常见物体的速度
人步行:1m/s –1.5 m/s
3.6km/h -5.4km/h
骑自行车:5m/s
18km/h
汽车:30m/s
108km/h
声速:340m/s
光速:
例题——速度
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 )
A. 1.2cm/s B. 1.2m/s
C. 12cm/s D. 12m/s
B
例题——速度
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54km/h=____m/s;
2.5m/s = ___km/h
15
9
点拨:大化小,×3.6;小化大,÷3.6。
例题——速度
某同学骑自行车的速度是18 km/h,若他骑自行车到相距3 km的学校上学,为了不迟 到,他至少要在上课____ min出发才行.
10
点拨:填空时要注意单位。
例题——速度
下列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成语中,与物理学描述运动快慢的方法相近的是( )
A.一日千里 B.大步流星
C.风驰电掣 D.迅雷不及掩耳
A
例题——速度
甲物体的速度是72 km/h,乙物体在1 min内通过的路程为1.2 km,丙物体的速度是20 m /s,则( )
A.甲同学运动得快
B.乙同学运动得快
C.丙同学运动得快
D.一样快
D
点拨:比较速度,要先统一单位。
练习——速度
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若加油机给空中战斗机进行空中 加油时,若以加油机为参照物,则战斗机是______的(填“运动”或“静止” ),若战斗机以300 m/s的速度向前飞行,则加油机2 min内飞行的路程为____ km。
静止
36
例题——火车过桥
一列长200m的火车,以10m/s 的速度匀速通过一山洞需要90s,请求出山洞的长。
700m
点拨:火车过山洞:路程=洞长+车长
例题——火车过桥
一列长为140m的列车以72Km/h的速度穿过一平直的隧道,已知整个列车车身在隧道中的时间为42 s求:
(1)隧道的长为多少?
(2)从列车的车头进隧道,一直到车尾出隧道,一共需要多少时间?
980m
56s
点拨:车身在洞中:路程=洞长-车长
例题——追击问题
在军训中,某校学生以6km/h的速度从总部出发2h后,总部派摩托车给同学们送紧急通知。摩托车以66km/h的速度行驶,经过多长时间可追上学生?
0.2h
点拨:初始距离=(高速-低速)× 追击时间
例题——相遇问题
甲乙两人相距100米,两人相向而行,甲的速度是5米/秒,乙的速度是3米/秒,则需多少时间才能相遇?
12.5s
点拨:初始距离=(甲速+乙速)× 追击时间
例题——比值问题
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2,所用时间之比是2:3,则速度之比为( )
A.9:4 B.4:9 C.1:1 D.3:2
A
点拨:先化简,再代数
练习——比值问题
在公路上行驶的大货车与小轿车的速度之比是3:5,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是1:3,大货车与小轿车所用的时间之比是:( )
A.9:5 B.3:2 C.2:3 D.5:9
D
练习——比值问题
甲、乙两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v甲=2 m/s,v乙=3m/s,它们通过相同 路程所用时间之比t甲∶t乙=_____;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之比s甲∶s乙=_____。
3:2
2:3
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特点:1、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都不变;
2、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3、在任意时刻的速度都相同。
例题——匀速直线运动
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第1分钟内通过的路程为600 m, 第2分钟内通过的路程也是600 m,第3分钟内通过的路程还是600 m,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这个物体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
B.这个物体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C.不能确定物体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C
点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才是匀速直线运动。
练习——匀速直线运动
由匀速度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 s/t可知,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B.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C.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与路程、时间无关
D.以上说法都不对
C
点拨:v与s和t无关。
变速直线运动
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是变速直线运动。
匀速
变速
匀速
变速
平均速度
想一想:利用公式v=s/t计算出来的速度,能够精确地描述匀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它也能精确地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吗?
在变速运动中,利用公式v=s/t能够计算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或一段路程上运动的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
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时,可以用v=s/t来表示速度。 这里的V 称为平均速度用V表示。
说平均速度时必须说明哪一段时间或路程才有意义。
平均速度
注意:求平均速度时一定要记住:公式只有一个:
而绝对不能用:
瞬时速度
我们把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
汽车的速度表。
我国的高速公路上车速不能低于60km/h,不得超120km/h。
如图所示是公路上的一个交通标志,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这个标志牌到南 京,匀速行驶的汽车最快需____min.
18
例题——平均速度
例题——平均速度
寓言《龟兔赛跑》中说:乌龟和兔子同时从起点跑出,兔子在远远超过乌龟时,便骄傲的睡起了大觉,它一觉醒来,发现乌龟已悄悄地爬到了终点,后悔不已 .在整个赛跑过程中( )
A.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快
B.乌龟始终比兔子跑得快
C.兔子的平均速度大
D.乌龟的平均速度大
D
例题——平均速度
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先以10 m/s的速度匀速行驶100 m路程,接着又以20 m/s的 速度匀速行驶300 m路程,则汽车在全程中运动的平均速度为( )
A. 13 m/s B. 15 m/s
C. 16 m/s D. 18 m/s
C
点拨:平均速度=s总÷t总。核心是找s总和t总。
例题——平均速度
某物体在前一半路程内的速度为20m/s,后一半路程内的速度30m/s,求:物体在全程内的平均速度。
24m/s
例题——平均速度
某物体在前一半时间内的速度为20m/s,后一半时间内的速度是30m/s,求:物体在全程内的平均速度值。
25m/s
图像分析
匀速直线运动:
v与t无关 s与t成正比
图像分析
静止
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
例题——图像分析
如图所示的四幅图是表示物体运动的路程(s)或速度(v)与时间(t)关系的象,能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1)和(4) B(2)和(3) C(2)和(4)D(1)(2)(3)
C
例题——图像分析
如图所示,是一个骑自行车的人与一个跑步的人运动的路程与时间变化的图线,根据该图线能够获得合理的信息有:示例:
信息一:他们同时开始运动;
信息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信息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s-t图象中,直线越陡,速度越大。
骑车者的速度比跑步者速度快
骑车者和跑步者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例题——图像分析
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场上沿直线进行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两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C.前2s内,小明跑得较快
D.全程中,两人跑步的平均速度相同
D
例题——图像分析
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 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A.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B.经过6s,甲在乙前面1.2m处
C.以甲为参照物,乙向东运动
D.以乙为参照物,甲向东运动
D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
实验器材:
停表、
刻度尺、
小车、斜面、挡板
测量平均速度——数据分析
序号
1
2
3
路程
时间
平均速度
0.700m
2.2s
0.32m/s
0.350m
1.3s
0.27m/s
0.350m
0.9s
0.39m/s
如何得出小车在整段路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
根据公式:
计算。
测量平均速度——注意事项
全程的平均速度能用
计算吗?
不能,发现
不是速度的平均值,故计算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是哪段路程(或时间)上的平均速度,然后用该段路程除以该段时间即为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
v1≈0.32m/s
v2≈0.27m/s
v3≈0.39m/s
,平均速度
测量平均速度——注意事项
实验时为什么每次都要让小车从同一位置静止释放?
由静止释放,则每次小车的初速都为0;同一位置,则每次小车到达底端的速度相同,这样保证了实验控制变量的要求。
测量平均速度——注意事项
斜面坡度不可过小或过大,为什么?
斜面坡度过小,小车做变速运动不明显,也可能不会运动;坡度过大,小车运动太快,用时太短,不易测量时间,会增大误差。并且测量过程中也不能改变斜面的坡度。
测量平均速度——注意事项
能把斜面顶端量到斜面末端(或中点)的距离记为小车运动的路程吗?
不能。因为斜面上的小车本身有一定长度,而小车在斜面的运动路程不包含车长,所以测量路程时必须从车头到车头,或车尾到车尾。
小刚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记录了如下数据,请根据所给数据完成下列问题:
(1)该实验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 .(2)小车从B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是____cm/s.
v=s/t
4
总结:运动的描述
机械运动:
在物理学中,把物体_____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位置
参照物:
①参照物一旦被选定,我们就假定该物体是________的;
静止
运动和静止:
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描述运动和静止具有_____性
相对
③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物理学中一般选择_____作为参照物。
②参照物的选择可以是________的,但不能将研究的__________作为参照物;
任意
对象本身
地面
总结:运动的快慢
机械运动
曲线运动
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
(任意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速度
定义:
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公式:
(变速运动中此公式求出的是平均速度)
换算关系:
1m/s=____km/h
3.6
物理意义:
速度是表示物体__________的物理量。
运动快慢
平均速度:
物体在_______________运动的平均快慢。
某一段路程内
瞬时速度:
物体在____________的速度。
某一位置
总结:图像分析
s-t图
v-t图
如果s-t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则物体做___________运动。
如果是一条________________的图像,则表示物体静止。
s-t图像中交点表示二者在此时刻______。
s-t图像中可用斜率表示速度,斜率越大,速度越____。
匀速直线
平行于时间轴
相遇
大
v-t图中平行于时间轴的图像表示物体做___________运动。
v-t图中交点表示二者在此时刻______。
匀速直线
共速
总结:测量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
实验器材:
停表、刻度尺、小车、斜面、挡板
注意事项:
小车运动距离为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的距离。
车头到车头
车尾到车尾
小车从斜面顶端要从______释放。
静止
测量过程中不要改变斜面的______。
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