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目标统领·体系建构
学习要点 冷战的基本特征,冷战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1)能够概述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 (2)读图,能够理解美苏双方的角力; (3)能够通过绘制大事年表,理解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化趋势的不可逆转
时间脉络
思维导图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1 冷战与两极格局
一 冷战含义及形成的原因
1.含义:冷战是指20 世纪40 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2.原因
(1)直接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在消灭了法西斯这个共同敌人之后,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
(2)根本原因:两国的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
(3)思想原因:两国意识形态尖锐对立。
二 冷战序幕
1.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向华盛顿发回一封8 000字“长电报”,提出了美国要依靠实力抵制苏联的扩张,同时又不会引起美苏之间全面军事冲突的主张。这是遏制政策的前奏。
2.1946年3月,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实际上揭开了美国对苏联实施冷战的序幕。
三 进程
国家 美国 苏联
政治 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 1947年9月,苏联和波兰等东欧国家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 马歇尔计划: 为了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而实施,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 经济互助委员会: 苏联与东欧国家共同成立(简称“经互会”),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军事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49年成立,简称“北约”,成员包括美国和英法等国 华沙条约组织: 1955年成立,简称“华约”,成员包括苏联、民主德国和其他东欧国家
地缘 政治 美、英、法三国占德国的地方,建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苏联占德国的地方,建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四 两极格局
1.形成: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1955年)
2.认识
(1)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
(2)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五 两极格局的影响
1.消极性
(1)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冷战:朝鲜分裂(1948年)、德国分裂(1949年)、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
·热战:朝鲜战争(1950年)、越南战争(1961年)。
(2)政治上,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国际关系严重恶化。
(3)经济上,严重阻碍了世界经济发展。
(4)军事上,美苏两国长期军备竞赛和地区竞争,导致世界局势长期动荡。
2.积极性
(1)美苏两国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共存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3)促使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4)美苏双方争夺在军事、科技等领域的优势,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学习任务2 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一 冷战的发展
1.特点: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
2.表现:
(1)缓和:美苏开展对话。
(2)对抗:发生了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
3.影响:两次危机虽然没有达到局部热战的程度,但它们所带来的战争特别是核战争的风险是空前严重的。
二 多极力量的成长
1.表现:
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①西欧: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 ②日本:经济“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
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①原因: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 ②表现: a.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 b.中苏关系的破裂
中国的发展 ①标志事件:拥有“两弹一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等 ②意义: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第三世界的兴起 ①万隆会议:1955年,由此诞生了“万隆精神” ②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
2.影响:国际关系的这些变化,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冲击。
图解
正确认识美苏冷战的形成与发展
学习任务3 两极格局的瓦解
一 美苏关系
1.20世纪70年代末对抗: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再次加强对苏联遏制,同时大搞军备竞赛,提出并着手实施“战略防御计划”,企图拖垮苏联。
2.1985年以后,走向缓和:
(1)对话: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
(2)裁军:1987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1991年,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
(3)苏联战略收缩: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
二 中苏关系
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苏联与中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三 两极格局的瓦解
1.原因:
(1)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攻势,形成东欧剧变。
(2)苏联国内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2.标志: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
3.影响: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随之结束。两极格局中出现的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图解
苏联解体的原因
核心突破·合作探究
一 美苏冷战的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1955年—20世纪60年代初):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美攻苏守
领导人 赫鲁晓夫VS肯尼迪
缓和 原因 苏联提出与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
紧张 原因 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不同,两极格局已经形成,冷战对抗
优势 在美 美国此时的经济稳步发展,综合国力远远超过苏联
重大缓 和事件 ①1955年签订《奥地利国家条约》。②1955年苏联与联邦德国建交。③1959年赫鲁晓夫访美
重大对 抗事件 ①1958年第二次柏林危机。②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20世纪70年代末):苏攻美守
领导人 勃列日涅夫VS尼克松
美国守 势原因 ①布雷顿森林体系逐步瓦解,美元地位动摇。②经济滞胀状态。③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④西欧、日本的崛起
苏联攻 势原因 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重大缓 和事件 尼克松调整政策,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收缩:①调整与日、西欧的伙伴关系。②结束越南战争。③中美关系正常化
重大对 抗事件 ①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直接威胁海湾地区和印度洋地区。②苏联在欧洲依然保持与美国的对峙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强硬,苏联全面收缩
领导人 戈尔巴乔夫VS里根
苏联守 势原因 ①苏联经济困难,社会矛盾激化。②侵略阿富汗,负担沉重。③苏联模式弊端
美国攻 势原因 ①80年代经济复苏。②里根政府的强硬态度
重大缓 和事件 ①苏军撤出阿富汗。②中苏关系正常化。③两德统一
重大对 抗事件 美国实施军备竞赛,实行“战略防御计划”,拖跨苏联
二 世界政治格局
史料 从经济角度看,美国不再是世界头号国家,世界也不再仅有两个超级大国。从经济状况和经济潜力看,当今世界有五大力量中心。……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当然还有日本。
——据尼克松1971年在堪萨斯城的讲话
尼克松的讲话反映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出现怎样的变化趋势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将西欧、日本和中国列入世界“五大力量中心”的原因。
提示:变化趋势: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冲击着两极格局。
原因:战后西欧走向联合,成立欧共体,实力大增;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成为经济大国;新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综合国力迅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