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学案(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 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学案(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02 22:38: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目标统领·体系建构
学习要点 十月革命以及列宁与斯大林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实践 (1)知道列宁主义的诞生; (2)能够描述俄国十月革命的基本历程; (3)能够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能够简述苏俄(联)不同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
时间脉络
思维导图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1 列宁主义的形成
一 背景
1.经济: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2.政治: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3.阶级: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
4.组织: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5.思想:1900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作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
二 形成
标志: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三 内容
1.帝国主义定义: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2.对俄国的认识: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3.一国胜利理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4.建立政权方式: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四 意义
1.历史地位: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
2.理论创新: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思想武器: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学习任务2 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 背景
1.两个政权并存:二月革命胜利后,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的领导人将政权交给临时政府。
2.指明革命方向:1917年4月,列宁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
二 过程
1.占领冬宫:1917年11月7日,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2.成立新政权
(1)成立:1917年11月8日,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2)意义: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图解
十月革命的进程
三 意义
1.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
2.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3.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4.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学习任务3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一 十月革命后的政权建设
1.政权:废除了旧的国家机器,创建了新的政权机关。
2.军队:废除了旧的常备军,组建了红军。
3.工业: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4.土地: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教会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5.外交:废除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退出一战。
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他们通过武装干涉,使苏俄陷入内战当中。
2.目的: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3.内容:最重要的是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
4.作用: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三 新经济政策
1.时间:1921年3月。
2.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导致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
3.内容:
(1)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
(2)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4.作用: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图解
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四 苏联成立
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五 “苏联模式”
1.背景:
(1)1924年1月,列宁逝世,斯大林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
(2)苏联依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在资本主义包围下的苏联必须尽快实现工业化。
2.概况:斯大林领导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体制机制,后被称为“苏联模式”。
3.措施: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4.成就:
(1)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
(2)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
5.特点:
(1)经济:生产资料公有制,指令性计划体制。
(2)政治文化: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
6.评价:
(1)积极性:①使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
②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2)消极性: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这些问题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核心突破·合作探究
一 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
1.客观原因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中各种矛盾表现最集中、最尖锐的国家。(“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2)一战为俄国革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加速了革命的发展。(激化了国内矛盾,同时使帝国主义列强无暇顾及俄国革命)
(3)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集中力量于前线,后方薄弱。
(4)资产阶级没有满足人民的要求,遭到人民反抗。(“和平、面包和土地”)
2.主观原因
(1)革命得到人民支持,广大贫苦农民成为革命的同盟军。
(2)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及时通过调整政治、经济、外交措施来巩固政权。
二 苏俄(联)三大经济政策实践比较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
农 业 余粮收集制 用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集体化
工 业 大中小工业企业一律收归 国有 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高度集中的国家计划模式,直接管理
贸 易 取消自由贸易 恢复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买卖 排斥市场调节,国家统一调拨、计划供应
分 配 实物配给制(平均主义) 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工资制
特 点 用军事行政手段控制社会经济 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用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