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目标统领·体系建构
学习要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动 (1)能够结合史料,了解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2)读图,能够简述二战的主要经过及其重大历史事件; (3)能够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理解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动
时间脉络
思维导图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1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一 法西斯主义
1.法西斯主义形成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2)状况:
意大利 ①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的“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是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后更名为“国家法西斯党”;②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政权
德国 ①1919年,希特勒加入德意志工人党,很快成为该党领导人之一;②1920年,德意志工人党改名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是德国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日本 1921年,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要求“消除派阀、刷新人事、改革军制、建立总动员态势”,是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2.法西斯主义的特征: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面对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法西斯分子鼓吹通过战争寻找出路。
二 亚洲策源地的形成
1.背景:
(1)经济大危机重创日本经济。
(2)日本法西斯分子认为,摆脱危机的出路是对外扩张。
(3)妄图把中国东北变为日本独占的海外市场和殖民地,进而征服中国,最终征服世界。
2.过程:
(1)1931年,日本军队发动九一八事变,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2)1936年,日本发生“二二六”政变,内阁完全听命于军部,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
三 欧洲策源地的形成
1.背景:
(1)经济大危机使德国经济落入低谷,社会各阶层普遍对政府失去信任,法西斯势力迅速发展。
(2)纳粹党利用民众对《凡尔赛条约》的强烈不满,煽动民族复仇主义,种族狂热和对外扩张得到了广泛支持。
2.过程:
(1)1933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议会选举合法途径),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积极扩军备战。
(2)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最终将其吞并。
(3)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
四 绥靖政策
1.背景: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2.表现:英法实行绥靖政策,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
3.影响:更加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
[备注]绥靖政策的表现
1931年 9月 容忍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不加以制裁
1935- 1936 年 纵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1936年 3月 放任希特勒武装进占莱茵非军事区
1936- 1939年 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采取“不干涉”和“中立政策”
1937年 7月 纵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此后又策划太平洋国际会议。阴谋出卖中国同日本妥协
1938年 3月 默许希特勒兼并奥地利
1938年 9月 签订《慕尼黑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
图解
经济大危机与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学习任务2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 亚洲战场
1.序幕: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了侵华战争,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
2.爆发: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爆发。
3.地位:中华民族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抗日,开辟了对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战的东方主战场。
二 欧洲战场
1.全面爆发:1939年9月,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法国败降,英国坚持抵抗。
2.苏德战场: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
三 太平洋战场
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四 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1942年1月,以美、英、苏、中为首的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五 二战胜利
1.结束: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2.意义: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以及难以估量的文明劫难和心灵创伤,但这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沉重打击了侵略者和一切非正义力量,有力地维护了世界和平,彰显了人类正义。
(2)在这次战争中,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争,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中国抗战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学习任务3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雅尔塔体系
1.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
2.背景:二战深刻改变了国际格局。
(1)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致命打击,各国国力受到严重消耗。
(2)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
(3)苏联:经济逊于美国,但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由于在战争中的巨大贡献赢得很高威望。
3.建立: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备注]比较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
会议 时间 主要背景 内容
开罗 会议 1943年 11月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根本转变 将坚持对日作战,直至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明确规定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包括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等,必须归还中国
德黑 兰会 议 1943年 冬天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根本转变 会议通过了美、英、苏三国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和战后合作的宣言,并决定美、英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以尽快打败纳粹德国
雅尔 塔会 议 1945年 2月 欧洲第二战场开辟,苏军与英美盟军东西夹击德国 商谈对德处理政策和安排战后世界事宜: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惩办战犯,实现德国民主化。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答应对日作战
波茨 坦会 议 1945年 7-8月 德国投降,太平洋战场美军向日本进逼,中国战场开始反攻 重申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问题的精神。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会议期间发表对日最后通牒式公告
4.内容
(1)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
①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日本由美国单独占领。
②日本领土限制在四个岛屿及若干小岛,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太平洋区域所占的一切岛屿以及日本窃取于中国的领土。
③承认朝鲜最终独立。
(2)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
(3)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4)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
(5)成立联合国。
5.评价
(1)积极性:雅尔塔体系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反映了世界人民对和平与安全的渴望。
(2)局限性: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冷战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3)历史影响:标志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逐渐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新阶段。
核心突破·合作探究
一 比较德国与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异同
比较项 德国 日本
不 同 点 依 靠 势 力 依靠纳粹党夺取政权建立的法西斯专政 依靠现在的天皇制和军部法西斯势力实现法西斯化
手 段 通过欺骗性宣传,骗取中下层群众支持,并讨好军队,与垄断资产阶级勾结,增强势力,进而夺取政权 通过对内制造一连串暗杀、政变等恐怖事件,对外策动侵华战争来扩大势力和影响,进而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
相同点 (1)德国、日本封建残余严重,民主基础薄弱,专制主义、军国主义气氛浓厚。 (2)民族主义情绪强烈,存在着力图摆脱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束缚的势力。 (3)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统治阶级支持法西斯上台以维护其利益
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史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危害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参战国最多、涉及范围最广的一次战争,给人类世界带来了空前的浩劫。
史料二 二战大大加速了欧洲作为传统力量中心的衰落,和美苏这两个大国的真正崛起,从而最终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完成了自20世纪初便开始进行的、在国际政治格局方面的巨大变革。以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政治格局完全被战火所摧毁,取而代之的是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
史料三 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战后在欧亚两洲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特别是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大大发展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史料四 由于战争的需要,在原子能技术、航空技术、火箭技术、计算机和通讯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科研取得突破性进展,加之其他方面的大量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终于催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1945年7月原子弹试爆成功,拉开了这场科技革命的序幕。同年底,美国研制成功了当时完全由军方掌握,用于武器试验、军事密码和后勤活动的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由此催生了战后影响深远的电子计算机技术……这些新的军事科技成果向民用工业推广,也引起了一系列新产业的兴起,并促进了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
——摘自牛力、邱桂金《略论二战对战后世界的影响》
史料五 据统计,截至1990年,全世界180多个国家中,有近100个国家是在二战后宣布独立的,其中亚洲27个,非洲48个,拉丁美洲10个,大洋洲11个,欧洲1个。在短短的45年间,如此众多的国家挣脱殖民枷锁,登上世界历史舞台,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是世界近代民族独立运动所不能比拟的。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这是当代世界历史的一个突出特点。
史料六 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
——《联合国宪章》
史料七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美国妇女就业史上的分水岭,它给妇女带来的变化远超过女权主义者半个世纪的宣传鼓动可能达到的。
——威廉·H.查夫
史料八 二战后,出现了风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该流派的作家都是性格粗犷豪放、落拓不羁的男女青年,他们生活简单、不修边幅,厌弃工作和学业,拒绝承担任何社会义务,蔑视社会的法纪秩序,反对一切世俗陈规和垄断资本统治,他们永远寻求新的刺激,寻求绝对自由,以此向体面的传统价值标准发出挑战。
根据上述所有史料,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提示:影响:①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②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逐渐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新阶段。③战后社会主义力量得到较大发展。④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奠定了基础。⑤加速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运动的发展。⑥促进观念的变革,反对战争、呼吁和平。⑦妇女地位提高。⑧颓废文化一度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