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8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02 22:41: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把握文章观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2.揣摩品味语句,体会泼辣、犀利、有力、感彩浓的语言特点。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与爱国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
教学目标
走近作者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坟》等。
背景介绍
文章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主要是为了反驳当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错误论调,鼓舞当时的民族自信心。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第6卷),属鲁迅后期杂文。
文体知识
议论文分类
立论文
驳论文
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
三要素
议论文:
论点、论据、论证
论据:
事实论据、理论论据
论证方法
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基本的)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
论证方式
立论、驳论
驳论:用正确的观点披露或驳斥错误的观
点,从而进一步阐明和确立正确的观点。
驳论文知识
驳论方式
(1)驳论点
直接反驳
间接反驳
(2)驳论据
(3)驳论证
驳论:用正确的观点披露或驳斥错误的观点,从而进一步阐明和确立正确的观点。
一般结构和形式:
1.指出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树靶子)
2.批驳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
3.指明错误的实质或危害(打倒靶子)
杂文:不像一般的议论文那样地说理,而是用文艺性的笔调,形象化手法来议论说理。兼有政论、文艺两种因素。
特点:
篇幅短小,取材广泛
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战斗性强(像匕首、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血路)
冷嘲热讽、幽默风趣
说理生动、议论生动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而“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和调节相互矛盾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组织。“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求神拜佛,怀古伤今。有些甚至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为了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写下了这样一篇文章——
整体感知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1.阅读全文,说说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2.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信“地”
信“物”
信“国联”
从来没相
信过自己
—他信力
现在:求神拜佛
—自欺力
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承认对方的论据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发现对方的论据不能得出“失去自信”这个论点,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
诵读课文1—5段,讨论探究
细读感悟
“求神拜佛”恐怕是反动派在山穷水尽时自欺欺人的最后一招,作者一针见血指出其危害,揭露他们投降卖国的本质,触到了他们的痛处。
2.第1.4段各有一部分加点的文字,这是怎么回事?这说明了什么?
细读感悟
3.在文章前两段话中,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细读感悟
“总自夸”“只希望”“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
这些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嘴脸,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自夸“地大物博”
希望国联
求神拜佛
“自欺力”
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
( 有问题)
是“他信”
是“自欺”
是事实
也是事实
却也是事实
直接反驳
“他信力”
是信“地”
信“物”
4.这一部分的反驳思路是怎样的?这是什么批驳方式?
论证
反驳方式
品读6—8段,讨论探究
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他是怎么证明自己的论点的?
整体感知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人们,现在在前仆后继的战斗,被摧残被抹杀
正面立论,间接反驳敌论点
立论思路
阅读课文第七段,思考:
1.“中国的脊梁”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
细读感悟
比喻,“脊梁”本意是指人的脊柱,它坚硬、竖直,是人体站立的根本。比喻中国自古以来有着坚定信念、不屈精神,对历史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优秀儿女。这样的比喻形象地揭示出有自信力的优秀儿女身上坚定、正直、顽强的精神,以及对中国历史发展起到的重大作用。
阅读课文第七段,思考:
2.文中提到了四种“中国的脊梁”,你知道历史上哪些人物具有这样的品行?
细读感悟
(1)埋头苦干的人:
大禹、毕昇、邓稼先、袁隆平……
(2)拼命硬干的人:
陈胜、岳飞、李自成、王进喜……
(3)为民请命的人:
包拯、海瑞、范仲淹、林则徐……
(4)舍身求法的人:
玄奘、商鞅、谭嗣同、康有为……
阅读最后一段,思考:
1.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要从本质上看问题,指出真正有自信力的是中国的革命人民)
作用:照应题目,作出回答
感悟思考
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人的脊梁”?
只有称得上“脊梁”的人才算是真正意义的中国人,为人民着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永远也不会失掉自信力。评价中国人应该去评价这部分人,在当时只有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的抗日军民才能算是“中国的脊梁”,而不是开头提到的那些对抗日前途持悲观论调的国人。
细读感悟
随堂练习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运用事实和道理论证驳斥下面的观点:
(一)道理论据:
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2.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和谐”等。
……
(二)事实论据:
1.1998年的特大洪水,2018年的汶川地震,全民救灾;
2.无数“感动中国”人物的感人事迹;
3.同学们在生活和学习中互帮互助的事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