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空气和氧气课题3制取氧气 教案(表格式)九年级上册化学(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空气和氧气课题3制取氧气 教案(表格式)九年级上册化学(人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8-02 21:54: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制取氧气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是初中化学中氧气性质及制备的重要章节,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氧气的性质有了初步了解。本课重点介绍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包括高锰酸钾分解、过氧化氢分解等反应原理及实验操作,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本课内容既是对前面知识的深化,也是化学实验技能的重要训练。
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化学实验充满好奇。但九年级学生化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尚待提高,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中需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实验原理,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同时注意安全教育和环保意识的培养。
教学目标
化学观念 理解并掌握高锰酸钾分解、过氧化氢分解等反应原理,认识氧气制备的化学反应实质。
科学思维 通过实验设计、操作及观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科学探究与实践 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学会使用常见的化学实验仪器。
科学态度与责任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了解氧气在工业、医疗等领域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掌握高锰酸钾分解、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原理。
2.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难点 1. 理解实验原理,并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验操作中。
2. 实验中安全操作和环保意识的培养。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通过教师讲授实验原理,演示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讨论实验结果,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教具准备 高锰酸钾、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试管、铁架台、酒精灯、水槽、集气瓶、导管、火柴等实验用品;多媒体课件、实验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1. 提问学生:“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氧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重要用途?”
2.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氧气用途,如呼吸、燃烧、医疗急救等。
3. 总结学生的回答,强调氧气对人类及生物圈的重要性,引出课题:“既然氧气如此重要,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如何制取氧气。” 1. 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分享自己知道的氧气用途。
2. 倾听其他同学的回答,补充自己的认识。
3. 跟随老师的引导,进入新课学习。
设计意图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氧气的兴趣,为后续的制取氧气实验做好铺垫。
实验演示 1. 准备实验器材:高锰酸钾、试管、铁架台、酒精灯、水槽、集气瓶等。
2. 演示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的实验过程,边操作边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3.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如试管口是否有水珠生成,集气瓶中气体颜色的变化等。
4. 强调实验安全,提醒学生注意防火、防烫等。 1. 认真观察老师的实验演示,注意实验步骤和细节。
2. 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并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3. 遵守实验室规则,确保实验安全。
设计意图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制取氧气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观察讨论 1. 引导学生回顾实验过程,提问:“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了哪些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2.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氧气的性质,如无色无味、支持燃烧等。
3. 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氧气的这些性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 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强调氧气性质的重要性。 1. 回顾实验过程,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2. 分组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与同伴交流想法。
3.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氧气的性质及其应用。
4. 认真倾听老师的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讨论,加深学生对氧气性质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讲解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式及实验原理 1. 利用多媒体展示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分解的反应式:
2H O (MnO ) → 2H O + O ↑
并详细解释该反应中催化剂的作用。
2. 介绍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的反应式:
2KMnO → K MnO + MnO + O ↑
解释反应条件及产物的性质。
3. 强调实验安全注意事项,如佩戴护目镜、避免高温灼伤等。 1. 认真观看多媒体展示,记录化学反应式及关键信息。
2. 聆听教师讲解,理解催化剂在反应中的作用。
3. 笔记实验安全注意事项,确保实验过程中的自我保护。
设计意图 通过直观展示和详细讲解,使学生掌握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式及实验原理,同时增强安全意识,为后续实验操作打下坚实基础。
学生分组进行制取氧气的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1. 分发实验器材,包括试管、集气瓶、导管、药匙、酒精灯、过氧化氢溶液、高锰酸钾等。
2. 指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包括装置组装、药品添加、反应引发等。
3. 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实验安全有序进行。 1. 领取实验器材,按照教师指导进行装置组装。
2. 准确称量药品,添加到相应容器中,注意操作规范。
3. 观察反应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如反应时间、气体收集量等。
4. 遇到问题时及时请教教师或同学,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设计意图 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对制取氧气化学反应原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锻炼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汇报与分享,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1. 邀请各小组代表上台汇报实验结果,包括实验现象、数据记录及结论等。
2. 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实验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3. 鼓励学生分享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促进知识共享和经验交流。 1. 准备汇报材料,清晰表达实验结果和个人体会。
2. 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3. 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教训。
设计意图 通过汇报与分享环节,加深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通过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实验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
作业设计
基础题:
1. 描述实验室中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并解释反应类型。
2. 列举三种常见的收集氧气的方法,并说明各自适用的条件。
提升题:
1. 分析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中,试管口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并说明可能导致的后果。
2. 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氧气具有助燃性,并简述实验步骤和预期现象。
拓展题:
1. 探究不同催化剂(如二氧化锰、氧化铜)对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速率的影响,提出实验假设并设计实验方案。
2. 结合生活实例,讨论氧气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并撰写一篇短文。
板书设计
课题:制取氧气
一、实验室制取方法
- 药品:高锰酸钾、过氧化氢等
- 原理:
- 装置:固固加热型、固液常温型
- 收集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
二、操作步骤
查、装、定、点、收、离、熄
三、注意事项
- 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 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时不收集
- 收集满后先移导管后熄灯
四、氧气性质
-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
- 化学性质:助燃性、氧化性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通过实验演示和分组实验,学生直观地了解了氧气的制取过程,增强了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2. 板书设计清晰明了,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掌握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
不足之处:
1. 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不够细心,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需加强实验规范性和安全性的教育。
2. 对于氧气性质的拓展讨论,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设计更多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