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2023届高考一轮复习课件
916
1234
960
1206
1141
1127
1125
1115
1038
1227
1260
1271
1276
1368
北宋
南宋
元朝
辽
西夏
蒙古
金
政权 民族 起止时间 建立者
辽
北宋
西夏
金
南宋
元
契丹族
汉族
党项族
女真族
汉族
蒙古族
916--1125年
960--1127年
1038--1227年
1115--1234年
1127--1276年
1271--1368年
耶律阿保机
赵匡胤
元昊
完颜阿骨打
赵构
忽必烈
【时空坐标】
政 治
经 济
文 化
制度:宋二府三司、元中书省;路州县、知州、通判、提点刑狱司,行省制度、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融合:两宋与辽、西夏、金、蒙古(元)等
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
农业:“不抑兼并”、租佃关系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手工业:瓷器(五大官窑、青花瓷、瓷器外销);棉纺织业(棉布成为主要衣料、黄道婆);以煤冶铁的记载
商业:宋代“商业革命”;海外贸易繁盛(对外交通海路为主)
科技:四大发明的完成与西传;沈括与《梦溪笔谈》郭守敬与《授时历》
文学:宋词、元曲、话本
书法:“宋四家”、赵孟頫
绘画:文人画、风俗画(《清明上河图》)
思想:程朱理学,陆九渊心学
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
由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民族交融新高度
经济重点南移完成
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
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海外贸易空前繁盛
以应用技术为主的科技达到顶峰
文化全面繁荣并呈现平民化、世俗化发展趋势
理学兴盛,儒学思辨化、伦理化、佛道化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单元概述】
第09讲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2025一轮复习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
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
——民间俗语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宋 汪洙
从俗语和诗歌来看,宋朝的社会风气怎样?
重文轻武
(宋太祖)上问:“天下自唐季(唐朝末期)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
1.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建立 时间:960年,
建立者:后周大将赵匡胤
国号:宋,史称北宋
都城:开封
问题:唐末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
赵普对曰:“此非他故,方镇(藩镇割据)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症结:藩镇权力太重,君弱臣强
办法:夺权、收兵、制钱谷
一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政治 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州,
设通判监督;
节度使逐渐演变为虚衔;
经济 设诸路转运司综理地方财政,
保证各州税收绝大部分上交朝廷;
军事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分别拱卫京师和镇守地方,定期更换;
①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②分散机构权力
----分化事权,繁复低效
③崇文抑武,抑制武将势力膨胀
罢免宿将兵权 文官掌枢密院、更戍法
大力提倡文治 扩大科举规模,
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2)巩固统治的措施
----崇文抑武,文官主政
唐宋宰相情况对比表
时期 登科 人数 宰相 人数 进士出身的宰相人数
唐朝 6603 123 22
两宋 45640 135 111
积贫积弱
(3)影响
【思考】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初加强专制集权的影响?
强化专制集权,维护国家安定。
朝廷负担沉重,
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创造了浓厚的读书氛围,造就了北宋文化的繁荣,科技发达,人才辈出的局面。
材料一: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
……召而归之京师。 ——范祖禹《范太史集》
材料二:“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北宋童歌
材料三:官僚子弟入仕过滥……募兵导致军队数量增至120余万,军费随之恶性膨胀,占到国家财政开支的一半以上……
——《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四:将帅和士兵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没有凝聚力,每遇战斗,各级将领往往议而不决,……自然无法取得胜利。
——林航《北宋兵制的特点及其消极作用》
军队多而不精,
管理混乱,战斗力低下。
积极:
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消极:
①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②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 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特点:
崇文抑武,文人治国;分化事权,加强皇权;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加强中央集权。
【概念阐释】文官政治
中国古代的官僚政治发展到宋朝,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当完备、成熟的阶段,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成为宋朝政治的基本特色。考虑到宋朝统治具有比其他朝代尤其明显的重文轻武色彩,也可以将宋朝的官僚政治更确切地称之为文官政治,或是士大夫政治。
(1)表现:
考试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完备
君臣之间关系——与士大夫共治
非理性政治——宗室、外戚、宦官受到抑制
人事管理制度——实行官、职、差遣的分离
“官”相当于现在的行政级别,仅用于确定待遇;
“职”指较高文臣的虚衔,以彰显其清贵地位;
“差遣”是指担任的实际职务。
(2)宋代文官政治形成的原因
①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迅速发展,租佃契约关系日益普遍,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为宋代士大夫阶层登上政治舞台准备了条件。
②政策上:吸取前代武人拥兵自重而皇权式微的教训,确定了以文治国的方针。
③选官上:科举制度削弱了门第血统在科举中的作用,增加了寒门士人仕进的机会。
④教育上:官学、私学的数量和规模都超过了前代,这既提高了社会整体文化水平,也为文官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典例研析】 (2023·海南·统考高考真题)有学者认为,宋代的识字率相对较高。真定府的一处摩崖石刻显示,山区牧羊人也有能读会写者;南方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如建州“耕且读者十家而五六”,邵武军的许多村落“皆聚徒教授”。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书院制度日趋完备 B.雕版印刷相当普及
C.崇文兴教渐成风尚 D.文化重心已经南移
【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宋代识字率较高,即便是农村地区的村落,文化风气依然浓厚,因此可以推断宋代整个社会形成崇文风气,C项正确;
【典例研析】(2022.乙卷.26).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
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
材料考察了通判的职能,依据所学通判主要是监督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客观上有利于规范地方行政,A选项正确。
宋代的通判
通判,中国古代的官名之一。在州府的长官下掌管粮运、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宋初为了防止州官尾大不掉,又在州设通判,作为副职,与权知军州事共同处理政事。
【知识拓展】
宋辽 10世纪初,契丹族耶律阿保机建立辽,都城上京。北宋建立前,契丹族崛起后占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
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均告惨败。
1005年辽宋和议“澶渊之盟”,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北宋每年给辽“岁币”绢10万匹,银10万两。
宋夏 11世纪前期,党项族元昊建立西夏,定都兴庆。北宋与西夏的战争,屡战屡败。
1044年“庆历和议”双方达成和议,西夏向宋称臣,北宋每年给西夏“岁赐”绢15万匹+银7万两+茶3万斤,重开沿边榷场贸易,恢复民间商贩往来。
影响:边境获得安定,北宋内部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环境保障,但也带来了财政危机。
北宋
弟弟,
请笑纳零花钱!
宋与西夏和议
北宋
西夏国主,请笑纳零花钱!
澶渊之盟
(1)背景
①北宋面临边防压力
2.王安石变法
增设官员分化事权多人共职
冗官
扩充中央禁军
实行募兵制
冗兵
养官
养兵
冗费
岁币开支
皇室用度
积贫(内)
积弱(外)
养官
养兵
岁币(辽)
岁赐(西夏)
岁贡(金)
财政困难
重文轻武
地方贫弱
流民当兵
兵将分离
战斗力弱
军事羸弱
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启示:过分集权无法发挥地方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国家积贫积弱,因此集权应当适度
①原因
②表现
③结果
②财政危机—积贫
北宋的募兵政策
冗官
冗兵
冗费
历史纵横:
“不收为兵,则恐为盗”,“饥岁莫急于防民之盗,而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
“天下之所以困,本于兵”,“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目的:通过广泛募兵而稳定社会治安、消除动乱因素。
影响:多而不精,管理混乱,训练废弛,素质低下;军费恶性膨胀,成为财政支出的大宗。
改革势在必行
③ 庆历新政的失败
改 革 者:范仲淹
支 持 者:宋仁宗
改革目的:整顿官僚机构
改革结果:失败
失败原因: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背 景
政治风气因循保守,政治腐败,行政效率低下(纲上55)
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
范仲淹
范仲淹:
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推行“庆历新政”,严重地冒犯了官僚集团的利益,以“朋党”之罪弹劾之,并使之被贬。范仲淹被贬之后,先后又在邠州、邓州、青州等地做过地方官。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谪居在邓州时所作。
材料 “然而仲淹的政策,到底引起了绝大的反动。宋朝百年以来的种种的优容士大夫,造成了好几许读书做官人的特有权利,范仲淹从头把他推翻,天下成千上万的官僚乃至秀才们,究竟能‘以天下为己任’的有多少?……暗潮明浪,层叠打来。”
史称:“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而任子恩薄,磨勘法密,侥幸者不便。于是谤毁行,朋党之论寖闻于上。”
——钱穆《国史大纲》
时间:1069年,
人物: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目的: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王安石
(1021-1086)
原则:加强国家管理和控制,实现富国强兵
(2)王安石变法
(2)王安石变法
措施 内容 作用
富国 青苗法 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募役法 纳钱代役 利于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保证灌溉,防洪赈灾。
均输法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节省费用,增加财政收入,减轻人民负担。
方田均税法 重新量土地,收赋税,官僚、地主不例外 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
市易法 在东京设市易务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强兵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兵农合一”取代募兵制, 节省军费开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
人才 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 批判“恩荫”制度,选拔人才贯彻择优录取原则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分析:新法是否能达到了“富国强兵”之预期目的
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募役法 青苗法
能
只是部分达到。
哪些措施能达到?
据变法内容,说说哪些条款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
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材料一 熙宁、元丰(宋神宗年号)之间,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宋史》
材料二 北宋熙宁年间,在王安石支持下,宋熙河路经略安抚使王韶率军进攻吐蕃,收复河(甘肃临夏)、岷(今甘肃岷县)等五州,拓地2000余里,受抚羌族30万帐,建立起进攻西夏地区的有利战线。
军事实力增强
粮食产量增加,农业发展
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结果:
【深化拓展】
全面认识王安石变法
2.进步性
(1)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3)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中错综复杂的积弊进行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1.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地主阶级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
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革除社会弊端,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兴盛的重要手段。
②改革必然会遭到守旧势力的阻挠,要充分认识改革的复杂性与艰巨性,要体现百姓利益,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要注意用人。
4.启示:
【深化拓展】
全面认识王安石变法
3.局限性
(1)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
(2)没有解决土地问题,没有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3)用人不当,出现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
材料 变法多年,除了使政府收入显著增加外,其他方面收效甚微,大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并未改观。王安石尽管本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无畏精神,积极投身变法,但他的变法急功近利,脱离实际,结果欲速不达,反而致使“天下汹汹”。王安石背后的宋神宗,在变法初期给予了王安石大力支持,但随着变法的逐步提升,在不断加大的阻力面前开始动摇。王安石想富国富民,但他的“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理想,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重点却偏向了“取天下之财”,百姓的负担不仅没有减轻,反而更加严重了。而且变法是在北宋的上层建筑不能有效维护其经济基础和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这种背景下发生的,改良是不可能解决封建社会固有矛盾的,其改革的失败是必然的结局。
——摘编自张守慧《论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之成败及其现实意义》
问题探究: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提示:(1)执行不善,加重人民负担;
(2)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和大商人利益,遭到激烈反对;
(3)宋神宗后期动摇及其去世,使变法失去支持;
(4)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5)推行新法操之过急。
根本原因:变法是一场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
商鞅变法 王安石变法
不 同 点 背景 新旧社会制度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北宋中期面临统治危机
目的 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挽救统治危机
性质 一场封建化的改革 对封建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
相同点 都是为了富国强兵;都有最高统治者支持;都遭到旧势力的强烈反对;措施比较全面,都调整了生产关系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典例研析】 (2020·山东·高考真题)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答案】C【解析】王安石通过招募饥民兴修水利的方式进行赈灾,一方面救济了灾民,另一方面也兴修了水利,同时通过兴修水利也能恢复和促进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减少灾害再次出现的可能,有利于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的生计问题,故选C;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并不一定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因为水利工程的修建,还有可能暂时增加政府的负担,排除A;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和稳定灾区社会秩序之间没有必要联系,此举不一定有利于稳定灾区社会秩序,排除B;王安石的措施属于救灾措施,并没有建立和形成政府抗灾救荒体系,排除D。故选C。
北宋后期,内忧外患,国力日衰。
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徽、钦二帝被俘北去,史称“靖康之变”。
北宋康王赵构南渡,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
3.南宋的偏安
历史概念: 靖康之变
指靖康二年(金天会五年,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
除徽钦二帝之外,还有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靖康之变导致北宋的灭亡。
(2)绍兴和议
内容:南宋向金称臣,每年向金缴“岁贡”, 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时间:绍兴十一年(1141年)
背景: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有望收复中原之时
影响:宋金和议确定了宋金之间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结束了长达10余年的战争状态,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时间:1127年
开国皇帝:赵构
(宋徽宗第九子,宋钦宗弟弟)
国号:宋(史称南宋)
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
3.南宋的偏安
(1)南宋建立
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特点?
重难点突破:
(1)民族政权并立
(2)两宋的民族政权保守“软弱”:有战有和,以和为主;防御性为主,虚外轻武。多次用兵失败,用“岁币”换和平
(3)民族矛盾突出:两宋、辽、西夏、金都亡于民族政权的进攻。
(4)民族交融是主流。北宋与辽、西夏分别在边境地区开设榷场进行贸易;南宋时大批契丹人、女真人进入中原地区,与汉族人民共同生活、劳动,差别逐渐缩小。
(5)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原地区封建生产方式不断向边疆地区拓展。
1.选官制度
①两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取士不问家世”,
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选》1 P31
2.监察制度
《选》1 P32
中央:御史台
长官:御史大夫、谏官
宋朝监察制度的重要变化:
“台谏合一”
御史拥有谏官的议事权,
谏官拥有御史的监察权。
地方:划路作为监察区
《选择性必修》
②北宋朝廷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
《纲要》上 P67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3.宋元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朝代 法 律 教 化
宋朝
多以唐律为蓝本,
制定《宋刑统》、《天圣令》
特点:理学渗入基层
表现:①朱熹贡献编订《家礼》和《小学》成为规范家庭和幼童的行为。
②以乡约教化乡里。
4.户籍制度
户籍分为主户(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与客户(没有土地的佃户)
◎《吕氏乡约》
◎朱熹《家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