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讲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件(共30张PPT)--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讲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件(共30张PPT)--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02 22:58: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1351年
元末农民起义
1368年
朱元璋建立明朝
1616年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36年
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大清,清朝建立
1644年
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攻占北京、明朝灭亡、清军入关
1405—1433年
郑和下西洋
16世纪中叶
葡萄牙人获得澳门租住权
明朝建立
明朝灭亡
15世纪末16世纪初
新航路开辟
1519—1522年
麦哲伦第一次环球航行
16世纪—17世纪
近代科学革命
1640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世界文明
明朝
从世界的角度看明朝
【时空坐标】
1.政治:
2.经济:
3.文化:
4.民族: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明废丞相、设内阁、厂卫特务统治;清朝设军机处和大兴文字狱。极端手段强化专制,阻碍新经济、新思想发展,反映出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近代前夜与阻滞:农工商高度繁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空前活跃;但重农抑商、闭关锁国阻碍,为近代落后埋下隐患
承古萌新:宋明理学占统治地位,同时也产生了带有民主色彩的进步思想;市民文化艺术世俗化和平民化趋势;传统科技继续发展,西方科技也逐渐传入中国
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明清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使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单元概述】
明清(前中期)时期(1368—1840年)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时期,也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时期
第13讲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2025一轮复习
1.明朝的建立
明朝的建立与统一形势图
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
1351年,元朝红巾军起义爆发。
1353年,朱元璋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
同年,明军攻陷大都,元朝灭亡。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知识拓展】废宰相制度的原因:
①历史原因: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
②前朝教训: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妨碍皇权集中;
③直接原因:胡惟庸骄横擅权
(1)废宰相制度:明太祖
2.政治制度变化
性质
——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纲要上 P77)
殿阁大学士
“批红”
“票拟”
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
公务递交
皇帝
六部
——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选必一 P5)
工作职责
地位
(2)内阁的设立
大学士替皇帝浏览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皇帝用红笔批复,称为“批红”。
材料 大学士开始在政策问题上备皇帝顾问,这些措施都没有背离明太祖建国的任何基本制度上的设想……它们在发挥新出现的皇帝的内廷助手内阁的职能时制度化了。这些炙手可热的翰林学士开始成为皇帝的主要顾问和作为皇帝与官僚之间的承上启下的人,他们常常和六部主管官员开联席会议审议国事,他们逐渐地左右了外廷的六部,内阁似乎恢复了以前中书省的气象。 —[美]牟复礼等《剑桥中国明代史》
【探究】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明代内阁制度的特点。
特点: (1)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一级的中央行政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职权范围不明朗
(2)阁权完全受皇权控制:①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②阁权的大小由皇帝意旨而定③票拟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最后决定权、否决权在皇帝 权力不断扩大,地位逐步提高;
(3)内阁无权对六部发号施令
总之,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宰相制 内阁制
相似
不同 地位 (权力来源)
权力
对皇权作用
职能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最高行政机构,法定
(制度赋权)
政务咨询机构,非法定
(皇帝信任)
侍从顾问,无决策权
参与决策,统领百官
一定程度制约皇权
无法制约,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无论阁臣当政还是宦官弄权,其权力本质仍出自皇权,实质上都是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
宰相制与内阁制的比较
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
时间 名称
秦朝 三公九卿
汉朝 三公九卿和中朝
魏晋南北朝 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
隋唐 正式确立三省六部
宋朝 二府三司
元朝 中书省
明朝 撤中书省,六部直属皇帝
【典例研析】(2021·天津·统考高考真题)明初“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胡惟庸任丞相时,“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罪名诛杀胡惟庸,取消中书省。造成丞相“擅权”的根本原因是
A.丞相个人贪权揽政 B.制度导致权力失衡
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D.君主专制逐步强化
【答案】B【详解】材料“胡惟庸任丞相时”“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体现的是宰相胡惟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最终导致中书省被取消,这主要是因为制度导致权力失衡,B项正确;A项是影响因素,并非是主要原因,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央同地方之间的关系,排除;君主专制在明朝之前就已经开始强化,排除D项。故选B项。
【典例研析】(2020·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7)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权势强大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C.社会经济凋敝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解析】据材料“以利不胜费止之”和“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据材料可知内阁成功的限制皇帝要求,对皇权起到一定限制作用,权势巨大,故选A项;材料体现内阁对皇权的制约,据材料“面谏力争”说明皇帝掌握最终决定权,据所学内阁是内侍机构不能严重的制约皇权,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明代政治状况不是社会经济,排除 C项;据所学内阁始终是内侍机构不是宰相,且此时丞相制度已经废除,排除D项。
【典例研析】(2020·浙江高考·7)论及有明一代的政府组织形式,有研究者认为“官府的正式组织与唐宋时期几无差别。处于最高级别的是军事机构、监察机构和行政机构。”从行政机构的角度看,与唐宋“几无差别”的是
A.丞相 B.内阁 C.六部 D.刺史
【解析】唐宋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明代在行政机构方面保留了六部,其职能和唐宋基本一致,故选C项;明朝废除丞相,排除A项;内阁首创于明代,其不是法定一级的行政机构,与唐宋的中枢体制有别,排除B项;刺史在元代以后废止,明代并无这一机构,排除D项。
(3)宦官专权与特务统治
①司礼监:掌握批红权力,牵制内阁。
实质:非法定机构,无实权,代表皇权,强化皇权。
②特务机构:东厂、西厂、锦衣卫。
影响:凌驾于司法之上,强化监察控制。
◎锦衣卫腰牌及木印
无论阁臣当政还是宦官专权,其权力本质仍出自皇权,实质上都是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
【典例研析】 (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解析】明初,为防止宦官专权乱政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明中后期皇帝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使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并导致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甚至是事实上的皇帝,故A项正确;明朝废除丞相,由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使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故B项错误;皇帝重用宦官参政是为了牵制内阁,说明内阁议政功能没有丧失,故C项错误;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其因在废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故D项错误。
废行省,设三司
特点:“三司”分权,分别只听命于中央号令,互不统辖。
评价: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对强化中央集权,稳定地方社会秩序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三司并行使地方明显缺乏自己的政治“中枢”,严重影响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效能。
(4)明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建设
(监察)
(军政)
布政司
都指挥司
按察司
地方
三司分权
权归中央

行中书省
(行政)
(选必1,P6))
设立督抚:
内容:明后期设立督抚,负责一省的军政,节制三司,加强中央集权;但明代督抚没有辖区,总督和巡抚属于京官,由中央临时派遣。
作用:有利于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明朝 省、府、县 三级制
清朝 省、府、县 三级制
制 度
【典例研析】 (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B
3.张居正改革(选必一 P23)
封建化进程
商鞅变法
立封建促统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
行汉化促融合
固封建促富强
王安石变法
春秋战国
北朝
北宋、明
背景: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府库空虚,土地兼并严重,
农民纷起反抗,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张居正改革
背景
内容
结果
明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国库亏空严重,农民起义不断,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殖民入侵,边患严重(倭寇、葡、西、荷)
政 治 (整顿吏治) 课吏职,信赏罚、考成法
军 事 (边防新政) 内修防备 积极操练兵马
加固长城
外示羁縻 改善汉蒙关系,
加强互市友好
经 济 (赋税改革) 清丈田地
一条鞭法
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万历初年明朝一度有了“中兴”的景象。
张居正死后,改革措施除一条鞭法外,几乎全部废止。
张居正改革 (促富强)
一条鞭法
内容: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选择性必修一)。
评价:“一条鞭法”上承唐代的两税法下启清代的摊丁入亩,中国赋税制度上重大变革。既是明代社会矛盾激化的被动之举,也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主动选择(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教皇子午线
我们也曾面向深蓝
郑和下西洋(1405-1433)官方贸易
寸板不许下海……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朱元璋:《禁海令》
航海大时代
谁控制住海洋,谁就统治了世界。 ——马汉《海权论》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中西远航之比较
郑和下西洋
新航路的开辟
PK
中国 西方国家
航海时间
航海规模 大船62艘(连小船共有200艘)。最大的一条船上可乘上千人:长44丈(151.8米)宽18丈(61.8米) 船队规模小,人数少
(长24.5米、宽6米)
航海目的
历史影响
1500年前后
寻找黄金,掠夺财富
宣扬了国威,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但对国家造成重大损耗。
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15世纪早期
宣扬国威,传播友谊
特点:时间长、规模大、范围广、领先世界
朝贡贸易
1)含义:
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也就是通过两国官方使节的往返,以礼物赠答进行交换的贸易方式(明清是朝贡贸易发展的顶峰)。
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之一。
2)特点:
3)目的:
4)影响:
5)瓦解:
厚往薄来,倍偿其价;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体现天朝上国理念
政治上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
经济上求购各种异域珍宝特产,满足统治者对于奢侈品的需求。
①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交流,扩大了中国的影响;
②东亚逐渐形成了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③造成政府的财政负担;
国力下降;
厚往薄来,不顾经济利益;
西方殖民势力冲击;
【深化拓展】
6)近代以来的命运:
朝贡体制逐渐被近代外交体制所取代,
传统夷夏观念逐渐被民族国家的观念取代;
2.东南沿海的“倭患”
原因:明朝前期,严厉禁止海外贸易,结果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出没沿海,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
【倭寇】
13世纪到16世纪左右侵略朝鲜、中国沿海各地和南洋的日本海盗集团的泛称。
日本海盗
滨海细民,以海禁过严,生理日促,转而从盗。——(明)赵文华
日本海盗+中国海商
结果:
①明世宗:派戚继光、俞大猷等人平倭,连续重创倭寇,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
◎戚继光平倭
②明穆宗:取消海禁。
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寸板不许下海,罢太仓黄渡市舶司……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明太祖实录》
海禁政策
原因:
(1)政治: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稳定海疆。
(2)经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政策影响。
(3)思想:统治者妄自尊大,海洋观念淡薄。
影响:
正常贸易被中止,走私贸易盛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3.欧洲殖民者的侵略
1557年,葡萄牙人以晾晒货物为由,贿赂香山县地方官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
1624年,荷兰侵入南台湾。
1626年,西班牙侵占北台湾。
1642年,荷兰击败西班牙,独占台湾。
1662年,南明郑成功收复台湾。
◎澳门大三巴牌坊——西方文明进入
中国的见证
◎《大员港市鸟瞰图》荷兰
殖民时期的台湾
1.经略边疆:(结合选必1第11课)
(1)中央机构:
(2)边疆管理:
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
①北方:蒙古
防御、战争、议和
贸易(开放马市)
②西藏:
册封、行政管辖
经济交流(贡赐、茶马贸易)
③东北:设都司、卫、所,封授官号
④西北:设赤斤蒙古、沙洲、哈密等卫
⑤西南:
设土司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地区 措 施 结果
蒙古
西藏
东北
修筑长城;订立和议,册封首领;
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
封授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设立行都指挥使司,任用藏族上层管理。
设立奴儿干都司,
对东北女真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恢复贸易,
维持和平
巩固统治
巩固统治
影响:
①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促进了民族交融;
③推动了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
1.经略边疆: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结合选必1第11课)
材料1:嘉靖年间是明代吏治的重要转折点,特别是嘉靖中期以后,风气大变,贪污受贿、奢侈靡费发展为贵族、官绅等的普遍行为。
——《明代后期社会转型研究》
材料2:天启七年(1627) , 王二领导饥民杀澄城县贪官张斗耀,揭开起义序幕。崇祯元年(1628) , 王嘉胤、王大梁、高迎祥等,二年,张献忠、神一元、不沾泥、红军友、点灯子等各支并起,号三十六营,众二十余万。
天灾不断
政治黑暗
农民起义蜂起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2.明清易代:
满洲兴起与明清易代
建国: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金。
称帝:1635年,其子皇太极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北京
建州女真
东海女真
海西女真

(1636)
盛京
(后金:1616)

1644—1912
北京
清军入关:1644年
明朝灭亡:1644年,明末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
清朝统一:清军入关后经过20多年的激烈战斗,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统一:16、17世纪之交,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