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66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66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02 23:04: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6张PPT)
第二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导入
周平王东迁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周天子的控制力日渐削弱。周平王死后,桓王继位,与郑国矛盾激化,刀兵相见,结果王室军队败北,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狼狈撤走。郑国派人去“慰问”,桓王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此后诸侯纷争不断,“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一去不返。
虢(ɡuó)太子元徒戈
一次意外
的考古发现
春秋时期郑庄公的祭祀坑遗址中出土了“九鼎”
这符合礼制吗?
一次次尴尬的求助
时间 事件
公元前720年 周平王死后未葬,王室向诸侯“求赙(fù)”
公元前717年 周境内发生灾荒,王室向鲁国“求籴”
-618年 周王室向鲁“求车”
一支流箭
的故事
郑伯不朝,王伐郑,卒大败,射王中肩。
—《左传》
最终不了了之……
时间 全国卷 地方卷
2019 全国Ⅱ卷·24 秦国加强中央集权 全国Ⅲ卷·24 儒家思想的制度渊源 山东·1 百家争鸣
江苏(7)·2 墨子思想
2020 全国Ⅰ卷·24 分封制 全国Ⅲ卷·24 商业的发展(货币) 山东·1 百家争鸣
江苏(7)·2 墨子思想
2021 全国甲卷·24 孔子思想 全国乙卷·24 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 重庆·1 列国纷争 河北·1 百家争鸣
山东·1 百家争鸣 浙江(1)1 百家争鸣
2022 全国甲卷·24 老子思想与道家学派 江苏·1 土地私有制 辽宁·1 百家争鸣
山东·1 百家争鸣
湖北·1 史学研究方法·战国时期社会变革
广东·1 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
浙江(6)·1 百家争鸣 湖南·1百家争鸣
2023 新课标卷·25 法儒治国方略上的共同主张 全国甲卷·24 孔子与儒家学派、礼乐制 全国甲卷·47 孔子思想与儒家学派 全国乙卷·24 百家争鸣背景 浙江卷·2 战国时期的生产工具;
河北卷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浙江卷 孔子、老子思想及百家争鸣思想;
湖南卷·2 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考情分析
重点关注:
分封宗法崩溃;华夏认同;变法运动;选官制度;德治与法治之争;户籍制度;货币演变;小农经济;重农抑商;学术下移;百家争鸣;
东周时期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西周时期
秦汉时期
第二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导入
思考:东周(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有哪些?
前770年
前771年
前475年
前476年
前221年
前256年
奴隶制社会
封建社会
政治大动荡:
经济大发展:
思想大解放:
民族大交融:
狄人南下、楚人北上,与中原诸侯国发生冲突与交往,为大国争霸提供可乘之机,同时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华夏认同的发展。
时代特征
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大的诸侯势力崛起,竞相争霸;后又大国兼并小国,实现了局部统一,客观上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各诸侯国通过改革或变法增强实力,为了自生利益展开激烈争斗。
百家争鸣和士阶层的崛起,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自己的主张得到应用,来建立新的秩序。
第二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导入
东周
西周(武王伐纣-平王东迁)
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春秋
按图索骥:春秋战国之际天子的权力为何变化?
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战国
盖天子、诸侯者,有土之君也。——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诸侯纷争,扩张势力,谋求霸主地位
疆土缩小,周天子
“天下共主”地位丧失
材料2: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刘向《<战国策>书录》
礼乐征伐自
大夫出
思考:春秋战国之际权力如何流动?
礼崩乐坏
周朝传统政治秩序完全崩溃
经济和军事实力决定权力大小
材料1: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
权力下移
礼乐征伐自
诸侯出
礼乐征伐自
天子出
时间:BC770-BC476
春秋—因孔子所编《春秋》得名
起止:平王东迁-周敬王卒
春秋五霸-相继
特点:争霸
时间:BC475-BC221
战国七雄-并存
标志: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特点:兼并
战国—因刘向所编《战国策》得名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列卿瓜分的事件。在历史上,“三家分晋”被视为春秋之终、战国之始的分水岭。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后来赵把范、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
司马光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 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迁于端氏(今晋城市沁水县)。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是春秋战国的分水岭。
时间:BC770-BC476
春秋—因孔子所编《春秋》得名
起止:平王东迁-周敬王卒
春秋五霸-相继
特点:争霸
时间:BC475-BC221
战国七雄-并存
标志: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特点:兼并
战国—因刘向所编《战国策》得名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田氏代齐,也叫田陈篡齐。指中国战国初年陈国妫(ɡuī)姓田氏后代取代齐国姜姓吕氏成为齐侯(齐威王始称齐王)的事件。
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自此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齐侯的合法地位。
公元前379年,齐康公去世,奉邑入于田氏,姜姓吕氏从此退出统治齐国的历史舞台。史称田陈代齐。
(2022·河北高考真题·1)“太子”在周代是对天子、诸侯权位继承人的称谓。该词在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和其他文献中绝少见到,而在春秋时期开始频繁出现。这一现象(  )
A.反映社会尊卑有序 B.表明分封制逐渐瓦解
C.体现权力过渡平稳 D.说明宗法制遭到破坏
D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华夏认同
(1)含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
也称“华”、“夏” 或 “诸夏”等。华夏代表先进和优越。
华夏与蛮夷的分别,并非在于种族,而在于是否认同华夏文
化。在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文化被周边民族所认同。
(3)影响:
(2)形成过程:
①西周通过封宗法礼乐制度促进文化认同,拓展华夏意识。
②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促进了各民族的频繁往来,戎狄蛮夷等周边民族也逐步被华夏所同化,
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促进华夏族的发展,华夏族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从而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北狄
西戎
东夷
南蛮
华夏
民族交融
华夏认同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经济发展
◎考古出土春秋时期的穿有鼻环的牛尊
《管子》记载:春秋时齐国已经用铁农具耕种土地。
农业技术
现在已知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是春秋晚期的遗物。战国中期以后的铁器,在许多地区有大量出土。河北易县战国燕下都遗址出土的铁器中,有经过淬火的钢件,表明当时炼钢和淬火工艺已经有所发展。
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据《战国策》记载,秦国“以牛田”,就是用牛耕种。由于它采用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所以国强民富,具有了其他各国难以抗衡的实力。
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
,牛耕也得到推广
起止时间
含义
原因
特点
地位
评价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朽的
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使用;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③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
是中国封建经济的基础,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前期:
晚期:
春秋战国
精耕细作 铁犁牛耕
原始社会
刀耕火种
商周时期
石器锄耕
①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
②利于政治稳定,国家统一;
③利于促进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
④阻碍商品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
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结束于1956年,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知识拓展
小农经济
精耕细作
是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
原因
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人多地少
重农抑商观念的长期影响
表现
农民:生产工具;耕作技术:耕作制度;经验总结
政府:天文历法;水利工程;农业管理:技术总结推广;良种选拔推广;赈灾补种
知识拓展
含义
历程
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它是古代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作物产量等一系列技术措施基本要求是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争取高产。
地位
春秋至秦汉,开始出现;魏晋至隋唐,逐步成熟;宋元,全面成熟; 明清,继续发展。
(2023·高考全国乙卷·24)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
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井田制度的繁荣
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D.商业活动的衰退
C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经济发展
水利工程
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都江堰是约公元前276年至251年,蜀郡守李冰及其子修建。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经济发展
水利工程
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郑国渠,于公元前246年由韩国水工郑国在秦国主持穿凿兴建,约十年后完工。是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一项伟大工程,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
2016年11月8日,在泰国清迈召开的第二届世界灌溉论坛暨67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传来喜讯,郑国渠申遗成功,成为陕西省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经济发展
水利工程
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郑国渠,于公元前246年由韩国水工郑国在秦国主持穿凿兴建,约十年后完工。是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一项伟大工程,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
芍陂(quèbēi)别名安丰塘,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水利工程。是由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迄今虽已有2500多年,但其一直发挥着不同程度的灌溉效益。
2015年10月12日晚在国际灌排委员会于法国蒙彼利埃召开的第66届国际执行理事会全体会议上,芍陂成功入选2015年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单。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经济发展
水利工程
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郑国渠,于公元前246年由韩国水工郑国在秦国主持穿凿兴建,约十年后完工。是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一项伟大工程,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
芍陂(quèbēi)别名安丰塘,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水利工程。是由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迄今虽已有2500多年,但其一直发挥着不同程度的灌溉效益。
西门渠,又叫引漳十二渠、漳河渠,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在魏邺地,即今河北省临漳县邺镇和河南安阳市北郊一带。
据《史记·滑稽列传》记载,“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引漳十二渠是中国战国初期以漳水为源的大型引水灌溉渠系,灌区在漳河以南(今河南省安阳市北)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经济发展
水利工程
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郑国渠,于公元前246年由韩国水工郑国在秦国主持穿凿兴建,约十年后完工。是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一项伟大工程,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
芍陂(quèbēi)别名安丰塘,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水利工程。是由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迄今虽已有2500多年,但其一直发挥着不同程度的灌溉效益。
西门渠,又叫引漳十二渠、漳河渠,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在魏邺地,即今河北省临漳县邺镇和河南安阳市北郊一带。
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芍陂(春秋)
都江堰(战国)
郑国渠(战国)
西门豹渠(战国)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经济发展
工商业
煮盐业
羽毛齿革
粮食
羊马
盐池
药材
冶铁业
战国时期各国使用的货币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经济发展
工商业
春秋战国:出现了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 商业中心
齐国
赵国
魏国
楚国
临淄
邯郸
大梁

限制商人经营范围,重征商税,贬低商人地位。
①有利于发展和巩固新兴的小农经济;
②有利于确立和巩固地主阶级政权;
③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抑商或轻商观念长期制约人们的思想,
④封建社会后期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
知识拓展
重农抑商
表现:
影响:
历程:
战国商鞅变法后开始实行,汉朝加强,唐宋有所松动,明清强化。
(2023·海南高考·1)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军事理论的形成 B.生产方式的变革
C.政治制度的演进 D.地形地势的利用
B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变法运动
各国变法运动图示
目的:富国强兵
内容: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
作用: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背景:兼并战争日益激烈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变法运动
具体措施 作用 影响
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
建立县制;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什五连坐
废井田,开阡陌;
重农抑商;
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加强中央集权
确立封建土地制度,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国富)
奖励军功
军队战斗力加强(兵强)
1.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2.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
焚烧诗书
加强思想统治
三、孔子和老子
1.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商丘夏邑县),儒家学派创始人(崇周礼而为儒学)。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没落的奴隶主阶层,儒家学派创始人,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
孔子幼年丧父,少年丧母;中年丧妻,晚年丧子的悲惨;青年时代忧国忧民,却处于春秋乱世、壮志难酬的悲愤;中年周游列国十四年,历尽艰辛,几遭不测的悲壮;晚年礼崩乐坏,弟子相继去世的悲痛和整理中国文献的艰辛。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三、孔子和老子
1.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商丘夏邑县),儒家学派创始人(崇周礼而为儒学)。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1)背景:
礼崩乐坏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礼乐征伐自卿大夫出)
三、孔子和老子
1.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商丘夏邑县),儒家学派创始人(崇周礼而为儒学)。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1)背景:
(2)贡献
①思想方面
政治思想
核心:“仁”和“礼”
礼崩乐坏
德治
孔子过泰山侧 ,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出自《十三经注疏》本《礼记·檀弓下》
苛政猛于虎
伦理思想:
“忠恕”之道
三、孔子和老子
1.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商丘夏邑县),儒家学派创始人(崇周礼而为儒学)。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1)背景:
(2)贡献
礼崩乐坏
Δ开创私人讲学之风;
Δ有教无类;
Δ注重全面发展;
Δ因材施教;……
②教育方面
六艺
三、孔子和老子
1.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商丘夏邑县),儒家学派创始人(崇周礼而为儒学)。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1)背景:
(2)贡献
①思想方面
政治思想
核心:“仁”和“礼”
礼崩乐坏
德治
伦理思想:
“忠恕”之道
②教育方面
《诗》、《书》、《礼》、《乐》(佚失)《易》、《春秋》。--《五经》
③文献方面
《论语》孔子去世后,其言论被收编 而成。
(2023·浙江高考·2)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仁者爱人”的思想体现在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下列项中,反映孔子民本思想的是(  )
A.无为而治 B.“相生相胜”
C.反对苛政 D.“兼爱”“非攻”
C
三、孔子和老子
2.老子
老子(前571年—前471年),又称老聃,没落的奴隶主阶层,后人称其为“老子”,河南鹿邑县人,另一说,是楚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
一说,老子母亲怀了七十二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又一说,老子降生时,体弱而头大,眉宽而耳阔,目如深渊珠清澈,鼻含双梁中如辙。因其双耳长大,故起名为“聃”;因其出生于庚寅虎年(公元前571),亲邻们又呼之曰小狸儿,即“小老虎”之意。因江淮间人们把“猫”唤作“狸儿”,音同“李耳”。久而久之,老聃小名“狸儿”便成为大名“李耳”一代一代传下来了。
老子轶事
三、孔子和老子
2.老子
老子(前571年—前471年),又称老聃,后人称其为“老子”,河南鹿邑县人,另一说,是楚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
(1)地位:
道家学派创始人
①提出“道”是万物的本源
②提出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老子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蕴涵了朴素的辩证思想。他用自然的和社会的变动来论证这一命题,提出“有”和“无”、“难”和“易”、“美”和“丑”、“福”和“祸”都可以相互转化,这些转化都是无条件的。因此,他提出“弱者道之用”,阐发了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方法论原则。
③提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主张
三、孔子和老子
2.老子
老子(前571年—前471年),又称老聃,后人称其为“老子”,河南鹿邑县人,另一说,是楚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
(1)地位:
(2)主张
道家学派创始人
①提出“道”是万物的本源
②提出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③提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④主张“无为而治”,态度消极悲观
老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老子的理想社会:“小国寡民”。他的思想通过《老子》一书流传下来。
(2022·全国甲卷·24)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
A.孔子 B.老子 C.韩非 D.墨子
B
1.背景
四、百家争鸣
(1)经济:
春秋晚期,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所有制出现,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诸侯国强大起来,“士”阶层活跃。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2)政治:
(3)思想:
(4)阶级:
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
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跃。
2.含义
四、百家争鸣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其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也称“九流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所谓“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流派互相争论、互相批评的局面。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是学术盛况空前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大多出现于这个时代,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
3.诸子代表的思想
四、百家争鸣
派别 代表 主张或特点
儒家 孟子 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
荀子 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
道家 庄子 崇尚逍遥自由
阴阳家 邹衍 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
墨家 墨子 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的政治主张
法家 韩非 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孟子(儒家)
四、百家争鸣
(1)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三岁时父亲逝世。 对儒家学说进一步发展,被称为“亚圣”。他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义、礼、智,被认为是理想主义者。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儒家思想被称为“孔孟之道”(宋朝)。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四、百家争鸣
(1)简介
(2)主张
①主张“性本善”的人性论
孟子的人性论主张“性善论”。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 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侧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所以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孟子(儒家)
四、百家争鸣
(1)简介
(2)主张
①主张“性本善”的人性论
②提出“仁政”的政治主张
“仁政” 是孟子对孔子“仁”和“德治”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说:国君有过错,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就可以推翻他。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孟子(儒家)
四、百家争鸣
(1)简介
(2)主张
①主张“性本善”的人性论
②提出“仁政”的政治主张
③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儒家)
四、百家争鸣
(1)简介
(2)主张
①主张“性本善”的人性论
②提出“仁政”的政治主张
③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④主张“养浩然之气”的人格修养
孟子非常重视人格修养,他认为人生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正义”,强调先义后利,为了“正义”可以舍去生命,即他说的“舍生取义”。他的人格标准,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不畏权贵,为真理和正义而勇敢抗争。要求人们应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这就是他所谓的“养浩然之气”。
孟子(儒家)
四、百家争鸣
(1)简介
荀子 (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中国战国时期赵国人,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荀子是先秦思想的总结者,综合了儒家、道家和法家等思想的合理成分,是战国思想集大成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荀子(儒家)
四、百家争鸣
(1)简介
(2)主张
①主张“性本恶”的人性论
荀子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他认为:性是恶的,伪是善的。如何使人由恶变善呢?荀子认为要通过后天的礼仪教化来“化性起伪”:“人之性恶,其性者伪也”。
荀子(儒家)
四、百家争鸣
(1)简介
(2)主张
①主张“性本恶”的人性论
②提出“隆礼重法”的政治主张
这是在政治思想方面,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在国家治理上,荀子非常看重“礼”。在荀子看来,人的天然本性是追求利欲的,而礼的作用则在对人的利欲的无限追求作出限制,二者之间不免有冲突。为了确保公共秩序的正常运转,礼的遵循不免要诉诸于一种强制性。由此,礼转为法。因此,荀子常有“礼法之枢要”“礼法之大分”的提法,而以礼法并称。
荀子(儒家)
四、百家争鸣
(1)简介
(2)主张
①主张“性本恶”的人性论
②提出“隆礼重法”的政治主张
③提出“君舟民水”的民本思想
这是民本思想方面,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
荀子(儒家)
四、百家争鸣
(1)简介
(2)主张
①主张“性本恶”的人性论
②提出“隆礼重法”的政治主张
③提出“君舟民水”的民本思想
④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与自然(天人)关系
这是在天人关系方面,他认为“天行有常”,“人道有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自然界的运行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也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所以就有了“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儒家)
四、百家争鸣
(1)简介
庄子(道家)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
(202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25)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  )
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
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A
四、百家争鸣
(1)简介
(2)主张
①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崇尚逍遥自由
庄子(道家)
庄子和老子一样,把“道”作为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崇尚逍遥自由。
四、百家争鸣
(1)简介
(2)主张
①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崇尚逍遥自由
②提出“齐物”的思想
庄子(道家)
庄子认为“道”无所不在,没有界限和差别的,“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这就叫“齐物”。他认为,要做到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才能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的精神境界,从而逍遥自得。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庄子》这部书中。
四、百家争鸣
(1)简介
(2)主张
①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崇尚逍遥自由
②提出“齐物”的思想
庄子(道家)
庄子故事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俄然觉……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 《庄子·齐物论》
周庄梦蝶图
四、百家争鸣
(1)简介
邹衍(阴阳家)
邹衍(约公元前324年~公元前250年),战国末期齐国人(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相公庄街道郝庄村) 。阴阳家代表人物、五行创始人。提倡的主要学说是五行说、“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说”,又是稷下学宫著名学者,因他“尽言天事”,当时人们称他“谈天衍”,又称邹子。
四、百家争鸣
(1)简介
(2)主张:
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
邹衍(阴阳家)
五行相生: 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五行相克: 金克木, 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
四、百家争鸣
(1)简介
墨子(墨家)
墨子(约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名翟,汉族,春秋时期鲁国(今山东滕州市)人,中国先秦墨家学派创始人,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科学家。他曾提出“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四、百家争鸣
(1)简介
(2)主张:
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的政治主张
墨子(墨家)
“兼相爱、交相利”:这与儒家区别等级名分有差别的爱、重义轻利的主张是针锋相对的。以此为核心,墨子提出了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这些主张,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四、百家争鸣
(1)简介
韩非子(法家)
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前232),战国时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子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思想系统化),新兴地主。韩非与李斯同是荀卿的学生,他博学多能,才学超人,思维敏捷,李斯自以为不如。他写起文章来气势逼人,堪称当时的大手笔。凡是读过他的文章的人,几乎没有不佩服他的才学的。
四、百家争鸣
(1)简介
(2)主张:
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韩非子(法家)
①严刑峻法(法治观)
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
四、百家争鸣
(1)简介
(2)主张:
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韩非子(法家)
①严刑峻法(法治观)
②主张加强君主权势和中央集权(集权观)
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四、百家争鸣
(1)简介
(2)主张:
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韩非子(法家)
①严刑峻法(法治观)
②主张加强君主权势和中央集权(集权观)
③主张顺应历史发展,变法革新(改革观)
韩非还主张改革,要求“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他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
四、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
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4.影响
(3)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2023·海南高考·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古典”指以“六经”为代表的先秦典籍。《史记》太史公曰:“书缺有间矣。”唐司马贞解释说:“言古典残缺有年栽,故曰有间。”《后汉书》称孝明皇帝“垂情古典,游意经艺……正坐自讲,诸儒并听”。
有学者提出,对“中国古典”的学术研究可称为“中国古典学”,它至少涵盖三个层面。其一,商周文献、诸子之学、秦汉典籍,以《汉书·艺文志》中所列六类书目为代表。其二,与典籍相关的文字学,如陶玉石器上的刻划文字、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两汉今古文以及相关的音韵学、训诂学,以汉代的《尔雅》《释名》《说文解字》为代表。其三,以传世经典与文字资料为线索,充分利用考古资料,统合研究“中国古典”,如古代文明、思想文化、学术史研究等。
有西方学者认为,从西周到魏晋时期为中华文明的“古典时代”。进入古典时代后,技术发展使得农业和整个文明的扩展速度与强度都大大超越过去。秦汉帝国确立了其后中华文明发展的基本要素。该文明要素的结构不仅包括庞大官僚体系和国内服务系统,还包括把这个广大的文明连接起来的道路和运河,支持着农业基础的灌溉网络,以及保护中国内地免于游牧民族袭扰的庞大的边墙。正如这些成就所表明的,中华文明是全部人类历史上最具创造力和影响力的文明之一。
——摘编自《百年考古推动中国古典学步入黄金时代》《全球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典学”的研究对象。(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在“古典时代”的开创性贡献。(8分)

【答案】(14分)
(1)先秦及秦汉典籍;文字学、金石学、音韵学、训诂学;考古资料;等等。
(2)宗法分封制,中央集权制,统一多民族国家;铁犁牛耕,小农经济;甲骨文、金文等;百家争鸣,儒学成为主流思想;长城的修建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