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3《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03 11:12: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理解文章大意。
2、赏析文中描写雪景文字的妙处,体会白描手法。
3、联系作者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思。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理解文章大意。
2、欣赏本文的语言,发挥联想与想象,揣摩文中描写雪景文字的妙处,体会白描手法。
教学难点
联系作者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思。
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点燃诗情,西湖寻梦
西湖美景视频导入
师:同学们,古往今来,描写西湖的诗句数不胜数。描写西湖不同季节的诗句我们之前也都学过,如白居易“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的春天西湖;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夏日西湖;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秋季西湖,等等。那西湖的冬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韵呢?今天,我们就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先去领略西湖的雪景,再一起走进西湖去探寻张岱的梦。
二、初读:检查预习,疏通全文
1. 同学们,这些字音你都读准了吗?
拏 毳衣 雾凇沆砀 一芥 铺毡 (幻灯片展示)
2. 老师播放范读音频,指导学生划分节奏。
3. 学生自由朗读(七嘴八舌读,摇头晃脑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4. 老师请一位学生来读课文并对其评价。
5. 学生再次有节奏地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6. 补充课下注释没有的重点词语的意思,同桌互读互译,合作交流,发现问题。
7. 找学生逐句翻译,做到准确翻译。通过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解决翻译中的困惑。
8. 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跟随作者脚步,找出作者行踪,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
预设:余住西湖——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遇佳客)
9. 思考: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从文章中找出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预设: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的湖心亭
人物:张岱,舟子、两“客此”的金陵人
事件:独往湖心亭看雪;湖心亭偶遇佳客
10. 再次齐读《湖心亭看雪》,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三、细读:赏析雪景,体会手法。
活动:咬文嚼字赏雪景,请同学们找出写雪景的句子,口头翻译后,再在黑板上用简单的笔墨勾勒出大致的场景,思考,你读出了怎样的画面?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明确感受:人声鸟鸣断绝,寂寥凄清的画面。
追问:这句话从哪什么角度写西湖雪景的?
预设:这句话没有正面写雪,侧面描写西湖雪景
2.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明确感受:雪后雾气弥漫,云天山水合而为一,白茫茫一片,有一种辽远干净的画面。
师:请同学们用“我认为    (词,词语)写得好,生动写出了    ”的句式品读这句话。
预设:
示例一:我认为“雾凇沆砀”写得好,生动写出了一片水汽苍茫的感觉。
示例二:我认为“一”写得好,生动写出了天地间混沌一片,感觉到意境之“大”。
追问:“与云与山与水”的“与”字出现3次,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预设1:从整体勾勒,生动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的是由上到下的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如果去掉,仿佛物与物之间有了界线似的,会失去天地苍茫的意境。
预设2:我认为不能去掉,天云山水粘在一起,更显得人小,更体现“上下一白”与“湖心亭一点、舟中人两三粒相照应。
......
3.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明确感受:湖上的影子,若隐若现,人画合一、天地相融的画面。
师:请同学们从词语和描写的角度赏析找出来的写景句。
明确:
①运用比喻手法,把长堤比作一道痕迹,湖心亭比作一个小点,小舟比作小草,舟中人比作米粒。生动写出了
②“痕”字不仅是量词,而且还是形容词,“痕”是痕迹的意思,长堤就如水墨画中云天之间淡淡的一抹痕迹,若隐若现,留给世人无尽的想象,生动写出了大雪后长堤的唯美感。
③“一痕、一点、一芥”中的“一”和前面“上下一白”中的“一”形成对比,使人生出一种天地之大,人生之微的感慨。
追问:“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可不可以由小到大调换顺序?
明确:调换顺序不好,视线由远及近,景物由大而小,让人感到天地之大、人生之微;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营造出了寂寥空旷、天人合一、淡雅脱俗的意境。
师:同学们理解的非常到位,说得非常好!请全班齐读这一句,读出韵味。
师:本文语言简洁凝练,写景没有华丽辞藻、浓墨重彩,而是淡雅精练,这是一种描写手法,也是一种表现手法,是什么呢?
明确:白描手法。——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是很少用色彩而只用黑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手法,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
白描手法示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 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朱自清《背影》(PPT展示)
师:张岱笔下的西湖雪景如梦如幻,如同一幅水墨画晕染在苍茫天地间,让人心神往之。请全班再次齐读全文,读出感情。
四、精读:解痴寻梦,感悟情怀。
活动一:如果要用一个字概括张岱的人物形象,你会用什么字概括?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理由。
预设:
①“雅”。张岱在雪夜里,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表现了他的雅情雅趣;在张岱眼里,茫茫一片的白雪却像水墨画般,也展现了他的文雅。
②“独”。明明有舟子陪伴,但张岱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两个金陵人偶遇张岱十分惊喜,但张岱尽力饮后就告别,说明了他觉得舟子和金陵人不是他的知音,不会理解他来湖心亭看雪的心情,他的内心是孤独的。在景物描写中,他写出天地之大,人物之渺小,也体现了他内心的孤独。
③“痴”。“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说明天气严寒,张岱却偏在寒冷的雪夜乘舟看雪,说明他是个酷爱雪景的痴人。
活动二:张岱是一个孤独文雅、酷爱雪景的痴人,那么他为什么孤独呢?请结合助读资料和文章相关语句探讨。
预设:
①文章中写到“崇祯五年十二月。”明朝灭亡于崇祯十七年,经历了国破家亡,江山易主的悲痛,“崇祯”对于此时的张岱而言不仅仅是年号,更是抹不去的故国之思。
②文章中写到“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金陵”二字承载着对故国无尽的思恋。“客”字引发张岱沦为亡国游子,客居他乡他朝,又无奈隐入烟尘的悲愤心事。
总结:根据我们前文的学习,我们知道张岱追寻的梦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是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但我们知道不仅是山水之乐,闲情雅致,更有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黍离之悲。正如文中也有一句金陵人对作者有一句评价,那就是“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你如何理解“痴”,在文中我们可以读出张岱痴迷于那些方面?
①痴行,不寻常的天气,不寻常的时间,不寻常的行踪。“独往湖心亭看雪”“强饮三大白”,表现了作者特立独行、与众不同、不随流俗的一面;
②痴景,于夜间出门欣赏大雪无痕的世界,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有山水之乐,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既痴迷,又倍感孤寂落寞。
③痴情,“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崇祯五年十二月”“金陵人”的记述,透露出作者无限的怅惘和淡淡的哀愁,同时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故国之思。
师: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时年已经五十岁的张岱只身一人,西湖赏雪。西湖皑皑白雪,承载着张岱对故国的伤感梦忆,那难以言喻的苦闷之情和故国之思都跃然于纸上,我们也领悟到了他孤高自赏、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中国历史上还有众多像张岱这样痴梦人,他们被现实所桎梏,只能寄情山水,在自然中舒展身心,天地是他们的归宿。让我们在诵读中再一次体会张岱的梦。
五、联读:拓展提升,比较异同
这篇文章容易让我们想起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本文与《江雪》在景物和情感上有什么异同?
六、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以“张岱,我想对你说......”开头,给张岱写段话,写出你对文中“独”和“痴”的理解。(2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