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课件)--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课件)--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03 16:56: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5课 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官员选拔
(1)西周至春秋:世官制,官位世袭,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3)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制度。
(2)春秋战国:各国为争霸图强,纷纷鼓励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
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
实战演练:
1.孔子去卫国,卫灵公问他在鲁国得到俸禄多少,孔子回答:得到粟6万石。卫国便同样给了孔子粟6万石的俸禄。这说明春秋时期( )
A.世官制已受到了破坏
B.军功制广泛流行
C.中央集权制初步确立
D.察举制成为主流
A
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官员选拔
(4)汉代:察举制。
①含义: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
能力。
②内容:察举分常科和特科。
③作用:为西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
④其他:积功劳为官和征辟是两汉官员选拔制度的重要补充。
实战演练:
2.东晋葛洪《抱朴子·审举篇》记载,“灵、献之世,台阁失选用于上,州郡轻贡举于下,故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索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表明当时的选官制度( )
A.只重才干轻视道德的弊端
B.该选官制度无法选拔人才
C.只重出身导致底层入仕困难
D.人为操作使其偏离了初衷
D
实战演练:
3.魏晋时期,吏部委州郡中正“铨第等级,凭之授受”。州郡中正则结合乡党舆论品评人才,“其有言行修著,则升进之,……倘或道义亏阙,则降下之”。这表明当时的人才选拔( )
A.削弱了中央权威
B.缺乏严密的程序
C.完全沿袭汉代制度
D.比较注重德行考察
D
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官员选拔
(5)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
①背景: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
②确立:220年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
③内容: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
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嗯,分为九等。写出评语,称为
“状”,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
④影响: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后中正选人只看家世,
不看道德才能,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2.官员管理
(1)考核:
①秦汉:上计制
②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考核大都流于形式。
(2)监察:
①秦汉: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
②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刺史代表皇帝巡行郡国,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此后,巡视监察制度一直延续下来。
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2.官员管理
(1)考核:
①秦汉:上计制
②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考核大都流于形式。
(2)监察:
①秦汉: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
②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刺史代表皇帝巡行郡国,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此后,巡视监察制度一直延续下来。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官员选拔:科举制。
(1)背景: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希望打破门阀世族垄断政治的
局面,积极要求参政。隋唐统治者将科举制作为官员选拔
的新制度。
(2)内容:
①科举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为特点,分为制举和常举。
②设科目考试选人。长举每年举行科目有几十种。其中明经和进士
两科最受社会重视。
③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的资格,还需要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
(3)发展完善:
两宋科举“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实战演练:
4.唐代,很多学子在备考阶段会将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制作成册,奔走于达官贵人府邸,希望能够得到贵人赏识获取被举荐的机会,提升考试中榜率或争取更好的名次。这说明当时(  )
A.朋党政治影响到选官流程
B.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
C.察举制仍是选官重要方式
D.科举取士方式尚不完善
D
实战演练:
5.从唐朝士子感叹“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族在朝中”到宋朝士子相信“惟有糊名公道在,孤寒宜向此中求”,这一变化说明( )
A.科举制的完善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B.唐代科举制度受到世家大族控制
C.宋代的官员政治才能远超过唐代
D.门第等级观念在宋朝已彻底消失
A
实战演练:
6.隋朝时期,察举、荐举、萌官等制度与科举制并行不悖。在分科考试中,应举者必须由地方州县或朝廷高级官员荐举,获得举人资格后,才能参加由尚书省吏部统一组织的考试并根据成绩划分等级授予官职。据此可知,隋朝( )
A.人才选拔制度出现紊乱
B.选官制度具有继承性和创新性
C.选官标准依然看重家世
D.传统选官制度制约科举制发展
B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2.官员管理:科举制。
(1)考核:
①隋唐 A官员考核归属尚书省吏部
B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员向中央报
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县巡行考察。
C唐朝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考核官员,分为九等,依据考核结
果确定官员升降。
(2)宋朝:
承唐制设御史台,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台谏合一。
三、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官员选拔
(1)元朝:
部分保留蒙古传统方式,后恢复科举制,但时断时续。科举出身
者在官员队伍中的人数比例也不高。
(2)明清:
考试级别: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
参考人员:主要是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等。
命题范围:从四书五经中命题。
三、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2.官员管理
(1)考核:
①明朝:考核有考满和考察
②清朝:考课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
(2)监察:
①元朝:监察机构严密,中央设有御史台,地方设有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②明朝:
三、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2.官员管理
(1)考核:
①明朝:考核有考满和考察
②清朝:考课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
三、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2.官员管理
(2)监察:
①元朝:监察机构严密,中央设有御史台,地方设有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②明朝:
A 都察院监察御史负责纠察内外百官,代皇帝巡按各省。
B 六科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
C 御史和给事中都只是正七品官员,品级低,权力大。
三、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2.官员管理
(2)监察:
③清朝
A 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了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
B 都察院监察百官的职能没有改变。
实战演练:
7.《汉书》记载,王成担任胶东相时,因政绩突出得到汉宣帝赞扬,后宣帝下诏丞相、御史查问郡国上计,发现王成弄虚作假、谎报政绩,宣帝下诏处罚王成,并要求“上计簿,具文而已,务为欺谩,以避其课”“御史察计簿,疑非实者,按之,使真伪毋相乱”。据此判断( )
A.上计制度最早产生于西汉宣帝时期
B.上计考核结果作为官员赏罚的依据
C.汉代通过考满和考察落实上计制度
D.丞相和御史大夫不得参与上计考核
B
实战演练:
8.明万历元年(1573年),张居正推行考成法。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将拟办之事,据道途远近、事情缓急确定完成期限,登录于文簿备案,按月考核,年终总结,以此决定官员赏罚升降。考成法之实施( )
A.强化了专制集权
B.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C.扩大了六部权限
D.革除了官场惰怠陋习
B
实战演练:
9.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说,明朝“官吏都从最低的职位开始他们的事业,然后按照才能和品行的等第,依法按荣誉体制而迁升。未能达到某一项标准等第,就意味着或是撤职,或是降职”。由此可知,明代的官员考核( )
A.实现了与监察的结合
B.具有理性化的特点
C.以考试作为主要方法
D.自下而上依次进行
B
史料研读1: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大致经历了世官制、客卿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五个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对前一个阶段的继承与发展,其中尤以科举制最具制度理性。在封建社会,科举制是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更是封建王朝吸引人才充实政权的主要方式。随着中华文化圈的不断扩大,科举制度也影响了东亚、东南亚,甚至西方国家和地区。直至今天,世界各国的考试制度仍有科举制度的影子。
——摘编自李双壁《入仕之途—中西选官制度比较研究》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科举制相较于前四个阶段最具制度理性的表现。
依靠考试和才能选官;选官方式相对公平;扩大人才选拔范围和统治基础。
史料研读: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度的产生和形成起到了非常重大的影响。西方国家的现代文官制度正是在借鉴中国古代科举制形式上,依据西方近现代文明的客观发展需要建立起来的。但由于双方的历史背景的不同,科举制与西方文官制度也存在差异。科举考试的内容大多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考试方式总体上来讲比较简单,规则和程序也较简单;西方的文官制度一般要分为笔试与口试两种,通过笔试可以达到测验个人文字、分析、思维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对于西方文官制度,各个国家基本上都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其实施过程中的正规性;科举制由于是服务于专制的政治体制,以皇权为中心,因此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和人治化的内容,不利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科举制度下的官员考核和晋升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往往被个人的好恶、人情关系所替代,而不是以被考核者的能力评定的。文官制度对文官的考核、晋升也大多有一定的程序和途径,如考试晋升、考核晋升等方式。正是这种差异,使得中国古代先进的科举选官制度于近代落伍,及至清末废除。
——摘编自柯海丽《中西方选官制度之比较》
根据材料二中东西方两种制度的比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于中国近代落伍的原因。
考试内容以儒学为主,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考试方式、规则和程序较为简单;科举制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和人治化;科举制度下的官员考核和晋升缺乏一定的程序和途径。
史料研读2:
材料一 按唐制,每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四品以下官由吏部考核,三品以上官由皇帝亲自考核。考课标准为四善二十七最法,“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二十七最”是根据各部门职掌之不同,分别提出的不同要求。经过考核,定出上、中、下三等九级,每个等级都有相应的考课标准和奖惩办法。
——摘编自《考课一一中国古代职官管理的重要制度》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唐代考课制的特点。
特点:遵循一定程序(或定期考核);注重儒家伦理道德(或重视考核官员德行);等级分明(分级考核);标准明确;制度严密;考核权由中央和皇帝掌握。
史料研读:
材料二 明中叶以来,官僚主义愈演愈烈。隆庆二年张居正给穆宗所上的《陈六事疏》中指出,当时的官场风气是“纪纲不肃,法度不行”。万历年间,神宗皇帝批准推行“考成法”: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属官员应该完成的工作、任务,酌量道路远近,轻重缓急,确定完成期限,对相关官员应该完成的工作、任务逐月检查。如果未按期完成,则必须如实申报,否则以罪论处。
——摘编自《张居正改革中的考成法考论》
材料三 孔子言:“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秦朝的国家政权机关设三大部门,一是丞相,掌管行政,协助皇帝处理万机;二是太尉,掌管军事;三是御史大夫,掌监察。康熙告谕大臣: “朕观自古帝王,于不肖大臣,正法者颇多。今设有贪污之臣,朕得其实,亦必置之重典”。
——摘编自《历数中国古代反腐败措施》
根据材料二、三,概括中国古代整顿吏治的主要手段,根据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的认识。
根据材料二、三,概括中国古代整顿吏治的主要手段,根据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的认识。
主要手段:建立考核机制,加强对各级官员政绩的考核;加强道德伦
理教化;推行监察制度,监控官员行为;严惩贪官污吏。
认识:加强对官员的考核与监察是维护正常统治秩序的重要举措;推
行监察制度等措施虽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
决腐败问题;古代整顿吏治的相关举措对于现今的国家和社会
治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