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
炭
翁
琵琶行
白居易
姓名: 白居易(772-846)
字号: 字 ,号
朝代:
诗歌流派:
诗风:
诗歌类型:
称号:
文学主张:
代表作:
文学常识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乐天
香山居士
唐朝
现实主义诗人
清新自然、通俗易懂
《长恨歌》、《卖炭翁》等
诗魔、诗王
长篇叙事诗、政治讽喻诗、闲适诗
新乐府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的一场诗歌改革运动。这类诗的特点是自创新题,咏写时事,具有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
讽喻诗:一种采用比喻、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传达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或对事物的反思的诗歌形式。
这类诗往往广泛反映人民的疾苦,强烈控诉封建统治的罪恶
白居易和元稹并称为“元白”
歌、行、别:歌行体
歌行体:诗歌的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多以五言、七言、为主,方便歌唱,属于古体诗。
这首诗属于古体七言律诗
解题:琵琶行 并序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贬官、降职
第二年
金属、玉器相击的声音的样子
歌女
曾经
当时对技艺高超的乐师的称呼
托身,嫁人
商人
忧郁的样子
(京官)外调
淡泊宁静的样子
此人,指琵琶女
贬官降职
创作
状语后置句
名词作状语
摆酒,名词作动词
状语后置句
吟唱,名词作动词
漂泊流落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情感 写作缘由
解读小序
元和十一年
秋天的夜晚
湓浦口
白居易
歌女
歌女弹奏琵琶
自述悲惨遭遇
悲愁
伤怀
凄切
听了琵琶女的遭遇后,生出被贬谪的心理
整体感知 理清结构
概括诗歌各段的内容
《琵琶行》中写了几次琵琶的弹奏?
第一次:诗人送客闻琴(略写)
第二次:彼此相见邀弹(详写)
第三次:交流感动再弹(略写)
走进诗文
第一次弹奏:诗人送客闻琴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互文
顶针
互文:“参互成文,合而见义”。一个句子中,或几个句子之间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补充,彼此渗透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的修辞手法。
侧面烘托琵琶女高超琴技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烟笼寒水月笼沙“
《木兰辞》
《夜泊秦淮》
互文
第二次弹奏“彼此相见邀弹”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寻”、“问”“移”“邀”“添”“回”“开”“呼”“唤”等动词
表现了作者听到京都之乐,迫切想要见到弹奏者的激动心情,并侧面烘托琵琶女高超的琴技,
前 奏:
第一乐段:
第二乐段:
第三乐段:
余音绕梁阶段:
第二次弹奏“彼此相见邀弹”
转轴拨弦三两声······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
《六幺》。
第二次弹奏“彼此相见邀弹”
前奏:
未成曲调先有情:1、琵琶女技艺高超,仅试音就蕴含着情感
乐声:低沉抑郁
叠词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第二次弹奏“彼此相见邀弹”
第一乐段:
特点:
急切愉快
纷繁清脆
演奏的第一个高潮
比喻
拟声叠词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第二次弹奏“彼此相见邀弹
第二乐段:
特点:
婉转低回
艰涩难通
演奏和情感的低潮
比喻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道出了“无声”与“有声”之间的辨证关系,道出了音乐上停顿的奇特功效。在特定的场合下,乐曲的暂时休止比连续不断的演奏更能触动人们的心弦,更易让人受到感染。创造出了曲止情续、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
四弦一声如裂帛。
第二次弹奏“彼此相见邀弹
第三乐段:
特点:
激越雄壮
短促凄厉
乐声转入高潮,然后戛然而止
比喻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第二次弹奏“彼此相见邀弹”
余音绕梁:
用周围环境的安静侧面烘托琵琶女琴技高超
众人都已经深深沉醉在琵琶女的琴音之中
景物描写点染烘托了愁苦凄冷的氛围
侧面烘托
点染
用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要点明的情感、道理渲染烘托出来
思考:《琵琶行》中正面描写琵琶女第二次弹奏音乐的这个部分,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这个部分妙在哪里?
化抽象的音乐为有形的实体。以身喻声,以形摹声,同时调动视觉和听觉。
比喻
诗句 音乐特点
大弦嘈嘈如急雨 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 急切细柔
大珠小珠落玉盘 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 婉转流畅
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 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 高亢激昂
铁骑突出刀枪鸣 气势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 短促凄厉
转轴拨弦
大珠小珠落玉盘
凝绝不通声暂歇
水浆迸
刀枪鸣
四弦一声如裂帛
大弦嘈嘈
小弦切切
间关莺语
音乐能够传递出人的心声,人生如歌,我们能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怎样的情感轨迹呢?
清脆圆润
沉吟冷涩
高亢激越
欢乐
凄凉
愤怒激动
年轻时春风得意的愉悦
年老色衰时孤独寂寞冷的郁闷
回忆往昔时落差巨大的愤激
人生前期
人生后期
色艺出众
门庭若市
欢笑得意
年老色衰
暗自伤神
独守空船
对比
反衬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第三次弹奏“交流感动再弹”
特点:
急促凄切
司马青衫之泪
为何而流?
1、作者是受人尊敬的士大夫,琵琶女是嫁为商人,为人所鄙的歌女。这两者是因为什么相遇相识的?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音乐
2、作者用一句话将自己与琵琶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第四段中找到这句话。
作者状态
地理环境
谪居卧病
孤寂无依
地处偏僻
环境恶劣
阅读第三段,白居易此时的生活境遇如何?
音乐嘈杂难听
元和十年,藩镇李师道派刺客暗杀了宰相武元衡。
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他在情急之中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触犯了权贵的利益。
而此前白居易在担任谏臣期间,敢于直言不讳,体恤百姓疾苦,创作了很多讽刺诗篇,已经惹得唐宪宗和朝廷大臣不满。
因此最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
创作背景
来历相同
自言本是京城女
曾经的地位
名属教坊第一部
如今的遭遇
年长色衰嫁于商人
备受冷落
作者与琵琶女有着怎样相似的人生遭遇?
琵琶女
白居易
我从去年辞帝京
身居高位
直言进谏反遭贬谪
孤独失意
司马青衫之泪
为何而流?
司马之泪伤人伤己
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已引发了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同情。(琵琶女也深深怜悯诗人)
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司马之泪伤人伤己
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诗人怎能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
伤琵琶女:
伤己:
探究“月”之作用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烘托离别时冷清凄凉的氛围
烘托音乐塑造的悲凄氛围
烘托琵琶女孤寂的形象
暗喻时间流逝,乐景衬哀情
烘托诗人孤寂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