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03 14:09: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同步练习--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儒学经典著作称“六经”,其中后来亡佚的是( )
A.《乐》 B.《诗》 C.《书》 D.《易》
2.西周、春秋时期,先民从事农耕生产需要的主要农具在《诗经》中都有体现,种类很多,有耜、斧、钱、镈、斨、铚、锜、銶等。这反映出,西周、春秋时期( )
A.铁制农具广泛使用 B.牛耕技术推广应用
C.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D.社会分工趋势加快
3.“急剧的社会变动,推动了思想家的活跃和思想文化创造力的发挥”,对应的时代是( )
A.西周
B.东周
C.西汉
D.宋朝
4.《吕氏春秋》记载了秦国盛行垄作制,垄作深耕条播,利于锄草和抗旱防涝。当时还流行一种六角形铁锄,刃宽又平薄,锄草面大,且锄草时不会轻易碰上农作物。这反映出( )
A.铁农具完全取代石器 B.垄作方式比牛耕技术先进
C.呈现精耕细作的特征 D.生产关系发生质变
5.西周时“一人跖(踏)来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公田变为私田 B.铁犁牛耕的出现
C.国家走向统一 D.封建制度的确立
6.“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一言论出自(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
7.中国出土的先秦时期的铁器种类主要有生产工具、兵器、生活杂用具三类。据统计,内蒙古出土的这三类铁器的数量比约为14∶1004∶66;辽宁是119∶602∶5;山西是72∶79∶593;河南是174∶119∶93;湖南是98∶62∶15;广东是35∶92∶310。这反映了当时( )
A.政治经济呈现区域差异 B.诸侯争霸民不聊生
C.南方经济水平高于北方 D.生产关系发生变革
8.西周时期统治者提出“礼乐刑政”综合为治的立法原则,主张通过“政的划一、刑的强制、礼的规范、乐的感染”,实现“同一民心”,成就“王道”“治道”。由此可见( )
A.礼乐的重要性超过了刑政 B.传统文化决定政治影响力
C.春秋战国时期得以实施 D.以礼入法具备历史渊源
9.下列措施,对旧贵族政治特权产生直接冲击的是( )
①秦国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
②日本明治政府规定新土地税以货币支付
③梭伦按财产多少将雅典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
④俄国“二一九法令”规定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
A.① B.①② C.①③ D.②③④
10.我国畜牧业仅在夏商时代占有一定的位置,商代的大型祭祀尚用牲百头,西周则骤降至一牛、二羊、一猪,战国时代多个国家都已“庐田庑舍,曾无刍牧牛马之地”。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可垦土地狭小与人口增长的矛盾
B.自然环境不适合规模化畜牧业发展
C.小块垦殖精耕细作种植业的排挤
D.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了土地国有制
11.商鞅变法中提到“户有两男丁以上而不分户者,倍其赋。”该措施目的是( )
A.践行“小国寡民”思想 B.扶植新兴地主成长
C.鼓励按军功授爵位 D.鼓励发展小农经济
12.梁启超在《保教非所以尊孔论》中指出:“文明之所以进,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总因也我中国学界之光明,人物之伟大,莫盛于战国,盖思想自由之明效也。”下列与“思想自由之明效”一致的是( )
①百家争鸣促进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②百家争鸣促进了当时中国思想的解放
③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④百家争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3.1965年12月,在湖北江陵望山的楚墓群1号墓里,考古工作者发现了春秋越王勾践剑。虽历经两千多年,这把剑依然锋利如初,毫无锈蚀,因为该剑使用硫化物进行了化学处理。这( )
A.反映了越国军事力量的强大 B.说明春秋时期化学工业先进
C.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生活旨趣
14.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界出现百家争鸣现象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官府掌控着学校教育和一切学术文化
B.“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C.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和井田制土崩瓦解
D.私人讲学和平民百姓开始接受教育
15.孔子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老子认为“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倡导“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上述言论所体现的政治理念( )
A.凸显人的存在,追求天人合一 B.促进当时人才使用革新
C.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 D.反映中华文化博采众长
16.周幽王宠幸褒姒,废嫡长子宜臼,立褒姒之子为太子,诸侯因之反叛,杀幽王拥立宜臼,即为周平王。从制度层面看,诸侯反叛的原因是( )
A.周王室逐渐式微 B.诸侯势力日益膨胀
C.周幽王行为荒唐 D.幽王破坏了宗法制
17.商鞅变法移风易俗,后世褒贬不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与戎瞿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而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
——《战国策魏策三》
材料二 通过《分户令》,商鞅把大家庭析分到最小限度,从大家庭内挖出许多闲散劳动力。通过析分民户,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成为秦国社会最小的组成单位,形成了大批的个体小农,不但运作力强,而且家庭成员都能“人尽所能”地发挥自己最大的才干。
——摘编自高士荣《秦国商鞅变法中<分户令>的重大意义)》
材料三 商鞅在风俗方面的革新曾受到一些人的诟病,特别是汉代学者的批评。其中,汉初儒生贾谊的上疏最为有名:“商君遣礼义,弃仁思,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汉书贾谊传》)他认为改革后,秦国风俗日渐变坏,表现为富裕家庭中的男性成年后就各自分家,穷苦人家的儿子只能入贅到富人家,这就使得儒家所向往的几代同堂、父慈子孝的氛围不复存在。
——摘自张涛《移风易俗:商鞅变法的重要侧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秦国民风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分户令”的重大意义。
(3)材料三中贾谊对商鞅变法的态度是什么?说明其持此态度的主要依据。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中期,郑国成为商业的中心,郑商相当活跃,《左传》中涉及商贾之事有五,有关郑国商人的史实有三,如弦高、谋救荀茔的郑贾人、卖玉环的郑贾人等,而且他们的商业活动范围常远及于国境以外。当时有名的大商人有子贡、范蠡、计然等。战国代地(今山西平遥)属赵国,北与匈奴互市,西南与韩、赵贸易频繁,为北方民族贸易中心。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论商言商者甚多。如卫文公曰:“训农,通商,惠工。”晋文公云:“通商,宽农……利器。”随武子言:“商农工贾,不败其业。”管仲相齐,奉行“商无废利,民无游日,财无砥墆”的商业贸易原则。管仲采取了四民分业定居、广立市场、减轻关市税、修道路、平险阻、市场开放、重信誉、优惠商贾等措施,故“四邻宾客,入者说,出者誉,光名满天下”,使“天下之商贾归齐若流水”,达到了“来天下之财,致天下之民”的效果。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陈朝云《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及评价》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
参考答案:
1.A
2.C
3.B
4.C
5.B
6.B
7.A
8.D
9.C
10.C
11.D
12.A
13.C
14.A
15.C
16.D
17.(1)特点:尚武(强悍);轻义重利;缺乏诚信。
(2)重大意义:形成数量众多的个体小农;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政府赋役收入;为实行什伍连坐制创造条件;形成一夫一妻小家庭,成为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基本单位。
(3)态度:批评(否定)。依据:舍弃礼仪;破坏了风俗;破坏了家庭伦理关系。
18.(1)表现:形成区域性商业中心;商业贸易活动频繁;商业活动范围广;涌现出众多著名的大商人。(任答三点即可)
(2)原因: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社会变革的推动;统治者重视和鼓励商业发展。(任答三点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