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唯物史观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结构和社会运动的主要表现,加深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理解;
时空观念 认识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出现新变化的原因及表现;
历史解释 了解国家干预、世界贸易组织、福利国家、民权运动等概念,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曲折历程及发展趋势;
家国情怀 掌握新变化所触及的主要是统治的手段和方法,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929年
20世纪40年代
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1995年
经济大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建立
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
国家加强干预经济
“福利国家”
黑人民权运动
妇女运动
学会运动
“滞涨”危机
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世界贸易组织
成立
时空坐标
导入新课
②这是否说明定量配给制度一无是处?
二战后美英等国取消定量配给制度,放开商品供应。
不是。可以保障前线物资供给,确保战争胜利,同时保证民众的基本需要。
③战后美英等国完全放开自由市场了吗?
没有。战后西方国家纷纷采取国家干预经济模式,自由市场和国家调控相结合。
明天结束定量配给
美国民众欢庆结束定量配给制度
①观察左图,人们脸上为何洋溢着喜悦?
“宏观调控”:政府运用政策、法规、计划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调节和干预,以摆脱危机,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凯恩斯主义”: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政府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自由放任政策(自由主义):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是这一理论的鼓吹者和坚定支持者,他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对此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他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是能够通过市场机制自行调节的。政府对经济领域的问题应当实行自由放任的政策,用不着去干预经济生活,也不必直接参加再生产过程,尽量减少财政开支,做一个廉价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守夜人”。
【概念解释】宏观调控、凯恩斯主义、自由主义
1.背景
①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充分暴露了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的弊病。
(一)国内:国家干预经济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1929-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贸易额减少了3/2。其中,美国工业产量下降超过40%,贸易额减少了70%。
——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排队领取救济金
失业后的求职者
农场主倾倒牛奶
战争给英国带来的是“胜利与悲剧”。“现在的欧洲是什么呢?它是一堆瓦砾,是一个藏骸所,是瘟疫和仇恨的发源地......即使我们卖掉了我们的全部黄金和国外资产,也不能付清订货的一半贷款。”
——丘吉尔在1947年的讲话
轰炸后的断壁残垣
战场上的血腥杀戮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生死存亡教训。
1、背景
(一)国内:国家干预经济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一)加强国家干预
1、背景:
苏军的钢铁洪流
③外部冲击: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
20世纪前半期,资本主义各国在重重危机中艰难跋涉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正在突飞猛进地向前突进。苏联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跃升为工业化强国,……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频发的状况形成了鲜明对比,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徐蓝《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苏联的工业化成就
五年计划时期苏联的繁荣
④罗斯福新政的成功经验
罗斯福
1.背景
(一)国内:国家干预经济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欧洲主要国家普遍认为,美国实行的政府干预经济的做法是成功的。因此,二战结束后“政府干预经济”及按照这一思路“实行经济改革”等举措在主要西欧国家风靡一时。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田纳西水利工程
⑤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指导
1.背景
(一)国内:国家干预经济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凯恩斯1936年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承认资本主义存在消费不足等弊病。提出:当商品供给大于需求时,政府就应通过举办公共工程、降低利率等刺激消费和增加投资。当需求大于供给时,就采取相反的措施。政府必须放弃自由放任主义,实行政府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这是对传统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一次革命。
凯恩斯主义理论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①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
根据以下信息分析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调控经济的措施?
法国国营核电站
德国国营的铁路和磁悬浮火车
美国联邦政府在战后对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现代化公共设施进行大量的投资。比如美国政府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从1945年至1970年共计175亿美元;对宇航工业的投资,从60年代末起每年投入50多亿美元。
英国国有铁路和火车
(一)国内:国家干预经济
2、宏观调控的措施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②制订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为了引导经济发展,日本政府积极制定了一系列经济计划,如1955年的《经济自立五年计划》、1957年的《新长期经济计划》和1960年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等,引导全社会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
③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
(一)国内:国家干预经济
2、宏观调控的措施
西德减免税收鼓励投资,英国和意大利也为钢铁及石油工业的投资提供补贴。
——(美)《西方文明史》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④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
英国在二战后实行了一项国有化改革。政府通过法令,把英格兰银行、民用航空、煤矿、铁路、电力煤气等部门收归国有。
(3)特点:
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谋求资本主义的生存发展。
(一)国内:国家干预经济
2、宏观调控的措施
邮政 能源 煤炭 铁路 航空
英国 100 100 100 100 75
法国 100 100 100 100 75
西德 100 75 50 100 100
日本 100 私有 私有 75 25
美国 100 25 私有 25 私有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国家 时间(年) 年均生产率 增长% 消费品价格
变化情况%
美国 1974-1979 -0.1 8.6
英国 1974-1979 0.8 15.7
法国 1974-1979 2.7 10.7
1974--1879年西方国家年均生产增长率与商品价格变化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带来什么影响?70年代后出现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1)积极: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增长一度较快,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2)问题: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经济停滞+通货膨胀)。
经
济
停
滞
通
货
膨
胀
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如:削减社会福利开支,出售部分国有企业等)
80年代初出现“混合经济”(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
(一)国内:国家干预经济
3、影响
1、背景:
国际协调
以邻为壑
经济危机
国内:自由放任
国际:转嫁危机
货币贬值,扩大出口
提高关税,减少进口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二)国际:建立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国际经济组织
国际市场
30年代经济大危机
关税战
货币战
世界市场缺乏协调;陷入无序,混乱
二战后
吸取教训
建立国际经济组织,平等协商,加强国际协调。
1947年
1945年
1945年
1945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945年 世界银行
关贸总协定
世界贸易组织
稳定国际汇率,提供短期贷款
(救急组织)
提供长期贷款,
解决贫困和发展问题(救贫组织)
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
建立:1995年
公平贸易,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
世界货币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
世界贸易体系
2、内容: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二)国际:建立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国际经济组织
运行机制:(双挂钩一固定)
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帮助维持黄金与美元基本固定的汇率;1976年被浮动汇率所取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
以美国为主导的贸易体系
3、影响:
①通过大国相对平等的协商,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维护经济秩序;
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世贸体现法制化)
③确立美国主导地位。
资本主义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变化:
自由主义---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第一次工业革命—1933年)
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20世纪30年代-20世纪70年代初期)
新自由主义---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20世纪70年代初以后 “混合经济”)
重商主义---限制进口鼓励出口经济政策 (16世纪---18世纪)
知识拓展
针对训练
1、对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状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 B. 出现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C. 经济发展呈现“滞胀”现象 D.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2、1988年,英国政府实行养老金改革。国家只提供最基本的养老金,同时强制所有企业一律推行职业养老金制度。政府还规定任何职工按期缴付一定费用,到退休时,由国家负责支付个人养老金。这一改革旨在( )
A.减少国家干预,缩减福利规模 B.加强社会保障,缓解失业压力 C.节省政府开支,放弃社保责任 D.扩大政府职能,缩小贫富差距
C
A
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1.背景:
(1)20世纪科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如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技术革命提供了理论支持。
(2)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技术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2.兴起:
20世纪40年代中期,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从什么时候兴起的?
科学技术取得新发展的背景是什么?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普朗克的量子假说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吾道是一种演示工具,可以是演示、演讲等。
吾道是一种演示工具,可以是演示、演讲等。
吾道是一种演示工具,可以是演示、演讲等。
(1)原子能的开发和利用——核电站
(2)电子计算机的发明
和互联网的建立
(3)空间技术
(4)海洋技术
(5)生物技术:克隆羊
3、表现
(1)原子能的开发利用;
(2)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建立,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迅速发展
(3)各种新材料的出现,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等。
①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升了社会生产力。
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②促进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变化
4、影响
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
项目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范围
开始时间
发明
能源
时代
影响
归纳综合: 三次科技革命的比较
由英国向法、德、美扩展(一枝独秀)
美、德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遍地开花)
范围更广、时间更长(向纵深方向发展)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60—70年代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珍妮机、蒸汽机、火车、汽船
电灯、内燃机、飞机、汽车、电话
原子能、电子计算机、互联网
煤炭
电力、石油
核能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信息时代
创造出了巨大的生产力,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三、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1.背景:
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2.表现:
(1)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比重增加。
(2)“中间阶层”人数增加
经济部门 年份 美国 联邦德国 日本
农业 1950年 12.2% 23.2% 50.7%
1990年 2.8% 5.1% 7.2%
工业 1950年 34.7% 42.2% 22.2%
1990年 25.8% 40.5% 33.6%
服务业 1950年 48.9% 32.4% 26.6%
1990年 71.4% 54.4% 59.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
就业结构变化
第三产业兴起
经济结构变化
主要指富裕阶层和贫困阶层之间的群体,包括技术管理人员、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和白领工人。
新中间阶层已经成为战后发达国家人口比例最大的社会阶层。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结构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在生产关系上的反映。
针对训练
5.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提出:“一种新的、更保守的中间阶层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淡化了中间阶层知识分子的革命热情……中间阶层与稳定的关系,颇似富裕与稳定的关系一样,是政治上的一支节制力量。”该学者认为中间阶层形成( )
A.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 B.推动西方社会的进步
C.消除了高层与底层的冲突 D.带来生活方式的改变
6.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统计,1950—1973年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从2300万增为2900万;到80年代中期,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人数日益减少,从事技术性、信息性等工作的队伍却在不断扩大。导致美国社会从业结构变化主要原因是( )
A.社会运动的推动 B.“滞胀”局面的出现
C.新科学技术的发展 D.“福利国家”的建立
D
C
“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福利国家”
社会运动
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及其局限性
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P121 学习拓展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2002年人类发展报告》中指出,发达国家内部存在着日益加剧的收入不平等,“这在英国和美国表现得最为前后一致和最剧烈。在1979年到1997年间,实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38%,但是一个中等收入之家的收入只增加了9%。因此大多数所得都被最富裕人口获取,最富裕的1%家庭的收入增长了140%是平均水平的3倍。最上层的1%家庭的收入在1979年是中等收入家庭的10倍,1997年达到23倍”
请概括《报告》所述的主要问题,并分析资本主义国家该如何应对?
建设福利国家
二战后,资本主义获得了快速发展,但是社会的贫富差距和不平等的矛盾不断加大
存在问题:
应对:
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一)福利国家
1、含义:
如果自由社会不能帮助众多的穷人,就不能保全少数富人。
——美国总统肯尼迪
2、目的:
缩小贫富差距,稳定社会秩序,
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和资本主义制度。
国家
社会保障体系
保证
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
社会服务开支
保证
全体公民的公共福利
社会有一张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
4、特点:
①种类多、覆盖面广;
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一)福利国家
3、内容:
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住房、教育等
英国1983-1984年度税收与福利 对家庭收入的影响(英镑)
月收入 50 80 200
儿童津贴 13 13 13
其他津贴 50.1 30.1 0
纳税 0 —7.9 —43.8
国民保险 —4.5 —7.2 —18
实际收入 108.6 108 151.2
②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③政府主导国家福利。
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一)福利国家
5、评价:
根据美国的社会福利制度,穷人每月可领到生活补助,孩子上公立学校,从小学到中学可免费学习、免费就餐,婴儿可免费得到婴儿食品等等,可以说穷人基本上就是靠政府养活。有位领取福利金的穷人朋友告诉我,他一家三口每月可获得800多美元的房屋补助、300多美元的现金和食品券,冬天还有暖气补贴,电话费又不用花钱,各项加起来有1000多美元,可以维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开销。
——蒋英建《另一只眼看美国》
(1)积极:
①改善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
②缓和了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社会矛盾、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公平;
③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5、评价:
英格兰西北小城布来克朴的麦高雷一家一母五女,六人都不外出工作,她们和8条宠物狗住在一套政府提供的房子里,收入居然也近3万英镑,被称为英国最懒家族。虽然年入3万英镑现钞,她一家居然还不知足,抱怨住的太挤,正申请更宽敞的大福利房。 ——《生活日报》2004.12.7
福利制度下的安逸生活
P119【学思之窗】:过去对穷人的援助计划已经失败,这些计划使穷人堕落,使纳税人受骗。家庭援助计划代表了近40年里我们在社会福利改革方面所做出的最广泛、最深远的努力......
——《尼克松总统关于扩大福利改革建议的声明》(1970年)
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一)福利国家
(2)消极:
①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
②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助长惰性。
③引起了纳税人的不满;
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6、调整措施:
①70年代减少福利;
②80年代减少政府公共开支,寻求新的平衡
20世纪3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二战~70年代
70年代后
罗斯福新政时期 实施社会保障制度
福利国家的形成
高福利政策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滞涨”危机,减少福利
减少政府公共开支,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新的平衡
(一)福利国家
(二) 社会运动
1、背景:
2、表现:①美国黑人民权运动;②妇女运动;③学生运动
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通过加强国家干预的办法缓解社会矛盾,
但没能触动造成这种不平等和贫困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
(1)美国黑人民权运动
原因
目的
结果
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二) 社会运动
2、表现:
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对黑人的歧视仍广泛存在。
争取平等权利
美国国会通过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
黑人民权行动主义者 帕克斯
被称为“现代民权运动之母”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 路德 金
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的红山上,昔日奴隶的儿子将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坐在一起,共叙兄弟情谊......
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来评价他们的国度里生活。
——《我有一个梦想》
(2)妇女运动
原因
目的
结果
①资本主义国家对妇女的歧视长期存在
②二战后,越来越多的妇女参加工作;
争取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
大多数国家的妇女获得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一些国家建立了维护妇女权益的机构
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二) 社会运动
2、表现:
(3)学生运动
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二) 社会运动
2、表现:
原因
目的
结果
美国发动越南战争
反对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
①1973年,巴黎停战协定签署,美国停止侵越战争。
②1975年,越南南方解放,实现了全国统一。
越南人民的抗美战争取得胜利。
1、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和自我完善。
今天回头来看美国走过的百年中……基本上在原有的思想和政体的框架内不断更新、变化……一个世纪独领风骚,其秘诀在于渐进主义的改良。
——资中筠《二十世纪的美国》
3、局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变化
不变
资本主义制度
统治的手段方法
如何认识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2、目的: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福利国家”
与
社会运动
“福利国家”
社会运动
背景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
妇女运动
反越战(学生)运动
课堂小结
含义
目的
内容
特点
评价
调整与发展
提示:
局部调整有利生产力发展
国家宏观调控
第三产业
科技新发展
“福利国家”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有何启示?
改革要不断深化
加强社会福利保障体系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重视科技、教育;融入全球化
国家干预要和市场相结合
以史为鉴
问题探究
马克思在1859年撰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讨论:基于马克思的评论分析,当今世界资本主义为什么仍然能够保持生命力?如何看待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展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间并非只有对抗,还有相互适应和可能协调的一面。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形态还能容纳并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政治和社会诸方面的大胆改革积极调整,通过制度创新开发资本主义的潜力。鉴于资本主义仍有生命力,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看清实质:无论国家的宏观调控、国际协调,还是建立福利国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矛盾,其目的都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变化—统治的手段和方法
不变—资本主义制度
肯定成就:资本主义的改革调整,是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工人阶级长期的不懈斗争、对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吸收借鉴和资产阶级有识之士改革精神多方面作用的结果。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生产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