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演变 课件(共37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演变 课件(共37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03 17:28: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学习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两次世界大战引起的国际秩序的重要变化;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1898年,美国为夺取西班牙属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发动了对西班牙的战争,美国胜利。根据和约,西班牙放弃古巴,将波多黎各和关岛等殖民地割让给美国,将菲律宾的主权以2000万美元转让给美国。美西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拉开了帝国主义时代更大规模战争的序幕。
美西战争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学习目标:
1.知道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过程、萨拉热窝事件,多角度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是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
2.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进程的相关史实。
3.了解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内容,借助地图和文献史料分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对战后国际秩序的影响。
一、背景
什么是帝国主义 帝国主义就是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帝国主义形成。
列宁认为,帝国主义阶段的经济具有下述特征:生产和资本的集中高度发展,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为金融资本,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最大的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领土分割完毕。
——列宁《帝国主义论》,《列宁选集》第二卷
一、背景
标准石油公司疯狂并购其他公司(漫画)
材料:垄断资本是战争的根源。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必然导致它们之间的争霸。争霸不可避免地导致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①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项目 英 法 美 德
1870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1 2 4 3
1870-1913年工业增速(倍数) 1.3 1.9 8.1 4.6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4 1 2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2 5 4
②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各国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矛盾激化。
“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
——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
一、背景


矛盾激化

阿尔萨斯——洛林等领土争端、对北非的争夺

因贸易摩擦关系恶化

争夺巴尔干半岛

有矛盾一定会引发战争吗?
为什么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会最终演化为世界大战呢?
1879年


奥匈
1882年加入德奥集团


1892年
1904年
1907年






国协

③军事:两大军事集团同盟国、协约国的形成。
一、背景
④条件: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世界联系的加强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
一、背景
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现在不发动就永远没有发动的机会了。
——德皇威廉二世
萨拉热窝事件
⑤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一、背景
①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②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各国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矛盾激化。
③军事:两大军事集团同盟国、协约国的形成。
④条件: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世界联系的加强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
⑤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二、性质
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从战争的定义看,帝国主义战争是指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瓜分世界、争夺霸权而进行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好符合此定义。
从战争的目的看,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发动的,是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
从战争的进程看,帝国主义各国为实现自己的战争目标进行了长期残酷的争夺,这显示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侵略性质。
从战争的结果看,战胜国对战败国进行了瓜分或掠夺,巴黎和会便是战胜国之间的分赃会议。
战争的目的决定战争的性质。……德国参战的目的是建立一个从北海、波罗的海到亚得里亚海,从柏林到巴格达的大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希望乘机吞并塞尔维亚,独自称霸巴尔干,夺取亚得里亚海和爱琴海的出海口……英国参战的目的是为了击败主要对手德国,维持自身的世界霸权地位;夺取德国的非洲殖民地……洗刷1870年普法战争的奇耻大辱、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是法国参战的目的,此外,法国还企图夺取德国的萨尔矿区和德属非洲殖民地。俄国则妄图利用战争之机……通过控制黑海海峡和整个巴尔干地区,使黑海变成俄国的内湖。
德皇威廉二世对士兵说道:“叶落之前你们就能返回故乡。
法军火车车厢上有乱涂的字:微笑,仅仅是巴黎-柏林之间令人振奋的旅行。
思考:战争开始双方都抱着什么心态?
短期取胜的侥幸心理
法国士兵开赴前线
英国男性涌向征兵处
[徳]施里芬计划:该计划的目的是避免两线作战,运用闪击战,速战速决。计划取道比利时迅速攻入法国,直捣巴黎,在几周内击败法国,然后,挥师东进,三至四个月击溃俄国,结束战争。
如果三国同盟或组成三国同盟的国家之一动员它的军队,法国和俄国一经接到这件事情的消息,不需要任何事先的协议,应立即同时动员它们的全部军队,并将这些军队调到尽可能靠近边界的地方……这些军队应尽速全部参加战斗,使德国不得不在东线和西线同时作战。
——《法、俄“军事协定”(1892年)》
P86学习聚焦
大战的进程完全走向决策者主观意志的反面:他们抱着短期取胜的侥幸心理,却陷入了长期阵地战的僵局,变成了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
三、过程(1914-1918)
三条战线
西线:英法VS德(决定性战场)
东线:俄VS德奥
南线:俄塞VS奥
四个阶段
三、过程(1914-1918)
第一阶段:1914,速决战破产
1914年7月28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1914年9月西线马恩河战役,德国战败,标志其“速决战”破产。
第二阶段:1915-1916,战事胶着
意大利在英法拉拢下,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
1916年2-12月:西线凡尔登战役:最长消耗战,被称为“绞肉机”。
1916年6-11月:西线索姆河战役:坦克首次被英军用于实战。
1916年,日德兰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在战役中,德军投入46个师,法军投入60个师,战争达到了无以复加的惨烈程度,伤亡人数近100万。有人曾这样描写这场战役的情景:“这个304米高的小山坡被炮火从山顶抹平,在整个战斗期间矮了近8米。战场上全是弹坑、炸倒的树木和尸体。”
第三阶段:1917,战争扩大
三、过程(1914-1918)
四个阶段
1917年美国对德宣战。
1917年中国对德奥宣战,中国派出劳工,“以工代兵”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于1918年退出战争。(《布列斯特和约》)
第四阶段:1918,战争结束
美国对徳宣战原因:
①经济利益:一战爆发后,美国同协约国的贸易激增,且向协约国提供大量军事贷款,同协约国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
②国际形势:俄国二月革命对协约国不利;
③政治目的:为了捞取战利品,攫取战后世界霸权。
④直接原因: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损害美国利益。
德国海军舰队无法突破英军封锁,于是采用“无限制潜艇战”来破坏英军的海上补给线。所谓“无限制潜艇战”即德国潜艇可以事先不发警告,而任意击沉任何开往英国水域的商船,其目的是要对英国进行封锁。结果德国潜艇用鱼雷击沉英国邮轮卢西塔尼亚号。百余名美国乘客和社会名流丧生,成为1917年4月美国参战的理由。
1918年9月,协约国发动总反攻。同盟国相继宣布投降,德国垂死挣扎,命令在基尔港的舰队出航与英国进行最后的决战。经历了4年野蛮杀戮的士兵再也不愿为徳皇皇冠上的明珠流血。11月3日,基尔港水兵发动起义,得到全国各地相应。在革命浪潮打击下,德皇被迫退位,逃往荷兰。新成立的德国政府与协约国签署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学习目标:
1.了解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内容,借助地图和文献史料分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对战后国际秩序的影响。
2.通过研读史料,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的影响。
重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内容 难点: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四、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巴黎和会:《凡尔赛条约》
巴黎和会的“三巨头”
美国总统威尔逊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
法国总理克里孟梭
削弱德国海军,维持原有霸权;反对过分削弱德国。(欧洲均势、利用德国牵制法国)
最大限度削弱德国,重建法国欧陆霸权。
提出“十四点原则”,攫取世界领导权;建立国际联盟,以干预和控制国际事务。
十四点原则:指1918年1月8日伍德罗·威尔逊总统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讲时提出的关于世界和平的计划。具体内容包括:
①签订公开和约,杜绝秘密外交。
②公正处理殖民地问题,在解决一切有关主权问题时,应兼顾当地居民的利益和殖民政府之正当要求。
③根据旨在国家不分大小,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的特别盟约,设立国际联合机构。
后来,有人把追求民主、宣扬道义、防止战争、倡导和平、民族自决和美国的世界责任的人称为威尔逊主义者。
四、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巴黎和会:《凡尔赛条约》
①德国及其盟军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和约首先规定德国放弃一切殖民地,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交由法国开采15年,萨尔区由国际联盟代管。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东岸50千米以内区域划为非武装区。……1864年普鲁士从丹麦手中夺取的石勒苏益格归还丹麦;但泽被划为国联管辖的自由市。由此,德国失去了1/8领土以及1/10人口。
历时92年偿付的巨额赔款
关于赔款问题,规定成立一个赔款委员会,由它在1921年5月1日前确定赔款总额,在此之前,德国应先交付赔款200亿金马克。
德国政府需要支付2690亿金马克的赔款,相当于9.6万吨黄金。但到1929年,这笔赔款被减少到1120亿金马克。从1924年到1930年间,德国被迫发行大量外国债券以筹集这笔巨额赔款。1929年发生全球金融危机,德国于1931年暂停了每年偿付的赔款。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德国拒绝恢复偿还赔款。但在1953年的伦敦国际大会上,西德同意承担德国二战前发行的国际债券偿还责任。2010年10月德国完成了一战的全部赔款。
一军人:“我放下武器是为了赢得体面的和平,败军不可辱。但《凡尔赛和约》侮辱了军人的尊严,如果可能的话,我将继续战斗。”
一政府官员:“我们接受停战和进行媾和谈判,是为了给新德国带来和平,但是,实际上我们给新德国的第一个礼物竟然是一个被强加的屈辱和约。”
德国对凡尔赛体系的不满,无疑成为国际关系最危险的因素。……德国虽然被迫在条约上签字,但它从未承认自己的失败。……一战后因对和约的不满而导致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情绪在德国的蔓延,是纳粹党得以上台的重要原因。
四、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巴黎和会:《凡尔赛条约》
①德国及其盟军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②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民族自决原则:国际法确定的准则之一。即各民族不受任何外族的干涉和控制而决定本民族政治命运以至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的原则。
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加起来也只占到新国家总人口的65%。和75万匈牙利人一样,如今300万住在苏台德地区的德国人发现自己处于捷克斯洛伐克的境内。
——[美]约翰·梅里曼著:《欧洲现代史》
四、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巴黎和会:《凡尔赛条约》
①德国及其盟军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②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③成立国际联盟,旨在维护世界和平,制止侵略行为。
四、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国际联盟(1920-1946)
1.含义:
国联是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美国、苏俄等被排除在外)
2.宗旨:
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局限性:
①国联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无法制止战争发生。
②英法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4.评价:
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以主要力量“围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对日本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寄希望于英美等国出面调停,幻想依赖国际联盟迫使日本撤兵。但国联提出国际共管的方案,以牺牲中国来换取英、美、法、日等国共同控制中国东北。日本拒绝这个方案,宣布退出国联。
③成员有限,排斥苏美等大国,不具有真正的普遍性和权威性。
积极性:
①(是国际政治发展史中第一个为和平目的而设立的国际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世界和平。
②为联合国的成立提供了借鉴。
3.对殖民地统治:
委任统治
四、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华盛顿会议:《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
①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美、英、日、法、意五国海军主力舰吨位的比例5:5:3:1.75:1.75
②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
③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影响:使中国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国际秩序是指国际体系中的行为体依据国际规范采取非暴力方式处理冲突的和平状态。
对于国际秩序的判断可分为三个层次:从性质上判断秩序的有无,从程度上判断秩序的稳定情况和从价值上判断秩序是否公平正义。
——阎学通、何颖著《国际关系分析(第二版)》
①性质:战后帝国主义在强权政治基础上建立的重新瓜分世界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②不稳定性:暂时缓和帝国主义列强矛盾,并没有消除各大国间矛盾,反而埋下更大冲突的隐患。
A.宰割战败国——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
B.分赃不均——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C.奴役弱小民族——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
D.敌视社会主义——帝国主义与苏联的矛盾;
E.新的民族矛盾——战胜国根据自身利益来处理欧洲领土,欧洲新兴国家诞生,出现新的民族矛盾。
④积极性:使20世纪20年代进入相对稳定时期,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③非正义性:建立在宰割战败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基础上。
⑥导致了国际政治力量新的排列组合。
3.评价
⑤通过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方式发展
五、影响
这不是一场完结所有战争的战争,这场战争什么都没有完结,除了年轻人的生命。
材料1: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极其残酷的杀戮为主要特点。大约900万人战死,2000多万人受伤,350万人终身残疾。德、俄、法、奥的伤亡人数占全部伤亡人数的66.6%。
材料2:在凡尔登其中的一座要塞杜奥蒙,人们仍可以看见家属战后挂起的铭牌,其中一块写着:“献给我的儿子,自从他闭上眼睛后,我的眼睛就不曾停止过流泪。”
——[美]约翰·梅里曼著,焦阳等译《欧洲现代史:从文艺复兴到现在》P907
①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五、影响
②殖民地半殖民地: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③国际格局: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④思想: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材料 大战结束时,全世界进出口总额减少了40%,而美国却猛烈扩大。到1919年,协约国欠美国债务约100亿美元。世界黄金储备40%在美国手中。 日本趁火打劫……基本上由农业国变为资本主义工业国,由债务国变成了债权国。 英国的对外贸易联系破坏了……沿着盛及而衰的下坡路跌落下去。 法国被德军占领了经济发达的10个省,工农业生产损失严重。 沙皇俄国永远从帝国主义列强的名单中勾销了。 德国战败,削弱比英法更甚,陷入经济困境。
——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
材料3:同时,在科技方面,一战成为新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催化剂。一战前,发明不久的飞艇、飞机等在战争中受到重视,一战后很快向民用方面推广。一战中汽车的机动性被人们重视,逐渐代替马车成为陆上主要交通工具。战争还推动了化工技术的发展及生产流程和管理的不断改进。
⑤一战成为新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催化剂。
⑥客观上促进妇女地位提高。
五、影响
妇女生产军火
材料4:1918年,议会通过《人民代表法》,30岁以上有一定财产的妇女首次获得选举权。
——阎照祥《英国持久的议会改革》
P86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西线、东线和南线
P88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和中东领土变迁示意图
⑦摧毁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诞生了一批民族独立国家。
⑧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现代交通和信息(铁路、公路网的萌芽,尤其是电报和印刷机)的出现,不仅远没有实现四海之内兄弟,反而加深了分歧,唱出变革的“莎琳”之歌。这说明,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得以爆发的前提是
A.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 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C.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D.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
2.有学者云:“1917年出现于全欧洲的厌战和失败主义情绪在俄国表现得最为强烈、最为普遍;实际上,1917年因两大发展……而证明是决定性的一年;正是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从欧洲阶段转变到全球阶段。”下列项中与该材料无关的是
A. 苏俄与同盟国集团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B. 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国宣战
C. 中国北洋政府向同盟国宣战 D. 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社会主义
A
C
3.从1914年8月到1918年2月,协约国从美国购买了价值150亿美元物资。美国杜邦公司生产了协约国军队40%的弹药,其股票价格在战争期间从20美元暴涨到1000美元。但令人奇怪的是,美国与同盟国之间却几乎没有贸易。对这一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
A.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奉行中立政策
B.同盟国战略物资储备比较丰富
C.协约国的封锁阻碍美国与同盟国的贸易
D.美国与德国殖民矛盾十分尖锐
C
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等原材料缺乏的国家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从而推动了化工技术的发展。这从根本上说明了( )
A.战争是新技术发明的催化剂      
B.发展化工技术利于实现持续发展
C.社会需要是科技发展的动力      
D.科技进步是进行战争的重要条件
C
背诵任务
1.第一次世界大战背景、性质、时间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四个阶段
3.一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是什么?如何评价?
4.评价国际联盟?
5.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