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件(共39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件(共39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03 17:32: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
世界的新变化
18.世界格局
两种制度
的变化
21.殖民体系
两极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
19.资本主义:自我调节+矛盾仍在
20.社会主义:巨大成就+艰难曲折
崩溃
“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美国驻苏参赞乔治·凯南(1945年)
1945年 欢庆胜利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1.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
2.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苏之间除了武装进攻即 “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相互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组建军事集团、发动代理人战争等。
冷战” (Cool—War)
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
资本主义阵营
社会主义阵营
VS
心态:美国已出现遏制苏联的思想;苏联做出防范的准备。
说明:美苏双方外交政策上的敌对思维
思考4:P112【历史纵横】材料反映了美苏怎样的心态?说明什么?
随着二战后美苏矛盾不断激化,双方都把对方视为敌人。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发表“长电报”,提出了美国要依靠实力抵制苏联的扩张,同时又不会引起美苏之间全面军事冲突的主张。这是遏制政策的前奏。同年9月27日,苏联驻美国大使尼古拉·诺维科夫发回“长报告”,断定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特征是谋求世界霸权,将苏联视为其通往世界霸权道路上的主要障碍……美苏双方的对外政策都从大国合作转向对抗。
“战时, 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目标, 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分裂。”
——斯大林·1945于雅尔塔
失去合作基础
思考1:美苏之间为什么要对抗?
美苏关系的变化:(盟友—对手)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20世纪40—50年代)
思考2:美苏之间一定要对抗吗?
Is this tomorrow 1947年美国
美国人对共产主义的恐惧
图:一组苏联清洗的老照片
苏联对意识形态的极端控制
美苏在意识形态上严重对立
材料: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不应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末退缩。
——《罗斯福在美国外交政策协会发表关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说》 (1944年10月21日)
材料:波兰问题对于俄国人不仅仅是个荣誉问题,而且是个安全问题……因为苏维埃国家一些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都与波兰有关……波兰问题对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1945年2月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的讲话
美国欲称霸世界,在全球进行扩张,将苏联视为最大障碍。
苏联极其关心自己的安全,特别是西部边界的安全,努力扩大自己的东欧的影响,与美国矛盾尖锐。
这次战争和过去不同了:无论谁占领了土地,也就在那里强加它自己的社会制度。不可能有别的情况。
——1945年斯大林
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1945年杜鲁门
根本原因:美苏在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冲突。
苏联极力扩大自己在世界的影响
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
雅尔塔体系实质是美苏双分天下,奠定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思考3:为什么是美苏两极?
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就意味着近300年来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已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西欧主宰世界的格局→美苏两极格局
194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访问美国,在富尔敦发表演说,称苏联进行扩张如“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中欧和东欧各国都处在苏联势力范围之内,受到社会主义幽灵的威胁…”
发出冷战信号
“铁幕演说”本质:“遏制共产主义”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20世纪40—50年代)
(1)雅尔塔体系奠定美苏两极格局的框架;
(2)根本原因:美苏在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冲突;
(3)直接原因:丘吉尔“铁幕演说”
1、冷战的原因:
资本主义阵营
社会主义阵营
苏联的侵略和扩张,是战后紧张局势的根本原因。
——【美】詹姆士·伯纳姆
美国为了维护自己的世界霸权,竭力制造各种冲突,促使国际局势紧张化。
——【美】弗莱明
苏联责任说
美国责任说
冷战不是一个或两个国家形成的,而是多个国家合力形成的结果。
——【挪威】文安立
冷战爆发原因的复杂性
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
冷战责任说
2.冷战的表现:
领域 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政治
经济
军事
地缘 政治
随着冷战的发生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两极格局
1947年杜鲁门主义(遏制共产主义)
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
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宣布……
实施马歇尔计划,巩固了西欧资本主义制度;遏制共产主义(苏联)
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1949 年4 月“北约”
1955年,“华约”
标志着两极对峙正式形成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今日世界已面临严重的局势,所有国家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中挑选一种,一种是“自由国家”,一种是“极权政权”。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
——杜鲁门,1947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
—1947年6月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思考4: 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什么?由此分析它与杜鲁门主义的异同。
目的: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
增强遏制苏联的力量,实现称霸战略
实质相同:遏制共产主义,称霸世界
手段不同:杜是公开的政治手段
马是隐蔽的经济手段
思考5: 两幅画分别反映出何种历史信息?
德国政府发行的关于马歇尔计划的宣传画
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1947年发表于苏联某杂志,图中俄文“3AEM”意为“财政贷款”)
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控制西欧的工具,苏联反对
马歇尔计划有利于欧洲恢复经济和改善民生,西欧支持
捷克斯洛伐克 匈牙利 罗马尼亚 保加利亚
1948 68% 66% 29% 33%
1952 29% 29% 15% 11%
东欧国家对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占其对外贸易总额比重
1949苏联和东欧国家成立经互会
标志着
战后初期欧洲在经济上
的分裂。
德国分裂是美苏“冷战”的产物。德国成为两强冷战的前哨阵地,危机不断。
1949年德国一分为二
西德
东德
柏林墙封网瞬间一东德士兵突然逃往西德。
眺望封锁墙外的亲人
1961年东德为了防止公民外流,修筑了柏林墙。
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缔约国应单独并会同其他缔约国采取视为必要之行动,包括武力之使用。
——1949年北约《北大西洋公约》
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第一缔约国应……包括使用武器部队,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
——1955华约《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两个军事集团的性质是什么?对欧洲有何影响?
军事上集体防御,大国控制下的军事、政治集团 ;
“北约”与“华约”对峙示意图
标志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
3、冷战的特点:
“北约”与“华约”对峙示意图
②两极格局是不对称的,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
③两极格局是不完全的,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朝鲜战争(1950-1953)
越南战争(1961-1973)
①总体冷战(美苏始终避免直接的兵戎相见),局部热战
为什么没有导致新的世界大战?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中期
两极对峙形成
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末
多极化趋势出现
美苏既对抗又缓和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苏东剧变
两极格局瓦解
1991年至今
两极格局瓦解
世界多极化
趋势加强
(一)冷战的发展
1、特点:
2、表现: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也有激烈的冷战对抗。
缓和 美苏开展对话
对抗 概况
影响
1958.11-1961
第二次柏林危机
1962年10月
古巴导弹危机
战争特别是核战争的风险空前严重
H-bomb 1亿吨TNT当量氢弹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1953年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上台;艾森豪威尔取代杜鲁门;
思考1:为什么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没有导致新的世界大战?
美苏均摆出不妥协姿态的表象背后通过秘密通信和谈判解除了危机。
美苏坦克在街头对峙但双方避免军事冲突
对苏联修筑的柏林墙,美国虽强烈抗议但最终也予以默认
尽管我们的阶级对抗是不可调和的,肯尼迪和我在防止军事冲突的问题上,却找到了共同的立场和共同的语言。
----赫鲁晓夫关于古巴导弹危机的回忆
两国领导人在危机中采取的理智和克制态度值得国际社会各国借鉴。
1、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学习聚焦: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发展趋势
◎战后美国与欧共体GDP占世界总额的比重
◎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示意图
◎1950-1970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年均增长率
西欧——欧共体
日本——经济“起飞”,谋求“政治大国”
(二)多极力量的成长:
20世纪50-80年代
夹缝中的西欧
1980年日本首相小泉在联合国大会报告要求加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
学习聚焦: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发展趋势
2、社会阵营开始瓦解
从1958年起,苏联为了谋求与美国合作主宰世界的超级大国地位,加强了对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的干预和控制。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1956年 波兰波兹南事件
东欧兴起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
中苏交恶
中苏关系破裂
(二)多极力量的成长:
20世纪50-80年代
1969年,中苏两国军队在珍宝岛发生三次武装冲突。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尼克松访华
1964
1972
1967
1971
1970
1979
中日建交
中美建交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国的发展 ①标志事件:拥有“两弹一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
②意义: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3、中国的发展
4、第三世界的崛起
◎1955年 万隆会议
1955年万隆会议
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举行,由此诞生了体现和平共处原则的“万隆精神”。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召开
1961年不结盟运动
在万隆会议的基础上形成,要求独立自主,掀起非殖民化浪潮。把反对美苏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把建立国际新秩序作为行动纲领
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
史料阅读:
……从经济状况和经济潜力看,当今世界有五大力量中心。
未来五年、十年或十五年,在我们有生之年,我们将看到五大超级经济力量: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当然还有日本……在即将到来的世界中,美国将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
——《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
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发展趋势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5、影响: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冲击;
使世界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
1947年 1991年 国民收入占比
美国 4620.5 9471 5.6%
苏联 1333.3 10039.2 12.6%
材料2:美苏军费情况支出表
材料1:“如果美国破坏现存的军事战略均势,使太空军事化,苏联除采取相应措施外,别无其他选择。”
——戈尔巴乔夫
思考1: 下列三个材料之间有何内在联系?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材料3:苏联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表
美苏军备竞赛最终拖垮了苏联;
美苏争霸会以苏联失败告终
三、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瓦解
紧张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大搞军备竞赛,实施“战略防御计划”。
1.美苏关系的演变 : 紧张→缓和
缓和 1985年后,美苏关系走向缓和。
①对话: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
②裁军:1987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
1991年,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
③苏联实行战略收缩: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
▲美苏签署《消除中程导弹条约》
▲1990.10.3两德统一
▲ 拆除柏林墙
【学习聚焦】
美苏关系走向缓和,主要是以苏联的退让和妥协为前提的。
2.苏联与中国的关系也实现了正常化:
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
1.美苏关系的演变 : 紧张→缓和
3.两极格局瓦解标志:1989年东欧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
【历史解释】
东欧剧变是指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它是东欧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使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
东欧剧变的实质是东欧各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三、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瓦解
材料1:20世纪30年代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体制,在当时极大的促进了苏联社会的发展,但后来逐渐僵化,弊端日益暴露,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先后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进行改革,不但没有突破这一模式,反而使国家陷入危机之中。
材料2:1985年戈尔巴乔夫改革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其实质是背离了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思想路线。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①历史(根本):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
②直接(主要):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
思考2:阅读材料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材料3:20世纪5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更注重用和平的办法来促使社会主义国家发生演变,被称为“和平演变”。艾伦 杜勒斯是主要代表人物。1953年1月,他在国会提出“解放”社会主义国家的政策:“解放可以用战争以外的方法达到。”……“它必须是而且可能是和平的方法。那些不相信精神的压力、宣传的压力能产生效果的人,就是太无知了。”
——刘仓:《毛泽东关于新中国文化建设思想探析》
③外部: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4.当今世界格局
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目前是“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美苏争霸结束了,美俄关系依然紧张;
冷战结束了,冷战思维依然存在。
俄乌冲突后,“新冷战”说已充斥西方舆论。美国和西方国家鼓吹回归“平行世界”,主张退回狭小的西方世界,放任国际社会逐渐裂变为西方和非西方这两个“平行世界”。美国为了维护霸权地位,试图将这种“平行关系”塑造为冷战时的对峙状态,重新制造阵营对立。
——《俄乌冲突的历史经纬与时代警示》
材料 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是影响20世纪国际格局演变的重大事件和重要因素,这些事件无不集中反映了大国与大国集团之间的力量对比变化,这一历史时段的国际格局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试以“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为主题,叙述这一演变的过程。
国际格局的演变
“一战”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二战”,欧洲世界中心地位结束;
冷战的发生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两极格局;
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发展趋势;
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中外历史纲要》
积极影响:
①美苏两国势均力敌,在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两强竞争客观上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③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发展
冷战引深思
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中外历史纲要》
消极影响:
①美苏两国长期军备竞赛和地区竞争,导致世界局势长期动荡。
②打上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
③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下,破坏了和平
启示
战争和对抗使人类蒙受灾难
和平与发展才是世界主流
科技:计算机问世
国防:火箭上天
宇航员
冷战启示,合作共赢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习近平十九大报告
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认为,“使希波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和因而引起斯巴达的恐惧”。后人把这一现象称为“修昔底德陷阱”。
一个国家的强大必然要牺牲他国利益吗?
一个强大的国家必然会威胁他国安全吗?
两个大国必然会产生冲突、采取对抗吗?
1.雷蒙德·加特霍夫指出:“缓和是进行冷战的一种更加老练、不那么好战的做法……战略均势和相互威慑是20世纪70年代美苏缓和的基础。如果一方发动进攻,另一方也有能力摧毁对方。”这说明冷战( )
A.利于遏制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B.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C.维系了战后世界的和平稳定 D.为第三世界的崛起提供了机遇
B
2.1946年2月,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向华盛顿发回长达8000字的电报,提出美国要依靠实力抵制苏联的扩张,同时又不会引起美苏之间全面军事冲突的主张。同年9月,苏联驻美国大使向莫斯科发回“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报告,断定将苏联视为美国通向世界霸权道路上的主要障碍。据此判断,当时( )
①美苏战时同盟基础已消失 ②美国称霸世界野心膨胀
③非战非和的冷战已经开始 ④两极对峙格局已经形成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A
国际格局的演变
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中期
两极对峙形成
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末
多极化趋势出现
美苏既对抗又缓和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苏东剧变
两极格局瓦解
1991年至今
两极格局瓦解
世界多极化
趋势加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