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
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第二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文明地区(亚洲)的多元面貌。
【课程标准】
1、结合地图,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的扩张及文明特点。
2、搜集伊斯兰教兴起的历史事实,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伊斯兰教兴起的原因及影响。
3、搜集相应的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大化改新的内容及意义,运用“唯物史观”,理解大化改新后日本进入幕府政治的原因。
【学习目标】
精准定位,素养提升
如果当初火星上有一位观察者,在观察约1500年前后的世界,那么留给他印象最深的将是伊斯兰世界……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一、阿拉伯帝国——东西文明的中转站
清真寺:伊斯兰教信徒礼拜的地方。
(2)概况
(1)背景:多部落并存,相互混战
穆罕默德
创立伊斯兰教
7世纪初
穆罕默德去世半岛基本统一
622年
632年
迁居麦地那
建立政权
对外扩张
建立帝国
7世纪中期起
8世纪中期
穆罕默德时代
正统哈里发时代
一、西亚:阿拉伯帝国
1.兴起与发展
根据地图并结合教材梳理阿拉伯帝国的发展线索。
一、西亚:阿拉伯帝国
2.鼎盛时期的帝国
(1)政治统治:政治稳定
最高统治者哈里发
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各部大臣
材料:哈里发是一位由神决定的专制君主,即“安拉在大地上的影子”。他的权力并不依赖于部落的支持,而是建立在享有薪俸的官僚和常备军的基础上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哈里发=宗教领袖+政治领袖
性质:君权神授,政教合一; 集权专制
阿拉伯帝国如何进行政治统治的?分析其政权性质。
一、西亚:阿拉伯帝国
(2)经济领域
2.鼎盛时期的帝国
结合P23“学思之窗”说一说阿拉伯帝国经济状况如何?
在沟通世界贸易中的作用?
①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
②贸易发达:阿拉伯商人从事着陆上和海洋贸易。
③城市繁盛:帝国境内城市繁多,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学思之窗(P23)
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数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也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
——[美]菲利浦·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
清真寺:阿拉伯建筑艺术的集中体现,晚期受到印度建筑艺术的影响。
医学家:
拉齐斯──《天花与麻疹》和《医学集成》
阿维森那──《医典》──“医中之王”
《一千零一夜》
以波斯民间故事为蓝本,后又吸收印度、希腊、埃及等童话寓言以及阿拉伯故事而成。
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常用的”阿拉伯数数字“,并将这种数数字传播到全世界。
一. 西亚:阿拉伯帝国
2.鼎盛时期的帝国
(3)科技文化成就
P23 思考点分析阿拉伯帝国文化的特点及文化繁荣的原因?
花拉子密——“代数之父”
一. 西亚:阿拉伯帝国
(3)科技文化成就
针对训练
1.(2021.福建卷)公元8—9世纪,阿拉伯人大规模地将其他文明的古代文献翻译成阿拉伯语。到了14世纪,其中的一些文献已陆续传到欧洲。这为( )
A.新航路开辟创造了条件
B.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础
C.启蒙运动提供了依据
D.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A
B
2.阿拉伯历史上曾有“百年翻译运动”,翻译了大量波斯、希腊、罗马的经典。在此之中,他们广泛吸收这些文明成果,以至于著名的《一千零一夜》不仅是阿拉伯人的故事,更是整个西亚、北非,甚至印度等地的故事。这说明阿拉伯人( )
A.以文化而不是武力建起庞大帝国 B.融合东西方文明造就帝国的繁荣C.重视文学艺术成就忽视科技创新 D.控制亚欧通道影响世界贸易交流
二、奥斯曼帝国——政教合一的大帝国
奥斯曼帝国横跨亚非欧大陆的中央地带,扼守东西方之间传统贸易的十字路口,把地中海当成自家内海。它曾是欧洲人的梦魇,因为强势崛起,四处征战,蛮横霸道,逼得欧洲在16世纪铤而走险远洋出走。 ——《奥斯曼帝国史》
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拜占庭建筑的典范,集教堂和清真寺于一体,是土耳其的一大象征。
二、西亚——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
13世纪
14世纪中期
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
1453年
灭亡拜占庭帝国
16世纪后期
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一)兴起历程:
17世纪末
逐渐趋于没落
战败瓦解,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成立,灭亡。
一战后
梳理奥斯曼帝国的发展历程
最高统治者
苏丹
统治阶级宗教上层和封建主
被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
集宗教、政治、军事权力于一身
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承担各种
苛捐杂税
政治:
政教合一
15-16世纪一度繁荣,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的影响。
经济:
阻隔传统商路
文化:
继承与创新
继承了东正教文化与伊斯兰文化,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伊斯坦布尔取代巴格达成为东西方交流的中心
2、帝国统治概括
二、西亚: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阿拉伯传统的继承者,东西方商路的阻断者!
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帝国
同 政治
经济
文化
疆域
宗教
影响
异 时间
地位
对待东西方的态度
政教合一、封建君主专制
经济繁荣
文化多元,促进东西方文化交融
7-13世纪
13-20世纪
伊斯兰教
促进东西方贸易的发展
控制亚欧商路,
阻碍东西方贸易的发展
地跨欧亚非三大洲
东西文明交流的桥梁
阿拉伯传统的继承者
东西方商路的阻断者
对外扩张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为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同样是西亚帝国,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有何异同
【合作探究】
世界历史上曾经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前6世纪—前4世纪
公元前4世纪
前27年—395年
奥斯曼帝国
395年—1453年
7—13世纪
1299年—1922年
阿拉伯帝国
拜占庭帝国
【知识总结】
奴 隶 社 会
封 建 社 会
针对训练
3. 奥斯曼帝国认为被征服地区的统治者,只要对帝国苏丹宣誓效忠,接受某种附庸地位,就可以继续维持自己的贵族身份,甚至可以管理原来的领地。在奥斯曼征服其他地区的过程中,无论是军事精英还是宗教精英,通常都会不带歧视地被纳入奥斯曼人的管理体制中。这反映出奥斯曼帝国( )
A. 政教合一的管理模式 B. 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
C. 政治体制极具包容性 D. 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C
A
4.中古时期,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先后崛起。就其历史发展过程看,两大帝国的相似之处有( )
①地理位置都位于西亚地区 ②都信奉伊斯兰教
③政治制度中体现政教合一特点 ④通过灭亡拜占庭帝国建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三、中古印度——宗教繁多的次大陆
泰姬陵:建于1648年莫卧儿帝国时期,印度-伊斯兰建筑风格的最伟大成就
1.中古印度的发展简史
- 孔雀王朝(前324-前185年,第一个基本统一的古印度奴隶制王朝)
-贵霜帝国(55-425年,大月氏人入侵)
- 笈多帝国(320-540年,中世纪统一印度的第一个封建王朝)
- 拉其普特时期(7世纪中叶-12世纪末穆斯林征服北印度)
- 德里苏丹国(1206-1526年突厥人入侵)
- 莫卧儿帝国(1526-1857年蒙古入侵)
- 英属印度(1858-1947年)
- “印巴分治”(1947至今)
中古时期
二、南亚—笈多与德里苏丹国
笈多帝国 德里苏丹帝国
地理范围
时间
主要宗教
政治
经济
农工商业繁荣;城市繁荣;对外贸易发达
320—540年,印度人
1206—1526,突厥人建立
印度教(由婆罗门教演化而来)
伊斯兰教
中央:国王直接控制恒河中下游
地方:大部分地区保留藩王 ,
政令不够统一
中央:最高统治者苏丹
(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
政教合一的君主集权体制
地方:行省制度
印度北部
2.中古印度的发展概况
二、南亚—笈多与德里苏丹国
针对训练
5.古代南亚文明诞生于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后来文明中心逐渐转移到今天的印度北部,这里先后建立起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笈多帝国最早兴起于恒河下游 B. 德里苏丹国由突厥人建立
C. 笈多帝国时期佛教已成为国教 D. 德里苏丹国印度教为国教
6.2022年4月,在印度正抗击具有毁灭性的第二波新冠疫情之际,数百万印度教教徒却聚集在哈德瓦尔镇参加大壶节致使疫情难以控制。“大壶节”是印度教最盛大的节日之一。纵观历史,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支持,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发生在
A.哈拉帕文明时代
B.德里苏丹国时代
C.笈多帝国时代
D.马拉塔帝国时代
B
D
江户城:日本最庄严典雅的历史古城,建于1457年,曾经是江户幕府将军的居城
千年古刹海印寺——八万大藏经藏经处寺中藏有高丽大藏经版,是现存最完整的佛教全书。
四、日本与朝鲜——借鉴进步的小邻国
(一)日本
四、东亚——日本与朝鲜
中国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传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12世纪末
17 世纪
孝德天皇“大化改新”模仿中国隋唐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
中央集权制开始瓦解,形成庄园;武士集团日益重要
镰仓幕府建立,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德川幕府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制外来影响。
10世纪
646年
6-7世纪
秦汉之际
梳理日本社会发展历程
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1)发展历程:
(1)背景:
日本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3)内容:
使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推动了日本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开始标志:
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
(5)影响:
学习和模仿中国隋唐制度
(4)特点:
日本 隋唐
政治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 二官八省制 三省六部制
地方 划分为国、郡、里 郡县制
选官 废除世袭贵族制,以才选官 科举制
经济 土地制度 实行 “班田收授法” 均田法
赋税制度 实行租庸调制,统一租税 租庸调
知识拓展:日本 大化改新(★★★高考点)
四、东亚——日本与朝鲜
中华文明对日本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日本 唐朝
政治 中央:二官八省(太政官相当于尚书省、八省实际上是唐三省、六部、九寺中某些部门的综合) 地方:国、郡、里 中央:三省六部制(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吏、户、礼、兵、刑、工)
地方:州县制
经济 班田收授法、租庸调制 均田制、租庸调制
政治、经济制度
社会生活习俗
城市布局
建筑风格
文字
货币样式
服饰
形成背景
建立
特点
结束
①政治: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
②经济:庄园经济的形成
③军事:武士集团的形成
12世纪末,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
①天皇为首的朝廷:名义上中央政府称号,
实权:将军为首的幕府
②武士与将军结成主从关系,成为将军的家臣;
③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承担纳贡、兵役等义务
(一)日本 幕府统治
材料:743年。政府颁布“垦田永世私财发”,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天下诸人竟为垦田,势力之家驱使百姓,贫穷百姓无假自存”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
材料: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组成庄园。大庄园还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
保护财产,蓄养打手,豢养武士
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
脱离生产,专侍武职
地方豪强
投靠
不输
庄园领主
天皇
不入
农民
武士
应募
幕府将军
天皇(无实权)
幕府将军(实权)
大名(拥有封地)
武士(将军家臣)
农、工、商
四、东亚——日本与朝鲜
德川幕府——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
(二)朝鲜半岛的发展
7世纪末
新罗
10世纪初
高丽
14世纪末
朝鲜
16世纪末
共抗侵略
4世纪
政权并立
高句丽、百济、新罗三个政权并立
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效仿中国制度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
效仿唐制
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改国号朝鲜
日本丰臣秀吉派军侵略朝鲜,朝鲜请求中国支援,历经7年中朝军民取得胜利
方面 表现
政治 仿效唐朝制度,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
选官 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经济 推行土地国有,实行授田制
文化 传播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
李成桂与景福宫
四、东亚——日本与朝鲜
简述朝鲜半岛的历史发展历程。高丽王朝是如何学习唐制的?古代朝鲜的发展有什么特点?
名将邓子龙◎
古代越南
秦汉到唐末,越南北部由中国中央政权管辖
唐朝末年,陷入分裂割据状态
1010年,建立李朝,定国号为“大越”,仿中国制度设置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
明清时期,维持宗藩关系。
968年,越南北部的地方统治者自立为王,成为北宋藩属国
古代越南在尊崇佛教的同时大兴科举,在国子院设立孔子、周公的塑像定期拜祭,在文学上,连陈朝的君主也是汉文文学的忠实粉丝,开始过端午节等传统节日。
针对训练
7.(2023.湖南高考)公元723年,日本太政官奏:“百姓渐多,田地窄狭。望请劝课天下,开辟田畴。其有新造沟池营开垦者,不限多少,给传三世。若逐旧沟池,给其一身。”天皇准奏。这 ( )
A.反映了灌溉技术进步 B.动摇了土地公有原则
C.体现了天皇地位提高 D.推动了庄园制度发展
8.788年,朝鲜设立了“读书三品科”制度,即“读《春秋左氏传》,若《礼记》,若《文选》,而能通其义,兼明《论语》《孝经》者,为上;读《曲礼》《论语》孝经》者为中;读《曲礼》孝经》者,为下;若博通五经三史、诸子百家者,超擢用之”、该制度的设立
A.使儒学开始在朝鲜传播
B.反映出唐文化对朝鲜的影响
C.推动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D.提升了朝鲜官僚的执政能力
B
B
课堂小结
中古时期的亚洲
阿拉伯帝国
伊斯兰教
文化圈
奥斯曼帝国
东西方文明的使者西亚
德里苏丹国
多元宗教并存的南亚
儒家文明
文化圈
中国
日本
朝鲜
越南
融汇中华千年文化因子的东亚
文明传承
相互借鉴
多元并存
多种宗教文化并存,在相互借鉴中发展
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以中国儒学文化为中心,相互影响、相互借鉴
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
君主中央集权体制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