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导学案(无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导学案(无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03 17:43: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 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
2、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重难点】
重点:古代民族政策、边疆管理制度及对外关系的体制
难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知识导航
一.春秋战国
1.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2.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广泛。
3.这一时期北方出现了长城,说明周边少数民族强势南下骚扰中原,导致民族关系紧张。
二.秦汉时期
1.秦朝时期
(1)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对西南夷的控制,并设置三郡。
(2)派蒙恬北击匈奴
(3)修筑万里长城,抵御匈奴对中原的骚扰。
2.西汉时期
①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北击匈奴。后来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②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中西交通道路,日后形成著名的“丝绸之路”。
③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把西域正式纳入中央版图。
④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
3.特点
(1)边疆民族地区开发进程加快:移民、输入中原先进生产方式和技术手段,加快了边疆地区开发的进程。
(2)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民族交融程度增强
(3)中央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4)边疆民族区域的拓展。秦汉时期,河套地区、西域地区及其南方珠江流域在这一时期首次纳入中央王朝的版图。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
1.少数民族内迁: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活动在长城一带的鲜卑。
2.孝文帝改革
(1)时间:公元5世纪后期
(2)内容:迁都洛阳;改汉姓、穿汉服、说汉化、与汉族人通婚
(3)意义:顺应民族融合的发展趋势,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北魏经济的发展,加速鲜卑族封建化的进程,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
3.中外交流
(1)高僧来华: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印成汉文
(2)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到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著有《佛国记》成为研究印度地区和中印交往的重要珍贵史料。
四.隋唐时期
1.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
(1)与吐蕃和亲会盟
①7世纪前期,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②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唐蕃基本停止纷争。
(2)册封
①唐玄宗封靺鞨族粟末部的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②唐玄宗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3)设置机构
为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
(4)战争
①贞观初年,唐军灭亡东突厥汗国
②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2.积极影响
(1)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
(2)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有利于民族的交融。
3.对外交流
(1)以佛教为载体的中外交流
①中印交流:唐朝的玄奘曾西行天竺取经,在那烂陀寺钻研多年,又到许多国家周游讲学,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社会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中日交流:唐朝鉴真东渡日本,日本空海来长安求法。
(2)其他方面的中外文化交流
①唐都城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②新罗、日本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
③唐朝后期,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五.宋元时期
1.民族政权并立,战争频繁发生。
①宋辽关系:辽朝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几次战争后双方签订协议。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
②宋夏关系:西夏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岁赐”。
③宋金议和:1141年,订立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岁贡”。
2.元朝的民族关系
(1)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①吐蕃: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把西藏正式纳入中央版图,使西藏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②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③台湾:在隶属福建晋江的澎湖设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以经略台湾。
(2)民族关系
①民族交融: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
②民族政策:为了保障蒙古统治阶级的利益,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对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措施,后人概括为“四等人制”,四等人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六.明清时期
(一)明朝时期
1.海外关系
(1)郑和下西洋
1)时间:1405到1433年即15世纪
2)概况:明成祖朱棣派郑和先后七次远航,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联系。
4)评价: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航海家,但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并没有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2)沿海形势
1)明朝前期:倭寇袭扰,明廷派遣戚继光等人平倭,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
2)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获得在濠镜澳(今澳门)的租住权。
3)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
2.民族关系
(1)对蒙古:时战时和
①为防御蒙古人南下,重新修筑长城。
②瓦剌和鞑靼威胁北部边防,两次深入内地,包围北京。
③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册封。
(2)对藏族地区: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3)对东北:明朝前期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并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二)清朝时期
1.民族关系
(1)东南:收复经略台湾,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①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②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郑氏后裔战败投降。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2)东北:抗击沙俄的侵略,使两国保持了长期的和平。
①17世纪中叶,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
②康熙前期,清军围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迫使沙俄同意谈判。
③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3)西北:平定叛乱,加强管理。
①1757年,清朝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
②平定天山南路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叛乱,有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③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有利于当地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④1762年,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加强对新疆的管理。
(4)西南: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①册封宗教领袖:清政府以“达赖喇嘛”尊号册封五世达赖。康熙帝以“班禅额尔德尼”尊号赐予五世班禅。
②1727年,设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③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5)其他措施:设立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
2.对外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①概念: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②根本原因:自然经济封闭性决定的
③评价: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但是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从而助长了封建统治者固步自封、盲目自大的心里。
达标检测
1.清代,在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和东北等地,设置特别行政区,采取和内陆不同的行政管理办法。以下制度中,最能体现上述情况的是( )
A.宣政院 B.理藩院 C.土司制度 D.密折奏事制度
2.1007年,宋朝应党项首领李德明的要求与其进行榷场贸易,西夏建立后双方就此还签订了合约。1057年西夏扰边,宋朝警告说:“要以违约则罢和市。”后来因其待宋不恭敬,宋朝停止榷场互市。英宗治平初年,西夏“求复榷场”,宋方不许。后其上章谢罪,宋才恢复榷场。这反映了宋朝( )
A.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软弱性 B.对外贸易政策的灵活多变
C.边境战争促进了边界贸易 D.利用经济手段处理民族关系
3.清朝除中央设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外,民族地区的地方行政管理列表如下。据表可知,清朝
地区 举措
西藏 设驻藏大臣与当地达赖、班禅共管,清廷监督实行“金瓶掣签”
新疆 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原维吾尔族头领伯克可世袭,由清廷委任并为其定品级
蒙古 设盟、旗两级单位,盟长、旗长由蒙古王公担任,清廷任命
云贵 在条件成熟地区取消了土司世袭之制,依汉制设立府、厅、州、县,任命流官管理
A.对蒙古地区管理最为薄弱 B.实行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
C.在云贵全面实现改土归流 D.采取以夷变夏的治国方针
4.在秦朝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作出的贡献中最重要的是
A.开辟了沟通南北经济交流的水陆通道 B.设典客、典属国等管理民族事务
C.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与管理 D.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