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作文教学
观看下面这则短视频,思考:如何将这个短视频写成文字拍摄方案?
一、写作任务阐释
(一)文体解说
视频拍摄脚本是将文字内容转换成视频内容的中间媒介,主要通过切割和细分文字所表达的内容,设计相应的镜头,配置背景音乐音效,把握时长、节奏和风格等,将文字图案化、视频化,为视频拍摄提供明确而有效的方案。视频拍摄脚本是视频拍摄前的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为后续的道具准备、人员调度、镜头运用、场景解说、内容切换、剪辑设计等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二)写作要求
依托文本的视频拍摄脚本,其写作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在脚本创作之前,要认真阅读文本,依据表达的需要对文本进行合理、细致的镜头化切分。切分时要注意文本表达的重点,找准镜头的主次关系,合理分布镜头,必要时可以对同一内容进行多种角度的诠释,或者通过對次要镜头的调度,形成对主要镜头的有力烘托,达到对文字内容的深入阐释,从而突出中心。
1.细读原文,切分镜头,突出中心
对文字内容进行脚本化处理之后,文本的内容会变得更加丰富和形象。此时,我们需要厘清镜头间的衔接关系,编排好镜号,控制好每一个镜头的时长并形成自然的呼应和过渡,让内容的关联更加清晰、紧密,避免因无序切换造成镜头表达的混乱,给观众提供自然流畅的观赏体验。
2.有序设计,把握节奏,衔接自然
在进行视频拍摄脚本创作时,还需要整体把握原文的内容风格,并以此设计脚本中的镜头调度。在创作时,我们需要掌握一些镜头的基本知识和运用技巧,如景别(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拍摄方式(推、移、俯、仰等)等,并以此来设计镜头,为视频成片的风格服务。
3.把握风格,充盈细节,精心设计
(三)示例引路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茹志鹃《百合花》节选
——依据《百合花》选文改编视频拍摄脚本
《百合花》的结尾部分是小说的高潮,年轻羞涩的小战士最终战死沙场,新媳妇强忍巨大的悲痛,将崭新的绣满百合花的被子铺进了棺材。在这一个场景中,作者着重表现了新媳妇爆发又迅速克制的过程,写出了对人与人之间美好情感的赞美;通过结尾“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这样一个特殊的表达,强化了“花”与“脸”的对照,表达了对青年的敬意和对战争的控诉。
在这段拍摄脚本中,作者将情节分成5个镜头,从中景逐渐过渡到近景,并用两个特写镜头着重表现本段文字中的两个重点——新媳妇的眼睛、被子上的花盖上青年的脸。从镜头切分看,前两个镜头为一组,以眼睛为主导,注意通过脸部的特写来烘托情感,处理细腻、动人;后三个镜头为一组,以百合花为重心,抓住花与脸的对照来强化主题,并以慢镜头来进行突出强调,十分有张力;在两组镜头之间,通过泪花和百合花进行衔接,过渡自然。音效方面,始终与画面内容保持一致,达到音图并茂的效果,尤其结尾加入之前两人相处的声音,并以笑声结尾,悲喜在此处重叠,达到了与“花脸相叠”相一致的冲突感。
整段视频脚本立足文本,内容清晰,重点突出,情感动人,为视频的拍摄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二、单元写作任务
(一)任务呈现
这几篇文章,都有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赤壁赋》,分析文中的景与情是怎样完美融合在一起的。如有兴趣,可以选取文中的一个片段,拟写视频拍摄脚本,挑选合适的音乐和场景,制作一个小视频。
(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单元学习任务”一·2)
(二)写作点拨
这个学习任务立足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情景关系,让同学们选择《赤壁赋》中的一个片段,拟写拍摄脚本,以视频语言的形式,表现苏轼在《赤壁赋》中蕴含的感情。我们在对《赤壁赋》的片段进行视频化处理的同时,也是在进一步与文本对话,并深入领会《赤壁赋》的文本内涵。
(三)学生例文
《赤壁赋》泛舟 镜头脚本 场景 镜号 时长 镜头内容描述 景别 拍摄手法 音效(解说) 备注
赤 壁 泛 舟 1 1s 长空明月 远景 特写 平移 悠扬箫声配乐,流水声
2 2s 由夭空明月过渡到水中明月,水波不兴,镜头沿江水推进,江面无垠 远景 推进 特写 镜头推 悠扬箫声配乐,流水声
3 4s 江水稍微变急,明月倒影被流水拉长,出现赤壁,展示赤壁全貌 近景到中景 镜头推进至赤壁出现后上升 悠扬箫声配乐,流水声略强 水略急,不是大浪
4 2s 全貌中,船出现 中景 平移 箫声、水声减弱,人声进入
5 15s 江和船的画面,江水缓缓,船行悠悠,灯影幢幢,江面色调开始变暖,船舱内人影依稀闪现 中景 镜头随船推进,缓缓下降 音乐弱,喝酒声,诵诗声,此起彼伏
6 5s 由舱外月影过渡到天空月影,月亮逐渐朦胧,雾气开始缥缈 近景到远景再到中景 仰拍 继续人声,笑声渐多
7 3s 从雾气中逐渐再显现小船,展示整个赤壁江面的全景,江面月光闪闪,雾气萦绕,小船在雾中漂流 远景 俯拍跟进 箫声逐渐加强,人声逐渐减弱
【点评】
这段视频脚本紧扣文中的景物描写,抓住了景物的特征,通过远景、中景、近景和特写的调度,全方位地展示了赤壁泛舟的场面。开头通过三个镜头,以平推运镜交代江面的辽阔,以上升运镜展示赤壁的高峻,为泛舟做足了环境的铺垫。在举酒诵诗的场面,作者巧妙地通过中景跟进行船的运镜,通过灯影和人影,辅以背景的人声,侧面表现船内的热闹,避免了场面的嘈杂,重点突出又不破坏江面的意境,为羽化登仙的感觉蓄势。紧接着,作者又用仰拍进一步表现江面的景色之美,通过笑声展现酒宴之乐,非常贴合文本的基调。最后,全远景展示,天地一色,烟波浩渺的感觉呼之欲出,同时,作者独具匠心,使作为配乐的箫声加强,也为下一幕做了铺垫。
1.【山东省2024届高三12月联考】校电视台拟拍摄“从文在青岛”纪录片,邀你拟写三个分镜头脚本。(6分)
要求:①为每个分镜头拟写标题。 ②用一句话概括分镜头的内容。
【参考答案】①分镜头一:一个人的阳春烟景。以莺啼花开的五月青岛海边偶然相遇的从容快乐的游人群像来凸显孤单穿行其中的沈从文;
②分镜头二:一个人的无声论辩。以大海、天空镜头的切换及“我”的背影特写来展现沈从文随性而起的心灵思索;
③分镜头三:一个人的天光云影。以不断拉长的海天一色、云影变幻的空镜头象征生命中存在的“偶然”与“情感”等不确定因素。
(每点2分,其他答案只要对应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三、课堂练习
2、【2024届高三第一次学业质量评价(T8联考)】两个文本都提到了“马”对战死或受伤的主人不离不弃的场面,深切动人。 同学们准备要把这一场面拍摄成一个短视频,由你负责拟写视频拍摄脚本,请根据文本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6分)
【文本一】父亲说,辽沈战役打沈阳的时候,国民党的黑飞机飞得像树梢那么高,机枪连串扫射。骑兵目标大,没地方躲,好多战友牺牲了。 战马低头嗅主人身上的血,不离开主人。 他说:“战争啊,比电影看到的残酷。”炮弹爆炸,四处是残破的血肉。 按理说动物应该在炮火中逃散,但是马不离开自己的主人。 我父亲说:“沙日拉是一匹多好的白马!”
【文本二】作家、评论家汪政先生在谈到鲍尔吉·原野的草原儿童文学创作时说,原野的创作是一种富有独特地方感的边地与特色文化的写作,草原的独特生命体验深入到他的精神与骨髓里。 在撤退的过程中,父亲爬山时从马上摔下来,腿摔伤站不起来,“白马围着他打转”;在与土匪的战斗中,巴图、却吉、杜楞扎那、东山四名蒙古族战士牺牲,战斗结束后他们的战马找不到主人,“慌慌张张地在队伍里钻来钻去,见到人就闻腿闻胳膊,鬃毛如乱发撒在脖子上”。人与马之间生死相依。
三、课堂练习
2、【2024届高三第一次学业质量评价(T8联考)】两个文本都提到了“马”对战死或受伤的主人不离不弃的场面,深切动人。 同学们准备要把这一场面拍摄成一个短视频,由你负责拟写视频拍摄脚本,请根据文本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6分)
分镜头脚本(片尾) 时长:20秒 ①音乐特点 悲壮、雄浑、低沉(情感色彩相近即可)(1分)
②远镜头 乌云低沉,战机低飞,硝烟四起(1分)
③特写镜头 战士躺在血泊中,白马在战士身边徘徊(2分)(分别写出人和马的状态)
④视频解说(不超过50字) 人与马在战场上朝夕共处、彼此信任,马已经成为蒙古族草原文化中代表自由、质朴、勇敢、坚毅的精神符号。(2分)(写出人与马的关系1分,写出马的精神内涵 1分,答案合理即可)
四、课后作业
【湖南师大附中2021级高三摸底考】 “光影翰墨”栏目组要围绕此文拍摄一期短视频。经讨论,第一组展现的主题为“遗忘·呼唤·冲突”,第二组展现的主题为“老宅”。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根据主题写出你的短视频拍摄构想。(6分)
第一组:
①遗忘:结合原文“在晋省中部这片宏观上被称为盆地,微观上实为平原的土地上,那些青灰的砖瓦的院落,院落组成的群落,使无数后来者为之慨叹,震惊,驻足,流连。如果没有专门的外力打击或者蓄意的破坏,仅凭自然的流逝,砖瓦以及木器铁器的寿命要远远高于人的寿命,有时即使偏远田地边的一个简易的瓜棚、茅庵也会熬走一个又一个的钢筋铁骨雄心勃勃之人,更遑论这样精雕细琢的寄寓了几代人梦想的建筑群落,它们当然会在主人身后数百年间依然栉风沐雨,安然矗立”,可构想镜头闪回昔日晋商鼎盛时人物在宅院生活的场景,再切换到空宅及老旧物件,体现时间流逝,用今昔对比凸显的院落空寂与晋商逐渐被淡忘的现状。
②呼唤:结合原文“迄今为止,一代晋商,最为人称道的还是他们的诚实守信的品行,那是做人之道也是他们成就事业的根本所在。这样的一种品行,原本发于人心人性”“诚实守信真的是一种理想或者幻想么?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可能确实如此,然而对于这些灰色院落当年的主人们来说,却又并不是,因为那不过是他们最自然的日常行为,就像早晨起来走到院子里,随便咳嗽了一声一样”,可构想背景屏幕以黑白胶卷逐渐展开的方式呈现旧时晋商经营时诚实守信,和气共赢的情景。镜头逐步拉近,最后定格在正拿着相机的作者身上,突显他激情呼唤人们学习晋商诚实守信品格的特写画面。
③冲突:结合原文“在一道距今大约三百多年的高墙下,一个人正在打电话,屋檐上各种兽首与砖雕的花草是否精美,已经不重要了,打电话的人先是疾呼听到一句真话之难,他用了一个比喻:比登天还难。他所说的登天,当然是指一个人靠一己之力徒步攀登,独自出现在天上,与乘坐飞机或其他各种飞行器无关。之后,电话的主要内容便是通话双方互相声讨,都在怒斥对方背信弃义”,可构想取景晋商院落高墙之下,捕捉打电话之人疾呼听到真话之难的语言、神态,借助画外音展现通话双方怒斥对方背信弃义,营造剑拔弩张的冲突氛围。
第二组:
①老宅之韵:结合原文“那些青灰的砖瓦的院落,院落组成的群落,使无数后来者为之慨叹,震惊,驻足,流连”“绣楼紧闭,阶梯蒙尘,即使不蒙尘,即使光可鉴人,下面摩肩接踵,万头攒动,也不再会有当年的小姐沿着楼梯下来了。即使一个木制的算盘,也比它的主人更能活,几代人风声鹤唳,魂飘九霄,但它们依然还保持着当年的模样和姿势,它们倒是不认生,只要是一只手在拨弄它们,推动它们,它们就会动,就会一如既往地呈现出一些数字给你,似乎也不太在意是当年的主人的手还是某个完全陌生的后来者的手”,可构想镜头选取晋宅建筑群落与陈设物件,整体与部分相结合,展现老宅见证时光的文化底蕴与空寂已久的历史沧桑感。
②老宅之行:结合原文“八月骄阳,烈日下一名来自南方的面容与体型均极为富态的男子举起一瓶水咕咚咕咚地一口气喝掉半瓶,之后把水递给他的母亲,母亲咕咚了两口后,又传给她的孙子,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三个人全部咕咚完以后,富态男对母亲提议,去县太爷的卧室里看看。母亲当然没问题,各位股东们的住处都看了,哪能不去县太爷的卧室里看看,千里迢迢地来了,就是为了把该看的都仔细地看一遍,不要漏了任何地方,不要留下任何遗憾。母亲早已健步前趋,排闼直入,母亲像一颗传说中的'避水珠’一样,穿过人流人涌,先行进入里面去了,但是他的小孩却不愿意进去,说里面有霉味”,可构想拍摄现代人在老宅参观的情态,细节展现来自南方的富态男子一家,点面结合,展现人们当下对晋商院落的表面追捧。
③老宅之思:结合原文“在一道距今大约三百多年的高墙下,一个人正在打电话,屋檐上各种兽首与砖雕的花草是否精美,已经不重要了,打电话的人先是疾呼听到一句真话之难,他用了一个比喻:比登天还难。他所说的登天,当然是指一个人靠一己之力徒步攀登,独自出现在天上,与乘坐飞机或其他各种飞行器无关。之后,电话的主要内容便是通话双方互相声讨,都在怒斥对方背信弃义。事情的缠绕之处就在于不仅仅是他在怒斥对方背信弃义,更重要的是对方同样也在怒斥他背信弃义,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了,其中的层次陡然多重多义起来,不再单一畅晓”,可构想录制高墙下打电话之人的冲突,展现古老与现代的交织,表达在晋宅场域下不复晋商品行,引发对现代人诚实守信缺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