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15课 辛亥革命 课件(13张ppt)+教学设计(2015年山东教师全员远程研修历史优秀作业)(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15课 辛亥革命 课件(13张ppt)+教学设计(2015年山东教师全员远程研修历史优秀作业)(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1-06 10:40:13

文档简介

姓名
寇月雷
单位
山东莘县第一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第16课 辛亥革命

一、教材分析
辛亥革命是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略和封 建主义压迫所导致的一次革命能量的大规模释放,是社会矛盾激化、内忧外患加重的必然结果,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顶峰,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巨变。但因 中国资产阶级主观上的不成熟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过于强大)而功败垂成,这是中国特殊国情所决定的。本课主要以辛亥革命的发展历程和 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为中心。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理解革命爆发的背景和发展经过;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辛亥革命的影响及评 价。
二、学生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对辛亥革命的基 本史实有所了解,而高中阶段对历史史实的分析更加的充实,又增加了一些难度,同时又需要提高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尤其是表现在对重大历史史实的评价上。 高中的学习需要学生前后相连,培养学生的历史逻辑能力,这也是学生目前所欠缺的内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或独立或小组合作整理材料、分析材料、归纳材料,并在合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
2、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现实中的问题。
3、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并能大胆讲出自己的感受,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历史、思辨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3.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可以在导入环节中展示武昌起义或者革 命派、袁世凯的复辟帝制片段,把学生带入教学场景中来,使用多媒体教学插入图片。在授课过程中,关于辛亥革命的过程适当减少材料。在对星海革命的评价中必 须增添一些史料和结论性的材料,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还能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辛亥革命的影响。因为是高三,所以练习题适当增加一些高考题,提升学生的思维量 和理解能力。让学生直接感观。教学过程中有练习的部分可以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规范学生的学习过程,强化学生对史料分析的能力, 加深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印象,建立完善的学习资源库。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播放视频,提出问题
看后反思
视频资源
讲授
以问题作为导向,让学生不断思考,推进学习过程
学生根据史料和老师的引导做出思考并回答
图片和史料
训练
展示题目
思考回答
问题展示
探究
展示史料和问题
合作探究
展示学生的探究成果
评价
从两个角度评价辛亥革命
学生试着回答
材料展示
?
?
?
?
?
?
?
?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不简单沿袭教材思路,而通过研究课标、考纲、教材、学生,找准四者的连接点,将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增或减、强化或弱化,通过练习题和课件把有助于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认知的史料(含图片、地图、视频等)纳入教材之中,并运用到教学中来。
????选用情景教学、活动教学、合作探究、讨论谈话等教学方法,目的是改变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中,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课件13张PPT。第
15
课辛亥革命一、背景和条件(一)背景1、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严重2、《辛丑条约》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3、清政府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的改革,
客观上为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队伍壮大革命党起义:黄花岗起义群众斗争:保路运动(有利时机)革命政党的建立:中国同盟会 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革命团体的建立:兴中会等1.思想基础 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2.组织基础3.军事基础(二)条件湖北新军二、过程(一)爆发:1911年武昌起义3、胜利原因:① 四川保路运动提供有利时机
② 文学社和共进会的长期工作
③ 湖北新军的革命首创精神2、结果:武汉三镇光复,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号中华民国,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1、主力: 武昌起义总指挥吴兆麟说:“欲收新军全体来归之效,非借黎元洪资望不可。…….借黎元洪之名以号召天下,一则使各省可表同情,二则使外人不敢轻视。”(二)高潮:中华民国的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1.中华民国的成立概
况时间:
总统:
国旗:
国都:
纪元:1912年1月1日孙中山 南 京中华民国纪年五色旗性质: 资产阶级革命政权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内容:(1)目的:限制袁世凯,维护民主共和政体①规定主权在民、平等自由②确立三权分立政体③实行责任内阁制
(3)性质和意义: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三)失败: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原因(1)外因袁世凯掌握清政府大权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2)内因:立宪派和旧官僚的进攻,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3)根本: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2.过程清帝退位——孙中山辞职——袁世凯就任总统 武昌起义后,江苏巡抚程德全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自任都督,挂起“中华民国军政府江苏都督府”的旗子,并“用竹竿挑去了抚衙大堂屋上的几片檐瓦,以示革命必须破坏”。江苏就这样“和平光复”了。 有人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是一次成功的革命;也有人说,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历史命运,是一次失败的革命。课堂探讨:材料一: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革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的报告
材料二: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草草收场。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三
材料三:“中国处在大规模的工业发展的前夜,商业也将大规模地发展起来,再过五十年我们将有许多上海。”
——孙中山《中国革命的社会意义》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请回答:
以下四则材料分别是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的?
材料四:辛亥革命后,民众都把辫子看成是甘心作清朝奴隶的标志,纷纷自行剪去;当时流行的服饰:中山装、西装、领带、皮鞋、礼 帽……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四
推动风俗文化的近代化
材料四:辛亥革命后,民众都把辫子看成是甘心作清朝奴隶的标志,纷纷自行剪去;当时流行的服饰:中山装、西装、领带、皮鞋、礼 帽……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四
推动风俗文化的近代化(三)局限性
1、被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2、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3、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四)教训1、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
2、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3、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都是革命的凶恶敌人三、评价(一)性质: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二)意义(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