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0张PPT)
第15课
语言构建与运用 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以及语言中透露出的睿智、机敏和诙谐;明确作者表现在文中描写与抒情的关系以及叙述与议论相结合所表现出的哲学思考。
思维发展与提升 品味作品语言,感受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理解地坛和母亲给“我”的生存启迪,领会作者对生命独到深入的思考。
审美鉴赏与创造 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准确理解作者表现在文中的写作意图,并学会感受母爱、理解母爱。
文化传承与理解 理解并体味作者关于生死抉择的思考,对于人的生命及其所受苦难的感悟;深刻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体会作者对于母亲去世之后所感到的痛悔之情,从而激发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意识。
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踌躇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方向。
——史铁生对于自己名字的阐述
作家语录
作家简介
轮椅上的文坛硬汉
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
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10年12月31日因突发脑溢血逝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捐给需要的患者。
作家简介
史铁生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他是一位对生命特别有感悟的作家,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
知青时期的史铁生
人物评价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2002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著,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
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上”残废了双腿,他在一段时间里,精神几乎崩溃。正是在这不寻常的心境中,史铁生来到地坛。残垣断壁所显现出的历史沧桑,让他充分感受到时间的永恒,感受到岁月流逝的无情、宇宙的浩渺和历史的凝重,衬托出个人的微不足道及个人遭际的无常和偶然。它使得一切痛苦都失去了分量,而又从反面让一个不幸的人获得了解脱,得到了灵魂的皈依。
在这里,史铁生参透了生命的真谛,彻悟了人生的意义,完成了一次最艰难的思想飞跃。
背景回眸
从痛苦中挣扎而出的脚步
坛内总面积37.4公顷,呈方形,整个建筑从整体到局部都是遵照中国古代“天圆地方”“天青地黄”“天南地北”“龙凤”“乾坤”等传统和象征传说构思设计的。地坛现存有方泽坛、皇祇室、宰牲亭、斋宫、神库等古建筑。它隐含着象征、对比、透视效果、视错觉、夸大尺度、突出光影等一系列建筑艺术手法,隐含着古代建筑师们的匠心构思。
地坛又称方泽坛,在中国北京安定门外,是明世宗以后明清两代皇帝每年夏至祭祀土地神的地方,也是中国历史上连续祭祀时间最长的一座地坛。地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
背景回眸
坍
圮
焦
灼
荒
芜
剥
蚀
颓
墙
隽
永
捋
着
熨
帖
嘈
杂
宿
命
倔
强
亘
古
读文正音
二者都对作者生活下去起了很大作用,一个让作者感悟生命应该乐观、坚强、豁达,一个用自己的言行让作者感受到爱并鼓起生活的勇气。她们都是作者由自伤走向自强的精神源泉。地坛是史铁生获得生存的地方,也是他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地坛是“我”的地坛,也是“我”和“母亲”的地坛。
整体感知
作者长年累月的呆在地坛里干什么?有结果吗?
考虑他面临的人生的三大问题。
是否该去死?
为什么来这个世上?
怎样活?
作者思考的结果从何处来?
地坛的景物给了他启示
这部分有三处关于地坛的景物描写
我…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荒芜冷落得如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我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
地坛被人遗弃
作者被社会遗弃
同病相怜
残疾了的作者常去地坛,为什么?
第一部分:我与地坛
探究文本
初遇:同病相怜
地坛
我
荒芜冷落 被人遗弃的古园
失魂落魄 被社会遗弃的人
1.作者说“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两句话有什么区别?
双腿瘫痪前,作者的生命按常态进行,自然是以家为中心。
双腿瘫痪使作者的人生道路急转直下,他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困惑,来到地坛,此时,地坛已经成为他精神的家园,灵魂栖息的所在。
表述的变化实质上表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
第一部分:我与地坛
2.第3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经历了四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地坛已褪去了往日的荣耀而变得荒芜冷落,这时“我”也忽地有了残疾,整个人失魂落魄,需要一个精神栖息地,所以作者说“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3.第4段文字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这段文字承上启下,并且设置了悬念:“它的意图”到底是什么?引发读者思考。由下文可知,作者正是在这里面对地坛的沉寂、沧桑和“自在坦荡”,不断地思考着该怎样活的问题,对生死做出了理智的选择,最终走向了成功。
第一部分:我与地坛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探究文本
初遇:说说我与地坛是在怎样的情形下相遇的?
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第一处景物描写
曾经繁华、 富贵
变得破败、荒芜、沧桑,但有生机。
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幽深,实际包含了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感
第一部分:我与地坛
探究文本
初遇: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地坛
剥蚀
坍圮
淡褪
散落
我
感同身受
同病相怜
愈见苍幽的老柏树
茂盛得自在坦荡的野草荒藤
正红的太阳 沉静的光芒
抚慰
希望
第一部分:我与地坛
探究文本
最初几年: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 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宁静,充满活力、生气。
① 写蜂儿,用移就(将用于甲事物的词语临时移来用于乙事物上)修辞手法,“朵”让人既感受到蜂儿停在空中时翅翼振动形成的如雾的形态,又有袖珍的花朵般的美。
② 运用拟人、比喻手法写蚂蚁、瓢虫等小昆虫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着,活动着;以及蝉蜕留在树干上的情态。
③ 写露水,用“轰然”修饰露珠“坠地”,大词小用,是夸张,又是以动衬静。
④ 用“摔开”与“万道金光”搭配,体现夸张突出的灿烂。
特点: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因为其间的动植物展现出蓬勃生机。
4.第5段的景物描写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园子又具有怎样的特点?
第一部分:我与地坛
探究文本
最初几年: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无人看管
沉寂
蜂飞蚁动
瓢虫升空
金蝉脱壳
露珠滚动
草木竞长
荒芜并不衰败
安静,没有嘈杂,没有异样眼光,没有冷嘲热讽的另一个世界,容得下一个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什么都找不到的我。
地坛
地 坛
古老荒芜
并不衰败
“我”
落魄绝望
残 废
发现生命的美丽
虽处逆境不应颓废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托物言志
这句话是史铁生面对自身困境所作的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生以及生命中的遭遇是上天所给的事实,人要直面生命中的不幸和苦难。
死,可以摆脱和弃绝痛苦,但不是心灵的救赎之道,人要遵循自然规律,将“死”的问题搁置,珍视生命,珍视当下,从而树立活下去的信心。
5. “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第一部分:我与地坛
探究文本
最初几年:我对生命的思考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生
死
一个事实:不可辩论
必然降临:不必急于求成
参透
生死
第一部分:我与地坛
探究文本
徜徉十五年:我对生命的思考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
地坛
我
古园的形体被不理解的人肆意雕琢
我的形体被命运肆意雕琢
宁静 生命力未变
对美的渴望未变
第一部分:我与地坛
探究文本
徜徉十五年:我对生命的思考
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
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
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
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
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
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连用六个“譬如”写古园的景物,六个“譬如”构成排比,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的角度,从夕阳的灿烂、雨燕的高歌、孩子的脚印、苍黑的古柏、暴雨中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写到秋风里落叶的味道,博大与纤微,沉静与轻盈,古老与年轻,都显示了生命的激情,处处洋溢着生命的律动。人的生命又何尝不是如此?地坛给了作者一个生命的启示:生命的力量和永恒。
6.文中连用六个“譬如”写古园的景物,有什么作用?
第一部分:我与地坛
探究文本
徜徉十五年:我对生命的思考
落日的灿烂
雨燕的高歌
孩子的脚印
苍黑的古柏
草木和泥土的气味
落叶的味道
生命的种种状态
太阳,雨燕,孩子的脚印,古柏,草木泥土的芬芳,落叶的歌舞与气息让我感到:最博大与最精深,最沉静与最轻盈,最古老与最年轻,都在地坛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身影,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离去与来临;所有这一切都见证了生命本身的律动的真实。即外在的环境是恶劣的,但生命是无法遭到破坏而发生改变的,只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顽强的活着,你就能坦然地体会到人生的味道。
第一部分:我与地坛
探究文本
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地坛给我的生命启示
作者感到了生命的涌动,促使他思考生与死的问题,促使他与命运抗争。
园子虽然荒芜,但是并不衰败;“我”虽然残疾,但是不应该颓废!
地坛重新给予了我富于感性的鲜活的生活触角,让一个精神垂死、万念俱灰的人重新获得了对世界敏感入微的感受。
地坛
不幸生活的避难所
感悟生命意义的重生地
活
第一部分:我与地坛
写法探究
第一,有衬托作者心境的作用;
第二,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
第三,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对“世界”的解读。
景物描写的作用:
* 第一处展现了地坛颓圮冷落之中的苍幽,第二处展现了地坛中小生灵的生机与活力,第三处展现了地坛景物的镇静、坦然。这三处景物描写对于作者获得生命启示,分别有什么作用?
①第一处景物描写:那些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幽深的景物中,充满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荒凉残破的景物描写正与作者落魄的精神状态相吻合,曲折含蓄地反映了作者截瘫后,消极无奈、烦躁不安的心情。
不是并列关系,第一处荒芜中透着生机,第二处卑微之物自在生存,第三处逆境之中与之抗争,所以这三处景物是递进关系。
②第二处景物描写:作者走进地坛,思考人生,他把自己双腿残疾渴望行动自由的愿望寄寓在活动自由的昆虫身上,把对人生的迷惑比况在小昆虫身上,把对前途的迷茫和抗争寄寓到蜂儿那里……昆虫们用自己的方式向作者展示着缤纷的生命世界。这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给了作者深深的启迪:人应该积极乐观地生活,勇敢地面对现实。
③第三处景物描写:六个“譬如”的排比铺陈,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的角度,从夕照的灿烂、雨燕的高歌、孩子的脚印、苍黑的古柏、暴风雨中草木和泥土的气味,到秋风里的落叶的味道,都显示了生命的激情,处处洋溢着生命的律动。作者感悟到:这就是生命不息的永恒,是踏过坎坷走向辉煌的永恒。
拓展补充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如果缺憾和苦难不可避免,一个人该如何面对生活?
拓展补充
张定宇获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渐冻症患者,疫情期间义无反顾、冲锋在前、救死扶伤,为打赢武汉保卫战作出重大贡献。
如果缺憾和苦难不可避免,一个人该如何面对生活?
”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我特别珍惜每一点时间,每一刻,每一会儿。我愿意和大家在一起。我愿意和空气、阳光在一起。”
第一部分:我与地坛
文本小结
汪国真曾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他是从凄凉之中,看到美好,看到人生的丰富。至此,他看透了生死,完成了自己的涅槃,走出人生困境。就像海德格尔说的,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地坛和我融为一体,这个自然中的地坛就是我的精神家园。
第二部分:我与母亲
1、母亲目送我去地坛
作者主要回忆了母亲的几件事情?
探究文本
2、母亲在地坛寻找我
第二部分:我与母亲
母亲的目送
探究文本
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
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
第二部分:我与母亲
母亲的寻找
探究文本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
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
第二部分:我与母亲
母亲的理性而深沉的爱
探究文本
冷静
送
忧
找
回
冷静
理解又担心
第二部分:我与母亲
母亲“苦难与伟大”
探究文本
“ 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因此,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第二部分:我与母亲
母亲“苦难与伟大”,我是从一开始就都知道并理解的吗?
探究文本
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
连用五个“知道”,表现了母亲的善解人意以及对儿子的疼爱、理解、体谅和宽容。
五个“知道”与后面的“只是不知道”形成对比,表现了母亲在痛苦面前的无助和默默支撑的忍耐。
“当年我不曾想过”反衬出 “我”对母亲的深深歉意和对自己行为的痛彻心扉的悔恨,也反衬了母亲的伟大。
7.第二部分第二段,连用五个“知道”来写母亲,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蕴含着作者对母亲的歉疚与忏悔,因为当时作者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来不及为母亲着想,甚至来不及体会母亲的痛苦。
从“我”到“她的儿子”,说明作者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对自己当时的做法进行了否定。
8.“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要加倍的”这句话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从“我”到“她的儿子”,人称上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作者插入“我”与作家朋友的对话,由作家朋友的写作动机引出“我”自己的创作动机。由作家朋友为母亲着想的一番话引出自己的想法,为当时不能为母亲考虑而自责。
10.作者插入“我”与作家朋友的对话,是为了表现什么?
这句话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沉痛悼念。母亲的悲苦太深重了,所以说上天召她回去“也许是对的”,因为这对忍受着巨大苦难的母亲而言是一种解脱,作者也只能以此无奈地安慰自己。
11.品味“上天的考虑,也许是对的”这句话的丰富内涵。
第二部分:我与母亲
母亲的形象
探究文本——形象分析
是一位既疼儿子又理解儿子的母亲
是一位坚忍的母亲
是一位活得最苦的母亲
是一位不幸的母亲
是一位不张扬爱的母亲
*《我与地坛》中第二部分是对母亲的怀念,请概括母亲的形象,并说说作者追思中怀有痛悔的原因。
(1)母亲形象:
① 深明大义的宽容形象。理解儿子的痛苦,自己隐忍,多次劝儿子出去走走,期望其能振作起来。担心儿子。母亲想帮助儿子却不知道怎样帮,只能无言地帮儿子上轮椅,悄悄地注视儿子的背影及焦急地四处寻找儿子。我们看到了一个坚忍伟大,甘愿为儿子默默承担一切的母亲形象。
② 忍受苦痛的坚韧形象。母亲一方面忧心忡忡,另一方面深明大义,她需要反复说服自己才能看着残疾的儿子隐入地坛。她隐藏着内心的苦痛,为儿子不懈地四处奔走,一趟趟地跑劳动局为儿子找工作,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为了儿子不懈努力。而她自己除了忍受内心的苦痛外,还要忍受疾病的折磨。
③ 体贴入微的关怀形象。对儿子细心照料,当儿子发疯似的摔打东西时,母亲并没有嗔怪他、阻止他,只是默默地承受着一切。这位母亲对儿子怀有深深的希望,希望儿子过得快乐,比自己幸福,比自己活得更好,她就心满意足了。
(2)作者痛悔的原因:20 多岁的儿子瘫痪了,母亲活得最苦、最痛。没有谁能替她着想,没有谁能理解她内心的疼痛。而她却要理解苦难,理解儿子。那个时候作者年少不经事,许多事情来不及为母亲着想,而这一不成熟的过往与对母亲感受的忽略就是作者日后一直深深忏悔的症结所在。
最开始,作者是不理解母亲的,当时的他时时刻刻想着的是自己的不幸命运。等他真正读懂母亲,体会到“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时,母亲却永远地离开了他。当作者回顾当时自己的心路历程以及由此而给母亲带来的麻烦、痛苦时,他的内心充满了对母亲的怀念和愧疚之情。
第二部分:我与母亲
后来我为什么深刻地理解了“母亲的苦难与伟大”?
探究文本
(1)地坛治愈了我的精神,让我能够更加平和地面对自己的不幸,并且更加敏锐地感知生活中的有情与美好。
(2)写作上的成就重新建立起了我对生活的信心,也使得我能够从完全自我的状态中走出来,意识到母亲的付出与痛苦,也意识到自己对母亲的深重伤害。
(3)母亲的离世让我意识到了她曾给予我怎样的关怀、理解和力量,而我已经永远失去这样一份无私而伟大的爱。
第二部分:我与母亲
母亲去世之后我又一次“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探究文本
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第二部分:我与母亲
我的顿悟
探究文本
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车辙”是作者在地坛里走过的路,是作者心灵求索的轨迹,“脚印”是母亲伴随、找寻作者走过的路,是关爱理解的体现。
“车辙”和“脚印”的交织,说明作者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亲的陪伴,都有母亲精神的支撑。而且“车辙”和“脚印”的交织还象征着地坛与母亲的重合——地坛不仅是“我”重拾生命信念的地方,更是“我”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
在结构上,这句话与本部分开头相呼应,完成了对母爱的诠释。
12.如何理解“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
作者认识到园中每一处有自己“车辙”的地方都有“母亲的脚印”,也就是处处都有母亲的牵挂与关爱。这样的总结,暗示了“我”的成长时时处处离不开母亲的启发,母亲与地坛已经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也早与“我”融为一体。
我从母亲身上获得了什么人生启示?
面对苦难,以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母爱,为所爱的人承受一切苦难,为所爱的人献出一切爱,坚定地生活下去。也就是说,母亲的“活法”,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母亲对儿子的爱,让作者明白了面对苦难应该怎样活下去。
地坛与母亲——给与我的力量
探究文本
古老苍凉而又生机勃勃,包容丰富而又沉静超然
我的新生的力量不仅是地坛给予的,也是母亲的理解、支持、坚忍、期盼所赋予的。地坛不仅让我感知并理解了生命,也让我感知并理解了母亲的爱。它不仅是我的生命的慰藉所,也是母爱的纪念园,饱含着我对母亲的怀念与愧悔。
地坛
母亲
宽容、厚重、有一股强大的生命力
如何理解“我与地坛”这一题目?
探究文本
1、体现了地坛对我理解生命的苦难和价值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2、母亲的缺席,蕴含着我一开始对母亲的忽视,以及后来对母亲的重新发现这一线索。而此时母亲已经离我而去了,地坛对我的意义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由此也表现了我对母亲的怀念以及难以挽回的愧悔。
地坛
“我”
母亲
“我”
荒芜
理解 希望
残疾自伤
走出阴影
生机
追忆 怀念
感悟 认识
思考
追寻
得到解答
文章结构
我与地坛
我与母亲
史铁生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在地坛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使躁动的心走向宁静;在一次一次地寻求中,终于体悟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自己的车辙与母亲的足迹在这个荒芜而又充满生机的园子中融为一体,成为永恒。
文章总结
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在地坛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使躁动的心走向宁静;在一次一次地寻求中,终于体悟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自己的车辙与母亲的足迹在这个荒芜而又充满生机的园子中融为一体,成为永恒。
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
作者语录
只有人才把怎样活着看得比活着本身更要紧﹐只有人在顽固地追问并要求着生存的意义。
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爱就是不演戏!把你的一切都敞开吧,把你愿意敞开和不愿意敞开的都敞开吧!
大脑做不到心灵所能做到的一切。心灵比大脑广阔得多,深远得多,复杂得多。
《我与地坛》(节选)中多处采用对比手法,有效地传达了作者的种种感悟与思考。如:写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且充满生机,与“我”的残疾自伤对比,“我”从中找到了生存的信心和勇气;“我”不顾母亲的感受常来地坛,与母亲承受痛苦且事事顺着“我”对比;“我”重来地坛想看到母亲的身影而母亲却已不在,与过去母亲常来地坛看“我”而“我”却不理对比,表达了“我”的自责、悔恨和对母亲的怀念。
请你恰当地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表达自己对种花的感悟。
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