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贾学翠
单位
山东省北镇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西学东渐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西学东渐
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专题《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第一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近代中国的进步思想主张,探究进步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与进步思想的评价,体会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变化。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鸦片战争前后到19世纪末思想演变的历程和维新思想对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
难点:康有为维新变法理论的特点
二、学生分析
我们的学生对必修一、二已进行系统的学习,基本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本课所讲的抵抗派、洋务派、早期维新派、维新派等思想家的思想相对系统条理便于掌握,所以讲解时主要采取研究性学习方式,教师主要提出问题,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加以引导。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鸦片战争前后到19世纪末林、魏“师夷长技”、洋务派“中体西用”、康、梁维新变法等思想主张。探讨其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作用,认识到思想解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2、分析”师夷长技”、“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思想的异同,认识到向西方学习是这个时代的主流,思想变革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是一个新旧思想碰撞、融合的过程。
3、通过了解林则徐、魏源、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等先进的中国人为国家独立、富强所进行的艰难探索,感受先进中国人的创新精神,学习爱国的仁人志士为中华的崛起而不懈努力的精神,增强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责任感。
四、教学环境
R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使用的技术:PPT制作技术、视频截取和组合、制作思维导图、录制课前学习微视频等。
2、 如何使用和使用效果:
(1)????? 在导入部分使用视频截取和组合能增强感染力和趣味性。
(2)????? 在第一篇章使用图片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能从图片音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问题。
(3)????? 在第二篇章使用图片集能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对洋务派的举措,能对教材学思之窗进行有效的研究性学习。
(4)????? 在课堂小结部分使用概念图做成简洁的知识列表,有助于学生从宏观上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整体的把握。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宰相刘罗锅》,思考问题:
当时中国人对西方先进科技的态度如何?这体现了当时中国人怎样的观念?
观看视频并思考问题
用PPT切换视频
讲授新课
第一部分:坚船利炮的震撼——林、魏“师夷长技”
利用图片和教材第一目,
1、 设置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 通过问题:在西方坚船利炮的直观刺激下,魏源在《海国图志》里提出了著名的思想,那就是—— “师夷长技以制夷”。引导学生来介绍一下这一思想。
3、 设置问题:林、魏的新思想有何历史意义?让学生认识到林、魏的不盲从,敢于打破旧思想的创新精神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进行情感教育。
1、 阅读教材第一目,结合老师呈现的图片,以三个问题为导向进行自主学习。
2、 介绍自己所理解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内涵。
3、 通过思考“林、魏的新思想有何历史意义”,进行情感熏陶。
利用多媒体出示文字材料增加学生的信息量;利用图片来解说文字不能实现的讲解。
第二部分:再辱后的抉择——洋务派“中体西用”
通过概念教学和学思之窗的探究式教学来组织本部分学习。
1、 提出问题: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部分化出了洋务派,其代表人物有哪些?面对内忧外患,他们选择了怎样的自救道路?导出“中体西用”这个概念。
2、 结合材料想想,在这里“中学”、“西学”的内涵是什么?洋务派为什么把 “中学”作为立国之本?引导学生认识到“中体西用”的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3、 洋务派将“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求强求富运动,历史上称它为什么?用此问题导出洋务运动。
4、 有人说:“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者,又是发展者。”你是怎么认识的?请结合上述图片资料和教材69页学思之窗进行讨论。以此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1、 回顾所学进一步了解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明确他们选择了中体西用这条自救道路。
2、 阅读材料把握中学与西学的内涵,进一步认识到“中体西用”的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3、 明确了洋务派把中体西用付诸实践开展洋务运动。
4、 通过探究式学习认识到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者,又是发展者,同时锻炼了思维。
利用多媒体出示文字材料增加学生的信息量;利用图片来解说文字不能实现的讲解。
第三部分:康、梁维新变法思想(兴民权)
通过阅读材料或者“转换视角,再话思想”的方式来学习维新思想。
1、 介绍早期维新思想的内涵及代表人物。
2、 展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早期维新思想的主张。
3、 对早期维新派进行辩证评价。
4、 通过一张图片《时局图》,引出康梁维新思想提出的背景。
5、 设置问题情境,“转换视角,再话思想”,抛砖引玉,引导学生掌握维新思想家的主张。假如大清帝国举办1898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请你结合教材中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思想主张,任选一位,为他写一份参评材料(请以第三人称,100字以内)。
6、 展示材料,引导学生归纳维新思想的作用。
1、 理解早期维新派的思想内涵,认识其代表人物。
2、 通过阅读材料,归纳早期维新派主张
3、 辩证认识早期维新派的主张。
7、 观看《时局图》,认识到维新思想提出的背景。
8、 “转换视角,再话思想”,通过探究式学习,掌握理解维新思想家的主张。
9、 阅读材料,明确维新思想的作用。
利用多媒体出示文字材料增加学生的信息量;利用图片来解说文字不能实现的讲解。
课堂小结
展示思维导图
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的梳理和回顾
思维导图一目了然。
结束新课
情感升华
出示自创诗歌《近代中国百年沧桑》并配乐《kiss the rain》,进行朗诵。
学生在音乐的烘托下,与老师一起进行诗歌朗诵,达到情感升华的目的。
声音、文字等在PPT中展现出来,信息量大,冲击性强。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依据课标和高二学情,力求做到:
1、宏观上把握着本课内容主题:鸦片战争前后到19世纪末中国人寻求变革、振兴国家的思想历程。
2、围绕着主题整合教材,补充材料,创设情境,设置问题,选择有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发展创新意识,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教学方式。
3、导入创设情境力求体现:剧变前夜中国和西方的走向(农业文明徘徊,工业文明),中国最高决策层愚昧无知,对世界形势变化毫无知觉,仍持“天朝上国”的夷夏观念,与本课内容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感悟到19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末中国人寻求变革、振兴国家的思想历程,是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不断救亡图存的过程,是向西方学习由浅入深的过程,是中国逐渐走向近代化的过程,是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是中西文化不断交汇、碰撞、融合的过程。引导学生养成科学的人文观和开放的世界意识。
课件21张PPT。第20课 西学东渐山东省北镇中学
贾学翠当时中国人对西方先进科技的态度如何?
这体现了当时中国人怎样的观念?一、坚船利炮的震撼——林、魏“师夷长技”1、背景:数千年未有之变局2、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自主学习:
⑴谁在看世界?
⑵怎样看世界?
⑶看到了什么?译馆书籍炮船一、坚船利炮的震撼——林、魏“师夷长技”1、背景:数千年未有之变局2、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3、途径:译馆、译编书籍、仿制船炮4、对西方的认识:史、地、政、军事技术5、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6、意义:思想启迪;创新精神二、再辱后的抉择“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西国富强之术。”
——冯桂芬1、背景:内忧外患——洋务派“中体西用”2、内涵
中学:
西学: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 西方文化,主要是先进的科学技术中学为体: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
西学为用:把西方的科学技术作为国家走向富强的辅助措施二、再辱后的抉择1、背景:内忧外患2、含义:
中学: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
西学:西方文化,主要是先进的科学技术
目的:维护封建专制统治3、实践:洋务运动——洋务派“中体西用” 有人说:“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者,又是发展者。”你是怎么认识的?请结合上述图片资料和教材69页学思之窗进行讨论。继承:都维护清朝统治
都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发展:从思想主张变为实践活动
开启了工业、教育、国防等近代化大门不是继承者:(首要目的不同)
洋务派侧重于对内镇压农民起义
林、魏侧重于对外抵御外国侵略三、甲午前后的突破1、早期维新思想经济: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文化: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政治: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康、梁维新变法思想(兴民权)维新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改良政治。
——郑观应《盛世危言》2、康、梁维新变法思想⑴背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转换视角,再话思想 假如大清帝国举办1898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请你结合教材中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思想主张,任选一位,为他写一份参评材料。 (请用第三人称,100字以内) 梁启超:他是知识分子,又是中国新兴阶级的代言人。在空前的民族危机面前,为了救亡图存,他创办报刊、抨击旧制度、倡导伸民权、设议院、变法改制。他是“仿行制度”的实践者,也是与时俱进的贤人。 康有为:古老的中国沉睡太久,人们在鸦片中看不到黎明。变革求进的呐喊,抨击着顽固势力。从《新学伪经考》到《孔子改制考》,字字都是惊雷,这是万木草堂刮来的“思想的飓风”。 严复:揭露了帝王的本性,明示了王侯将相的地位。译著《天演论》,借用生物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阐明人类社会也存在天演的规律 ,中国若能顺应天演的规律,实行变法维新,就会由弱变强。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燃烧着许多人的心和血,让儒雅的知识分子冲破传统思想的藩篱,寻求思想的解放和国家的进步。2、康、梁维新变法思想⑴背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⑵思想主张: 主张变法革新; 抨击君主专制,提倡君主立宪制; 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⑶实践:戊戌变法康、梁维新思想产生的社会影响材料一:我读民国那些大师们的传记的时候,发现几乎所有人在年轻的时候,都受到过梁启超他们深深的影响。……除了知识分子之外,还有一般民众。只要是粗通文墨的人,在那个时代,很少有人没有受到过他们思想的影响。所以中国尽管没有出现像法国那样的启蒙运动,但是已经有了启蒙宣传家,那就是梁启超他们。
——余秋雨
材料二:严复先生《天演论》,当时犹如惊蛰之春雷响彻神州大地,多少人读之有如醍醐灌顶之感。吴玉章、胡适、鲁迅、陈独秀、李大钊、郭沫若、毛泽东等人都深受影响。
——陈文振《追思严复先生》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形成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 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形成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 2、康、梁维新变法思想⑴背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⑵思想主张: 主张变法革新; 抨击君主专制;提倡君主立宪制 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⑶实践:戊戌变法⑷影响:思想启蒙;思想解放潮流;
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偏见”“认同”“商战”“兵战”“旧学”“西学”“新学”“制度”“器物”学习西方由浅入深思想解放救亡图存近代化寻求变革、振兴国家的思想历程 (19世纪40年代——19世纪末)中西文化交汇碰撞融合百年沧桑,百年沉沦,
古老的东方在文明的碰撞中激荡!
近代的中国在思想的汇合中弃扬。
师夷长技的呼唤,
启迪着苦难的中华民族;
中体西用的实践,
开启了近代中国的艰难进程;
变革求进的呐喊,
推动着社会前进的步伐,激励着我们上下求索的信念;
虽然,
那门是窄的,那路是长的……学以致用 请结合本课内容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谈谈解放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请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不少于500字)资料卡片《新学伪经考》
1891年刊行。在书中,康有为怀着对“祖宗之法,莫感言变”的强烈不满,详细论证了东汉以来为历代统治者奉为神圣的古文经书都是“伪经”,多出自刘歆伪造,是新莽一朝之学,所以又叫做“新学”。他指斥古文经学不是孔子的真传,完全湮灭了孔子的“微言大义”,西汉以前的今文经才是孔子的真传所在。尽管康有为的这种论断并不完全符合历史实际,但这部书却引导人们去怀疑传统的经典,既然历代统治着尊奉的经典都是假的,那么从这些假的经典中引申出的信条也就不足为信了。资料卡片《孔子改制考》
1898年正式刊行。在书中,康有为把孔子尊为“托古改制”的教主,把“六经”说成是孔子托古改制的范本。孔子以前的历史,是孔子为“救世改制”的目的而假托的宣传作品。康有为把孔子装扮成“托古改制”者,力图证明自己的变法主张是孔子改革思想的真正继承者。康有为把资产阶级需要的东西挂上孔圣人的招牌,以此来抵制封建顽固派对变法维新的阻挠和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