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2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教案
情景导入: 中国现代交通成就
1、目标导航:
(1)课程标准:
了解20世纪以来中外交通运输的新变化;认识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对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的意义。
(2)考情分析:
考查重点:陆海交通的发展成就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中国陆路交通的发展的原因。
命题趋势:以主观题为主,纵向贯通考查交通运输发展的变化,横向关联考查中外交通运输发展的异同,更多的是根据材料考查某一阶段交通发展的时代特征。
备考建议:理解现代交通运输发展演变的相关史实与影响,认识现代交通运输发展演变过程中的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和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吸取其经验教训。
2、教学分析:
本课重点:陆海交通的发展、航空的发展,主要是20世纪水陆空交通的发展变化。
本课难点: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突出交通对人们日常生活和城市交通的影响。
3、教学过程:
一、陆海交通的发展
(一)汽车的发展
(1)时间:1908年
(2)地位:这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量产车,它的生产是当时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与管理的典范。
(3)影响:汽车的设计越来越科学化、人性化和精细化。汽车逐步成为现代社会广泛使用的重要交通工具。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汽车工业发展起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2)到2018年底,中国汽车年产量达到2781.9万辆,汽车保有量超过2.4亿辆。
知识拓展:
中国现代汽车工业的发展三个阶段
(1)初创阶段:中国汽车工业的起步是通过国家集中投资和全方位技术引进的方式实现的,其标志是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建设和投产。1953年,第一汽车制造厂(长春)破土动工。经过短短的三年时间,便建成投产,成为中国第一个汽车生产基地。
(2)摸索成长阶段:该阶段从1960年到1980年,跨越了四个“五年”计划,以第二汽车制造厂、四川汽车制造厂和陕西汽车制造厂的建设为主线。
(3)快速全面发展阶段:进入80年代以后,中国汽车工业进入调整、提高和快速发展阶段,进行了公私合营的阶段,到现在改革开放40年,汽车逐渐成为民众出行必备的交通工具之一。
(二)高速公路的发展
1.原因:汽车工业的发展带动道路建设,高速公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出现了。
2.含义:高速公路是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高速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四车道以上的公路。
3.概况:
(1)世界:1929—1932年,德国修建了科隆至波恩间专供机动车行驶的新型公路。这是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高速公路在各国广泛发展。
(2)中国:1988年,中国建成的上海沪嘉高速,是中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到2020年底,中国高速公路里程已超过15.5万千米,位居世界第一。
合作探究1:
材料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公路建设的投资主体由过去单一的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转变为中央和地方政府交通主管部门、银行等金融机构、中外各类经济实体等。投资方式由过去单一的地方政府公共投资转变为中央地方联合投资、中外合资合作,以及外商独资等多种形式。公路建设投资规模不断扩大,1984年公路建设投资仅22.8亿元,截至2017年底,公路建设投资完成21 253亿元,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477.4万千米。高速公路遍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形成全国高速公路网。世界银行对此做出评价:在构建现代化高标准的国家公路网、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和促进社会团结方面,中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摘编自徐丽、贺菲菲等《缓解制约 支撑发展——收费公路的前世今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高速公路建设的特点,分析其意义。
(1)特点:
①起步晚;
②发展快,成就巨大;
③投资主体多元;
④投资形式多样。
(2)意义:
①提高了公路通行能力和运输效率,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②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③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
④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发展;
⑤推动了改革开放进程;
⑥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高速铁路的发展
概念阐释:
高速铁路,简称高铁,是指设计标准等级高、可供列车安全高速行驶的铁路系统。其概念并不局限于轨道,更不是指列车。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填写下表:
地区 发展
世界 1964年连接日本东京和新大阪的“东海道新干线”通车运营,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运营高铁。
中国 ①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中国进入高铁时代。 ②到2020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稳居世界第一。中国高铁在核心技术上实现自主创新,整体技术领先世界。 ③中国高铁积极“走出去”,在众多国家开展高铁项目。中国在海外承建的第一条高铁——土耳其的伊安高铁二期建成通车。中国高铁被外国人评为“新四大发明”之一。
问题探究2:20世纪陆上交通的新特点。
1.汽车工业发展推动道路建设。
2.速度不断提高。
3.科学化、先进化、精细化、人性化
4.由一国发明到各国迅速普及。
5.中国起步晚,发展快,现已居于世界前列。
航运业的发展
1.世界:
(1)原因:20世纪,航海雷达使用和海事卫星通信系统发展;
(2)趋势:呈现出大型化、专业化、高速化、自动化等多种趋势。
(3)海底隧道:1994年开通的英法海底隧道,水下长度达36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和第二长的铁路隧道。它将英国和欧洲大陆更紧密地连接起来。
2.中国:
①1978年前,中国造船业主要是为国防建设服务,此后逐渐服务于市场。
②1982年,中国首次按国际标准建设并交付了出口船舶,中国造船企业正式进入世界造船市场。
③2020年,中国造船完工量为3853万载重吨,其中绝大部分用于出口,以载重吨计,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国际市场份额均超过40%。
真题训练:
1、(2020·新课标Ⅱ)1894-1914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有所增加,各行业所占比例如图所示。可知,当时
A. 运输业成为列强扩大权益的重要途径
B. 中国的对外贸易已由逆差转向了顺差
C. 国际资本垄断日益趋于和缓
D. 民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
解析:正确选A。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在华投资多偏向运输业,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随着各主要列强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过渡,它们都加紧了殖民地的争夺,通过投资运输业能够有效的扩大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攫取更多的侵略权益,因此运输业成为列强扩大权益的重要途径,A项正确;外国在华投资和所占比例情况不能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对外贸易从逆差转向“顺差”,B项错误;一战前,国际资本竞争激烈,并非趋于“和缓”,C项错误;仅从“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增加”及其在各行业中所占比例变化,不能得出“中国民族资本的市场竞争能力有所提高”的结论,D项错误。
2、(2018.11·浙江高考)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的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下图所示属于中国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的有( )
A.③ B.①② C.①③ D.①②③
解析:正确选D。
根据材料可知,①②③分别为自行车、黄包车、汽车。这些都是中国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的内容,故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
航空的发展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
世界 飞机时代 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设计的“飞行者I号”成功升空,飞机时代开始。
空中航线 ①1914年,美国开通从旧金山到洛杉矶的航线; ②1919年,定期的国际航班在欧洲开通。
飞机技术 ①材质:20世纪上半期,飞机的材质由布质和木质转变为金属。
②动力:活塞式螺旋桨飞机为喷气式飞机所代替,技术进步让飞机提升了速度、载量和航距。
③体积:20世纪70年代开始,宽体客机成为空中运输的主流。
中国 第一家航空公司 1950年,中国成立第一家航空公司——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
民用航空成就 ①1950年开通中苏国际航线3条、国内航线2条。②2019年,中国民用航空共有机场238个,飞机3818架,定期航线5521条,其中,国际航线953条,定期航班国际通航65个国家167个城市。
合作探究3:
材料 中国民航自成立以来,领导体制经过六次变动:一九四九年民航局成立时,建制属中央军委,行动上由空军司令部指挥,业务上归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领导;一九五二年四月,建制改属空军,各项工作均由空军领导;一九五四年十一月,改为国务院直属局,由空军和国务院第六办公室分工领导;一九五八年二月,改为交通部部属局,由空军和交通部分分工领导一九六二年四月,又改为国务院直属局,由空军和国务院有关部委分工领导;一九六九年十一月,划归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制,成为空军的组成部分,各项制度按军队的执行;一九八〇年三月,再次改为国务院直属局,由国务院直接领导。
——王乃天主编《当代中国的民航事业》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的民航领导体制在1980年前有何特点?为什么?
特点:
1.体制变动频繁;
2.军队领导为主,政企合一,半军事化行业;
3.军事供给
原因:
1.适应战争和国际形势的需要;
2.结合中国国情;
3.技术水平的要求;
4.改革开放新形式。
三、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
1、交通的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最大便利是人流和物流时间的缩短。
(1)整合了交通、仓储、通信、包装等行业的物流业,更快捷和精准地输送物资。
(2)各种交通网络把整个世界联系成为息息相关的整体,世界成为了“地球村”。
2、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使城市居民的工作与生活更为便捷。
(1)公共交通:城市公共交通始于19世纪,交通工具起初为公共马车,后发展为有轨电车、地铁和公共汽车等;公共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人口的增长以及市区面积的扩大;
(2)人口资源:城市区的人口与资源,沿着交通路线的轴线向四周辐射扩展,从而形成了分工明显的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教育区和休闲区等,使城市居民的工作和生活更为便捷。
交通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1)时间观念:
严格按照时、分、秒进行细分的交通工具时刻表,让工业革命后建立起来的现代时间观念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2)问题:
工作时间制度的确立以及住宅区与工作区的分离,促使人们在每天近似时段集中乘坐公共交通,导致早晚上下班时间出现成群出行、交通拥堵等现象。
4、交通的进步推动了旅游事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
随着交通成本的降低和收入的增加,大众旅游的潮流出现。人们在放松心情的同时,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
合作探究4: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明确提出首先要创造一些基本条件恢复交通运输。经过3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期,修复了被破坏的交通运输设施设备,恢复了水陆空运输……
1978年,改革开放揭开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交通运输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中国政府把交通运输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放开交通运输市场、建立社会化融资机制方面进行开创性探索,积极扭转交通运输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被动局面……
1992年,中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交通运输不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白皮书
结合材料和所学思考,现代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的特点和原因。
特点:
①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交通运输建设;
②形式多样,发展迅速,形成布局合理的综合运输网;
③交通运输业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推动;
④科技创新成果突出;
⑤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原因:
1、国家、民族的独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保障)
2、党和政府的重视,政策鼓励;
3、经济实力的增强,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
4、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5、科学家和广大科技者们的努力与奉献。
能力提升:
通过交通,能够有效地跨地区调度经济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效益……能够极大地丰富各地群众的物质生活,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同时,交通产业自身也创造国民收入,并直接带动旅游无烟产业的发展。 ——《交通的内涵和社会意义》
从文明演进的脉络看,交通运输发展是人类追求交流联通的自由意志挑战时空阻隔的过程及结果,成为技术、经济、社会和文明进阶的重要标志。
——《交通运输发展的中国道路》
交通拥堵、航班延误、各类突发交通事故等造成的经济财产损失、时间浪费、人员伤亡,不仅损坏自然生态系统,而且对人文环境造成混乱和伤害。
——《交通运输发展与环境保护探析》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现代交通的发展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利弊和认识
利与弊:
积极:
(1)推动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
(2)加快社会生活节奏,提高民众生活质量;
(3)加快了社会的信息传递和运转效率;
(4)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
消极:
(1)城市交通拥挤,交通事故频发
(2)环境污染、噪声污染加重
(3)进一步引发能源危机
认识:
(1)现代交通的发展是人类文明中迈出的重要一步,是拉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2)但其可持续发展必须兼顾环境的保护。
归纳综合:
中国交通工具发展变化的特征
1.动力:
由人力、自然力向机械力发展。
2.技术:
由从西方引进到中国自制自研。
3.地区发展差别:
城市近代化进程显著,乡村缓慢。
4.对象:
由权贵富绅向平民化、普及化发展。
5.进程:
初期由于受到各种势力的阻挠,发展缓慢,后来进程日益加快。
6.种类:
铁路、公路得到发展,海上和内河航运发展较快,航空事业有所进步。
真题训练:
1、(2019.4·浙江高考)科学技术是推动时代进步的重要力量。从“马拉火车”的天下奇观到磁悬浮列车的运行,“行行复行行”的历史面貌下,其所反映的是( )
①交通事业近代化的开始
②新式交通工具改变民众生活
③交通工具左右地区经济发展
④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正确选D。
从“马拉火车”到“行行复行行”,反映的是近现代交通的发展,故①错误;根据材料“马拉火车”、“磁悬浮列车”、“行行复行行”,交通的变化,折射的是民众出行的便捷,故②正确;交通不是地区经济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故③错误;交通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方面,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2、(2012·海南高考·21)随着城市化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美国洛杉矶市中心的居民向郊区搬迁的现象剧增。促成这一变化的因素有( )
A.新式交通工具得到广泛使用
B.联邦政府在郊区兴建大批住宅
C.普通劳动者的基本收入得到法律保障
D.大型国有企业多位于郊区
解析:正确选A。
第二次工业革命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出现了汽车等新型的交通工具,新式交通工具的广泛使用,相对缩短了各地之间的距离,使得在效区居住也不会对工作带来不便,A项正确;BCD项与题干现象无关。
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