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古典
◎必修上册
【学习目标】
1.理解词作大意。
2.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3.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古典
你眼前划过的是辛弃疾的一生
时 间 宋朝大事记 辛弃疾大事记
1127年 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1141年 绍兴和议,纳贡称臣 生于金国,长于济南。(1岁)
1161年 金主南侵,生灵涂炭 起义反金,为掌书记。(22岁)
1164年 北伐失利,隆兴和议 江阴签判,任满去职。(25岁)
1195— 1202年 宰相专权,庆元党禁 瓢泉退隐(56—63岁)
1206年 军事冒进,开禧北伐 浙东安抚使,力辞召命。(67岁)
1208年 嘉定和议,侄伯关系
英雄暮年六十六岁壮心不已,
掌权宰相草率北伐为己私利,
四十三年耻辱依然清晰记忆。
高唱收复失地豪迈悲壮歌曲。
写作背景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后来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tuō胄zhòu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一面派遣人到金国侦察形势虚实,一面准备招募沿边士兵训练。这时离他渡江南归已四十三年了,当他北望扬州,想起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想起自己青年时期的战斗生活时,写下了《永遇乐》。
播放视频
活动一:诵读感知
上阕译文: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
活动二:疏通诗意。
下阕译文: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中原仍然记得扬州路上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祗来供奉,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古典
品味典故:
1.明典故——了解来源。
2.找典故——抓住人事。
3.品典故——分析作用。
这里我们说的典故,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
典故的来源大致有三个。第一,来源于民间故事、传说、民间习俗、神话、历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个地名等。第二,来源于一些历史书上或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第三,来源于佛经、圣经等宗教书上的故事、人物、礼仪等,如“替罪羊”这个典故来源于圣经,喻指为代替别人承担过错的人。
明典故——了解来源。
用典故多的尤以李商隐、苏东坡为甚。有人说李商隐“好积故实”,如《喜雪诗》,一篇中用了18个典故。事实上,似乎用典就是相伴诗而来的,诗与典故是密不可分的。外国也不例外,就是反对用典的人,其诗作中也往往自觉不自觉用起典故来。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典故的凝缩委婉和诗歌的简练生动有关。
明典故——了解来源。
孙仲谋
刘 裕
舞榭歌台 风流业绩
元嘉草草 仓皇北顾
刘义隆
拓跋焘
金戈铁马 万里如虎
佛狸祠下 神鸦社鼓
廉 颇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找典故——抓住人事。
在京口北固亭,词人都想到了些什么?
默读诗词,结合课后注释,看作者都怀想了哪些典故?在文中分别是哪一句话?它们分别与谁有关?
1.抓住关键词句,分析五个典故的作用。
品典故——分析作用。
(1)孙权
抓称呼——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称人称字,以示尊敬。
抓称呼——千古英雄,以“英雄”称之,赞颂孙权,表达对他的敬仰。
抓关键词——千古江山
品典故——分析作用。
(2)刘裕
抓称呼——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小名,一般用于家庭成员和较亲密的人中之间的称呼。直接称呼刘裕小名,可见京口百姓对刘裕的亲切、自豪之感。
抓关键词——金戈铁马。这里指代精锐的部队。气吞万里如虎: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品典故——分析作用。
(3)刘义隆
抓称呼——“元嘉”,南朝宋文帝年号。刘义隆虽为刘裕之子,却无乃父雄风,他主政期间曾三次北伐,而无一成功。尤其是元嘉二十七(450年)的最后一次北伐,刚愎自用的他轻信王玄谟之策,草率出师,结果以惨败告终。其实,当时南北军事实力的对比,北方并不占明显优势。倘能精心策划,谨慎用兵,虽未必能实现统一大业,然而收复部分失地,是极有可能的。然而,宋文帝急于事功而轻启兵端,结果却是各路大军悉数溃退,不仅没有取得预期胜利,反而招致拓跋焘的大举南侵,最终使得两淮惨败,胡马饮江,国事从此一蹶不振。《资治通鉴》里记述元嘉北伐惨败后,评价说:“自是邑里萧条,元嘉之政衰矣。” 典中典:封狼居胥,汉朝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而还。
品典故——分析作用。
抓关键词——草草: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为草率马虎。 赢得:落得,剩得。仓皇:惊慌失色,狼狈不堪。北顾:宋文帝在元嘉八年兵败时赋诗云:“北顾涕交流。”用古事影射现实,借古讽今,借此事咏叹当时南宋近事,即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张浚北伐,在符离兵败事。以古鉴今,用刘义隆草草北伐终于惨败的历史事实,作为对当时伐金须做好充分准备、不能草率出兵的深切借鉴。他提出了“金国必乱必亡”,“更须二十年”这一积极又慎重的北伐方略,辛弃疾在语重心长地告诫朝廷当权者:北伐一定要慎重啊!你看元嘉年
品典故——分析作用。
间几次北伐,由于“草草”从事,意欲“封狼居胥”的壮举,却只落得“仓皇北顾”的惨淡。而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词人的担心三年后就得到了验证:韩侂胄在匆忙之中草草北伐,结果一败涂地。用元嘉正式年号,具有反讽意味,曲折隐晦地表达了他对刘义隆草率出兵的极度不屑和讽刺,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以及对当时国事的深深忧虑。
品典故——分析作用。
(4)拓跋焘
抓称呼——佛狸,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音译,这是蔑称或仇称。当时流传有“虏马饮江水,佛狸明年死”的童谣。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于宋元嘉二十七年击败王玄谟的军队以后,在瓜步山上建立行宫,后改为祠庙,称佛狸祠。有庙宇的地方,就会有“神鸦社鼓”的祭祀活动。至于这一座庙宇供奉的是什么神,对普通百姓来说,是无关宏旨的。当地的百姓已把佛狸当作一位神祗来奉祀,而不会审查神的来历,更不会把一千多年前的北魏入侵者和当前的金人入侵联系起来。
品典故——分析作用。
抓特写镜头——忆:四十三年前,烽火扬州路。痛:君主不思收复故土,告诫南宋早日收复故土。望:四十三年后,一片神鸦社鼓。悲:百姓斗志松懈,担忧百姓安于异族统治,民族意识模糊。
品典故——分析作用。
抓关键词——望中犹记,不禁回忆,却忍不住回望。可堪回首,不堪回首,却忍不住回首。四十三年前,金主完颜亮发动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严督金兵抢渡长江。以古喻今,佛狸还有金主完颜亮的身影。佛狸祠是两朝外族南侵者留下的足迹象征,也是汉人耻辱之象征。历代文人咏“佛狸”带有深深的敌意,尤其是南宋一代。辛弃疾更是对“佛狸”所代表的异族侵略者深恶痛绝,他写道:“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 血污,风雨佛狸愁”。在佛狸这个称呼里,对敌寇的刻骨仇恨、对时事的深沉悲哀以及对百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失望交织。
品典故——分析作用。
(5)廉颇
借古人为自己写照,形象饱满、鲜明,比拟贴切、逼真。
首先,廉颇在赵国,不仅是一位“以勇气闻于诸侯”的猛将,而且在秦赵长期相持的斗争中,他是一位能攻能守,勇猛持重的老臣宿将。赵王之所以“思复得廉颇”,也是因为“数困于秦兵”,谋求抗击强秦的情况下,才这样做。因而廉颇的用舍行藏,关系到赵秦抗争的局势、赵国国运的兴衰,而不仅仅是廉颇个人的升沉得失问题。
品典故——分析作用。
其次,廉颇此次之所以终于没有被赵王起用,则是由于他的仇人郭开搞阴谋诡计,蒙蔽了赵王。廉颇个人的遭遇,正反映了当时赵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从这一故事所揭示的历史意义,结合稼轩四十三年来的身世遭遇,特别是从不久后他又被韩侂胄一脚踢开,落职南归时所发出的“郑贾正应求死鼠,叶公岂是好真龙”的慨叹,再回过头来体会作此词的处境和心情,就会更深刻地理解他的忧愤之深广,也会惊叹于他用典的出神入化了。
人物 典故(简要概括) 关键词句 典故的作用(情感+用意)
人物 典故(简要概括) 关键词句 典故的作用(情感+用意)
孙权 置镇京口 雄踞一方 英雄、风流 敬仰、惋惜
叹英雄后继无人
刘裕 起兵北伐 建立政权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仰慕、向往
表建功立业雄心
刘义隆 草率出师 仓皇而逃 草草、赢得仓皇北顾 不屑讽刺
劝为政者勿草率
拓跋焘 率兵追击 建立行宫 可堪 耻辱、悲哀
谏为国者勿忘耻
廉颇 一饭斗米 以示勇武 凭谁问 同情、悲叹
望为政者用人才
品典故——分析作用。
2.上片写了孙权和刘裕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共同点--—他们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品典故——分析作用。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
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品典故——分析作用。
4.两位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怎么样呢?请同学们想想用这二个人的典故,还蕴含了什么意思?
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置千百万中原百姓“遗民泪落胡尘里,遥望南师又一年”的痛苦现实于不顾,依旧饮酒作乐,天天歌舞,夜夜笙歌:当时一个叫林升的诗人写了一首《题临安邸》讽刺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已经国破家亡了,他们竟不思复国还乡,仍沉迷于声色犬马,醉心于灯红酒绿,早已忘记了国恨家仇,哪里能与建功立业的孙权、刘裕相比!——讽刺宋室昏聩无能。
品典故——分析作用。
5.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
词人以廉颇自比,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他是一位爱国者,但是,报国无门;他是一位大英雄,但是,英雄却无用武之地!何等悲愤!
本词除了用典外还突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对比)
古典
比较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两首词都采用了“地点+怀古”的结构,表现出雄浑壮阔的意境,主旨也都是通过借古喻今来浇灌内心的块垒。
不过,苏词中的抒情更加直抒胸臆,如“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风格明朗开阔、旷达乐观;而辛词则更多地与典故结合,风格显得含蓄、蕴藉、激愤、沉郁。
古典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_”,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_”。
2.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起笔便抒发江山依旧、英雄不再、后继无人的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登临京口北固亭,想起英雄人物刘寄奴,发出对他北伐赫赫战功赞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词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廉颇自比,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3.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4.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辛弃疾借助于这首《京口北固亭怀古》,一吐胸中块垒,以其豪放的词风,抒写了他的爱国情怀,可谓“句句有金石之声",沉郁顿挫,忧思悲壮!这首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是南宋这一时代的最强音,它令我们自然地想起同时代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晚年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让学生背诵这两首诗),这种思想感情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之一。用典是辛词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这也表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修养。
让我们一起背诵全文,把我们的爱国热情熔铸到词的背诵中,放开胸襟,读出豪放之气,读出爱国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