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5张PPT)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学习目标
1.了解《论语》的相关常识,了解孔子的思想内涵。
2.识记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借助工具书,准确翻译课文句子。
3.通过分角色朗读和情景演绎,能概括出四位弟子的性格特征以及为政理念。
4.理解孔子为何“哂”由而“与”点,深度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主张。
壹·知人论世
作者介绍
孔子,名 ,字 , 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 ,政治上主张 ,鼓励人们 ,即“出来做事”。他在鲁国做过官,又曾游说四方,一生的主要活动是聚众讲学,由此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私家学派——儒家。
《论语》是 体散文,是 记录的 的言行。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丘
仲尼
儒
“仁”
礼治
入世
语录
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
孔子及其弟子
走近孔子
孔子
时代/生年 春秋时期/公元前551年
姓名字 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
籍贯 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
文化熏染 鲁文化:崇伦理,尊传统,古朴、持重、醇厚
志向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恢复社会秩序
寄托 寄托于提高人的素质修养即“仁”
“礼”的内涵 供奉祖先的物品→人际往来的物品→抽象的意识
对礼的发展 由“礼不下庶人”到“齐之以礼”
思想核心 “仁”“礼”,“仁”是“礼”的核心,“仁”的本意是“修身”,即反省自己。
(克己复礼为仁)
走近孔子
孔子
重要 生平 经历 出身 没落贵族
3岁 丧父
前504年 任鲁国小司空
前500年 任鲁国大司寇
前496年 周游列国十四年
困厄陈蔡:孔子与弟子在陈国、蔡国之间被困绝粮,许多弟子因困饿而病,如丧家之犬。
前483年 返鲁从教,整理文献
晚年之殇 前483年,孔鲤逝世。
前482年,颜回逝世。
前480年,子路死于卫国内战。
前479年 病逝,葬于泗水。
重要成就 创办儒家学派,开创私学之风,修订“六经”
教育观点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祭孔大典 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
孔子思想
①仁治
“仁治”是孔子“四治”思想的核心。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意思是说所谓仁,就是人,亲爱亲人是最大的仁。
②德治
就是主张用“德治爱民”的思想治理国家。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意思是奉行德政者,人民就像群星环绕北极星那样,心悦诚服的接受统治。
孔子的“德治”思想:一是要求统治者必须减轻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削减苛捐杂税,使人民得到宽和惠。二是注重犯罪的经济原因,认为盗窃的发生在于统治者的贪得无厌,百姓得不到好处而为,主张富民、裕民,先富后教,反对“不教而杀”。
孔子思想
③礼治
就是主张用“礼”的方式治理国家。孔子认为立身治国非有礼不可,孔子说“为国以礼,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意思是礼是治理国家的法则,就像秤、绳墨、规矩一样的重要;不以“礼”治国就如没有耜(古代的农具,用于锄地)而要耕地一样。
④人治
在治国的问题上,孔子很重视统治者个人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提出为政在人。孔子认为,在“礼治”下,各级贵族都有相对独立的统治权,个人的作用比较突出;而要实行“德治”,又必须以有德者能居高位为前提,否则便不能发挥道德感化的效果。因此,孔子特别强调统治者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了解《论语》
《论语》
取材 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内容 涵盖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特点 辞约义富、浅近易懂
编纂体式 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
篇幅 全书共20篇492章,共11705字。
评价 中国第一书、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君子 对贵族男子和统治者的通称→理想的人格目标
四书
《论语》《孟子》
《大学》《中庸》
五经
《诗》《书》《礼》
《易》《春秋》
(六经)六艺
《诗》《书》《礼》
《易》《乐》《春秋》
(技艺)六艺
礼 乐 射 御 书 数
文学常识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说》
“通五经,贯六艺”
——《张衡传》
孔子在治国的方略上主张“为政以德”,即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他有自己的设想:“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孔子还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周游列国,到处宣传自己的治国主张,却四处碰壁,无人欣赏。
51岁时,他当上鲁国的中都宰,52岁升任大司寇,56时,又由大司寇行摄相事,然而鲁定公受人离间,很快就疏远了孔子,于是,他再次率领弟子辞职出走。
据考证,本文所记内容,大约是孔子60岁时的事情。
文章背景
陪长者闲坐
朱熹:四子侍坐,以齿为序,则点当次对。以方鼓瑟,故孔子先问求、赤而后及点也。
解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仲由
51
曾点
39
冉求
31
公西赤
18
字
名
古人有姓、名、字。
孔子称呼他的四位弟子为 ,即直呼其名,而本文的笔者在写作时却称其为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即称其字。这是一种文化自觉行为。
长对少,上对下的称呼 晚辈自称、谦称
少对长,下对上、平辈
称名
称字
文化常识
姓 家族或部落的标志符号,区别婚姻,避免同姓通婚。
氏 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后来二者合一。
名 个人在社会上所使用的符号。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
①供长辈呼唤或自称②用于厌恶的人③用于给人作传记
字 名的解释和补充。“男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由来宾中的尊长代取,只限于有身份的人。
供平辈或晚辈称呼,以示礼貌和尊敬。
号 固定的别名,又叫别号。有自取,也有别人所送,还有以官职、籍贯、谥号等被后人当作称号。
①自称,多为诗文书画的落款 ②对人称号,以示尊敬。
仲由,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当时约51岁。生性至孝,家境贫寒,常以野菜为食。仲由为孝敬父母,常从百里之外背米回来供养父母。仲由父母去世后,他随孔子周游列国时,在楚国面对美味佳肴,回忆起昔日生活之苦,思念其父母。
百里负米
子路很勇敢。63岁时是卫国大夫孔悝(kui)的家臣。鲁哀公十五年,卫国发生内乱,孔悝被劫持,子路知道消息,马上赶往京城救难。到了城外,遇到卫国大夫高柴由城内逃出,高柴劝子路不要进去,子路说:“我拿孔悝的俸禄,就应该救孔悝的难。”进城后被杀。
宋代的苏东坡说:“子路之勇,子贡之辩,冉有之智,此三子者,皆天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
弟子介绍
弟子介绍
曾皙,名点,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当时约39岁。鲁国大夫季 武子死,曾点吊唁“倚其门而歌”,被称为鲁之狂士。他的儿子曾参也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后人尊称为“曾子”。平时所说的“四书五经”中的《大学》就是曾参所著。
冉有,春秋时儒者。冉氏,名求,字子有。鲁国人。孔丘弟子,当时约31岁。曾为鲁国贵族季孙氏家臣。孔子称其“可使治赋”。冉有帮助季氏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孔子对此极为不满,声称冉求不再是他的学生,要弟子“鸣鼓而攻之”。
弟子介绍
弟子介绍
公西华,名赤,是几个弟子中年龄最小的。当时约18岁。 据《论语》记载,他衣冠整齐,生活从来不马虎,仪表堂堂,风度翩翩,擅长辞令,应对得体。孔子说他“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他可做一个很好的外交官。
贰·初读体会
听名家朗诵,圈画出不认识或读不准的字或词语。
文本诵读
哂:shěn ; 俟:sì ; 莫:mù ;
甫:fǔ ; 雩:yú ; 铿:kēng;
比:bì; 冠:guàn; 喟:kuì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
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叁·深入探究
理清脉络,整体感知
夫子问志(1-2)
弟子言志(3-13)
夫子评志(14-21)
围绕“志向”,说一说本文可划分为几个部分?概括每部分大意。
①前置预习,课下注释已标注在课文中。
②各小组成员轮流发言。每人一句话翻译。PPT上加红色的字为重点字词。
子路、曾皙(xī)、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zhǎng)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1.侍:在尊长近旁侍奉 2.以:因为 3.一日:指很短的时间
4.乎:于,比 5.尔:你。长乎尔,状语后置句,比你们年长
6.毋:不,不要 7.以:同“已”,是“止”的意思
8.居:平日,平常 9.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句,不了解我
10.或:有人 11.何以:宾语前置句,即“以何”,做什么
疏通文意
【字词解释】
孔子问志
子路、曾皙(xī)、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zhǎng)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呢?”
疏通文意
【翻译】
孔子问志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shèng)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bì)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shěn)之。
弟子述志
【字词解释】
疏通文意
1.率尔:轻率、毫不思索的样子。尔,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2.千乘之国: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3.摄:迫近。此作“夹”讲。 4.乎:于,在。 5.加:可理解为“施加”;以:用; 状语后置句 6.师旅:指军队。7.因:接续。 8.饥馑:五谷收成不好为“饥”,蔬菜和野菜吃不上叫“馑”,泛指饥荒。 9.为之:为,治。之,指千乘之国。
10.比及:等到。 11.方:道,指是非准则。 12.哂:微笑。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shèng)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bì)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shěn)之。
弟子述志
【翻译】
疏通文意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军队来攻打它,接着又有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bǐ)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弟子述志
【字词解释】
“求,尔何如?”
疏通文意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
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
2.如:或者,连词,表示选择关系。
3.可使民足: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足,使动用法,使......富足。
4.如:至于。表另提一事。
5.以:介词,把; 俟:等待;以(之)俟君子”。省略句。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bǐ)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弟子述志
【翻译】
“求,尔何如?”
疏通文意
“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可以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那就只有等待君子(来推行)了。”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弟子述志
【翻译】
“赤,尔何如?”
1.能之:能做……事 2.焉:兼词,在这方面。
3.宗庙之事:指诸侯的祭祀活动 4.如会同:如,或者,连词,表示选择关系。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统称。
5.端章甫:端,礼服;章甫,礼帽。此处为名词活用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6.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
疏通文意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公西赤,你怎么样啊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够做到,只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中,或者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
弟子述志
【翻译】
“赤,尔何如?”
鼓瑟希,铿(kēng)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zhuàn)。”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mù)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风乎舞雩(yú),咏而归。”
夫子喟(kuì)然叹曰:“吾与点也。”
弟子述志
“点,尔何如?”
1.希:通“稀”。指弹瑟的速度放慢,节奏逐渐稀疏。
2.铿尔:铿的一声,琴瑟声止住了。铿,象声词,指弹瑟完毕时最后一声高音。尔,“铿”的词尾,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3.作:起身、站起来。而:表顺承;
4.异乎三子者之撰。 乎:相当于“于”,译为“与,和”。 状语后置
5.撰:才能,这里指为政的才能
6.伤:妨害
7.亦:表语气的减弱,“不过”“只是”。
8.乎:句末语气词,呢。
弟子述志
疏通文意
1.莫春:指农历三月。莫,同“暮”
2.既成:已经穿定。
3.冠者:成年人。周代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4.童子:未加冠以前的少年。
5.浴乎沂:状语后置句,“乎沂浴”,到沂河里去洗洗澡。乎,介词,用法同“于”。
6.风乎舞雩:状语后置句,“乎舞雩风”,到舞雩台上吹吹风。风:吹风,乘凉。名词活用作动词。舞雩。鲁国祭天求雨的地方,设有坛,在今山东曲阜县南。
7.喟然:长叹的样子
8.与:赞许,同意
弟子述志
“曾点, 你怎么样啊 ”
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 我和他们三个人的才能不同。”
孔子说:“有什么 关系呢 只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点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一起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点的想法啊。”
弟子述志
【翻译】
孔子评志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孔子评志
1.后:名作动,后出
2.已矣:罢了。
3.让:谦让。
4.是故:因此。
5.唯:句首语气词,表反问,无实义。与:同“欤”
6.邦:国。
7.安见:怎见得。安:疑问代词,怎么。
8.为:做。
9.之:指诸侯。
10.小:小相,形容词作名词。
11.大:大相,形容词作名词。
曾晳问:“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
孔子说:“怎么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呢?”
曾晳又问:“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孔子说:“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能做大事呢?”
孔子评志
【翻译】
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表格,概括四弟子的志向以及孔子的态度,并分析其性格。
志向 孔子态度 性格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曾晳
深入探究
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侧重于强国。
哂之
直率、信心十足,失之于莽撞
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侧重富民。
叹之
谦虚谨慎、实事求是,说话有分寸。
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侧重以礼治邦。
惜之
谦恭有礼,娴于辞令,敏而好学
(失之于墨守成规)
“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侧重于享受自然,娱情山水。
与之
淡定洒脱、高雅淡泊、从容不迫
剖析原因
子路谈完自己的理想,孔子“哂之”,曾皙谈完理想,为什么孔子是“与点”呢
补充材料1:侍于君子,不顾而对,非礼也。--《礼记·曲礼上篇》
补充材料2: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论语·公冶长》
补充材料3: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
明确:在“孔门十哲”中子路位属“政事”科。这说明子路颇有治军之才,而他对自己才能的期许竟是“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在孔子看来,子路说“可使有勇”是可信的;而“且知方也”未免有些夸大其词。孔子认为他说话方式不够谦让,所谈内容夸大其词。
理解一:
曾皙描述的画面最能体现孔子“为国以礼”的政治主张,是孔子治国理想的最高境界。是儒家以礼治国的主张后出现天下太平、人民幸福,每个人都可以享受生活、享受自然的“太平盛世图”。
理解二:
曾皙所描绘的祥和景象刚好与孔子政治主张难以实现后的超脱思想相契合,曾皙的想法符合孔子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想法,描绘的是一幅隐退之后自得其乐的画面。
避开纷争,退而隐居,描绘的是像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般,无拘无束,自由快乐的具有隐逸色彩的生活图。
根据以上两种理解,或理解为儒家所追求的大同世界之气象,或理解为道家所推崇的隐逸淡泊的画卷。
结合战国时代背景,并阅读下面的材料,你认为孔子“与点”是哪一种理解 (PPT展示)材料1:孔子与点,盖与圣人之志同,便是尧、舜气象也。--《论语集注》引程子语材料2: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欤 ”--《论语·公冶长》材料3: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学生们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各抒己见
曾皙所言是孔子治国理想的最高境界
依据1:时代背景。春秋之末,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征战,社会动荡,人民对和平稳定的生活有着强烈的热望。一向主张以礼治国,为政以德的孔子不可能抛弃理想,躲进象牙塔,置天下苍生于不顾。
依据2:孔子之志。孔子治国理想是建立一个统治者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百姓,各得其所、人尽其力的“大同世界”。结合孔子相关言论可以得知,孔子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依据3:相关评论
“孔子与(曾)点,盖与圣人之志同,便是尧舜气象也。” ——朱熹《四书集注》
“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 ——杨树达《论语疏证》
“这天光云影的气象、惠风和畅的格调、与天优游的境界,正是孔子孜孜以求的‘仁治’‘礼治’之下的理想社会,太平盛世。 ——朱良志
曾皙所说与孔子理想受挫后的超脱思想相契合。
“吾与点也,言我志与点同也。所以与同者,当时道消世乱,驰竞者众,故诸弟子皆以仕进为心,唯点独识时变,故与之也。”
——南朝·皇侃《论语义疏》
“今以《论语》考之,孔子本有行道救世之心,而终不得志,因此他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话和‘欲居九夷’的想法;孔子又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先秦文学参考资料》
春秋时期,社会动乱,孔子称之为“礼崩乐坏”的时代,因而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为国以礼”。子路、冉有等人讲的是乱世之中的权衡之计,曾点的志向则突显了孔子礼乐治国的最高境界,故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曾皙的这段话,我们也可以读出隐士的情怀,这可能也隐约触动了孔子周游列国屡遭失败、心力交瘁而想过平静无为的生活的想法。
不过,不管是理解成进还是退,是积极用世还是退而隐居,孔子作为仁人,内心想到的都是人的和谐与幸福,这种精神也一直鼓舞着后世的仁人志士。
解读孔子
四
孔子被称为万世之师、杏坛垂范,说说你从这次谈话中看到了以为怎样的老师
平易近人
和蔼可亲
循循善诱
教学民主
自由平等
因材施教
肆·拓展延伸
我要不挨打,
强国
我要不挨饿,
富民
我要知礼节,
文明
我要追求幸福,
终极目标
过程与目标
子路
曾晳
公西华
冉有
指定一组上台用白话文分角色情景演绎,还原当时的对话场景。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看到了孔子是一位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师。也看到了孔子是一位既有远大理想又内心充满苦闷的政治家,虽不受重用但理想仍关心百姓疾苦。
曾参有一段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一个人活一生,总得做点什么,总得在为自己活之外,有更大的胸怀、有更广的担当,孔子是自觉地承担起传承、光大周文化的使命,虽然他生前郁郁不得志,但他死后,有一条他所开创的文化之流源远流长,绵绵不绝,渐成浩荡无穷。
文言知识梳理
如:(1)如或知尔(连词,如果)
(2)如五六十、如会同(连词,或者)
(3)如其礼乐(连词,表示另提一事,至于)
(4)沛公起如厕(动词,到……去,往)
(5)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动词,比得上)
一词多义
方: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名词,纵横,方圆)
(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名词,道,指是非准则)
以:(1)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因为)
(2)毋吾以也(通“已”,停止)
(3)则何以哉(动词,做)
(4)加之以师旅(介词,用)
(5)以俟君子(连词,表目的,来)
(6)为国以礼(介词,用)
一词多义
1、鼓瑟希,铿尔:希,通"稀",稀疏
2、莫春者:莫,通“暮”
3、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语气词
4、毋吾以也:以,通“已”,停止
通假字
1、如会同,端章甫
古:诸侯相见、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今: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
2、加之以师旅
古:泛指侵略的军队
今:军队编制单位之一
古今异义
1、端章甫:
端,名作动,穿礼服;章甫,名作动,戴礼帽
2、风乎舞雩:
风,名作动,吹风
3、三子者出,曾晳后:
后,名作动,落后
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小、大,形作名,小事、大事
5、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勇,形作名
6、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动作名,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词类活用
1、宾语前置句
(1)毋吾以也(即,毋以吾也)(这一句还是省略句)
(2)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 )
(3)则何以哉 (即,则以何哉 )
(4)尔何如(即,尔如何)
文言句式
文化常识
【称谓】姓、氏、名、字、号、帝号、谦称、敬称、贱称、年龄
姓 家族或部落的标志符号,区别婚姻,避免同姓通婚。
氏 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后来二者合一。
名 个人在社会上所使用的符号。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
①供长辈呼唤或自称②用于厌恶的人③用于给人作传记
字 名的解释和补充。“男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由来宾中的尊长代取,只限于有身份的人。
供平辈或晚辈称呼,以示礼貌和尊敬。
号 固定的别名,又叫别号。有自取,也有别人所送,还有以官职、籍贯、谥号等被后人当作称号。
①自称,多为诗文书画的落款 ②对人称号,以示尊敬。
文化常识
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别人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平辈之间,相互称字,则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的名,更是连提都不能提。
文化常识
4.谥号:周代才有的。古代帝王将相、高官大臣、著名文士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帝王谥号,由礼官议上,由即位皇帝宣布;臣下谥号,由朝廷赐予。
5.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6.籍贯: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人称孟襄阳
7.郡望:韩氏为唐代昌黎望族,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
8.官名: “江州司马”王右丞;杜工部;柳屯田;
9.爵名: 郭子仪因功封爵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
10.官地名: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贾长沙
11.兼称: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文化常识
帝号,包括谥号、庙号、年号、尊号、国号
谥号,由礼官为古代帝王死后议上。自西汉至隋朝的皇帝多称谥号。
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继任皇帝一般称为“宗”。自唐朝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
年号,新皇登基,为区别上一任皇帝,纪自己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自汉武帝继位始有。
尊号,皇帝在位时期,由臣下给予的尊称,亦作为帝号。始于唐朝武则天时期,尊号字数不一,常遇事而累加。
国号,即国家称号,中国古代国号就是一个朝代名称,历朝建国者第一要事即确立国号。
文化常识
例如爱新觉罗·玄烨(康熙皇帝)
帝号:清圣祖康熙皇帝
谥号:仁 庙号:圣祖
尊号:无 年号:康熙 国号:清
一般来说,对隋以前的皇帝多称谥号,如汉文帝、晋武帝、隋炀帝等。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仁宗、元英宗等。明、清两朝的皇帝多称年号,如嘉靖皇帝、康熙皇帝等。
谦称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愚,鄙,敝,卑,臣,仆
(2)古代帝王自谦词:
孤(小国之君)、寡人(少德之人)、不谷(不善)
(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
下官、末官、小吏等。
(4)读书人的自谦词
有小生、晚生、晚学等;或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5) 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大舍小令外人)
(6)其他自谦词有:
在下——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晚辈或地位低的人
小可——有一定身份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
小子——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
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老人;
妾身——女子;
寡君——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
E.称谓前加上“家”或者“舍”表示对自己的谦称
家父、家尊、家严、家君---
家母、家慈---------------
寒舍---------------------
家兄---------------------
舍妹---------------------
舍弟---------------------
犬子---------------------
内子、内贤、拙荆,贱内---
舍亲---------------------
自己的父亲
自己的母亲
自己的家
自己的兄长
自己的妹妹
自己的弟弟
自己的儿子
自己的妻子
自己家亲戚
敬称:表示尊敬客气,也叫“尊称”。
(1)对帝王的敬称;
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
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古人认为帝王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所以称皇帝为天子。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陛下代称皇帝。
(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殿下。
(3)对将军的敬称--------------麾下。
(4)有一定地位的使节--------节下;阁下
敬称
(5)对对方(及亲属)的敬称令、尊、贤、仁等
令,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尊上(称对方父母)、尊驾 (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
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 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
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仁兄
(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后专指岳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敬称
(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
称已经死去的父亲、母亲-------先考或先父,先慈或先妣
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先贤。
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先帝或庙号
(8)对尊长者\朋辈之间的敬称
----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9)君对臣的敬称------ 卿或爱卿。
(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敬称
令尊:---------
令堂:---------
令爱:---------
令兄:---------
令婿(袒):---
令郎:---------
令妹:---------
令正(阃):---
府上:---------
跨灶: ---------
高足: ---------
敬称
别人的父亲
别人的母亲
别人家的女儿
别人家的兄长
别人家的女婿
别人家的儿子
别人家的妹妹
别人的妻子
别人的庭院
别人贤能的儿子
别人的学生
子过父曰跨灶。跨灶本指骏马奔驰时后蹄印反而处在前蹄印之前,引申为儿子胜过父亲
【贱称】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
《荆轲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
《鸿门宴》:“鲰生说我曰”
《孔雀东南飞》:“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贱称
【特殊称谓】主要有以下几种:
(1)百姓的称谓。
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2)职业的称谓。
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师说》中的“师襄” ,“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柳敬亭传》中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用以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
71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
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
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
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
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
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
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
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
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
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 (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贫贱之交”
“金兰之交”
“刎颈之交”
“患难之交”
“莫逆之交”
“竹马之交”
“布衣之交”
“忘年交”
“君子之交”
“神交”
年龄称谓——
襁褓:原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后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幼儿。
垂髫、髫年: 3-9岁,借指儿童。髫,儿童头上扎起来下垂的短发。
总角: 8-14岁,借指少年。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
及笄:古代女子十五岁时就把头发簪起。
年龄称谓——
束发、成童:古代男孩十五岁以上。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知命、半百:五十岁。
花甲:六十岁。
古稀:七十岁。
耄耋: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期颐:一百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