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拿 来 主 义
鲁迅
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理清“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的表现、实质与危害。
2.掌握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及类比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常见的论证方法。
3.思考“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正确、客观地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文题解读
题目“拿来主义”是本文的论题。针对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发扬国光”的复古潮流,鲁迅提出了“拿来主义”。
不过鲁迅的“拿来主义”与五四运动时期的一味模仿不同,他的“拿”是有选择的“拿”,为我所用的“拿”,不亢不卑的“拿”。
通读课文,理清“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的表现、实质与危害。
活动一:
课前作业
表现 实质 危害
闭关主义 排外
送去主义 媚外
送来注意 倾销
枪炮打开大门,
什么都是送去主义
子孙只好磕头贺喜,
讨一点残羹冷炙
清醒的青年们对洋货
发生了恐怖
自己不去,
别人也不许来
送古董、送古画、送活人
送来英国鸦片、德国废枪炮、法国香粉、美国电影、日本的“完全国货”小东西。
活动二:
精读课文,揣摩“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背后的心态,作者对这三个主义的态度。
特点 背后的心态 作者的态度
原文 概括
闭关主义 自我封闭,拒绝外来的一切
自己不去,
别人也不许来
盲目
自大
历史证明了这一主义的问题。
特点 背后的心态 作者的态度
原文 概括
送去主义 盲目自大,一味输出,会使国力衰微。
送古董、字画、
活人,自诩丰富、大度。
会使子孙拿不出东西。
被打败之后的自卑
没有根据“礼尚往来”的仪节。应该“拿来”
特点 背后的心态 作者的态度
原文 概括
送来主义 施舍性的,不能选择(只能被动接受)
说的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们对“送来”的吓怕了。
“被施舍者”的恐惧。
主动去拿
“施舍者”的霸凌。
侵略者按其心意给我们送来了什么?
送来的实质: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掠夺。
探究:
1.在阐述“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先谈“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送来主义”?
驳论:一种论证方式,先破后立。即先打破错误的观点,然后建立新的、正确的观点。
破立结合
1.三个主义为“拿来主义”的提出作铺垫。
2.否定这三者是为了让自己的观点“拿来主义”更鲜明,立场更稳。
目的:
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拿来!
2.文中拿“尼采”与“中国(送去主义者)”作比较,有何用意?
类比论证
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对象 做法 结果
尼采 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发了疯
中国(送去主义者) 只想送去,不想拿来 中国永远贫穷落后
类比论证:二者是具有相同思想意识的人
用意:讽刺盲目自大的“送去主义者”,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鲁迅先生在文中把“大宅子”比喻成文化遗产,对待文化遗产,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人的表现?拿来主义者又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阅读第八、九段,完成下面表格。
活动三:
喻体 态度和表现 本体
孱头
昏蛋
废物
反对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
为了保存自己的清白,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宅子
羡慕宅子的旧主人,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
懦弱无能,不敢接受,逃避主义者
盲目排外的虚无主义者
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比喻论证
破
否定了这三种人的做法
喻体 本体 应采取的态度
鱼翅
鸦片
烟枪和烟灯
姨太太
有益无害的东西
完全吸收
比喻论证
有益有害的东西
无益无害的东西
有害无益的东西
批判地吸收
保存一点,销毁大部分
坚决抛弃
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先占有后挑选
吸取精华
剔除糟粕
立
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
鲁迅先生在文章结尾对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做了说明,请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活动四:
1.我们究竟应当怎么对待外来文化?
2.拿来之后怎么区别对待呢?
3.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有什么积极作用?
4.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5.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呢?
总之,我们要拿来。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3.“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
探究:
送来:
拿来:
有目的、恶意地输出。接收者无从自主选择,只能被动接受。(接受者的自我安慰,自我粉饰,表面颇体面)
主动权在我,我们从民族利益出发,鉴别精华与糟粕,独立自主地正确继承传统文化和选择性借鉴外来文化(占有,挑选,创新)。
课堂小结:
文章批判了当时国民党政府媚外求荣的妥协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剖析其错误本质,阐明了理性对待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既反对不加分析的全盘西化,又反对盲目排斥和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而主张实行“拿来主义”,即正确继承传统文化和选择性借鉴外来文化,这是构建新文艺的必经之路。
材料1:该不该过洋节?
2021年12月20日,网传融安县教育局发布一份“关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禁止过洋节的通知”,在网上引起热议。
如今有很多大学禁止师生过平安夜和圣诞节。
拓展延伸:
材料2: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审美”
上海举办的《迪奥与艺术》展览中,一组由中国摄影师陈漫拍摄的亚裔女性照片,眼神阴鸷、脸色暗沉、厚重眼影、清朝护甲……这张图片迅速在网上传播,许多网友怒批:观感极度不适,有“丑化亚裔形象”之嫌,迎合了西方对亚裔族群的刻板印象。
课后作业:
联系课文,联系现实,结合上诉材料。针对当下的中西方文化交流现状,谈谈你的“新拿来主义”观。写一篇500字短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