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一、选择题
1.受工业革命的影响,英国最早完成了由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的转变,农业的机械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在欧洲是最高的,由此带来了 ( )
①农作物产量的提高 ②农业劳动人口数量的增加 ③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④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下列有关我国原始农业起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
B.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C.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
D.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发展而来
3.有学者指出:作为对人类最重要献礼之一的马铃薯,最初其实是颇低贱的食物,根本不受投资者青睐。一系列的战争、饥荒替马铃薯打入欧洲,打开了一个更大更长久的开口。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①马铃薯原产于美洲 ②马铃薯由葡萄牙人带回欧洲 ③马铃薯的“发现”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 ④马铃薯等作物的传播一定意义上也是一次文明的链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2020年5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报告指出,蝗灾将卷土重来,数千万人面临粮食危机。粮食出现危机的主要原因有( )
①人口激增 ②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③禽畜饲养过度使用抗生素 ④对农业的不重视 ⑤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A.①②⑤ B.①③④⑤
C.①④⑤ D.①②④
5.古代世界各文明中,最早栽培出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是( )
A.中美洲的玛雅文明 B.古代西亚文明
C.南美洲的印加文明 D.古代东亚文明
6.“1850—1913年间,在美国,取代马匹的拖拉机一天能拉旋转式犁翻耕多达20.2公顷的土地。联合收割机能自动收割庄稼、打谷脱粒,甚至还能自动地将谷物塞进布袋以供应市场。与这些新机械同样重要的是高粮仓、罐头食品制造厂、冷藏车、船和迅速的运输工具。”这些现象表明( )
A.美国工业革命领域的广泛
B.美国农业技术的领先地位
C.农业成为面向市场生产的商业事业
D.它最终引发美国工业革命全面展开
7.原始的畜牧业是在狩猎的基础上产生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开始萌芽,新石器时代初期产生。它的产生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 )
①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 ②人们掌握了烧烤食物的能力 ③定居生活出现 ④人们学会了驯养动物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8.明清两代,先进地区耕作方法向落后地区传播,稻麦间作和双季稻的种植,以及玉米、番薯等高产品种的引进和经济作物的显著发展,引起一定的地域性分工。当时农业发展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B.传统经济结构改变
C.农业生产力的革新 D.新的生产关系萌芽
9.人类对粮食食物的获取经历了采集、种植,然后到杂交育种的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这一过程不断提高了人类获得粮食食物的数量,使人类逐渐消除饥饿的困扰,提高了生活的质量。下列对杂交育种的贡献表述正确的是 ( )
A.美国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
B.中国研制出“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百亩示范田实现平均亩产888.1千克
C.墨西哥培育出大麦新品种
D.菲律宾培育出高产大豆
10.清朝吴其濬在《植物名实图考》中写道:“又如玉蜀黍一种,于古无征,今遍种矣。”材料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 )
A.康熙年间 B.乾隆年间 C.嘉庆年间 D.道光年间
11.某大河流域将太阳神作为人们宗教信仰的核心内容,这一地域是 ( )
A.两河流域 B.尼罗河流域
C.印度河流域 D.黄河流域
12.“当人类作出划时代的新发现——不仅靠采集食物,而且通过栽培植物也可养活自己时,一个崭新的世界展现在人类面前。”这个“新发现”距今约 ( )
A.1000年 B.1万年
C.10万年 D.300万年
13.农业生产使人们开始了定居生活,建立了以氏族为中心的聚落,以及几个氏族组成的部落村庄。半坡遗址的居住区,周围有一条宽、深各五到六米的壕沟,是聚落的防护设施。居住区中心是一座大型的房屋,几十座中小型房屋分散在它的周围。整个布局井然有序,可见当时母系氏族制度的严密。 这段文字主要支持了这样一个论点,即( )。
A.农业生产是人们开始定居生活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B.半坡氏族社会已经开始了定居生活
C.半坡遗址反映了母系氏族制度的严密
D.半坡遗址上的居住设施已经很先进
14.1693 年,康熙患疟疾,服御医开的药无效。欧洲传教士献上原产于美洲的金鸡纳,康熙服用后疟疾速愈。这反映了( )。
A.传统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转移
B.闭关锁国下的“朝贡贸易”繁荣
C.殖民扩张使美洲社会遭到破坏
D.地理大发现后洲际物种的交流
15.哥伦布到达美洲时,新旧大陆唯一相同的作物是棉花,唯一共有的家畜是狗。欧洲人给美洲带来了马、牛、羊、猪等牲畜和一些禽类,以及各种麦类、甘蔗、咖啡等。美洲则向世界贡献了玉米、马铃薯、西红柿、菠萝等。材料表明,早期殖民扩张 ( )
A.扩大了洲际贸易的范围
B.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C.推动了洲际物种的交流
D.促进了种族交流及其重新分布
16.”百亩超级杂交水稻试验田的收割、验收工作,此批次的超级杂交水稻承担着冲击大面积亩产900千克难关的重任。对此评述正确的是 ( )
A.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早在过渡时期就取得重大突破
B.中国水稻亩产900千克难关在1958年就已经攻克
C.杂交水稻技术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
D.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因杂交水稻技术的突破已经得到解决
17.从16世纪中叶开始,玉米、番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先后传入中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据此可知( )
A.缓和了明清人口增长压力
B.改变了明初的农业种植结构
C.精耕细作进一步走向成熟
D.对外开放加速明清经济发展
18.从1949年到1977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在国家的支持下,在20世纪50年代开办农机学校并兴建农机制造厂,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又从欧洲、日本引进化肥生产设备。四川地区农机、化肥使用面积明显提高。这反映出四川地区 ( )
A.重视农业建设并有所成果
B.国民经济侧重农业发展
C.农业技术完全依赖国外
D.农民个人收入显著提高
二、非选择题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系教授许倬云在《历史大脉络》中谈道:“中国人以为繁荣安定的景观是田畴相接,庄稼丰茂;中国的诗歌中,最常见的是田园,很少有欧洲的牧野和山林。精耕细作的农业,为中国人的饮食开发出不少美味佳肴,可是其中最为丰富的成分是碳水化合物(淀粉)、纤维质与素食的蛋白质。”
材料二 《剑桥古代史》中描述道:雅典人“不仅可以享受阿提卡的橄榄油和葡萄酒,而且可以食用黑海的谷物和干鱼,品尝腓尼基的椰枣和西西里的干酪”。……“雅典的粮食产量只能满足城邦1/4的消费量,更多的粮食需要用橄榄油、葡萄酒等土特产品与外部交换”。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古代中国和希腊城邦雅典饮食特点的异同。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外饮食特点差异产生的原因。
20.关于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东西方的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明”一词的含义确切地说,究竟是指什么呢?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文明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和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或科学,等等。
材料二 农业的发明是人类体质进化完成之后又一划时代的里程碑,标志着人类的经济生活从攫食性经济过渡到生产性经济的时代,开始了文明诞生的历程。
材料三 国家的出现,统治者的出现,职业的分工,村落和城市,也许还有文字……所有这些加在一起,就叫“文明”。农业本身不是文明,但农业一定引发文明。
(1)根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三,概括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
农业机械化大大提高了农业的生产能力,同时解放了大量农业劳动力,故②表述错误,排除,答案选B项。农业机械化必然会提高农产品产量,故①表述正确;农业机械的运作客观上需要劳动者提高文化素质,故③正确;剩余农产品会作为商品进行交换,提高了商品化程度,故④正确。
2.D
解析:
我国的原始农业是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分别形成规模,没有先后之分,故选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原始农业是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我国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A、B、C三项说法均正确,不符合题意。
3.C
解析:
马铃薯原产于美洲,而最早发现美洲的哥伦布是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进行航海的,故排除②,故选C项。
4.A
解析:
随着世界人口激增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使得食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突出,①②正确;蝗灾的危害反映了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⑤正确,故选A项;③是食品安全的原因,各国都重视农业的发展,③④错误,排除B、C、D三项。
5.A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中美洲是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故A项正确。古代西亚文明培育的是大麦和小麦,故B项错误;印加文明驯养了骆马、羊驼等动物,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古代东亚文明培育了水稻和粟,故D项错误。
6.C
解析:
根据题干“联合收割机能自动收割庄稼、打谷脱粒,甚至还能自动地将谷物塞进布袋以供应市场”可以看出美国农业成为面向市场生产的商业事业,故C项正确。
7.A
解析:
原始畜牧业的产生与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分不开的,原始农业的产生对畜牧业的产生起了推动作用,故①正确;人类掌握烧烤食物的能力与畜牧业产生无关,故②错误;畜养动物需要固定的场所,所以定居生活的出现为畜牧业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故③正确;驯养动物的能力是畜牧业产生的必然条件,故④正确。故选A。
8.A
解析:
先进地区耕作方法的传播,稻麦间作和双季稻的种植,以及玉米、番薯等高产品种的引进都会提高粮食产量,故答案为A项。
9.A
解析:
美国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故A项正确;中国研制的“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百亩示范田实现平均亩产988.1千克,而非888.1千克,故B项错误;墨西哥培育出小麦新品种,不是大麦新品种,故C项错误;菲律宾在杂交育种方面的贡献主要是水稻,并非大豆,故D项错误。
10.D
解析:
根据材料“玉蜀黍”“今遍种矣”可知,当时玉米在我国已普遍种植,结合所学可知,这种现象出现于鸦片战争前,即道光年间,故D正确,ABC排除。
11.B
12.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新发现”标志着人类告别了旧石器时代,跨入新石器时代,而新石器时代大约从1万年前开始,故B正确。
13.B
解析:
题干“农业生产使人们开始了定居生活”“居住区中心是一座大型的房屋,几十座中小型房屋分散在它的周围”反映了半坡氏族社会已经开始了定居生活,因此答案为B项。
14.D
解析:
传统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转移的表现是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但材料没有体现这一点,故 A 项错误;“欧洲传教士献上原产于美洲的金鸡纳”不属于“朝贡贸易”,B项与材料不符,故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美洲社会遭到破坏,故 C 项错误;从原产自美洲的金鸡纳被欧洲传教士进献给中国皇帝可知,这反映了洲际物种交流,故 D 项正确。
15.C
解析:
材料“欧洲人给美洲带来了马、牛、羊、猪等牲畜和一些禽类,以及各种麦类、甘蔗、咖啡等。美洲则向世界贡献了玉米、马铃薯、西红柿、菠萝等”说明早期的海外扩张有利于不同大洲之间物种的交流,故C正确。材料显示洲际物种交流看不出扩大了洲际贸易的范围,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种族交流信息,D错误。
16.C
解析:
本题考查对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的评价。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是在1973年取得突破的,属于“文化大革命”期间 ,故A错误;“大跃进”时期各地大放“生产卫星”的情况不属实,故B错误;D没有把握对其功用认识的程度,错误;C的评价是符合史实的,正确。
17.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由于社会环境稳定和赋税制度的改革,导致人口激增,因此明清时期的人地矛盾异常尖锐,但是由于玉米和番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极大的解决了人口饥饿问题,缓解了明清时期人口增长的压力,A选项符合题意。明清时期我国农业结构仍然以传统的农作物种植为主,B选项排除。精耕细作表现在生产工具和农业技术的改进、水利工程的修建、作物品种的改善等方面,仅从高产作物的引进并不能说明精耕细作走向成熟,C选项排除。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是海禁和闭关锁国,D选项排除。
18.A
解析:
材料中“开办农机学校并兴建农机制造厂,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又从欧洲、日本引进化肥生产设备。四川地区农机、化肥使用面积明显提高”体现出重视农业建设并有所成果,故选A;材料没有比较农业与工业的发展,排除B;C项中“完全”太绝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农民个人收入,排除D。
二、非选择题
19.(1)同:都重视利用自身的自然资源和生活条件;都注重美食的开发;美食多样化。
异:饮食构成上古代中国以农作物为主,而古雅典肉类、果蔬等副食品种类比较多,饮食以副食品为主。饮食来源上古代中国长期处于自然经济阶段,食品自给自足,而古希腊主要靠海外贸易获取食物。
(2)原因:中国(中原地区)河流、平原较多,自然环境适合农作物种植,形成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以生产
粮食为主。古希腊近海,多山少平原,自然环境不适合农耕,粮食不能自给,适合工商业和海外贸易,食品来源多,也导致其饮食更加多样化。
20.(1)农业的产生与发展。
(2)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