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一、选择题
1.观察下列图片,图一至图三的变化主要说明了 ( )
A.中国传统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
B.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经历了从粗放到精耕细作的演变
C.中国传统农业政策是重农抑商
D.铁器的广泛使用反映了我国科学技术高度发展
2.在原始社会末期黄河中下游一带的仰韶文化遗存中,有大量的陶石纺轮、纺砖、刀杼(骨匕)、骨梭等纺织工具……同时,各地都发现有许多的骨针,其直径和针眼都很细小。据此可知当时( )。
A.纺织技术日臻完善
B.生产工具来源多样
C.陶器制造十分发达
D.手工行业分工细致
3.“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抱孙带黄犊,但看翠浪舞。”诗中所咏工具( )。
A.是农业播种技术的革新
B.有利于增加汉朝的粮食产量
C.利用水力提高灌溉效率
D.适应了不同地区的灌溉要求
4.《国语·齐语》记载:“工之子恒为工。”《荀子·儒效》记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唐六典》记载:“工商皆为家专其业以求科者……”上述记载( )。
A.表明了手工业的发展为官府所垄断
B.阐释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承特点
C.说明了手工业存在人身依附关系
D.反映了仕宦之路被富商大贾垄断
5.生产工具的进步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采用的新的生产工具是 ( )
A.打制石器 B.铁制农具
C.筒车 D.曲辕犁
6.陶瓷制造业是中国最古老的手工业之一。陶瓷生产的工具和工艺不断进步和创新,下列对陶瓷工具和工艺演变表述正确的是 ( )
A.大型陶瓷的制作采用铸造的方式
B.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采用坯车来制坯
C.南朝时为了提高陶瓷质量,开始使用匣钵
D.匣钵的使用是为了使器物在烧制过程中不粘连
7.“农夫蚤(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出自《墨子》)下列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
①农民家庭有耕有织 ②农民注重树木栽培 ③农民家庭劳作艰辛 ④农村棉纺织业发达
A.①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④
8.魏晋南北朝时,一些佛寺“侵夺细民,广占田宅”,招揽农民,建立起规模很大的庄园,庄园产品主要供内部享用,政府按惯例对其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这些庄园内的依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后来,北周武帝开展了大规模的灭佛禁佛运动,北周实力大大增强。这说明 ( )
A.佛教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佛寺庄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D.佛教势力发展动摇了中央政权的统治基础
9.“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此时主要的生产工具是( )
A.石器 B.耒耜 C.铁器 D.青铜农具
10.下列图片可以直接用来印证我国古代( )
石犁 骨耜 铁犁犁冠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C.经济结构的变化 D.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
11.下表是根据出土的春秋齐国农具所作的分类概况。由此可推断齐国( )
类别 掘土农具 中耕农具 收割农具
名称 锸、耒、镢、锹 锄、铲、耙 镰
A.较早进入农耕时代 B.农业生产工具多样
C.农耕技术领先他国 D.大力提倡发展农业
12.唐朝王维有诗云:“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该诗体现出当时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
A.刀耕火种 B.集体耕作
C.男耕女织 D.精耕细作
13.下图是中国邮政发行的《汉画像石·纺织》邮票。此邮票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可用于研究中国古代的( )
A.官营丝织业生产状况
B.家庭手工业生产状况
C.家庭棉纺织生产状况
D.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
14.《国语·齐语》载:工之子恒为工。《荀子·儒效》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唐六典》载:工、商皆为家专其业以求利者。上述记载( )
A.表明手工业的发展为官府垄断
B.阐释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承特点
C.说明了工商业在家族之间传承
D.反映了家庭手工业居从属地位
二、解答题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考古资料证实,当时(西汉)铁工具的种类几乎应有尽有,仅铁农具就有十多个种类;以铁犁的使用来说,出土铁犁的地区已遍布鲁、豫、辽、陕、甘、苏、川、蒙、贵、闽、粤、桂等12个省区。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公元31年)迁南阳太守……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摘编自《后汉书·杜诗传》
据材料一、二,指出汉代农业、手工业生产各有什么特点。两者之间有何关系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原始社会人们先用石刀、石斧把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再用石犁翻土播种。商周时期,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青铜农具,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生产的重要工具。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材料三 正是由于受自然环境的制约,我国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开始,便进入了漫长的农耕文明的历史。在土地私有制、“重农”思想、宗法制、“抑商”政策的作用下,在激烈残酷的土地兼并和自然灾害的威胁下,逐步形成了小土地分散式经营特点。
——摘编自朱筱新《论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形成及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a)、图(b)历史事物的名称,说明图(c)生产工具出现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B
根据图示中“石犁”“骨耜”“铁锄”可知,反映了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经历了从粗放到精耕细作的演变,故B正确。A不符合“骨耜”“铁锄”,应排除;图示反映的是生产工具的演变,不是经济政策,排除C;铁器的广泛使用是生产力发展的体现,不能推断出我国科学技术高度发展,排除D。
2.B
解析:B
材料体现的是原始社会的生产工具,材料“陶石纺轮、纺砖、刀杼(骨匕)、骨梭等纺织工具”说明当时生产工具来源比较丰富,故B项正确;A项“日臻完善”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十分发达”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中的“分工细致”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3.C
解析:C
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转此大法轮……神机日夜运”“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等可知,诗中描写的是筒车,根据诗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筒车具有利用水力灌溉的功能,故C项正确;A项是对汉朝播种工具耧车的描述,排除;汉朝还没有出现筒车,排除B项;筒车是适用于田岸高深情况下的灌溉农具,中国西南部山丘和西北黄河上中游两岸使用得很多,它并不能适应不同地区的灌溉要求,故排除D项。
4.B
解析:B
根据材料“工之子恒为工”“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工商皆为家专其业以求科者……”可知,中国古代手工业均以父子相传为主要的传承特征,故选B项。材料体现的是古代手工业的传承方式,未涉及官营或私营,A项错误;材料的主旨是手工业在家族内的传承,没有涉及人身依附问题,C项错误;同理,材料与仕宦之路无关,错误。
5.B
解析:B
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生产力标志是铁制农具出现,B正确。A是原始社会出现的;C、D是唐朝时期出现的。
6.C
解析:C
铸造的方式适合生产大型金属器具,而非大型陶瓷,故A项错误;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采用坯车制坯,并非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的,故B项错误;支钉的使用是为了使器物在烧制过程中不粘连,并非匣钵,故D项错误。答案为C项。
7.C
解析:C
材料的意思是说男子在外耕作,女子在家昼夜纺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①③正确,故选C。②是对材料断章取义的理解;④农村棉纺织业发达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A、B、D三项。
8.C
解析:C
依据题干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佛寺庄园享有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的权利,说明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故C项正确。佛教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项;佛寺庄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寺院经济的影响,不是佛教的影响,故D项错误。
9.A
解析:A
首先要明确“刀耕火种”的含义,即先用石刀、石斧把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再用石犁翻土播种。因此此时使用的工具都是石器,故选A项;耒耜是“石器锄耕”阶段的生产工具,B项错误;铁制农具出现于“铁犁牛耕”阶段,C项错误;青铜农具出现于“石器锄耕”阶段,D项错误。
10.D
解析:D
从图片“石犁”到“骨耜”再到“铁犁犁冠”中可以看出,图片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故选D项。
11.B
解析:B
表格中列举了齐国的掘土工具、耕地工具以及收割工具,说明此时齐国的农业生产工具种类多样,故选B项;中国在七千年前就进入了农耕时代,A项错误;材料没有比较齐国和其他国家的农耕技术,C项错误;农具种类多并不代表政府提倡发展农业,D项错误。
12.C
解析:C
从题干材料“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可知体现了男耕女织的特点,故选C项;A、B、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无关。
13.B
解析:B
根据画像石上每个纺织工序由一个人完成和台织机等信息,可以判断出画像石反映的是家庭纺织业,因此可以了解家庭手工纺织业的生产状况,故选B项;A、C、D三项均与图片无关。
14.B
解析:B
材料表明工匠子承父业,世代相传以为生计,阐释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承特点,故选B项;A项表述材料无法体现,C项错在“家族之间”,D项表述与题干无关,均排除。
二、解答题
15.农业:铁农具广泛使用或主要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手工业:冶铁业发达或冶铁技术高超。关系:农业发展与手工业进步相互促进。
16.(1)名称:图(a)为二牛抬杠;图(b)为耧车。意义: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耕作效率;标志着我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为后世所沿用。
(2)变化: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商周时期的石器耒耕;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牛耕。
(3)特点:以家庭为基本生产生活单位,分散式经营;封闭性强;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精耕细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