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2第5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2第5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03 23:15: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西方新航路开辟与中国开通的“海上丝绸之路”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改变了世界贸易的格局 B.刺激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流 D.加速了殖民扩张的进程
2.阅读下表材料,可以比较出长城和大运河的共同点是
A.抵御了匈奴侵扰 B.削弱诸侯国势力
C.促进了南北交流 D.有利于巩固统一
3.“1881年(光绪八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创办北洋施医局,招收学生,分甲乙两种,甲种四年毕业,乙种三年毕业”,以英国人为医官,此为中国办理西洋医学教育的开始。由此可推断出
A.我国近代医学带有半殖民色彩 B.西方医学随外来侵略传入中国
C.施医局为政府创办的学校 D.传统医学的发展受到冲击
4.黄勇在《汉末魏晋时期的瘟疫与道教》一文中认为在瘟疫日益严重的时期,民间道教运动就会活跃起来,当瘟疫之灾有所缓解的时候,道教运动就会变得相对温和起来。下列对道教与瘟疫之间的关系表述最为准确的是
A.瘟疫与道教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B.道教为战胜瘟疫提供信仰支持
C.瘟疫与道教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D.道教与瘟疫是同生同灭的关系
5.近代以来,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促进了人员和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下列历史现象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北京地铁开始运营 ②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
③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建成 ④中国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A.③④①② B.②④③① C.④②①③ D.③②④①
6.20世纪30年代,某报刊评论道:“上海近日以乘汽车为豪。每至礼拜日,必有许多少年男女同乘一车,疾驰于南京路、静安寺路、福州路。”这说明当时上海
A.汽车已经走进普通百姓家庭 B.交通全面实现现代化
C.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 D.奢侈风气最为盛行
7.飞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飞机的发明开辟了交通运输的空中通道。下列对于飞机的描述正确的是
A.飞机时代开始于1913年 B.世界上第一条空中航线开通于1914年
C.欧洲国际航班和航线开通于1918年 D.20世纪50年代宽体客机成为主流
8.读下图,开辟线路1和线路2的航海家分别是
A.达·伽马、哥伦布 B.麦哲伦、哥伦布
C.迪亚士、麦哲伦 D.哥伦布、麦哲伦
9.“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皮日休诗中的“千里赖通波”是指大运河
A.成为南北交通枢组 B.有千里之长
C.起到防洪作用 D.发挥灌溉作用
10.20世纪50年代,时值抗美援朝,在华的苏联专家向中国政府提出基于国防需要,应及早筹建地下铁道,地下铁道最早建于
A.沈阳 B.天津 C.上海 D.北京
11.在使用传统交通工具的时代,陌生男女共处某一交通工具内的情况是很少见的,近代以来,随着轮船、火车和公共汽车的相继传入,男女同处一个公共空间的情况越来越多,人们从开始的忧虑、防范,逐渐过渡到习以为常。这反映出
A.市民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B.大众交通工具的层次性日益突出
C.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了人们的出行观念 D.西方的自由平等观念已深人人心
12.据记载,明永乐十三年,重开会通河,依托京杭大运河,停止海运。由于运河淤塞,1901年清政府废止漕运。而当西方已有的传统贸易商路被阻塞时,西方人急切地开辟新航路。由材料可推断出中西方
A.对外政策不同 B.国家制度不同
C.经济发展形式不同 D.思想文化的不同
13.下表是根据《北京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编制的2017年北京公共交通数据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公共电汽车是北京市民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B.北京交通工具种类不能满足市民出行需求
C.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为人们在市内通行提供方便D.轨道交通因价格低廉吸引了市民乘坐
14.顾名思义,传染病就是会传染的疫病。传染病与人类同时诞生和存在,在缺医少药的年代,人们无法知道疫病是怎么来的,又怎么治愈的,以为有一种称之为“厉鬼”的魑魅魍魉作恶多端,人类奈何不了。由材料可推知
A.当时迷信思想盛行 B.传染病破坏性大,难以防治
C.人类与传染病共存亡 D.疫病是靠人传播的
15.下图被人们称为“万能的原动机”,它在19世纪得到广泛应用。下列人物中以它为动力最早开拓新领域的是
A.史蒂芬孙 B.富尔顿 C.阿克莱特 D.卡尔·本茨
16.2008年春运期间我国南方遭遇了罕见的大面积凝冻天气,导致部分地区断电。蒸汽机车“重出江湖”,代替电气机车保障了春运工作的进行。下图是我国保存至今最早的“0号”蒸汽机车,于1882年开始运行。这辆机车当时应该运行在
A.淞沪铁路 B.京张铁路 C.唐胥铁路 D.京汉铁路
17.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的漕运本身越来越商业化。先是漕运过程中私带货物,朝廷屡禁不止,转而主动明确允许漕船北上时可以附带一定的货物,漕船南返时允许载客运输。这种漕运政策的变化是
A.漕运促进沿岸商业发展 B.漕运商业化的表现
C.政府务实政策的反映 D.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18.下图是1909年《民权画报》刊载的讽刺漫画。该漫画
A.表达向西方学习的愿望 B.庆祝中国跨入铁路时代
C.揭露列强对中国铁路主权的控制 D.反映西方国家对中华文明的认同
二、材料分析题
19.交通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看到交通发展的轨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的交通建设,在道路和河渠方面,以及馆舍邮驿,都很注意。道路之开辟者,有驰道,通西南夷道,通南越道,褒斜道,回中道,子午道,飞狐道,马援所刊道和峤(高而尖的山)道。尤其秦之驰道,“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材料二 上海开埠前后,盛行的交通工具就是独轮车和轿子,这两种交通工具是中国传统式的,为中国所独有。当时的官吏、商人与小康市民,均乘坐轿子。租界开辟后,周围相继建成一些工厂,男女工都有。一些女工为了去较远的纺织厂上班,往往相约合坐独轮车前往,并且渐成风气。19世纪50年代上海租界外国侨民逐渐增多,式样洋派的西式马车应运而生,有双轮、四轮者,有一马、双马者,其式随意构造,宜晴宜雨。1874年,法国人米拉,从日本引进了黄包车,从租界当局取得了营业执照,最多时达到五六万辆。1901年,一位叫李恩时的匈牙利人带了两辆汽车登陆上海,从那时起,上海乃至中国才有了汽车,汽车落户上海后,发展极为迅速。1908年3月5日,上海第一条 有轨电车线路正式通车营业,意味着上海现代公共交通工具的起步。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马路上,是各种交通工具最为混杂的年代,“每天要通过大量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以及成千上万的行人”。新与旧、快与慢,并驾齐驱,蔚为大观。
——摘编自邢建榕《领跑时尚——近代上海交通工具之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道路修建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秦汉时期道路的修建对当时社会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解读上海交通工具在近代中国前期的变化历程。(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即有某种特定的因应疫病观念。疫气致疫是中国传统医学一贯的主张,气被视为疾病的载体,它通行于各种解释之中,而它的特性导致人们认为它可以被躲避和抵抗,但无法通过公共手段加以消除。古人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也会采取施医送药、刊刻医书以及建醮祈禳等,但与“后世医学,重在治疗,偏差渐大”。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许多新的医学概念开始进入中国,一些与西方文明有过接触的精英人士强调和放大西方卫生知识和经验,国人的传统观念得到了继承并被纳入到新的防疫认识体系之中。清洁、检疫、隔离、消毒等应对疫病的举措已渐成为中国社会“先进”而主流的防疫观念。1905年,政府成立第一个中央卫生行政机构——卫生科,专门负责防疫卫生等事务,卫生行政回归为国家主导。西人发明的以种牛痘之法,种在皮肤,可以幸免的防疫方法,在清末的防疫实践中也开始为官方所采用。
——摘编自余新忠《从避疫到防疫:晚清因应疫病观念的演变》
材料三 1910年底,中国东北爆发了规模庞大的鼠疫疫情。清政府在东北设立防疫局,并颁布内容广泛的《检疫规则》,剑桥医学博士伍连德担任防疫总指挥。他在进行了详细调查后,进行了中国现代第一例人体解剖,通过显微镜发现了鼠疫杆菌,并结合当地流行病学资料的分析、病人的临床症状等,推断出这是一种人传人的新型肺鼠疫。在政府支持下,他要人们戴上他设计的中国最早口罩——伍氏口罩,同时要求封城,严防铁路交通,实行病人集中隔离,实施严格的疫情报告制度和查验隔离制度。1911年3月,东北三省鼠疫全部消灭。这为现代医学和公共卫生在中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黄建始《公共卫生简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传统到近代因应疫病观念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11年中国应对鼠疫的措施和历史意义。
21.从“标准轨”到“可变轨”
材料一 由于煤矿马拉煤车的轮距长久以来都是4英尺8英寸(1435mm),史蒂芬孙设计第一条主要用于运货载客的铁路时,采用了这一既有轨距。1846年,英国政府颁布法令,将其规定为英国铁路的标准轨距。欧洲大陆早期的铁路大多数都是靠英国的资金、用英国的技术修建的,因此也采用了英国的标准,只有俄国等个别国家例外。部分出于军事防御原因,俄国的轨距比欧洲其他国家的宽。美国19世纪末按此标准铺设的铁路长度已占到全国铁路总长度的87%,铁路网一体化开始形成。1937年,1435mm轨距被国际铁路协会规定为国际通用的标准轨距,现主要分布在东亚、西亚、北非国家,以及欧洲大多数国家和部分美洲国家。
材料二 尽管中国在国内统一采用标准轨距,但陆上邻国大都采用其他轨距。中国的跨境铁路运输与建设都面临轨距差异造成的障碍,与陆上邻国的轨距差异限制了中国向外发展的地理空间。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未来的交通”分论坛上,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化龙表示,中车将在2020年左右推出一款时速400公里且可变轨距的高铁。届时,北到俄罗斯、南至东南亚,高铁轨距都能实现快速切换。
(1)阅读材料一,概述“标准轨距”的发展历程;并评价其带来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说明“可变轨高铁”提出的背景。
参考答案
1.C2.D3.A4.B5.D6.C7.B8.D9.A10.D11.C12.C13.C14.B15.B16.C17.C18.C
19.(1)特点:大规模修建通往全国各地的各种道路;附属性的服务设施齐全。
作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维护政治上的统一;有效抵御周边少数民族侵扰;密切与全国各地经济文化的联系;有助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提高政权的行政效率、物资的交流和信息的传递。
(2)示例一19世纪40年代以前,中国的主要交通工具是独轮车和轿子,这主要是因为自然经济对交通需求不大。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工厂的建立,独轮车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19世纪50年代,租界中的外国侨民增多,西式马车开始引进以适应外国人的生活。19世纪70年代,从日本引进的黄包车成为上海的主要交通工具。20世纪初,汽车引入上海,发展迅速,成为上流社会的交通工具,近代公共交通在上海诞生。20世纪20年代,上海的交通工具种类繁多,适应了不同阶层的需要。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的变化,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同时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对中国的掠夺。
示例二上海近代交通工具在开埠前后以独轮车和轿子为主,19世纪50年代西式马车流行,19世纪70年代黄包车从日本引入,20世纪初汽车和电车引入,现代公共交通起步。纵观19世纪前期,上海近代交通的发展呈现出新旧更替、新旧并存的特点。推动上海近代交通发展的原因主要有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工业革命后出现的近代交通工具传入中国;铁路、公路等近代交通设施的不断兴建提供了物质基础;近代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等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近代交通工具不断进步反过来又促进近代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人们的视野和思想观念不断开放。
(还可以从工具的变化、引进的人员、交通的动力变化、不同阶层的需求等角度解读材料)
20.(1)变化:基本经历由避疫到防疫;由个人行为转变成国家行政介入的公共行为;确立了清洁检疫、隔离和消毒等为主要内容的基本模式;将种痘等免疫行为纳人到防疫的范畴之中。
原因:传统防疫认识的积极作用;西方卫生知识的引介与传播;晚清社会精英们的努力。
(2)措施:在政府领导下建立严格制度;对传染病患者实施有效隔离等;注重科学调查与医学治疗研究的结合。
意义:有效避免了疫病传播;开创了近代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为后世应对疫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1.(1)历程:英国工业革命推动了铁路运输的兴起,史蒂芬孙设计的铁路轨距成为英国铁路的标准轨距;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英国轨距也影响了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到了20世纪成为世界标准轨距。
影响:标准轨距有利于推动工业革命的发展;便利了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助于英美等国经济利益的扩张;但也会影响到一些国家的国防安全,因而受到抵制。
(2)背景:(国际)全球化不断发展,各地经济联系加强,但仍存在着一些障碍;(国内)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世界的联系、扩大对外开放;我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在铁路建设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