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同步教学课件)(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同步教学课件)(共4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05 08:40: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探源中华文明
寻根华夏先祖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传统观点:文字、金属、城市(文明三要素)
中国方案: 社会分工、阶级分化、中心城市、强制性权利、宫殿、礼器等
国家:阶级或阶层的存在;强制性权力系统的设立
早期国家: 具有国家的基本特征,但是它仍明显带有原始社会的残余色彩
北京人
三皇五帝
夏朝建立
西周建立
西周灭亡
元谋人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红山文化
龙山文化
良渚文化
商朝建立
文明产生
早期国家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
父系氏族
奴隶社会
世袭制
宗法制分封制
井田制
内外服制
阶级分化
万邦时代
170万年 70-20万 约1万年 约7000-5000年 5000年 神话传说 前2070年 前1600年 前1046年 前771年
中华文明起源
文明发展(早期国家)
中华文明产生
表面光滑,磨制方法制作而成
表面粗糙,打制方法制作而成
思考以下问题:
1、考古学家将原始社会分为哪两个阶段?
2、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早期和晚期的代表性文化遗存分别有哪些?
3、原始社会组织先后经历了哪三个阶段?各有何特点?
观察这两幅图片,它们有什么不同?
黄河中下游:龙山文化
辽河上游:红山文化
长江下游:良渚文化
黄河流域: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
组织形态
文明阶段
旧石器时代
(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
新石器时代
(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新石器时代早期
北京人
元谋人
距今约
170万年
距今约
1万年
距今约
70-20万年
距今约
7000年
距今约
5000年
新石器时代晚期
原始社会的阶段划分
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 旧石器时代
学生活动:结合教材第2页,完成表格填写,并在地图中圈出相应代表遗址。
旧石器时代代表性的人类遗址
时间 代表 生活特征
距今170万年
距今70-20万年
元谋人
北京人
①使用打制石器
②过着群居生活
③从事渔猎和采集
④学会用火
我国早期人类分布有哪些基本特点
①分布广泛
②主要集中在江河流域
③凸显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特征。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2. 新石器时代
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学生活动:结合课本第3-4页,完成表格填写,并在地图中圈出相应代表遗址。
新石器时代代表性的人类遗址
时间 代表 分布地点 生活特征
距今7000至5000年前
距今5000年前
大汶口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黄河中游
长江下游
黄河下游
思考: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怎样的分布特点?
分布广泛;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河姆渡文化
仰韶文化
①以磨方法制作石器
②使用陶器
③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
④建村定居
黄河流域
辽河上游
长江下游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2. 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7000-5000年
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新石器时代早期
母系氏族社会
仰韶文化姜寨遗址复原图
姜寨遗址内有五组房屋,系五个大家族。大房中是族内举行集会议事的公共房子,中型房子供族长使用,小房子是各家庭使用。姜寨遗址有氏族公共墓地,各个墓葬随葬品不多,差别不大。
生产力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尚未产生贫富分化)
以姜寨遗址考古发现为例,思考母系氏族社会具有怎样的特点?
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明显;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以良渚文化考古发现为例,分析父系氏族社会具有哪些特点?
等级 随葬品数量 随葬品质量 墓主身份
1 百件以上,多则数百件 以玉器为主,随葬玉钺、玉琮,无生产工具 神王(最高统治者)
2 几十件至百件 玉器远多于其他器物,随葬玉钺、玉琮 公侯,掌握较多财富
3 几十件左右 玉器多于陶、石器,玉钺、玉琮仅随葬其一 宗教显贵或军事权贵,拥有相当财富
4 十几件至几十件 玉器与陶、石器数量相近,随葬石钺 首领,有一定财富和地位
5 几件至十几件 少或无玉器,多陶、石器,随葬石钺或石镞 上层平民,有一点私产
6 一件或几件 只有陶、石器 普通平民
7 基本为零 社会地位最低下人群
——摘编自许鹏飞《良渚文化墓葬及其反映的社会结构与形态》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2. 新石器时代
代表神权的玉琮
代表王权和军权的玉钺
良渚文化的碳化稻米
精美的手工玉器:嵌玉漆杯
区分等级的良渚墓地
良渚古城遗址城墙分布图
农业发展
贫富分化、阶级差异
大型城市的出现
玉器:权力象征、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神权崇拜、发达的宗教信仰体系
艺术发展,手工业水平提高
良渚遗址的复杂程度和阶级制度,已经达到了“国家”的标准。
——考古学家科林·伦福儒
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习近平
神人兽面纹
聚焦“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良渚遗址: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
良渚文明:在中国众多璀璨的远古文化中,环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是一颗非常耀眼的明珠。
它以发达的稻作农业、大量而精美的玉器、精制的制陶技术、成句子的陶器符号文字资料,以及由墓葬和大型土建工程所反映出的不平等和社会分层等现象,使研究者们或者认为它正站在文明的门槛上,已看到了文明的曙光;或者认为它已进入文明社会,已形成文明古国。
学生活动:根据考古发现的文化遗存所体现的文明发展及课本第4页第2段,分析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生产力发展
剩余产品出现
私有财产出现
贫富分化严重
权贵阶层出现
(早期奴隶主)
战俘和犯罪平民(早期奴隶)
启继位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国家体制形成
①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品出现剩余,一些部落首领和少数家长利用担任公职的便利条件,把一些剩余财产据为己有,私有制和贫富分化出现。私有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② 随着贫富分化的加剧,逐渐产生了阶级。
③ 随着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加剧,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出现,国家开始形成。
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典例研析】(2023 山东卷)私有财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下列与陶器相关的考古发现中,可以用来作为私有财产已出现证据的是(  )
A.遗址出土有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
B.多人合葬墓随葬品有陶钵、陶罐、骨器等
C.单人墓随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钺等百余件
D.陶器上绘有丰富多彩的几何图案和动植物纹样
【答案】C【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类早期生产力水平较低,过着集体生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私有财产归贵族所有,材料中单人墓随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钺等百余件,说明当时贫富差距已经出现,私有制产生,C项正确。
【典例研析】 (2023·浙江·统考高考真题)2019年7月,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人《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代表了五千多年前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伟大成就,也是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典范,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下列关于良渚古城遗址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属于夏文化的遗存②已有私有制产生的实证
③出土了精美的玉器④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良渚古城遗址”及所学可知,已有私有制的产生,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遗址,②③④符合良渚遗址,D项正确;良渚遗址不属于夏文化的遗存,①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典例研析】(2024·新课标·24)考古学者在某史前遗址发掘出1300余座墓葬,大、中、小三类墓葬分别占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其中大型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礼器等。据此可以推断,该遗址处于( )
A.旧石器时代早期 B.旧石器时代晚期
C.新石器时代早期 D.新石器时代晚期
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并结合所学可知,墓葬中随葬品的多寡反映出贫富差别开始出现,阶级已经萌芽,社会中正孕育着文明因素,结合所学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发展到更高的层次,青铜铸造已经发明,城市出现,墓葬中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相差悬殊,反映了阶级的出现,表明在此阶段已经出现了文明的曙光,社会历史已接近文明时代的门槛,D项正确;旧石器时代是指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明发展阶段,距今约250万年~约1万年前,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生产力发展水平有限,并未出现阶级分化,排除A、B项;新石器时代早期,考古学文化的石器仍以打制为主,磨制很少,陶器制作粗糙,居民生活以渔猎采集为主,农业和家畜饲养业处于初期阶段,且早期,社会复杂化程度相对较低,发现的大型聚落及墓葬较少,排除C项。故选D项。
三皇时代:
①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②时代较早,神话色彩浓重。
五帝时代:
①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②黄帝、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华夏始祖)
③舜承尧位,这种做法被称为“禅让”。(让贤-世袭、公天下-家天下)
④五帝后期龙山文化时代,史称“万邦”时代。
龙山文化陶寺遗址及2001号大墓出土时全景
二、中华文明的形成——从部落到国家
1. 三皇五帝
郑州始祖山炎黄二帝雕像
思考:谈谈你对神话传说的历史价值有何看法?
神话传说反映了古代人民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历史事实。
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邦国林立,已具有早期国家雏形(如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较明显),进入万邦时代
贫富分化的产生
城的出现
金属器具的使用
文字的成熟
礼制的初步形成
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铜刀
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邦国林立,已具有早期国家雏形,进入万邦时代。
二、中华文明的形成——从部落到国家
【唯物史观】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的关系。
采集渔猎
农耕畜牧
剩余产品
社会大分工
生产效率提高
私有制
阶级
定居村落
播种收获
生产定居
国家
阶级矛盾
部落战争
统治者
被统治者
政府
军队
监狱
文字
国家实质:是一定阶级的统治机关,拥有国家机器。
早期国家的突出标志:金属器具、贫富分化、文字、城市、礼制等。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二、中华文明的形成——从部落到国家
2. 夏朝
(1)建立:【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桀)】,禹建立,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2)政治:
《史记 · 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
《战国策 · 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学思之窗】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以下不同说法?
①王位世袭制。(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②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机构基本具备。
③聚族而居,部族内直接统治,以外间接统治。
王位继承:
中央机构:
地方管理:
客观条件限制:记载内容无可靠的史料佐证
主观条件限制:史书记载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因人物立场、能力水平而产生不同
二、中华文明的形成——从部落到国家
2. 夏朝
(1)建立:【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桀)】,禹建立,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2)政治:
①王位世袭制。(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②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机构基本具备。
③聚族而居,部族内直接统治,以外间接统治。
王位继承:
中央机构:
地方管理:
(3)经济文化:
经济发展: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文化成就:
文化遗存:
夏朝历法《夏小正》
以农业为主,辅以畜牧业和手工业
(4)文化遗存: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关于夏朝是否真实存在,学术界仍然存在争论,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二、中华文明的形成——从部落到国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许宏撰文称,中国上古时期考古学的发现虽层出不穷,研究不断深入,但却未能“更新”或深化当年的认识,关键即在于直接文字材料的缺失。
二里头遗址平面示意图
二里头早期宫殿复原想象图
“二重证据法”是将“地下发现之新材料”(考古发掘)与“纸上之材料”(传世文献)二者互相释证,使某部分证明为信史。
看法:夏文化肯定存在,只不过需要实证而已。夏文化的探索仍需继续。
材料 二里头遗址从第二期开始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和宫城。宫城方正规矩,有中轴线规划。其中一号宫殿有面积近达一万平方米的夯土底座。中心大殿前有广庭,四周有回廊。整个宫殿建筑群壮观、庄严,具备了后世宫廷的规模特征,是权力、地位的象征。……墓葬等级分化严重,高等级墓葬随葬品丰富,有铜器、玉器、象牙器、骨器、漆器、陶器等……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框架,如国君、官吏、部门、赋税、刑法、军队的一套国家机器。夏朝时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转变为“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教学用书》
找一找“夏朝是我国第一个早期国家”的证据。
①宫廷气派的建筑群
②墓葬等级分化严重
③成体系的国家机器
④王位世袭制
补充材料:部落是按血缘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按地区来管理的,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这表明夏已具有国家的职能,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
解析:材料是在描述上古神话历史研究价值较大,可以与历史新时期晚期的考古遗址的发掘物互相验证,故此题选择B项。没有遗址辅证的传说必然有争议,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考古遗址是历史认识的唯一来源,说法错误,排除C项。上古神话传说的历史研究价值不大,与材料主旨(表达上古神话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不符,排除D项
【典例研析】文献中以神话传说形式记载下来的上古史事,多有对方国时代的“用兵无已,并兼无亲”以及“血流飘杵”等惨烈战况的描述,而在新石器晚期的考古遗址中多有人骨凌乱叠放、身首异处、人骨散乱等景象的发现。由此可见( )
A.没有遗址辅证的传说必然有争议
B.上古神话传说可与历史遗迹相印证
C.考古遗址是历史认识的唯一来源
D.上古神话传说的历史研究价值不大
B
解析:根据材料中三星堆遗址和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资料中,都有玉质礼器牙璋,在陶器方面都有封口蚕、敞口瓠、高柄豆等”可知,当时蜀、夏两地存在文化双向互动,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手工制品的制造工艺高低,故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两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故排除C项;仅根据出土的手工艺品无法说明礼乐制度完善,故排除D项。
【典例研析】据考古研究发现,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学界长期以来寻踪夏文化的重点考古遗址)出土的资料中,都有玉质礼器牙璋,在陶器方面都有封口蚕、敞口瓠、高柄豆等。据此推断,当时蜀、夏两地( )
A.手工制作先进 B.文化双向互动
C.经济繁荣发达 D.礼乐制度完善
B
1、商朝建立及其制度
三、中华文明的发展——商和西周
(1)商朝的建立
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首领汤推翻了夏朝,建立商朝。
商朝的都城多次迁移,后来定于殷,所以也称殷朝。
(2)迁都:
河南安阳殷墟(甲骨文、青铜器)
甲骨文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
(3)文化遗存:
龟甲兽骨——甲骨文
“后母戊”鼎
兽型觥
兽面纹爵
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使《史记·殷本纪》成为信史,而《史记·殷本纪》在帝王、世次、称号上的一些错误,也因此而得到纠正。
——中国国家博物馆编《文物中国史·夏商周时代》
二重证据法:文献史料与考古发掘相结合
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文是商人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占卜记录,证实了文献中有关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
内外服制
商朝在盘庚迁殷后采取的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附属国。其特点是商王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附属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中央政权与各附属国之间的联系较为松散。
思考点:商朝为什么推行内外服制
(4)政治制度:
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①商朝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较低,社会组织中的血缘关系尚未完全被打破。
②商王没有能力对王畿之外的方国和部族实行直接控制。
①中央官制:商王是最高统治者,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②地方管理:内外服制(方国联盟)
商朝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
神权色彩浓厚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商王对外服控制力有限,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三、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商和西周
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史记》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有夏多罪,天命殛[jí]之……予畏上帝,不敢不征。
——《尚书·盘庚》
【典例研析】2023·福建高考·1)商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带着他的“子姓”分族巡行一方。所到之处,当地部族向其纳贡,获得赏赐,并派人加入商王的队伍。这种巡行(  )
A.扩大了商朝的疆域范围 B.形成了部族之间的血缘认同
C.宣示了商王的统治权力 D.加强了内服外服的商业联系
【答案】C【解析】商王巡行地方时,当地部族向其纳贡,获得商王赏赐并派人加入商王的队伍,表示自己服从商王的统治,这也就宣示了商王的统治权力,故选C项;向商王纳贡的部族能够获得商王的赏赐,就说明它们就是商朝统治范围之内的部族,所以上述巡行并未扩大商朝的疆域范围,排除A项;由于商王巡行的部族与自己不属于同一部族,没有血缘关系,所以不会形成血缘认同,排除B项;题干所述体现的是商王和地方部族之间的一种政治联系,而不是商业联系,排除D项。
(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商朝灭亡,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利簋铭文
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
——《尚书·牧誓》
三、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商和西周
2. 西周
A、根据图片和材料,思考西周分封制的目的与对象分别是什么?
周公……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李学勤主编:《春秋左传正义》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襃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
目的:
分封对象:
加强和巩固西周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先代贵族、
功臣、
同姓贵族(主体)
(2)政治制度:①分封制(封邦建国)
三、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商和西周
三、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商和西周
分封制的内容:
①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授予诸侯,建立诸侯国;
②诸侯的义务: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③诸侯的权利:在自己的领地内,可以设置官吏、建立武装和征派赋役,可进行再分封。
B、西周分封制有什么特点?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
特点:
④同姓亲族封地多分布在富庶之地和战略要地;
①分封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②分封对象多元化;
③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C、依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的影响。


卿大夫

诸侯
庶民
01
天子统治天下,
管辖王畿
03
管辖食邑
05
得田而耕,
缴税、赋役
02
管辖国邑
公-侯-伯-子-男
04
服务,食禄
分封等级示意图
积极:①使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变大,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③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④扩大了周文化范围,覆盖了黄河中下游地区,保持了文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⑤加速了各族融合的进程,也推动了边远地区文化发展。
消极:①贵族集团形成的等级序列,带有家族统治的色彩;②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为以后的割据混战埋下了隐患。
(2)政治制度:②宗法制(权力的继承)
含义:
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
特点:
A、以嫡长子继承制(最大特点)为核心(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B、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天子
天子
天子
天子
诸侯
诸侯
诸侯
大夫
大夫

嫡长子
其余诸子
小宗
大宗
大宗
小宗
大宗
小宗
影响:
①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②保证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和垄断地位(贵族政治)
③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对后世:
积极:
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消极:
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
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巩固统治。
目的:
C、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家国同构))
对当时
三、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商和西周
含义:西周时期出现的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
作用: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
实质: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
③礼乐制
礼乐制度示意图(举例)
分封制
礼乐制
宗法制
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
血缘纽带(里)
权力的认同
权力的分配
权力的继承
维护的工具
维护的工具
西周三大政治制度:
分封制:权力的分配——政治生活等级化——天下归周;
宗法制:权力的继承——家庭生活政治化——天下归宗;
礼乐制:权力的认同——等级观念生活化——天下归心。
【典例研析】商代的各个方国,大部分是由各个早期定居点和族群演化而来的旧有政权,而西周的诸侯国则大部分是由西周王室建立的。分封使得周天子与诸侯间形成了一种较为固定的君臣统属关系。据此可知
A.分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B.周天子实现了权力高度集中
C.内外服制加速了商朝的灭亡
D.商周地方行政制度基本相同
A
点拨:商的方国首领只要臣服于商王,还是原来部落的首领;西周则选派宗族、功臣及有影响力的古帝王之后,去做地方的诸侯。分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3、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
a、农业:
生产工具:
生产方式:
土地制度:
主要有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奴隶集体劳动
井田制(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三、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商和西周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田里不鬻(yù)。
——《礼记·王制》
①所有制: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实为国王所有),受封者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
②经营方式:耕种私田,同养公田。庶民和奴隶在“井田”里集体劳作。
③耕作方式:木、石器锄耕,青铜农具极少。
井田制实质上是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3)、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
a、农业:
生产工具:
生产方式:
土地制度:
主要有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奴隶集体劳动
井田制(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b、手工业:
青铜铸造是主要部门,“工商食官”。养蚕缫丝技术的发展“青铜时代”代表:四羊方尊,司母戊鼎。生产工具“范”
c 、商业:
商朝出现商人,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中;后期,出现铜铸币。
《周礼》记载借贷纠纷。
商周时期出现契约。
三、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商和西周
共和行政: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由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
灭亡: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三、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商和西周
(4)西周的衰亡
【典例研析】(2023·辽宁卷)1955年,在今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出土一批西周青铜器,其中一件盂造型雅致、纹饰精美,刻有“匽侯”等文字。“匽侯”即为“燕侯”,是周初分封的诸侯,封地在蓟。这反映了( )
A.青铜器的普遍使用 B.燕文化影响到辽西地区
C.分封制的日趋完善 D.诸侯祭祀礼仪活动频繁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在今辽宁省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上刻有“匽侯”等文字,而“匽侯”封地在蓟,也就是燕国,这反映了燕文化影响到辽西地区,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一件青铜器,无法体现青铜器的普遍使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分封制的完善,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诸侯祭祀礼仪活动的频率,排除D项。故选B项。
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1)血缘至上: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族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
(2)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结构。不同等级的权利和义务固定,导致很难逾越。
(3)贵族政治:各级贵族按血缘获取官职,在各自的封地上有很大的自主权。
(4)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王权借助神权巩固自己的统治。
(5)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拓展提升
元谋人
仰 韶 文 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红山文化
龙山文化
良渚文化
商朝建立
文明产生
早期国家
距今约170万年 约70-20万年 约1万年 约7000-5000年 距今约5000年 神话传说 约前2070年 约前1600年 前1046年 前771年
北京人
三皇五帝
夏朝建立
西周建立
西周灭亡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奴隶制社会
世袭制
分封制宗法制
礼乐制
井田制
内外服制
小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