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初中物理 八年级上册 第二章 声现象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学案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 初中物理 八年级上册 第二章 声现象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学案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08-06 13:29: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物理学科
【学习目标】
1. 知道声音产生的条件
2. 知道归纳推理法和理想实验法的定义
3. 熟记声音的传播所需条件
4. 能记住一些常见的“声速”及其条件
【自主学习】
一、声音的产生
夏季的蝉奏响交响曲时,蝉在振动;古筝发出声音时,弦在振动;橡皮筋嗡嗡作响时橡皮筋在振动;说话时声带在振动.....大量的观察、分析表明,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这些正在发声的物体,我们就叫做 。这种方法叫做:归纳总结法!
【例1】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
A.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B.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C.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D.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
二、声音的记录与重现
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
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激光唱盘和存储卡(手机、录音笔)等记录声音的方法。
三、声音的传播
正是平时大家并不留意的 传送了声音。如果没有空气,人们就无法正常交流。太空中没有空气,哪怕离得再近,航天员也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真空罩抽气实验利用的探究方法是: 。
以击鼓为例,鼓面的振动带动周围的空气 ,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
这个过程跟水波的传播相似。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传播。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着,因此我们把它叫作 。
大量实验表明: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 ,传声的介质既可以是气体、固体,也可以是液体; 不能传声。
声音的传播本身是以能量的形式传播的,会在传播的过程中出现能量的损失,这个损失程度的大小取决于声源与听声者的距离,距离越远,损失越大。
【例2】周末,小冰跟着大冰在小河边钓鱼,当看见鱼要上钩时,大冰非常兴奋,大声地叫喊“鱼要上钩了,小冰”,小冰说:“是啊”,结果鱼被叫声吓跑了,这现象说明(  )
A.空气和水不能传播声音 B.空气和水都能传播声音
C.只有空气才能传播声音 D.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四、声速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 有关,还跟介质的 有关。15 °C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
【例3】雷雨天,小王观察到某次闪电经历的时间为t1,听到这次闪电发出的雷声持续时间为t2(不计云层间回声时间),刚开始看到闪电到刚开始听到雷声的时间为t3,声音和光传播速度分别为v和c,则( )
A.t1=t2,闪电发生位置到小王距离约为vt3 B.t1C.t1=t2,闪电发生位置到小王距离约为vt3+ct1 D.t1<t2,闪电发生位置到小下距离约为vt3+ct1
【例4】下列有关声音和声音的传播以及其速度说法正确的是(  )
A.太空中声音的速度为340m/s B.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最快
C.不只有空气才能传播声音 D.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m/s
【例5】若人耳要将两声音区分开来,两声音到达人耳的时间至少要相差秒,常温下声音在空气、水、钢铁中传播速度分别为、、,这样根据公式计算出来要区分从空气与水中传播过来的声音则要求距离达到约,若要区分从铁管与水中传播过来的声音则要求距离达到约.那么,甲同这把耳朵贴在充满水的长铁管的一端,乙同学在水管的另一端用铁锤用力敲击铁管,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一定只能听到一次声响
B.甲若听到两次声响,第一次是由铁管传播过来,第二次是由水和空气传播过来的
C.甲若听到两次声响,第一次是由铁管和水传播过来,第二次是由空气传播过来的
D.甲一定会听到三次声响
【例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声音依靠物质传播,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一般比液体快
B.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但在同一种介质传播速度不一定相同
C.回声比原声晚以上到达人耳,人就能分辨出来回声了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一定是
【归纳整理】
【课后巩固】
1.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钟声是钟 产生的,钟声是通过 传播到人耳中的.
2.如图甲所示,阵阵鼓声是鼓面的 产生的;图乙抽取玻璃罩内空气的过程中铃声变小直至微弱,说明真空 (选填“能”或“不能”)传声。
3.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溅出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 产生的,物理学中把这种研究方法叫做 (选填“等效替代法”、“转换法”或“控制变量法”)。
4.如图所示,是博物馆珍藏的古代青铜“鱼洗”,注入半盆水后,用双手搓把手,会发出嗡嗡声,盆内水花四溅。传说,众多“鱼洗”声能汇集成千军万马之势,曾吓退数十里外的敌军。这反映了我国古代高超的科学制器技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
B.“鱼洗”发出嗡嗡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鱼洗”发出的声音只能靠盆中水传入人耳
D.众多“鱼洗”声汇集改变了声音的传播速度
5.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6.如图是我国最早的乐器之一“埙”,吹奏时能发出宫、商、角、徵、羽五音,相当于现在的do、re、mi、sol、la。这个声音的声源是(   )
A.陶土
B.空气
C.声带
D.嘴
7.2025年我国将实现宇航员登月计划,在月球上漫步的宇航员须借助无线电通讯设备才能进行交谈,其原因是( )
A.月球上真空不能传声 B.月球上只能传递超声波
C.月球上声音传播速度快 D.月球上宇航员声带无法振动发声
8.如图所示,8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仔细调节水的高度,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1.2.3.4.5.6.7.i”的声音来;而用嘴吹每个瓶子的上端,可以发出哨声.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敲击瓶子时,声音只是由瓶本身的振动产生的
B.敲击瓶子时,声音只是由瓶中水柱的振动产生的
C.用嘴吹气时,哨声是由瓶中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D.用嘴吹气时,哨声是由瓶中水柱的振动产生的
9.善于观察的同学一定会发现影剧院、大礼堂、音乐厅或录播室的墙壁上有许多跟蜂窝状似的小孔,这样设计的主要目的是(  )
A.减弱回声对原声的影响 B.增强声音的反射 C.增大声音的响度 D.提高装饰的效果
10.小强同学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这说明了 。
(2)如图乙所示,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响铃的声音 ,并由此推理可以得出 不能传声。
(3)将正在响铃的闹钟用塑料袋包好。放入水中,仍可以听到铃声,说明水可以 。
11.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真空是否能传声”的实验装置,回答以下问题。
(1)把正在响铃的电铃放在玻璃罩内,在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空气的过程中,会听到铃声逐渐变 ;
(2)打开阀门,让外面的空气逐渐回到玻璃罩内,又会听到铃声逐渐变 ;
(3)推理过程:玻璃罩内空气越少,传出的声音越小;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电铃响铃的声音了;
(4)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 ,真空不能 ;
(5)此实验中,用抽气机抽气 (选填“能”或“不能”)得到绝对的真空环境,实验的结论是通过 (填序号)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学习的第一个理想实验。
A. 推理假设 B. 实验验证 C. 归纳总结
12.在汽车行驶的正前方有一座山,汽车以20m/s的速度匀速直线行驶,汽车鸣笛2s后,司机听到回声(声速v=340m/s)。则:
(1)此时间内汽车行驶多少米? (2)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距离这座山还有多少米?
(3)汽车还要多少秒才能开到山脚下?
1. 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所示。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求该被测汽车的速度为______(保留两位小数)。(超声波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且保持不变)
2.图示为一种身高测量仪,其顶部的感应器竖直向下发射超声波信号,经下方物体反射后返回,被感应器接收。某同学站上测高台,感应器记录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为5×10-3s。已知感应器距测高台的高度为2.5m,空气中的声速取340m/s,则该同学的身高为(   )
A.1.70m B.1.65m
C.0.85m D.0.80m
3. 飞机在空中水平匀速飞行,徐冰同学站在水平地面上,用学习过的光学、力学知识,测量飞机的飞行速度,以及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当他听到飞机的声音从头顶正上方传来时,发现飞机在他前上方与地面成37 角的方向,如图所示,已知h=2052m,飞机从头顶正上方到达他前上方与地面成37 角的位置时用时6s.求飞机的速度以及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直角三角形一个角为37 时,三个边的长度之比为3:4:5)。
4. 如图,A是一辆装有超声测速装置的警车,正匀速行驶在一平直的公路上执勤,某时刻向前方540m处一静止在路边的大卡车发射第一个超声波信号时,经过3s接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已知超声波的传播速度为340m/s。(结果保留整数)求:
(1)从警车发射到接收到信号声波移动的距离;
(2)警车的速度;
(3)某时刻有一小车刚好超越警车,5s之后警车发出第二个信号,并在0.34s之后收到小车反射回来的信号,求小车的速度。(设警车和小汽车的速度都保持不变)
【课后评价】
这节课我给自己☆☆☆☆☆颗星。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一、声音的产生:振动、声源
【例1】A
三、声音的传播:空气、理想实验法、声波、介质、真空
【例2】B
四、声速:种类、温度、340 m/s
【例3】A
【例4】C
【例5】C
【例6】D
【课后巩固】
基础练习
1. 振动、空气
2. 振动、不能
3. 振动、转换法
4. A
5. B
6. B
7. A
8. C
9. A
10. (1)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2)变小,真空(中);(3) 传声
11. (1) 小;(2)大;(3)不能;(4)介质,传声;(5)不能,A
12. (1)40m;(2)320m;(3)16s
能力提升
1. 14.17
2. B
3. 456m/s ;342m/s
4. (1)1020 m ;(2)20 m/s ;(3)31m/s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