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25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25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04 17:12: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
周幽王时,废掉申后及太子宜臼,立其宠爱的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公元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勾结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点起烽火求援,众诸侯因以前被烽火所戏而不加理会。周幽王最后被杀于骊山,西周灭亡。其后众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因镐京曾发生过地震受损,残破不堪,又接近戎、狄等外患威胁之下,于是平王在即位后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将国都迁至洛邑,开始了东周的历史
BC771年
BC770年
BC476年
BC475年
BC221年
西周灭亡
平王东迁,东周建立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秦朝建立
东周
历史分期
春秋战国时期:
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周室东迁洛邑到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年),这一阶段的历史大体与孔子所修订的《春秋》年代(前722-前481年)相当,所以历史上叫春秋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历史上称为战国时期,因刘向所编《战国策》得名。
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的学说。
3.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纲要·上
概况 “春秋五霸” 齐国、_____、楚国、吴国与越国先后建立了霸权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_____国君
“战国七雄”
影响 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周王室在___________年被秦国吞并
齐、楚、秦、燕、韩、赵、魏
兼并
战国七雄-并存
一.社会大动荡
姜姓
公元前256
晋国
1.诸侯纷争
争霸
春秋五霸-相继
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
天下共主
九鼎
七鼎
五鼎
三或
一鼎
礼乐制
一、社会大动荡
西周: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春秋: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战国:大夫夺权,兼并频繁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传统等级制度走向瓦解
1.诸侯纷争
思考1: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社会现象?
(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经济发展
政治变革
思想繁荣
民族融合
思考2:这种社会现象带来了哪些影响?
大动荡
诸侯纷争(时代背景)
一.社会大动荡
社会动荡
春秋形势图
思考3:结合教材正文与地图,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春秋:
“尊王攘夷”
战国:
追求统一
华夏认同
华夷融合
第1次大交融为统一奠基
华夏认同
华夷融合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中原
华夏
2.华夏认同
华夏认同的影响:①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②促进了民族交融,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
③有利于形成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
二.民族大融合
◎春秋战国冶铁场景构想图
◎考古出土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和穿有鼻环的牛尊
◎都江堰及其工程示意图
◎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
思考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
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兴建水利灌溉工程
3.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





三.经济大发展
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
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审分》











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变革
铁犁
牛耕
农业
进步
井田制瓦解
佃农自耕农
小农经济出现
新兴地主
私田开拓
公田不治
随着私有观念的深入人心和铁农具的出现,农业生产由集体耕作的生产方式向个体生产方式转变。铁农具的广泛应用,促使春秋战国时期土地所有权发生变化,井田制遭到破坏,出现了自耕农小土地所有制。
——洪煜《战国秦汉时期的小农经济》
经济大发展
政治大变革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三.经济大发展
变法运动·风起云涌
1.背景
①政治: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②经济:铁农具、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
③军事: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
④思想:法家学说成为推行变法的思想武器
2.目的:富国强兵
3.代表:秦国商鞅变法
4.影响:推动社会转型,各国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四.政治大变革
各国变法,其基本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富国、强兵与君主集权。
……强化中央集权成为改革的主题和高潮。
——萧平汉《战国变法运动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约前395-前338年)
四.政治大变革
四.政治大变革
商鞅变法(开始于公元前356年)
变法 内容
主要 特点
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②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③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④“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⑤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⑥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探究: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变法?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一》
积极性:
①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
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②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③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局限性:轻罪重罚,压迫和剥削百姓;文化高压政策等。
四.政治大变革
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改革措施行之有效,符合秦国国情
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商鞅个人因素
(政治才干、铁血手腕、赏罚分明、与旧贵斗争… )
根本原因
思考5:商鞅变法为何能成功?
四.政治大变革
孔子
面对礼崩乐坏的政治环境,有何治国良方?
五.思想大繁荣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 ·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主张
教育成就
(1)唯物史观:“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追求天人合一。
(2)朴素的辩证法:事物存在着矛盾,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3)政治: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1)核心观念是“仁”,主张统治者
“为政以德”。
(2)恢复西周礼乐制度。
(3)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创立私学,有教无类、整理六经
五、思想大繁荣
孔子的人文主义精神
“仁”:对中国人为人处世产生极大影响,形成了中国人谦恭的性格,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宽松社会环境。
“礼”:道德规范,强调社会成员承担相应权利和义务,有利于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对鬼神敬而远之:优先考虑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
“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发展个性,提高社会成员素质。
五.思想大繁荣
五.思想大繁荣
“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争辩;战国时期各思想家针对社会现状提出了不同的思想主张,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思想繁盛的时代。
1.含义:
2.背景
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阶级:士阶层崛起,并受到诸侯重用。
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百家争鸣”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儒家 孟子(战国)
荀子(战国)
道家 庄子(战国)
法家 韩非(战国)
墨家 墨子(战国)
阴阳家 邹衍(战国)
五.思想大繁荣
“百家争鸣”
人性善;“仁政”、“民贵君轻”
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制天命而用之”
崇尚逍遥自在
法治、中央集权(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代表下层平民的利益)
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百家争鸣争什么?——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
怎么争?
论战辩驳(代表不同阶级)
吸收借鉴、百家合流
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共同发展
成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
在争鸣中形成共识:
希望自身学说作用于现实政治,主张结束混乱,统一思想,统一社会。
五.思想大繁荣

社会之变
政治变动:诸侯纷争;礼崩乐坏
经济发展:铁犁牛耕;工商业繁荣
应变之法
思想家应变之策:百家争鸣
诸侯国应变之法:变法运动
促 进
华夏认同
国家统一
变之因
变之法
变之果
政治大变革
社会大动荡
民族大融合
思想大解放
经济大发展
社会转型
春秋战国·大变革的时代
经济方面 ①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大大提高,社会经济发展;
②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③从“工商食官”到“重农抑商”。
政治方面 ①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
②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
③由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官僚政治演变;由贵族世代垄断高官的世官制到任贤使能、因功受赏的新制度。
④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⑤编户齐民制出现。
文化方面 礼乐制度崩溃,春秋后期,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民族关系 “华夷”观念削弱,促进民族交融与华夏认同观念
军事方面 大国在争霸战争中相互兼并,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加快了全国统一的步伐。各国开始建立普遍征兵制,军队开始成为君主直接控制的国家军队。
整体认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课堂小结
1、(2021·全国高考甲卷·24)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
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 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A
典例研析
2、(2023.全国乙卷.24)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井田制度的繁荣
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D.商业活动的衰退
C
典例研析
3、(2023新课标·统考高考真题)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
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
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A
典例研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