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学史明理
学史增信
学史崇德
学史力行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
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早期殖民扩张 19世纪的殖民扩张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殖民扩张
背景
主要 国家
目的
扩张 方式
结果
①新航路开辟
②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发展
西、葡、荷、英、法等
掠夺财富、积累原始资本
公开殖民抢掠、欺诈贸易、种族灭绝、三角贸易、垄断商路
①推动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及资本主义发展
②给亚非拉国家带来灾难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英、法、美、俄等
英、法、美、德、俄、日等帝国主义国家
争夺商品销售市场与原料产地(商品输出)
对外资本输出
炮舰政策,强签不平等条约;商品倾销、掠夺原料
资本输出为主,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世界
①推动工业资本主义发展
②客观上促进亚非拉国家走上近代化道路
①世界瓜分殆尽,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②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知识回顾】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三个阶段
一、被迫迁徙: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后,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争相开始在美洲进行疯狂的殖民扩张和掠夺。
【思考】殖民扩张是怎样影响美洲族群变化的?
新航路
的开辟
殖民者屠杀、奴役印第安人
人口
锐减
种植园劳动力不足
买进非洲黑人,
作为奴隶在种植园劳动
三角贸易
材料:“印第安人”这一称呼本是欧洲人对美洲土著的统称,是除对因纽特人(又称爱斯基摩人)外的所有美洲土著的统称,并非单指某一个民族或种族。他们的土著人群主要有玛雅人,是美洲唯一留下文字记录的民族,生活在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北部;阿兹特卡人,是墨西哥人数最多的一支印第安人;印加人是南美洲安第斯山区克丘亚族的一支。其为黄色人种。
1600年到1800年间,大约有100万的法国、英国、徳国、荷兰、爱尔兰及苏格兰的移民度过大西洋,来到北美洲,他们想方设法取代当地人,以获取经济利益。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一)殖民扩张
被殖民前的美洲
在1492年被“发现”之前,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玛雅文明、印加文明和阿兹特克文明。
印第安人是美洲的原住民,是美洲的主人,也是美洲的最主要族群。
来到美洲的殖民者主要来自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
在北美,主要殖民者是英国;
在拉丁美洲,主要殖民者是西班牙和葡萄牙。
欧洲对美洲的殖民活动
①印第安人数量锐减
②非洲黑人数量激增
③白人数量激增
殖民
扩张
美洲族群结构变化
美洲国家人口结构不尽相同
④新的混血族群出现
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二)美洲族群的变化
1、原因:
2、表现:
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也在世界范围展开。
根据课本内容,概括美洲人口结构改变的表现。
2、美洲族群变化的表现
(1)印第安人数量锐减
屠杀、奴役以及从欧洲传来的天花等传染病,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人口锐减。
①锐减的原因:
在欧洲人“发现新大陆”后的100年间,印第安人数量减少了90%-95%。
②表现:
③影响:
中断原有社会发展进程,印第安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
(2)非洲黑人数量激增
A. 激增的原因:
为了弥补劳动力的不足,大约从16世纪开始,殖民者从非洲掳掠黑人,贩卖到美洲作奴隶。
“三角贸易”示意图
①对非洲:非洲失去了大约1亿人口,深刻改变了非洲的人口结构,严重影响了非洲的社会发展;
②对美洲:
为殖民者在美洲的种植园与矿山提供了劳动力;
③对欧洲∶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
④对世界∶促进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人类联系进一步加强。
B. 影响:
(3)美洲白人数量大大增加
A. 激增的原因:
政治迫害、宗教信仰、寻找发财机会等因素。
"五月花(May Flower)"号是英国3桅盖轮船,1620年,该船载欧洲102名躲避政治迫害的人由英国的普利茅斯出发,前往今天的马萨诸塞。
宗教改革后,新教势弱,被天主教打击迫害,一些新教徒们被迫来到了北美洲,建立了一系列殖民地(自发移民);14到16世纪,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持续开展圈地运动,争夺农民的土地,农民成了一无所有的自由人,欧洲农民,生活苦不堪言,遭到虐待,只好逃到新大陆生存;西班牙的财富神话,进一步刺激了商人、冒险家、投机者,乃至掌权者们的野心。
①给美洲带去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开发;
②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③促进世界市场拓展,使得人类之间联系进一步加强
B. 影响:
变化表现 (人口结构) 北美
拉美
西印度群岛
美国和加拿大,白人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
混血人种居主导。
在秘鲁等少数国家,印第安人相对较多。
海地等西印度群岛国家,黑人人口占多数
北美:主要以白人为主
拉美:混血人种占主导
西印度群岛:黑人为主
2、美洲族群变化的表现
(4)新的混血族群出现,并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
原因: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不断通婚杂居,混血人种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
拉丁美洲人种构成
美洲种群变化
◎巴西球星.内马尔.混血人
◎埃沃·莫拉莱斯(2005-2019玻利维亚总统).印第安人后裔
◎美国总统.拜登.白人
◎ NBA最著名黑人明星
一、被迫迁徙: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材料: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征服带来了伊比利亚的文化概念,他们认为比土著文化优越。同样,他们也认为非洲宗教和文化比自己的低劣……印第安社会生存下来,并且在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互动的同时,维持着相对的自治性。同样,奴隶们在学习应付他们的主人和适应新环境的同时,保持了非洲的宗教传统、信仰、习惯和语言。
—斯基德莫尔、史密斯《现代拉丁美洲》
【学思之窗】欧洲侵略者的殖民活动对美洲文化有什么影响?
(1)入侵带来欧洲宗主国的文化传播;
(2)印第安人和非洲文化得以保存,多元文化并存局面出现(欧洲、印第安、非洲、美洲文化)
(3)人口迁移带来文化交融,形成以欧洲文化为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
阿兹特克文化遗址
西班牙殖民者修建的教堂
现代化建筑
墨西哥城三文化广场
【典例研析】1、( (2019·全国·高考真题)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A.奴役掠夺土著居民 B.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
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 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
【答案】D【详解】西班牙和葡萄牙虽然引领开辟新航路,但当时西班牙和葡萄牙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其落后的生产方式传播到拉丁美洲,成了拉丁美洲发展滞后的历史包袱,而北美地区被英国殖民统治,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到这一地区,推动了北美的快速发展,因此出现这种差别主要是因为拉美移植了宗主国旧的生产方式,故选D
【典例研析】2、(2023春·高二课时练习)甘蔗种植需要猛烈的阳光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且甘蔗园往往疟疾肆虐,因此,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公斤,蔗糖不再是奢侈品。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革命大幅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 B.殖民扩张与黑奴贸易的兴盛
C.新航路开辟使东西方贸易更加便捷 D.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
【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新航路开辟之前,蔗糖是奢侈品,英国的人均糖摄取量很少,而到19世纪初,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美洲大陆的被发现,殖民扩张和黑人奴隶贸易的兴盛,美洲的蔗糖源源不断的运往欧洲,这才有了蔗糖不再是奢侈品,B项正确;
二、鸠占鹊巢: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变化
二、鸠占鹊巢: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变化
【过渡】澳大利亚:一块“谁见谁嫌弃”的神奇大陆
英国国旗
西班牙人:我试了,没找到
荷兰人:忙着赚钱呢,这地方我不感兴趣。
英国人:这么一大片地儿,你们都不要吗?
欧洲殖民者在澳大利亚的开拓进程
3.开采金矿:1851年,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
1. 罪犯流放地:18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最初,英国将澳大利亚作为流放罪犯的场所。
2.原料产地:19世纪时,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对原材料需求的增加,英国殖民者开始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
(一)英国的殖民活动:
二、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英国罪犯为主
英国自由移民增多,罪犯比例下降
“淘金热”吸引英国、欧洲、印度、中国移民;1868年英国停止输送罪犯
(二)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随着殖民扩张的加剧,澳大利亚等地的原住民遭到驱赶和屠杀,人口数量锐减。
澳大利亚:英国人到来之前原住民人口达75万,1901年只剩下9万人;
新西兰:18世纪原住民有25万人,19世纪中叶只剩下5万多人。
1、原住民数量减少:
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和欧洲其他国家的人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19世纪中叶,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英国移民为主),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
2、19世纪中叶,白人成为主要居民:
在大洋洲,据20世纪70年代统计,澳大利亚的英格兰人和爱尔兰人的后裔占82%,原住民只占微不足道的0.01%;新西兰的原住民毛利人占9%,英国(包括英格兰和爱尔兰)人后裔占近80%。
——导致当地人口的替代性变化
材料:世界上唯一的一次把整个人种彻底灭绝发生在塔斯马尼亚。4000多名土著被5000人组成的白人搜捕队四处追杀,最后只剩下200多人被押送到附近的弗林德斯岛,他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不断死亡。1847年,残存的40人只剩下16人被送回塔斯马尼亚。30年后,塔斯马尼亚人在地球上绝种。 ——刘晓燕《澳大利亚土著人:历史变迁与发展》
迈埃尔屠杀
弗雷泽惨案
最后一个塔斯马尼亚纯种土著
特鲁加尼尼
白种人
黑种人
澳大利亚人种分布图
问题思考:大洋洲新文化的形成与美洲新文化的形成有何不同?
大洋洲文化:欧洲文化替代土著文化;
美洲新文化:欧洲文化主导的多元文化。
随堂训练
3、19世纪初,悉尼市街道以及医院、教堂、海岸灯塔等建筑大多出自一些罪犯(来自英国)之手,其中有个设计师曾犯伪造罪,但由于他的贡献,其头像还印在澳大利亚5元钞票的票面上。这说明( )
A.英国流放者推动了澳大利亚的殖民开发
B.贩卖黑奴是英国殖民扩张的重要手段
C.殖民扩张加剧了澳大利亚的社会动荡
D.澳大利亚人口结构的转变得益于工业革命
解析:材料表明英国罪犯为澳大利亚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结合所学可知,这些罪犯都是被流放到澳大利亚的,故选A项。材料不涉及贩卖黑奴,故排除B项。材料主要讨论的是被流放到澳大利亚的英国罪犯的贡献,故排除C项。澳大利亚人口结构的转变与殖民扩张有关,而非工业革命,故排除D项。
A
随堂训练
4、据统计,18世纪末,澳大利亚有原住民约30万人,到1944年,只有71895人。20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的英格兰人和爱尔兰人的后裔约占82%,原住民约占微不足道的0.01%;新西兰的原住民毛利人约占9%,英国(包括英格兰和爱尔兰)人后裔占近80%。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英国殖民扩张的加剧 B.病菌和疾病的大流行
C.大洋洲自然灾害严重 D.部落之间的战争频繁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由于殖民扩张的加剧,大洋洲的原住民遭到驱赶和屠杀,人口数量锐减,造成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A项正确。
A
三、背井离乡: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第一阶段(主动移居):
在鸦片战争前,主要是自愿结伙出洋谋生,大多分布在东南亚,人数较少。称为“下南洋”。
第二阶段(被迫移居):
从鸦片战争到清末,几乎全是被西方殖民主义者拐掠、贩卖的契约华工,分布在世界各地。19世纪去东南亚的华工累计至少在七百万人以上,人数估计十倍于前一阶段。
(一)中国人出国的两个阶段:
美国人是非常富裕民族,彼等需要华人前往,极表欢迎。彼有优厚工资,大量上等房舍、食物与衣着。你可随时寄信或汇款给亲友,我等可负责传递驳汇,稳当无误。此是一个文明国家……全体一视同仁……现有许多中国人,已在彼谋生,自非一陌生之地……如欲赚取工资及保障工作,可向本公司申请,便得保证。 ——《台山华侨史》
19世纪中后期的一则招工广告:
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华工,也被称为 “猪仔” ,泛指于晚清时,前赴海外(如东南亚、美国、加拿大及澳洲,甚至是远至古巴和秘鲁等国家)进行艰苦劳动的劳工,形成了苦力贸易。
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一)华工出国的两个阶段:
历史纵横 “下南洋”
明清到民国时期,中国东南沿海特别是广东、福建一带的民众为了谋生,漂洋过海,前往东南亚各地,甚至远到印度洋一带。这一现象被称为“下南洋”。中国人在当地,有的经商,有的从事农业或手工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传播了中华文化。
分析明清时期,中国人为什么要“下南洋”?中国人“下南洋”有什么特点?
材料:从1724年到1887年,广东人口从400多万猛增到2970多万,庞大的人口压力在日益剧烈的土地兼并之下,不断地游离出过剩的贫困人口,西方工业品的涌入又打击了珠江三角洲的手工业……
——姚远《广东海外移民比较研究》
(1)原因:①国内政治动荡,战乱不断,民不聊生;②地少人多,人地矛盾突出。③殖民者到来加速了东南亚开发。
(2)特点:①主要是自愿结伙出洋谋生;②大多分布在东南亚、人数较少。
1、鸦片战争前:“下南洋”
材料:1807年3月25日,英国议会通过《废除奴隶贸易法案》,禁止英国船只从非洲往美洲运送奴隶。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不得不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续增条约》,规定:“两国人民可随时自由往来、游历、贸易或久居”。这一规定为美国在中国扩大招募华工提供了合法根据。
从雍正二年到光绪十三年 ( 1724—1887) 的 163 年间,广东人口从 400 多万猛增到 2970 多万,增幅达近 6 倍之剧。庞大的人口压力在日益剧烈的土地兼并之下,不断地游离出过剩的贫困人口,西方工业品的涌入又打击了珠江三角洲的手工业.. ——姚远《清末民初广东、江苏海外移民比较研究》
2、从鸦片战争到清末: (近代) 近代化工出国的原因:
①明清下南洋的传统;②国内人地矛盾加剧;
③小农经济逐渐解体,大批农业和手工业者破产;
④国内战乱不断;
⑤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
⑥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需要新的廉价劳动力;
⑦美国淘金热的吸引;⑧殖民者的诱骗和绑架;
3.华工对美洲和大洋洲的开发作出的重要贡献
(1)华工在美洲的开发:
①美国:华工是加利福尼亚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
②拉丁美洲:19世纪70年代,加利福尼亚等地的华人已有十几万。加勒比群岛、秘鲁以及古巴等地,也有成千上万的华工。
带着脚镣在秘鲁甘蔗园劳作的华工
通车盛典的照片: 照片中没有华工身影,主持人只字不提华工的贡献。他们后来因此被称为“沉默的道钉”。
太平洋铁路
三、背井离乡: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3.华工对美洲和大洋洲的开发作出的重要贡献
(2)华工在大洋洲的开发:
①19世纪中叶,大量华工来到澳大利亚开采金矿。到1858年,华工人数已超过4万。
②在大洋洲的一些岛屿上,华工在种植园和矿山辛勤劳动,促进了这些地方的开发。
华人在悉尼和墨尔本从事种菜业
“新金山”淘金的华工
在巴新种植园中工作的华工
①战争后大多数是被西方殖民主义者拐掠、贩卖的契约华工;
②从事苦力劳动; ③死亡众多; ④受到不公正待遇; ⑤遍及世界各地。
(苦力)数百人闭置一舱,昏闷而死者已三之一,抵埠以后饥饿疾病鞭棰而死者又三之一,仅延残喘者不及一成。——陈炽《续富国策》卷4
近代华工出国与明清的“下南洋”相比有何特点。
集聚在船上的华工
人们常常认为非洲黑奴的命运很悲惨,却不知道在秘鲁鸟粪岛,非洲黑奴充当的是中国劳工的监工。沉重的劳动和严厉的惩罚,让很多远离故土的劳工感到痛不欲生、生不如死。鸟粪岛上的中国苦力死亡率是如此之高,以至于1869年运来的4000名华工全部葬身于此。
——杜君立《新食货志》
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二)华工出国的影响:
材料一:唐人街是老华侨的温床、新华侨的聚会所,也是美国人眼里的小中国。也许我们应该把唐人街的英文原名直译过来,干脆称它为“中国城”,可能更恰当一定。
——李欧梵《美国的“中国城”》
材料二: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期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
材料三:“此次推翻帝制,各埠华侨既捐巨资以为军费,而回国效命决死,以为党军模范者复踵相接” “华侨是革命之母” ——孙中山《1916年致海外革命同志书》
材料四:宋庆龄在抗日期间曾指出:“海外各地的华侨,在其居留地政府统治下,久已深切体会到被压迫民族之待遇与痛苦,所以,更加能够了解祖国之兴衰存亡,关系与华侨之福利更大,俱有国家观念,勇于抗战救国。”
材料五:一战期间,中国派遣至英法的华工约有14万人之多。华工一到欧洲,就立即被划拨到各处,他们不仅在重工企业、港口码头等地从事最艰苦、最繁重的劳动,而且还身处战争前线,负责挖战壕、就伤病、送给养甚至直接参战,有近2万人死于战火或疾病。
①传播了中华文化,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②近代华侨投资办厂,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华人华侨曾积极支持辛亥革命和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事业,促进了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发展;
④华工在一战中帮助协约国取得胜利,有利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⑤使东南沿海地区丧失大量劳动力,是中华民族的灾难和血泪史。
材料:除了道德和政治因素外,经济力量也是使奴隶制和奴隶贸易寿终正寝的因素……随着时间推移,奴隶劳动力的价格一直没有降下来,而随时可能出现的叛乱使奴隶主不得不保持耗资巨大的武装力量。即使没有反抗,奴隶们也消极怠工,奴隶主还必须照管他的生活……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法案》……1833年,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签署法令废除奴隶贩卖。此后,其他国家纷纷效仿,制定法律废除奴隶制。长达400年之久罪恶的跨大西洋奴隶贩卖活动宣告终结。
——摘编自【美】杰里 本特利《新全球史》
【知识拓展】英、美等国废除奴隶贸易的原因。
①工业革命的开展,自由贸易取代垄断贸易,商品输出成为主要手段;
黑奴贸易无利可图
②欧洲民主政治发展,启蒙思想传播;
③黑奴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的推动,打击了黑人奴隶制度;
④英美等国陆续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
随堂训练
5、19世纪末美国排华情绪加剧,被人贩卖到美国加州的丁龙辞职回国。他希望把终生积攒的血汗钱12000美元捐献给一所有名的美国大学,建立一个汉学系。在朋友的帮助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设置了“丁龙讲座”和“东亚系”。丁龙的经历说明华工出国( )
A.促进中华文化的交流传播 B.推动了美国停止人口贩卖
C.提高了近代中国的国际地位 D.助推美国对知识精英的需求
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末美国排华情绪加剧,被人贩卖到美国加州的丁龙辞职回国。他希望把终生积攒的血汗钱12000美元捐献给一所有名的美国大学,建立一个汉学系。在朋友的帮助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设置了‘丁龙讲座’和‘东亚系’”可知,丁龙在美国大学捐款,建立汉学系,在美国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华工出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华文化的交流传播,A项正确;丁龙在美国大学捐款,建立汉学系,与美国停止人口贩卖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近代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排除C项;丁龙在美国大学捐款,建立汉学系,与美国对知识精英的需求无关,排除D项。故选:A。
A
随堂训练
6、1851年以来,大批华工前往澳大利亚淘金。据统计,当时每6个外国淘金者中就有一个中国人。华工不仅成为澳大利亚淘金热潮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还参加了当地的建设和清除从林、开扩田地的工程。在1888年前后,约有5000名华工参与修筑了从达尔文至松湾的铁路。同时,昆士兰所有的公路都是华工修筑的。这反映了( )
A.华工获得了在海外发展的自由权 B.华工推动近代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C.华工促进了澳大利亚经济的发展 D.华工在澳大利亚主要从事重工业
解析:材料“华工不仅成为澳大利亚淘金热潮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还参加了当地的建设和清除丛林、开扩田地的工程”体现了华工促进了澳大利亚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华工的权利和地位,排除AB;清除丛林并非重工业,排除D。故选:C。
C
人口迁徙知识小结
亚洲
大洋洲
北美洲
南美洲
非洲
欧洲
主动移民:英国清教徒
被迫移民:非洲黑人
①从宗主国向殖民地和附属地迁移;②从旧大陆向新大陆迁移,主要是迁往美洲和大洋洲;
③华工出洋谋生 ④由发达地区迁往落后地区
1
2
3
4
形式:主动和被动
路线:①②③④
特点:
影响:
人口结构变化
新的族群出现
人口迁徙
文化重构
文化认同
概念解读
文化重构
文化重构,顾名思义,文化的重新构建。即对于已有某个文化现象的再加工,再创造。也是人们对于已有的文化现象再次认知。
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就是指对人们之间或个人同群体之间的共同文化的确认,使用相同的文化符号、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秉承共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是文化认同的依据。
文化认同 ,是人的社会属性的表现形式。
在新加坡,英语、华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均为官方语言,分别主要对应新加坡的四大移民族群:欧洲裔、华裔、马来裔、印度裔。这说明新加坡( )
A.各民族尊重彼此宗教信仰 B.具有多元文化并存的特点
C.实现了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
D.形成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文化
B
文化多元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