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一个空前混乱的年代,一个思想大解放的年代,英雄群起逐鹿中原的混乱时代,思想自由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一个说真话的时代,一个出大师的时代。
——陈钦《北洋大时代》
北洋初印象
新旧并存 乱象横生
孙中山
革命救国
黎元洪
段祺瑞
洪宪皇帝
专制、卖国、割据、混战
文化救国
陈独秀 李大钊 毛泽东
实业救国
张 謇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U”字形发展过程,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1920),这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张海鹏《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
黑暗与光明并存
时空时序(1912-1928)
1912年
袁世凯统治时代
1916年
1928年
军阀割据混战时代
袁世凯
复辟帝制
袁世凯就任大总统,迁都北京,开始进入北洋时代
袁世凯去世
北洋军阀陷入分裂割据状态
二次北伐,
张学良东北易帜,
北洋时代结束,
军阀割据并没有完全结束
国共合作开始北伐,讨伐北洋军阀。
1915年
1926年
北洋政府:1895年,袁世凯开始为清政府编练新式陆军。后来,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军事集团。由于袁世凯长期担任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这个军事集团通常被称为北洋军阀。北洋军阀执政时期的政府被称为北洋政府,从1912年开始到1928年结束。主要分成两大时期: 1912-1916年,袁世凯独裁专制时期;1916-1928年,北洋军阀割据混战。
时空坐标·阶段特征
阶段特征:中国近代政治黑暗时期,也是近代化高峰时期:政治民主化(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经济近代化(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思想科学理性化(新文化运动)
政治
知识定位·关键词
北洋军阀;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五四运动;党诞生(一大二大);国民党一大(国民革命及北伐);四一二政变;国民革命失败1928东北易帜等
经济
实业救国论;“短暂春天”;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社会生活变迁:习俗(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嫁礼俗)交通(詹天佑京张铁路、汽车有轨电车、冯如飞机)通讯(电话电报)报刊等
民主革命思想;三民主义;“尊孔复古”逆流;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李大钊);新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萌芽
文化
问题探究·角度
探究主题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近代中国的动荡与转折
——北洋军阀统治的中国
政治 经济 社会生活 思想 外交
史实 1915年 袁世凯称帝 1913—1918年资产阶级发动“二次革命”、护国、护法运动 1919年 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1921年 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4年国民党一大 1926年 北伐 1927年 国民革命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 (1)表现:1912~1919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2)结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艰难发展 (1)社会习俗:服饰更加西化;饮食中西结合;婚丧仪式进一步变革;辛亥革命以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2)交通: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民国时期陆续修建了一些公路;1920年,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 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 1919年后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1924年 新三民主义提出 1924—1927年 毛泽东思想萌芽 1915签订《中日民四条约》
1917年 对德、奥宣战
1919年 巴黎和会上拒签条约
1922年中国收回山东主权,赎回胶济铁路
特征
专制与民主博弈
动荡中新生
现代与传统交织
革故与鼎新
妥协与抗争
发展与痼疾并存
问题探究·角度
动荡与转折
问题探究·角度
探究角度一 北洋军阀统治的特点
历史解释 北洋军阀统治的特点
(1)政治
①实行军阀官僚的对内专制统治,对外大肆出卖国家权益,军阀割据混战,社会黑暗,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祸害。
②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2)经济:采取了一些措施,加上欧战期间西方国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工业得到了发展(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3)思想
①大力提倡“尊孔复古”思潮,攻击民主共和,宣传封建伦理纲常。
②西方各种思潮被广泛介绍到国内,新式教育、新式学校开始出现、推广。
(4)社会习俗:出现了一些变化,如剪辫、放足、废除跪拜等。
一、北洋军阀的统治(黑暗时代)
(一)共和与帝制的角力
袁世凯复辟路(1912-1916) 孙中山革命路
独揽 大权 1912年3月10日
1913年11月
1914年5月
1914年底
出卖 权益 1915年5月
复辟 称帝 1915年10月
1916-1928年 1917年
1913“二次革命”
1915护国战争
1917护法运动
黎、段“府院之争”
张勋拥溥仪复辟
段破坏《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在北示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宋教仁案、解散国民党
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颁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十年, 可连选连任
与日本签订“中日民四条约"
参政院召开“国民代表大会”,袁世凯接受“劝 进”当上皇帝,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
孙氏抗争,举步维艰
袁氏窃国,
专制回笼
张氏复辟失败,
段氏再造共和
颁布约法限权
二次革命 护国运动 护法运动
不同点 时间
对象
主力
结果
相同点 背景
领导
指导思想
目标
方式
性质
结果
1913年
1915-1916年
1917-1918年
袁世凯
袁世凯
段祺瑞
国民党革命力量
人民群众、革命党和地方军队
西南军阀
失败
部分取得胜利
失败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北洋军阀统治黑暗,帝国主义侵略加剧
孙中山度参加领导或直接组织
三民主义
北洋军阀政府
举起独立的旗帜,进行武装斗争
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而进行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斗争
都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的比较
任凭你像尧舜那样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样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样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论》
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正义所至,何坚不破?愿与爱国之豪俊共图之! ——孙中山《讨袁檄文》
拓展认识——袁世凯复辟帝制为何失败
●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复辟帝制违背时代潮流
● 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及部分军阀、立宪派展开护国运动
● 外国势力的干涉(如日本从支持到反对)
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C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直系军阀
皖系军阀
奉系军阀
滇系军阀
桂系军阀
晋系军阀
1920直皖战争
1922,1924两次直奉战争
1.军阀割据
(1)表现:
①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难以产生一个能统御整个北洋派的人;② 自给自足的的小农经济使军阀割据具备经济上的可能;③ 列强采取以华制华策略,大力扶植各路军阀;④ 根本上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2)原因:
(3)影响:各派军阀争权夺利,先后爆发直皖、直奉混战,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军阀控制
D
军阀割据混战
政治分崩离析
1916年至1928年,共发生140余次战争,如将小规模武装冲突算在内,仅四川一省就发生了400余次。
——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2.北洋政府外争主权和国家地位的努力
(1)中国参加一战与劳工出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
时期在欧洲的华工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战地及后方劳动力出现匮乏情况。在北洋政府参加协约国对同盟国宣战后,英法两国要求中国向欧洲派遣华工。北洋政府认为,参战华工可以获得协约国所支付的工资,中国政府还可以获得日后胜利国的种种权利。蔡元培等有识之士也大力提倡华工赴欧。一战期间,中国派至英法的华工约有14万人之多,华工们一到欧洲,就立即被划拨到各处,他们不仅在重工企业、港口码头等地从事最艰苦、最繁重的劳动,而且还身处战争前线,负责挖战壕,救伤兵、送给养甚至直接参战,有近2万人死于战火或疾病,一战结束后约11万参战华工回到祖国,他们成为西学及实业知识的宣传者,有的还转变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有1万余华工留在法国工作、生活。
——王平贞等《一战百年:华工赴欧启示录》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北洋政府派华工赴欧参战的原因。(6分)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9分)
原因:
大战中欧洲国家的劳动力匮乏;
北洋政府对同盟国宣战;
英法等协约国的要求;
北洋政府希望通过华工赴欧的参战来改善中国国际地位;
蔡元培等有识之士的推动。
影响:
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使中国开始步入国际舞台;
揭开了北洋政府“废约”“修约”外交的序幕;
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的弊端,促使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
推动了五四运动的爆发;
战后,华工成为西学及实业知识的宣传者,促进了中欧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2.北洋政府外争主权和国家地位的努力
(1)中国参加一战与劳工出国
(2)参加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3)开展“废约”“修约”外交(开启收回丧失权益的历史进程)
1922年2月4日,中日双方代表签署了《解决山东悬案条约》,中国成功收回了山东等主权。
中国代表团提出的七项条件:一、废弃势力范围;二、撤退外国军队、巡警;三、裁撤外国邮局及有线、无线电报机关;四、撤销领事裁判权;五、归还租借地;六、归还租界;七、恢复关税自主权。后来,中国代表团又向和会提出废除“二十一条”。
①参加巴黎和会,提出七项正当要求
②参加华盛顿会议,收回山东等主权
1920年代,北洋政府以“到期修约”成功废除中比、中西两个不平等条约;1926年,国民政府以“革命外交”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对此,当时民众更多地肯定“革命外交”的成果,而忽视“到期修约”的成果。这主要是因为()
A.对华殖民体系的瓦解 B.新三民主义得以贯彻
C.北洋政府统治的腐败 D.民主革命形势的高涨
D
政治阶段总结
阶段特征
继袁氏之后的北洋集团的主要人物均不得不采取以军事武力作“后援”,以“民意”为招牌来激烈地“竞争”最高的政治权力。
——郭剑林《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与过渡——北洋政府时代》
在北洋政府存在的大部分时间内,动荡归动荡,派系政治归派系政治,但却一直设有两院制或一院制的国会。大总统、副总统名义上均依法“民选” 产生……倚仗“高贵血统”和某家姓氏来独揽国家最高统治权的时代已经被送进了历史博物馆 北洋政府时期不是“最反动、最倒退、最黑暗”的时代。
——郭剑林《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与过渡——北洋政府时代》
始终在共和体制的框架内,带有一定的民主性
中国社会的专制传统浓厚
二、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黑暗中透出来的光)
(一)经济新气象——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
原因 表现 影 响
①辛亥革命的影响
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奖励实业的政策
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的推动
①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新文化运动)
中国革命向新民主
主义革命过渡
②无产阶级壮大
(五四运动)
①厂矿企业增多
②投资总额增加
③面粉业和纺织业
发展最快
特点:带有明显半殖
民地半封建的特征;
(发展不平衡,力量薄弱,受自然经济的束缚)
④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
法国学者白吉尔认为:民国初期是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一直处干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促成“黄金时期”到来的主要原因有()
①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②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
③新建厂矿和新增资本的快速增长
④“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反帝爱国运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B
史料一 从19世纪7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民族资本新开设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有50余家。……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缫丝业、棉纺织业、面粉业、造纸和印刷业、船舶业、机器制造业及采矿业等几个行业部门。——摘编——白寿彝《中国通史》
史料二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此次工业化是一次民营资本集体崛起的盛宴,它的主角是以赢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间达到13.4%。——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史料三 迨欧战告终,出口之粉渐少,外粉又复侵销,……销路不加广而输入者日多,国内战祸不已,利率加重,……此后粉业又入盛极而衰时期。——《荣家企业史料》上册
(1)根据史料一,概括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史料二,概括“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特点。
(3)根据史料三,简述该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并指出其原因。
(1)特点:数量少,规模小;主要以轻纺、加工工业为主,工业体系不完备。
(2)特点:以发展轻工业为主(集中在民生领域);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工业增长迅速。
(3)状况:一战结束后,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原因: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军阀混战,剥削加重。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总体状况
问题探究·角度
探究角度二 近代中国“实业救国”思潮
历史解释 近代中国“实业救国”思潮
(1)内涵:“实业救国”思潮就是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以发展实业为救国救民主要手段的经济思想。以张謇、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
(2)历程
①兴起至实践:鸦片战争时期萌发兴起,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家和爱国人士纷纷投资设厂,以实际行动践行“实业救国”的主张。
②成熟与盛行:辛亥革命影响下“实业救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与“民主共和”成为当时两大社会思潮;五四运动前后,“实业救国”论盛行不衰。
(3)影响
①推动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
②为中国政治变革与思想革新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对帝国主义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③但在近代中国,“实业救国”道路是行不通的。
问题探究·角度
探究角度二 近代中国“实业救国”思潮
家国情怀——实业救国体现的责任担当
(1)实业救国思潮推动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道路。有识之士主张兴办实业以富国强民,在抵御外国侵略的同时赶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2)实业救国思潮推动了清末民初的实业建设和早期现代化进程。有识之士强调以商立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以推动本国政治制度的改革。
(3)实业救国思潮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例】据1918年1月《民国日报》报道,“近因各商号专销国货者日益加多,以致该公司(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之爱国等牌,更觉风行一时,销路骤增”,竟然“每日出货,供不敷求”了。这一现象说明( )
A.政府鼓励发展民族工业 B.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民众支持民族工业发展 D.民族工业品的竞争力有所提高
C
(二)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1. 原因:共和政体的建立和南京临时政府的推动
2. 表现:改用阳历;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
3. 特点:中西合璧、半土半洋
4. 影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应接受文明开化的新习俗、新风尚
维新变法时,康有为提出“剪辫易服”的主张被指责成“妖言惑众”。但1912年以后,还留着辫子则被取笑为封建余孽,满奴。这表明()
A.辫子问题是革命的重要标志
B.民主共和观念日渐深入人心
C.政治变革推动社会习俗变化
D.封建炳习开始丧失社会土壤
北洋政府成都警厅的四川督军刘存厚发布《严禁妇女再剪发》告示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故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这折射出()
A.拿破仑华盛顿事迹深入人心
B.剪辫易服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C.妇女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D.社会习俗的新陈代谢存在阻力
B
D
三、新旧文化的剧烈碰撞——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政治:
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思想:
国民思想专制愚昧
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一)背景及根源
根源:
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
“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复辟帝制,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是装满了帝制时代旧思想,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陈独秀
“孔子之道,自古常新,与天无极。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做夜思,恢复孔教,立国之根本。”
—1914年《大总统祭圣告令》
思考:这段话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实质和目的是什么?
目的:改造国民头脑,以巩固共和。
实质: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反思。
(二)运动概况
兴起标志:1915年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
旗帜:民主、科学
主要阵地: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新青年》杂志创刊的封面上印着“La Jeunesse”,就是法语 “青年”的意思。人们经常用a它的副题“La Jeunesse”来称呼它。选择用法语来书写封面,最有可能是
A.因为法国才是欧洲启蒙运动的发源地
B.北京大学开设的外语课程主要是法语
C.当时是在上海法租界,因此创刊时附上法语
D.当时中国思想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影响
D
知识延伸: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主要阵地的原因
(1)蔡元培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
(2)聚集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
(3)培养了一批具有先进思想的进步青年。
“兼容并包”是新文化的倡导者去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思想自由”的主要目的是在北大倡导新的思想和文化。
油画《北大钟声》
儒家思想在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的不同命运比较
比较 维新变法运动 新文化运动
命运
原因
目的
不足之处
实质
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封建顽固势力比较强大,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与康有为等人的家世、教育和经历有关
北洋军阀企图利用孔子达到复辟帝制的目的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思想渐入人心
陈独秀等人的思想和经历
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为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扫清思想上、道德上的障碍
全盘否定儒家传统道德和中国传统文化
反对专制制度,但又从维护专制制度的传统文化中寻找根据,导致其理论没有充分的证据,不符合事实
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发展资本主义
全面否定儒家的传统道德
问题探究·角度
探究角度三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与评价
(学习聚焦)新文化运动高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反对封建礼教,提倡文学革命,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的提出,也使这场运动所涉及的内容远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广泛和深刻。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新青年》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他们首先发现自己是青年,又粗略地认识了自己的时代,再来看旧道德,旧文学,心中就生出了叛逆的种子。——北大学生杨振声
北京学生街头政治演说
自由恋爱的鲁迅夫妇
新文化运动后的文明戏
中学用的白话文教材
(1)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思想文化革新
(2)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的关心
(3)涉及的内容比辛亥革命更为广泛和深刻
(4)全国报刊面貌为之一新,推动全面文化转型
开放女禁的大学
思考: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打倒孔家店
废灭汉字
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下层群众
不识字
听不懂
局限于青年知识分子, 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运动领袖
“将脏水与老母亲一起倒掉了!”
“北大不但未提倡‘铲伦常’,而且大倡父子有亲,兄弟相连,夫妇有别,朋友有信”——1919蔡元培
救国之心切切,所以过激。
对传统文化,既有批判,也有保存、继承。
局限性:
(1)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批判封建正统思想, 实质是实现民主政治。
(2)有思想战线和文学战线两条战线,其目的是为实现民主政治而营造新文化氛围。
(3)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对东方传统文文化绝对否定的局限性。
(4)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宣传专资产阶级文化;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
总结:新文化运动的特点
问题探究·角度
探究角度三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及评价
史料实证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影响
材料 我没见过他,怎么能爱他?我没有爱他,又怎么能嫁他?这简直是一件买卖,拿人去当牛马罢了。我要保全我的人格,还怎么能承认什么礼教呢?
——1919年《自觉的女子》
思考 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有怎样的影响?
提示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旗帜,动摇了封建礼教的正统地位,
推动思想文化革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整体把握: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思想文化状况
材料:北洋军阀时期的思想文化的变化发展基本沿着三条线索进行的:
一是封建复古文化一再反扑;二是资产阶级文化的不断分化;三是无产阶级文化的兴起及其发展。——略论北洋军阀时期的思想文化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相关史实,指出三条线索的相关内容?
封建复古文化一再反扑
——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等
资产阶级的不断分化
资产阶级上层转向为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服务(胡适)
激进的小资产阶级转向为帝宣传社会主义(李大钊等)
资产阶级继续追寻孙中山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无产阶级文化的兴起与发展
黑暗
光明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社会生活
军阀混乱
民主共和
经济凋弊
工业发展
封建落后
文明开化
新旧杂处
习俗观念逐步近代化
新旧碰撞,缓慢前行的北洋大时代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的新曙光
政治 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民主革命胜利果实,发动了一系列革命活动,但未能给灾难的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出路。
经济 初步建立现代经济法制体系。颁布发展工商业的经济法规,鼓励利用外资,民族工业迅速发展,工业化进程进一步推进
外交 出席巴黎和会,拒绝和约签字,捍卫国家主权。后来在华盛顿会议上收回山东主权,赎回胶济铁路。表现出妥协与抗争两面性。
思想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传播、新三民主义提出,促进民主思想发展。
社会 “断发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的颁布,有利于社会进步。
材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在《重寻近代中国》中写道:如何评估1928年之前的中华民国史,过去的言说,不论是中共,还是国民党,都将这一时间段看作是“北洋军阀反动统治”,即便是中性表述,也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或“北洋时期”。如果从大历史视角观察,1912年至1928年的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的正统。继续妖魔化这段历史,其实是对中国历史的不尊重。
概括材料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化角度对这一观点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问题探究·演练
概括材料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化角度对这一观点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 观点: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论证: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工业化进程进一步推进。
政治上:资产阶级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为民主政治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思想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三民主义的提出,促进了民主思想的发展。
外交上:出席巴黎和会,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捍卫了国家主权。
社会生活上:“断发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的颁布,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多角度论证,答出四点即可)
总之,北洋政府统治时期中国近代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是中国历史进步的重要阶段。
问题探究·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