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江 城 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 轼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单元第四篇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稹 (唐)
学习目标
1.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词艺术手法。
2.领悟诗歌中蕴含的语言美、情感美。
古今评说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为公悼亡之作。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音响凄厉,陈后山(陈师道)所谓“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也。
王弗
敏而静
轼读书 终日不去
轼与客言于外
君立屏间听之
退必反覆其言曰
恐不能久
其与人锐
其去人必速
已而果然
了解王弗
了解王弗
苏轼的结发妻子叫王弗,四川眉州进士王方之女。十六岁嫁给苏轼以后,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
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苏轼。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可谓苏轼绝佳的贤内助。因此苏轼早年青云直上,除了有欧阳修等先贤的掖助外,“妻贤夫少祸”的力量也不可小觑。王弗侍亲甚孝,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
写作背景
苏轼21岁中进士,开始为官生涯。宋神宗熙宁八年(乙卯年,公元1075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自请外调,在密州做地方官。这时他已经40岁了,二十年仕途奔波沉浮,妻子亡故已十年。现实里的境遇,对亡妻依旧的一往情深,这年正月二十日夜,苏轼梦见亡妻王氏,便写下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陈师道语)悼亡词。
悼亡诗,古代诗歌题材之一,一般是丈夫追悼亡妻之作,始于西晋潘岳的《悼亡诗三首》。后题材扩大,现在广义的也指对亡故亲人或朋友表达追悼、哀思的诗歌。代表诗人有潘岳、元稹、李商隐、纳兰性德等。
悼亡诗
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
西晋文学家潘岳,美姿容。据说驾车走在路上,女人们无不为之倾倒,“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掷果盈车。但是,他和妻子情深意笃。二十四岁结婚,五十岁妻子不幸死亡,夫妇和睦相随二十六载。潘岳悲痛至极,为她服丧一年,期满赴任作《悼亡诗三首》。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睹物思人,抚衿长叹,徘徊墓前,不忍离去,最后“挥涕强就车”,“路极悲有余”。
最初始的悼亡诗
诗中所流露的真挚、自然、深沉的夫妻之情,颇为后人赞赏,此诗广泛流传。此后,《悼亡诗》便成为丈夫哀悼亡妻的专用诗题。
离 思 元 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最有名的悼亡诗
这首诗采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已经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恋情。它接连用水、用云、用花比人,写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远,耐人寻味。首二句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因而第三句说自己信步经过“花丛”,懒于顾视,表示他对女色绝无眷恋之心了。第四句即承上说明“懒回顾”的原因。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最酸楚的悼亡诗
词人感怀前尘往事。上阕以黄叶、疏窗、残阳之秋景的勾画,描绘丧妻后的孤单凄凉;下阕写沉思中所忆起的寻常往事,借用夫妻和美的生活为喻,描绘与亡妻往日的美满恩爱,更道出了今日的酸苦。全词生动的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的哀思之情。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 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初读感知
你读出了词人何种感情?
伤心欲绝 痛彻心扉
初读感知
整体感知
本词题为“记梦”——写“梦”,围绕“梦”怎样概括这首词的文思?
以“梦”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梦前――梦中――梦醒
记 梦
梦前思量(怀念)——十年生死两茫茫,……尘满面,鬓如霜。
梦中相逢—— 夜来幽梦忽还乡,……惟有泪千行。
梦醒悲凉——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译:十年来生死相隔,双方茫然不相知。尽管不去想,却又实在难以忘怀。你的孤坟在千里之外的眉山,我到哪里去倾诉满心的凄凉?纵使相重逢,应该也不认识,我早已风尘满面,鬓发也白如霜。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词意疏通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译: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故乡,卧室小窗前,你正对镜梳妆。彼此相看,却是一句话也说不出,只有一行行泪水流满面。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译:料想那明月照耀着的长着小松树的坟山,是你年复一年地思念我而痛欲断肠的地方。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词意疏通
品读上片,苏轼怀想亡妻,深觉与妻子距离之远。找一找他写了几种与妻子的距离?他想借此向亡妻表达什么呢?
鉴赏梦前
“十年”——时间之隔
“生死”——生死之隔
“千里”——空间之隔
“如霜”——年龄之隔
重重阻隔下,思念之深、将死之悲、独处之苦、世路之艰极为沉痛,却无处倾诉,更加深了对已故妻子刻骨铭心的思念。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不思量”即强忍着不去思念。悲伤过度的时候,会自欺欺人地想要忘记,不去想起。这里的“不思量”更能体现诗人思念过度不忍想起的悲伤,而“不思量”却“自难忘”,更显沉痛凄婉,苦闷痛楚溢于言表。
“不思量”又“自难忘”,二者是否矛盾?
作者说自己“尘满面”,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
(1)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
(2)“为伊消得人憔悴”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的风尘、情感的风尘,“鬓如霜”是艰难苦恨烦霜鬓,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这首词是记梦,可文已至半却还没有写到梦境,为什么?上阙的内容在词中有什么作用?
铺垫作用。上阙阐明了“自难忘”,“十年”——漫长的时间,“千里”广阔——漫长广阔的时空,“生死茫茫”——难以逾越的生死界限,时、空、生死这种种界限难以跨越,那只好乞诸于梦中相会了。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所以,上阙这四句为“记梦”作好了铺垫 。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相思而不相知之痛
此情无计可消除之难
无处倾诉之悲
世事沧桑之哀
梦前思量
上片:抒写对亡妻永远难忘的思念之情和爱妻去世后自己生活的凄凉、辛酸和伤痛。
梦中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词人运用了什么技巧来表现这幅画面?
品读梦中场景,体会情感
赏析“夜来幽梦忽还乡”一句中“忽”字的妙处。
(1)“忽”写出了梦中还乡的快捷,亦写出了与亡妻相见之容易。
(2)平时多少个日日夜夜的盼望不可得,现在倏忽之间就变成了事实,太快,便依稀透露出不过是一种虚幻不实的梦境。
(3)与上阙“十年”“千里”漫长的时间及阔远的空间相照应,入梦是轻快的,所表现的感情却极为沉重——似喜实悲。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问:这几句是如何来表达情感的?
(1)虚写、白描,梦境中见到妻子还同往常一样在窗前梳妆打扮。十年了,这个以前幸福生活中的场景词人始终不能忘掉。
(2)表达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十年时间,积攒了多少的思念想要倾诉,然而思绪如麻,又当从何处说起?于是,竟无语凝噎。满腹的相思都化作了热泪千行。
赏析“梦中”诗句
(1)“相顾无言”,不是无话可说,是想说的太多,不知从何说起,更是伉俪情深,无需多言已经心有灵犀。
思念成疾之悲
无法再见之悲
仕途坎坷之悲
岁月流逝之悲
夫妻相聚,为何“相顾无言”?其中蕴含几重悲伤?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使你想到了哪些诗词?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梦醒后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词人运用了什么技巧来表现这幅画面?
诵读梦后词句,感悟情感变化
梦醒——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梦醒的景象最为悲凉:大梦初醒,我独自漂泊异乡。遥想千里之外埋葬你的地方,就在今天明月的夜晚,你的坟茔上应该长出了矮小的松树和杂草。
(2)“明月夜,短松冈”,运用白描手法。
(3)“明月”象征着思乡怀人,明月朗照,思念之情无法抑制,而思念的人已不在,当日深情缱绻的爱妻,如今长眠于荒凉的坟茔之下,更让人黯然销魂。
“短松冈”描写矮小的松树,使环境更显凄清冷寂,与梦中场景形成鲜明对比。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写自己怀念亡妻,却料想对方为怀念自己而柔肠寸断,这是什么手法?
对写。语言平易质朴,将对亡妻的思念表达得深沉哀婉,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2.赏析本句还运用了哪种手法表达情感?
以景结情。在明月的夜晚,长着矮松树的山冈上,有作者思念的妻子。用明月、短松冈来传达、暗示出作者对亡妻的思念,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赏析“梦醒”诗句
对写(悬想、对面落笔、一笔两面):指诗人在写人叙事时不从自己的角度着笔,而从对方的角度入手,进行想象揣测,从而曲折达意,收到委婉旁衬的艺术效果。这种表达技巧常见于表现亲情的作品中。单方面写思乡念亲,只是一层意思;如果转换角度,写两地的思念,情感的表现将更加细腻动人,耐人寻味。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yóng )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柳永《八声甘州》)
由于思归心切,联想到自己的妻子也一定是同样渴望自己回家,想象着妻子会常常在妆楼上痴痴地凝望远处的归船,多少次误以为丈夫归来了,然而船到近前带来的却是无尽的失望。本是自己望乡怀人,却说“佳人”盼望自己回去;本是自己倚栏凝愁,却说“佳人”不知自己的愁苦。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手法,指不着颜色,也不画背景,只用虚线勾勒人物形象的画法。现是诗歌的表现手法之一,即用最朴素最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事辞藻雕饰,不加渲染烘托,它要求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物与景物的情态面貌。
1、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2、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3、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4、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白描手法
从写人、状物、绘景中,显示白描技法的几个主要特点:
1、描写人物,不写背景,只突出主体。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翁》白居易)十四个字的肖像描写,不仅准确地表现了卖炭翁的职业和年龄特征,而且使人想到他的辛酸劳作和痛苦生活。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情态等,使读者如见其人。
2、叙写事件,不求细致,只求传神。
“父耕原上田,子属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田家》聂夷中)全诗客观叙事,没有半句议论与抒情,却深刻地提示了农民深受苦难的根源。
3、状写景物,不尚华丽,务求朴实。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
“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鲁迅
在梦里梦外两幅画面的描绘中,苏轼巧妙运用了什么技巧?
虚实相生。上片写对亡妻的悼念,是写实,下片记述梦境,抒写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最后回归现实,一片凄凉。在虚实结合中,词人既写了亡妻,又写了自己十年来的遭遇,突出衬托对亡妻深沉的思念。
对写、以景结情。词人以明月朗照下孤独的坟茔这样一幅凄凉的景象作为结尾,从直抒思念到梦中相逢,再到无可奈何,万念俱灰,使悲情进一步深化,绵绵不绝。
对比衬托。梦里爱妻对镜梳妆,浓情蜜意;梦醒孤坟杂草丛生,自己已经年迈,独自一人在艰难的世道中生存。两厢对比,更加衬托出词人将死之悲、独处之苦、世路之艰。
白描。“小轩窗,正梳妆”“明月夜,短松冈”,白描的手法,如话家常,却字字出自肺腑,自然而深刻,平淡中寄寓着词人的一片深情。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温情不再之苦
欲说还休之恸
梦中相逢
梦醒悲凉
相思无期之恨
下片:通过写人、记事、抒情写了梦中相逢之喜和醒后之悲。
有学者发现,苏东坡的词作中,写到“梦”这个字的大约有一百多首,但惟独这一首是有时间的,他为什么要把这个时间特别地写出来 (公元1075年)
我们再来翻一翻苏轼的诗集,还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在这首词写后差不多连续三年,他每年要在正月二十日写一首诗。
正月二十日往歧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元丰三年(1080),梦的5年后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元丰四年(1081)梦的6年后
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元丰六年(1083) 梦的8年后
正月二十日往歧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元丰三年(1080),梦后5年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元丰四年(1081)梦后6年
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元丰六年(1083) 梦后8年
诗词延申:
苏东坡词作中的“铭记日”
在差不多连续三年的时间,苏轼为什么要在同一天用同一个韵来写一首词?
乙卯正月二十日,也许苏轼在梦中和他的妻子曾经进行了一场充满悲酸与深情的灵魂的对话,以至于苏轼在那么多年后,依然希望能够在每一年的这一天可以再一次梦到她。
苏轼一生的三个女人:
王弗(结发之妻)——爱情(11、27)
“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依靠)。”
王润之(继室)——家庭(25、46)
“唯有同穴,尚蹈此言。”
王朝云(小妾)——红颜知己(23、34)
“伤心一念偿前债,弹指三生断后缘。”
“我家先生一次不由得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 只要苏东坡肯娶我的话,回答自然是肯定的。”
——方方《喜欢苏东坡》
诗词拓展:
词情总结
请用一句诗小结梦前、梦境、梦后的情感?
记 梦
梦前思量(怀念)——
梦中相逢——
梦醒悲凉——
无计可消除
无声胜有声
绵绵无绝期
现实
梦境
现实
题虽为记梦,实际是以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全词虚实结合,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调子。
、
此情
此时
此恨
来是偶然,走是必然。
人间的某些擦肩而过,是不可忽视的,如果有情有意又有天真的心,就会发现生命没有比这一刻更美的。
在生命的旅途中,要诚挚地珍惜,要深深地疼爱。
——林清玄
妻已逝,夫独留,万般凄情蚀九肠。
人归去,情依旧,千载缘分绵且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