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课件(共27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课件(共27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04 11:35: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课下练习1
材料一:疫情的反复,让很多人、许多事陷入困局,但却有一些人、一些事能别开“新局”。比如,随时语音留言的作文批改可以反复听,对高三学子来说,反而是效果更好的“新面批”;老字号“试水”菜品,制作直播线上外卖,反而找到了老餐饮的“新生意”;靠品牌赞助的“线上演唱会”,赢得了上千万人“隔屏互动”,为歌手找到了歌唱的“新天地”……
材料二:《商君书》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着重论述了商鞅在当时秦国施行的变法理论和具体措施。书中曾说:“圣人不法古,不修今。法古则后于时,修今则塞于势。”大意是,圣人既不效法古代,也不拘守于现状。效法古代就要落后于时代;拘守于现状,就会跟不上形势的发展。
假如你是宏志中学学生会主席,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1.请联系现实,列出你的观点,并引入“虚拟论敌”,验证你的观点是否严谨、周全,经得起质疑、否定;
2.在以上基础上拟写分论点提纲;
3.就某一分论点运用引证法、反证法或归谬法进行论证说明,>200字。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1.推理用于发现,先有前提再有结论;论证用于说服,先有论点,再去选择支持论点的论据。
2.两者逻辑本质相同。论证也必然用到至少一组推理的方法。论点是结论,论据是前提。
3.论证有直接和间接论证(类比、反证法、排除法、归谬法等)
在直接论证中,往往不会巨细无遗地呈现逻辑推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会出现部分前提的省略,这些省略的前提却往往又隐藏着理解论证的关键。
柯南道尔的《银色马》中,主人公福尔摩斯有这样一段话:
马厩中有一条狗,然而,尽管有人进来,并且把马牵走,它竟毫不吠叫,没有惊动睡在草料棚里两个看马房的人。显然,这位午夜来客是这条狗非常熟悉的人。
任务(一)关注隐含前提
任务:尝试在论据2和论据1前面,加上隐含前提。
论据2:草料棚的人没有惊醒
隐含前提2:
论据1:狗没有吠
隐含前提1:
论点:牵走马的人是狗熟悉的
(一)关注隐含前提
狗叫了,就会惊醒草料棚的人
看到熟悉的人,狗不会叫
(一)挖掘隐含前提,学会审题立意
试着找出下列材料中人物对话的隐含前提,并写出你的立意句/观点句。
沙滩上,很多被潮水卷上来的海星在阳光下暴晒着。一个青年沿着海岸,把一只只海星抛向大海。
“海岸那么长,海星这么多,你这么干有什么用呢 ”旁观者说。“但,对这只有用!”青年说着,把手里的海星远远抛回大海。
旁观者
思维
无法拯救全部海星
救海星是没有用的
论据
论点
隐含前提:只有拯救全部海星,拯救的行为才是有用的
底层逻辑:只有改变全局才是值得做的,只有彻底改变现状才是有意义的
底层逻辑: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就不去解决问题,不能做到完美就放弃任何努力
青年认为:对局部或部分乃至个别对象至不需要思考个体和整体的辩证关系,就义无反顾地行动,凭的是一种不考虑数量甚至不计结果的对生命的怜惜与爱。
立意:1.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数量,个体也值得被关注和珍视;2.任何局部的努力都对全局的改变有意义;3.勿以善小而不为;4.不是只有彻底改变现状的行为才有价值,即使是微小的努力也值得被肯定;
(海星;青年;旁观者)
不同主体
表象:各自选择、行为
隐含前提、底层逻辑
本质:各自立场、态度
挖掘内涵,整合立意
当堂训练1:发掘隐含前提,有效审题立意
(2022春·湖南长沙·高二长沙一中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怎样看待名誉?人们看法不一。莎士比亚曾说:“把名誉从我身上拿走,我的生命也就完了。”秦戈尔说:“名誉是生命之河中的泡沫。”
上面两种看法,你同意哪一种?请选择一句话作为你的观点,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确定立场,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
1.看轻得失,淡泊名利,才能找到生命的本真。
2.(名誉像人的生命一样珍贵,)我们应爱惜名誉,并让名誉督促我辈砥砺前行。
3.对待名誉,不清高自许也不汲汲以求,得之我幸,失之坦然。
任务二:运用类比论证进行写作
十大思想实验之一“电车难题”的延伸类比
“推倒胖子的电车实验”
12月29日练笔作业
作业1:采用归纳或演绎的推理方式,来说明你对材料的态度和观点,>200字
作业2:采用类比推理的方式,补充下页PPT语段。
23换95不值的逻辑的隐含前提:
生命价值是以年龄大小、身份高低为表征的;
对前提反驳:
1.年龄不是尺度;
2.生命的价值在于担当
任务二: 结合类比推理的思维,修改片段
以23换95不值”将人生命的价值隐秘而险恶地与数字挂钩,殊不知,二者无法全然等同。 。人的价值仰赖于其对他人、社会做出的贡献,其评判量度并非冰冷的年龄数字。为公理、正义、人道而百死无悔者,应当冠之以光荣之冕。桀桀怪笑、助长功利主义嚣张气焰者,终会被钉上耻辱柱。
当直接论证有困难或者效果不好的时候,我们就会采用间接论证,主要运用“排除法”“反证法”和“归谬法”。
任务三:学会间接论证
①排除法
如果一个题有若干个选项,而要证明其中某项正确,只要找出证据否定其他所有的选项就行了,这种方法就是大家熟悉的“排除法”。排除法实际上就是运用不相容选言推理的规则。鲁迅在《拿来主义》中阐述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的时候,就采用了排除法,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进行一一排除,最后推出唯一的正确做法就是“拿来主义”,这样的论证让人无可辩驳。
(三)学会间接论证
②反证法
反证法就是先假设与某个论点相矛盾的观点成立,然后推导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从而间接地证明最初的观点。其根据的是逻辑规律中的排中律。
管仲镂簋朱纮 guǐ fú、山节藻棁zhuō(古代天子的庙饰,后用以形容居处豪华奢侈,越等僭礼) ,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鰌知其及祸﹔及戌,果以富得罪出亡。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 (司马光《训俭示康》)
司马光通过列举管仲、公叔文子、何曾、石崇、寇准等人“以侈自败”的反面例子对“生活奢侈”做出否定,从而间接论证了“俭朴”的重要性。
(三)学会间接论证
③归谬法
归谬法是从某一观点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目的是证明这一观点本身的错误,常用于驳论。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从“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这个立场和观点出发,分别列举了“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晋国“东封郑”必西“阙秦”等证据,得出灭掉郑国实为“阙秦以利晋”的结论,证明了“亡郑而有益于君”观点的错误,最终让秦伯心悦诚服地打消助晋伐郑的想法并“与郑人盟”。
(三)学会间接论证
当堂练习2:(2020春·高二课时练习)归谬法是指为反对错误观点,先假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由此推论出荒谬结论的论证方法。请参考示例运用的归谬法,用一句话合理反驳对方的观点。
【示例一】李贺考进士,反对者说:他父亲名字中的“晋”与进士的“进”谐音,按照避讳的原则,他不能考进士。韩愈反驳说:“如果这样的话,那么父亲叫“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 ”
反驳一: 有人说,好的作品永远、是少数人的专利品,作品的水平越高,看懂的人必定就越少。鲁迅反驳说:“如果这样的话, ① ?”
反驳二:1945年漫画家廖冰兄在重庆展出漫画《猫国春秋》。《人物杂志》的田海燕请郭沫若等人吃饭。席间,郭沫若问廖冰兄:“你的名字为什么这么古怪,自称为兄?”版画家王琦代为解释说:“她妹名冰,故用此名。”郭老听后笑着说:“啊,我明白了,那么②________________一定名郁达,邵力子的父亲一定叫邵力。”郭老此话一出,众人大笑。郭老在这里巧妙运用归谬法,指出了王琦的错误。
①那么谁也看不懂的作品就是世界上最好的作品吗
②郁达夫的妻子
这位“虚拟论敌”可能会“驳论点”——对我们的论点举出反例或者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驳论据”——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驳论证”——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所以我们就要在论点、论据和论证中做到无懈可击,让“论敌”无处可驳。
任务四:在论证中引入“虚拟论敌”
例如:要求以“兼听则明”为论题写一篇议论文。
常规模式:
①论点:兼听则明
②正面的例子:“齐王纳谏”
③反面的例子:“晁盖丧命”
分析:按照这样的提纲写下去,很容易写成“观点加例子”的模式,即使材料再丰富,逻辑上还是不够周密。
(四)在论证中引入“虚拟论敌”
引入“假想敌”:
①“兼听”就一定“明”吗?“三人成虎”“父子骑驴”的故事里的主人公恰恰是听得越多越糊涂啊……
②“偏信则暗”能够证明“兼听则明”吗?
③齐王“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声音还不算“兼听”吗?而李世民有时听魏征一个人的就够了。究竟达到什么程度才算兼听?
分析:有了质疑,就要应对、驳斥、解释,也就需要对“兼听”的内涵做进一步的解释,对例子做进一步的分析。
(四)在论证中引入“虚拟论敌”
改进后:
①提出论点:兼听则明
②阐述论点:
“兼”的目的:拓宽视野,打开思路(察纳雅言,广开言路)。
“兼”的核心:在“多”,更在“异”(明辨是非,容人之量)。
③举例分析:
正:“齐王纳谏”等,分析齐王“兼听”的表现,重点突出“刺”“谏”“谤议”。
反:“晁盖丧命”等,分析不“明”的根本原因是不能“兼听”,尽量排除他因。
④进行限定
主动引入反例“父子骑驴”等,指出“听”不能代替“断”。
进一步分析:“兼听则明”的前提是听者包容与善断。“兼听”的原则是独立思考、为我所用。
(四)在论证中引入“虚拟论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