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乡土中国
第1章
乡土本色
统编版必修上册 第五单元
费孝通关于社会学的经典之作:《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皇权和绅权》。费孝通为今日中国社会学作出了总体设计,勾画了今日中国社会学的蓝图,确立了中国社会学的实证风格。为解决社会问题、医治社会疾病出谋划策。
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费孝通知识卡片
取自作者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而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
最早的版本是1948年上海观察社发行的32开小册子,封皮围了一圈绿色的花纹,里头的文字是竖排的。
《乡土中国》
读进去(读懂):
①梳理各章内容(主旨、层意、概念)
②理清各章关联
读出来(审视):
不同观点,对话碰撞,形成独立判断
整体要求
阅读方法
不动笔墨不读书
1.品词析句,咀嚼玩味
2.圈点、勾画、批注
3.对比分析法
4.撰写内容提要与关键词
5.辨道理论证逻辑,梳理实证分析思路
6.思维导图应用
01
第一部分
梳理文章要点
任务一:提炼中心句
1.中国社会是 的。
2.我们的民族和 是分不开的。
3. 在我们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4.土气是因为 而发生的。
5. 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
6.即使因为 ,乡村人口迁移出去后依
然会与土地保持 。
7.不同聚居社区间是 的。
8. 对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
9.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 。
10.乡土社会的生活富于 。
《乡土本色》共17个自然段,快速阅读,根据文段填出横线上的内容。
11.乡土社会是 的、
没有 的社会。
12.乡土社会是 社会。
13. 是“习”出来的礼俗。
14.乡土社会的信任源于对
的熟悉。
15. 是“土气”的一种特色。
16.从熟悉中得来的认识是 的,
并不是抽象的 。
17.在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乡土社会生活方式产生 。
乡土性
泥土
土
不流动
农民黏着土地,人口相对固定
繁衍
密切关系
孤立和隔膜
聚村而居
原因
地方性
熟悉
陌生人
礼俗
规矩
行为规矩
人与人彼此熟悉
个别
普遍原则
流弊
任务二:画思维导图
任务二:画思维导图
02
第二部分
文本精读深读
文本精读、深读
(1)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这些社会的特性我们暂时不提,将来再说。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本篇核心论点句】
【可理解为“高层社会”和“边缘社会”,它们与传统基层社会不同】
【界定本章乃至整本书所讨论的对象,即基层的中国社会】
段意:开宗明义,概括性地提出“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这一观点。
☆
文本精读、深读
(2)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地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乡下人谋生离不开泥土】
【长江、黄河、珠江,三大流域皆孕育了农业文明】
【举例说明,用两个事例佐证远离家乡的乡下人仍然依靠土地讨生活的观点】
【本段的核心观点句】
【评价中国乡土社会的两面性,土地哺育了农业文明,又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
段意:本段分析了乡土的“土”基本意义是指“泥土”,指出乡土社会“土性”的第一个特点:人与土地不可分割。
(3)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在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的是“土地”。“土地”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他们象征着可贵的泥土。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地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着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我在《一曲难忘》的电影里看到了东欧农业国家的波兰也有这类似的风俗,使我更领略了“土”在我们这种文化里所占和所应当占的地位了。
文本精读、深读
☆
【举例说明,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土地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性】
【举例说明,水土不服时,可用家乡的泥土煮水喝】
【电影中,其他农业国家也有类似的风俗】
段意:本段举例论证泥土对于农业文明国家的重要性。
文本精读、深读
☆
(4)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段意:本段对比农业、游牧业和工业在土地对人的束缚上的力度,强调农业不流动性的成因和特点。
【说明农民受缚于土地,生动地表现了农民保守封闭的性格特征】
文本精读、深读
☆
(5)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我问他说在这一带的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话的影响。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看不出什么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有变动。”——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粘”字形象地描写出人与土地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
【举例说明,从语言研究的角度证明人与土地的粘着关系】
段意:本段论述了乡土社会“土性”的第二个特点:农民粘着土地,不变动。《汉书·元帝纪》:“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
文本精读、深读
☆
(6)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我在广西靠近瑶山的区域里还看见过这类从老树上吹出来的种子,拼命在垦地。在云南,我看见过这类种子所长成的小村落,还不过是两三代的事;我在那里也看见过找不着地的那些“孤魂”,以及死了给狗吃的路毙尸体。
段意:本段说明虽然农民粘着土地,但个别时期有一些人会离开家乡,到外面去开辟新的生存空间,但这样的开辟仍以土地为中心。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宣泄出外的人的状态】
☆
文本精读、深读
(7)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本来,从农业本身来看,许多人群居在一处是无需的。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度很浅,至多在男女间有一些分工,好像女的插秧,男的锄地等。这种合作与其说是为了增加效率,不如说是因为在某一时间男的忙不过来,家里人出来帮帮忙罢了。耕种活动中既不向分工专业方面充分发展,农业本身也就没有聚集许多人住在一起的需要了。我们看见乡下有大小不同的聚居社区,也可以想到那是出于农业本身以外的原因了。
【承上启下】
【本段核心观点句】
【男耕女织是中国传统社会最突出地特点之一】
段意:本段为过渡段,由不流动的社会特性引出“村落”的概念
文本精读、深读
☆
(8)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有着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
段意:本段指出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特点。
【指出美国乡村社会的情形与中国不同】
(9)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代一代的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
文本精读、深读
☆
段意:本段从四个方面解释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
文本精读、深读
☆
(10)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段意:作者提出“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的观点,并阐释了乡土社会“地方性”这一概念的内涵。
文本精读、深读
☆
(11)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段意:本段进一步解释上文的“地方性”,并提出乡土社会“土性”的第三个特点:熟人社会。
文本精读、深读
☆
(12)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T nnies的话说:前者是Gemeinschaft,后者是Gesellschaft,用Durkheim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我以后还要详细分析这两种社会的不同。在这里我想说明的是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滕尼斯,德国社会学家】
【译为:礼俗社会】
【译为:法理社会】
【杜尔凯姆,法国首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
【引用不同学者的概念,说明社会通常存在两种不同形态】
段意:本段指出社会的两种形态,并说明中国的乡土社会是一种礼俗社会。
(13)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文本精读、深读
☆
【《说文解字》:习,数飞也。从文字学角度看,习的繁体字为“習”,指小鸟反复练习飞行。】
【解释《论语》的第一句的含义,准确到位】
【孔子追求的生存状态】
段意:本段进一步论述熟人社会。作者引用《论语》中的句子,解释说明中国乡土社会是一个由熟人组成的礼俗社会,社会成员学习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以达到在社会中“从心所欲不逾规矩”的自由。
文本精读、深读
☆
(14)“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将现代社会与乡土社会进行对比,说明乡土社会中的“信任”来源于“熟悉”】
【此处说明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受制于内化于心的“规矩”,而非外在的“条文法律”】
【举例说明中国人的信用】
段意:本段深入论证熟人社会。在礼俗社会中,因为人与人之间互相熟悉,所以人际间的交往规范就是社会约定俗称的“礼俗”。
文本精读、深读
☆
(15)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
【在现代社会看来,依靠规矩熟悉的信用行为就是“土气”】
【运用比喻,形象地说明在乡土社会中熟悉的程度】
段意:本段呼应了“土气”,并描述了乡土社会中“熟悉”所达到的程度。
文本精读、深读
☆
(16)不但对人,他们对物也是“熟悉”的。一个老农看见蚂蚁在搬家了,会忙着去田里开沟,他熟悉蚂蚁搬家的意义。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最后甚至归结到心安两字。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这说明了乡土社会中人和人相处的基本办法。
【我国古代的许多成就都是一种经验,而非理论性的科学研究】
【列举“孔子论孝”的例子,进一步论证我国古代不重视追求“万有的真理”,而是重视个体经验】
段意:本段论述熟人社会的内涵,指出经验在乡土社会中的重要性。
(17)这种办法在一个陌生人面前是无法应用的。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在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文本精读、深读
☆
【现代社会不像过去那样熟悉彼此,但又受到熟人社会的礼俗规范,所以出现了很多尴尬的的场景】
段意:本段阐述了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矛盾,从中可以体会出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一方面,眷恋者乡土社会;另一方面,又理性地明白乡土社会终究要被现代社会代替。
03
第三部分
思辨探究
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而“乡土性”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在乡下人身上的泥土性。
中国社会的乡土性要义包括三方面:
①中国社会是不流动的,具有稳定性。
②中国社会是“熟悉”的社会。
③中国社会是“礼俗社会”
1.为什么以乡下人为研究对象?以“乡土中国”概念为书名?
①第一特性是“乡土性”。因为,“土”字的基本意义指泥土。我们祖辈有直接向泥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
②第二特性是“地方性”。因为中国乡土社区以村落为单位,村落有大有小,由数量不同的家庭构成;村与村之间的关系是孤立和隔膜的,中国乡土社会由此形成了富于地方性的第二特征。
2.乡土社会的第一个特性是什么?为什么?第二个特性是什么?为什么?
“土气”是形容乡下人本色的,他们就像土里长出的植物一样,从土里吸收生命所需要的养分,土给了他们熟悉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环境。具体说来,他们是居住在泥土之上的,是依靠土地谋生的,土地在他们心中至高无上,生活、文化均是在土地上发生的。
3.“土气”是个贬义词,但在费老的笔下却有了特殊的含义,甚至有了令人尊敬的味道。请结合相关文字,概括“土气”的内涵。
农耕文明,让百姓无法脱离土地而生存;聚村而居,生活和工作都有其便利性;在与土地、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产生的熟悉而亲密的感觉;日日与土地打交道,视野封闭,缺少闯荡的勇气与决心。
“乡土本色”决定了乡土社会人们的交际圈是封闭狭窄的熟人社会,其社会结构也由此特色而造成。
特色
影
响
4.讨论乡土社会“生于斯、长于斯”安土重迁的特色及其深远影响。
5.现代社会在不断进步,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加快。随着城市小区商品房的增多,大家会发现一个现象,老人们总喜欢在小区和路边种菜,但是小区和路边的绿化带是公共资源,不属于个人,而老人种菜却屡禁不止,老人如此喜欢种菜,你能用《乡土本色》一章中的相关原理来分析原因吗?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①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都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不管是到了最适宜放牧的草原,还是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无论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我们的民族是和泥土分不开的。②只有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他们对泥土充满无限的虔敬和深厚的情感,“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亲密;自由、规矩、熟知;信任;心安。
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不尽如此。相对而言,显得陌生、隔膜;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更多建立在利益之上,地缘、血缘的连接性变弱,人与人之间容易出现不理解、不信任。
6.根据原文,乡村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人们之间具有怎样的关联 你认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联依然如此吗 为什么
中国人的诚信是对行为规矩的坚守,西方人的诚信是对契约的遵守。
7.中国人的诚信与西方人的诚信的区别是什么?
明确:回顾好莱坞的科幻片,当生存危机爆发的时候,人们倾向于抛弃地球,而《流浪地球》中,人类的计划则是开启“流浪地球”行动,试图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这正体现了中国人对土地和家园的眷恋。
8.“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这种理念,已经深入了中国人的骨髓。不少现代的影视作品中,也正体现了这一特性,请以《流浪地球》为例,谈谈你对这一理念的理解。
04
第四部分
随堂巩固
1.下列对《乡土本色》章节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城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十分疏远,近邻形同陌路;而在农村,人与人之间十分熟络,近邻堪比亲人,这体现了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社会。
B.美国耶鲁大学的一群中国老人,因为在学校的一处荒地上遍种蔬菜,引起了美国媒体的关注,中国老人的行为体现了中国人对土地的敬重与依恋。
C.中国农民聚村而居是出于聚亲连族、抵御外敌、保卫家园等的考虑,福建闽南山区一带的圆形、八角形、纱帽形等土楼村落的形式就是典型例证。
D.在乡土社会中,亲属、村民间借钱也司空见惯,先靠人情做抵押,再辅以签字画押,订立字据,这体现了乡土社会的信用来源在于从熟悉中获得信任。
答案 D
随堂巩固
巩固检测
☆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乡土本色》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
A.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有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B.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C.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解析]A项,“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错。原文说的是“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可见“固守乡土,终老于斯”是地方性的限制造成的。B项,“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错。选项中“远胜于”不正确,原文并没有将两种社会的“信用度”进行比较,原文只是指出,乡土社会的信用不适用于法理社会。C项,“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错。原文是“乡土社会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或个别的关联”,而不是“抽象的真理”“普遍联系”。
D
巩固检测
☆
3.费孝通《乡土本色》中说“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下列选项不能全部反映乡土文化的一项是
①安土重迁②叶落归根③克己复礼④路见不平,拔刀相助⑤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⑥日新月异⑦兄友弟恭⑧眉目传情⑨人怕出名猪怕壮⑩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A.①③⑤⑨B.②⑤⑦⑧C.①④⑥⑨D.②⑤⑧⑩
C
[解析]④“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不能反映乡土文化。⑥“日新月异”不能反映乡土文化。
2.预习第二、三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单。
1.完成学案阅读理解各题
作 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