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下册第5课《森林狂想曲》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下册第5课《森林狂想曲》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0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4-08-04 10:43: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森林狂想曲
学科 音乐 学段:3——6年级 年级 五
相关领域 感受与欣赏 创造
以下内容、形式均只供参考,参评者可自行设计。
教学过程既可以采用表格式描述,也可以采取叙事的方式。应尽量采用写实的方式将教学过程的真实情景以及某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问题描述清楚。表格中所列项目及格式仅供参考,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学生通过聆听乐曲领略交响乐的艺术魅力,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拓展文化视野,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森林狂想曲》学生情况: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欣赏能力,能为简单的乐曲划分乐段,会使用课堂上常见的小打击乐器,具备了完成这节欣赏课的能力和知识储备。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本节课主要通过聆听、模唱、创编、三个环节,结合多媒体电教手段的使用,以聆听为主,结合运用讲授法、听辩法、讨论法、集体探究法,使学生明确乐曲《森林狂想曲》所表现的内容,了解乐曲结构。技术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口风琴、小打击乐器:蛙鸣桶、串铃、沙锤。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喜欢以音乐方式所描述的童话《森林狂想曲》,乐于主动了解其文化背景及表现形式。知识与技能目标:1、聆听乐曲《森林狂想曲》,熟悉乐曲中的3个主题。 2、听辨乐曲的结构。3、知道乐曲表现内容,编创模拟自然界中的风、雨等音效合作演奏《森林狂想曲》。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运用模唱法、讲解与谈话法了解乐曲的结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聆听管弦乐曲《森林狂想曲》,知道乐曲中运用了各种音效来表现森林里的勃勃生机。教学难点:听辨乐曲曲式结构。
教学过程(文字描述)
导入教学:揭示课题《森林狂想曲》,告诉学生:这是一首流行于南美洲的器乐曲,乐曲表现了南美洲热带雨林中的景象。二、初听乐曲,熟悉音效:1、播放《森林狂想曲》全曲,布置聆听任务:请你听听乐曲中都出现了哪些有趣的声音?2、组织学生回答问题。(鸟类、蛙类、蝉类、虫类的鸣叫声。)3、教师讲解:这首乐曲表现了在南美洲的热带雨林中各种小动物争相鸣叫的热闹场景。乐曲中表现各种小动物鸣叫的声音我们叫做音效,这种音效是人们深入热带雨林里进行实地录制各种动物的叫声而得来的,然后再把这些叫声和乐曲混录合成在一起就是我们现在所听到的音响效果。这些音效在乐曲中集中出现了3次,分别出现在乐曲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还有一些音效贯穿全曲的始终。再听乐曲,熟悉主题关注完了乐曲的音效我们再来关注一下乐曲的音乐部分。这首乐曲的音乐部分是由3个不同的音乐主题构成的。(一)熟悉乐曲主题教师出示主题1曲谱,播放音频,聆听主题1音响。教师用口风琴演奏主题1,带领学生用da轻声模唱(慢速、中速、原速各一遍),熟悉主题1旋律。听辨主题1:教师播放《森林狂想曲》全曲,要求学生听到主题1就举起一个手指表示。教师出示主题2曲谱,播放音频,学生聆听主题2音响。教师用口风琴演奏主题2,带领学生用da轻声模唱一遍,熟悉主题2旋律。教师出示主题3曲谱,播放音频,学生聆听主题3音响。教师用口风琴演奏主题3,带领学生用da轻声模唱一遍,熟悉主题3旋律。听辨主题1、2、3:教师播放乐曲《森林狂想曲》,要求学生用手指同步表示主题1、2、3的出现。归纳乐曲曲式结构1、教师提问:乐曲的三个主题旋律分别出现了几次呢?2、教师出示乐曲演奏顺序图,播放乐曲《森林狂想曲》,带领学生边听边讨论乐曲结构,完成结构填图,归纳出三个音乐主题各出现了几次。(三)编创音效,合作演奏乐曲的音效是人们深入热带雨林里进行实地录制各种动物的叫声而得来的,我们虽然不能到南美的热带雨林里去,但是我们能不能用身边的打击乐器、物品来模拟出各种音效来呢?下面我们就来尝试着当一把小小音效师。 出示打击乐器蛙鸣桶、沙锤、串铃、纸张,课件上同步出现青蛙、蝉、鸟、雨等图片。启发学生探究如何用所给的打击乐器和纸张分别模拟出青蛙、蝉、鸟、雨等音效。(蛙鸣筒——青蛙;串铃——蝉鸣;沙锤——小雨;响板、口技——鸟叫;纸张——大雨。) 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个音乐游戏,李老师当导演,我们来创编属于我们自己的《森林狂响曲》。教师创设情境,选出几个学生到前面用蛙鸣桶、沙锤、串铃、响板、纸张、口技进行同步演奏。清晨,在南美洲茂密的热带雨林里一片安静,远处传来几声鸟叫声(学生用响板、口技模仿鸟叫)——突然,天空中开始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学生演奏沙锤)——雨越下越大(全班同学抖纸),鸟儿们都不叫了,躲进了巢穴里。——雨渐渐地小了,(全班同学停止抖纸,学生演奏沙锤)——在池塘边有几只青蛙叫了起来(学生演奏蛙鸣桶)——雨停了,蝉儿们在树上鸣叫起来(学生演奏串铃)——不甘寂寞的鸟儿们又开始鸣叫起来(学生用响板、口技模仿鸟叫)——森林里顿时变得热闹起来,教师播放《森林狂响曲》主题1、2、3。小结:让学生谈谈这节课有哪些收获。拓展欣赏:教师播放《森林狂想曲》视频,学生欣赏视频,身临其境地感受一下热带雨林中的奇妙景象,加深对乐曲的理解。六、下课,听音乐《森林狂想曲》走出教室。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学生通过这节音乐欣赏课的学习,知道了乐曲《森林狂想曲》是由三个音乐主题构成的,并且能够模唱、听辨乐曲的三个主题旋律,培养了他们的音乐听辨能力。通过学习,学生们还接触到了音效制作这个陌生的领域,并且在教师的带领下亲自尝试参与创编音效,为乐曲配音,锻炼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聆听乐曲、熟悉主题旋律、听辨主题旋律、归纳乐曲结构。在课堂的后半程还利用小型打击乐器、纸张、口技,带领学生创编音效为乐曲配音。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达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教学设计相比,增加了编创音效合作演奏的创作环节。以往的教学设计以唱歌和聆听为主,很少涉及创作活动。《森林狂想曲》是以欣赏为主的教学设计,乐曲《森林狂想曲》是流行于南美洲的器乐曲,乐曲表现了在南美洲的热带雨林中,各种小动物争相鸣叫的热闹场景。这首乐曲是由音效音响和音乐音响两种素材构成的A-B-A三段体曲式结构。为了让学生明确乐曲的结构,在欣赏过程中,教师通过讲解,首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音效,然后通过聆听使学生感受音效在乐曲中的表现作用。除了聆听音效,我还根据教材上的要求,指导学生运用小打击乐器:蛙鸣桶、串铃、沙锤等结合口技模拟出森林里青蛙和蝉的叫声和自然界的风雨声,参与到乐曲的演奏中去。通过演奏环节的练习,使学生的创作能力得到了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