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故
都
的
秋
郁
达
夫
散文是文学的一大样式。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和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后又泛指除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体裁。
“五四”以后,现代散文与小说、诗歌、戏剧等并称为最重要的文体。其中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报告文学等;狭义的专指表现作者情思的叙事、抒情散文。散文以表现性情见长,形式自由,结构灵活。手法丰富多样,抒情、叙事、议论各主其事,也可兼而有之。
《辞海》
现代的散文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
现代散文的第二个特征,是在它的范围的扩大(宇宙万有,无一不可以取来作题材)。
现在散文的第三个特点,是人性、社会性以及与大自然的调和。
最后要说到近来才浓厚起来的那种散文上的幽默味了,这当然也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而且又是极重要的一点。
——郁达夫
学习目标:
一、整体感知:分层梳理,观秋景。
二、合作探究:诵读思考,品秋味。
三、拓展延伸:知人论世,感秋情。
一、整体感知:
分层梳理,初观秋景。
把握特点、明确景物。
1.你认为文中哪一句是文眼,整体概括了故都秋天的
特别之处?请读一读这句话,并说明你的理由。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
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作者分别描写了哪些画面来体现“清、静、悲凉”?
二、合作探究:
诵读思考,细品秋味。
赏析语言;品味心境。
1.阅读文中景物描写,你最喜欢其中哪句话?
请明确语句或意象,选择一种方式,向大家分享:
(1)读一读,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语句。
(2)讲一讲,分析作者语言的艺术。
(3)写一写,你想到了哪些诗句,勾起了哪些回忆。
(4)画一画,简笔勾勒你最喜欢的画面。
(5)演一演,用台词和表演来传达感受。
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秋院静观图
(1)写景顺序:由高到低,层次分明。先写“天色”,
次写“槐树”和“牵牛花”,最后写“秋草”。
(2)五种感官:试听结合。从视觉形象(天色、日光、牵牛花)
和听觉形象(驯鸽的飞声)入手,细致描写景物。
(3)动静结合,以动衬静:“驯鸽的飞声”是以动衬静。
清
静
(4)情景交融:牵牛花颜色。
牵牛花的颜色
蓝白 朝荣
紫黑色
淡红色
悲凉
秋雨话凉图
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秋日奇果图
你认为“golden days”应如何翻译,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Golden
Daysa
黄金
时代
清秋
佳日
对秋的喜爱与赞赏
对旧日繁盛的怀念
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景
情
意象
转瞬即逝
令人难忘
普普通通
弥足珍贵
情中有秋落寞悲伤
秋中有情眷恋歌颂
以景驭情
情景交融
三、拓展延伸:
知人论世,感悟秋情。
个人悲歌;家国之思。
郁达夫,小说家、散文家。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文学团体“创造社”,创作出版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1930年参与发起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全民族抗战爆发后,赴武汉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后客居南洋,辗转流亡至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因暗中帮助和营救当地民众和华侨,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郁达夫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侧重从主观世界出发,表现自我的真挚感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创作风格:浓厚的抒彩、大胆的自我暴露手法、忧郁伤感的格调。他的散文直抒胸臆,常以感伤的笔调寄托感时忧国的心境,行文跌宕多姿,宛如行云流水。名篇有《钓台的春昼》《寂寞的春朝》等。
悲凉
1934年7月杭州酷热,父亲和母亲便带了才六七岁的我上青岛去住了一个月,随后又去当时的故都北平。在他后来发表的《故都日记》里,8月16日的最后一段是:“接《人间世》社快信,王佘杞来信,都系为催稿的事情,王并且还约定于明日来坐索。”17日的头一句又是:“晨起,为王佘杞写了两千个字,题名:‘故都的秋’。”可见还是编者的函索坐索逼出来的急就章。急就之章能写得这样隽永而有情致,就不能不靠平日的功夫,即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体会了。
——郁飞:《关于我父亲的<故都的秋>》
青云书院准备策划一期品读节目,品读《故都的秋》。如果你是受邀参加,你认为故都的秋是怎样的?
孤独的秋
慰藉的秋
闲适的秋
深沉的秋
怀念的秋
期盼的秋
现在去北京远了,去龙儿(郁达夫长子,早夭)远了。自家一个人,只是孤零丁的一个人,在这里继续此生大约是完不了的漂泊。
——郁达夫·《一个人在途上》·1926年
曾经以为我的家,
是一张张的票根,
撕开后展开旅程,
投入另外一个陌生。
这样漂泊多少天,
这样孤独多少年,
终于又回到起点,
到现在我才发觉。
哦……
路过的人我早已忘记,
经过的事已随风而去。
——《驿动的心》
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yù]帖而微苦的味道。
——史铁生《我与地坛》
《秋日》
俄罗斯
尼古拉
1961年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深沉、幽远、严厉、萧索
2021年9月,在外三年的孟晚舟归国
“秋风掠过,登机前,温哥华已需寒衣加身。此时,祖国的秋日正是天朗气清、暖风和煦,期待一年好景致,再赏橙黄橘绿时。”
从创作的角度来看,作者往往是先有情感,再选择与情感相匹配的景物进行描写,景物实际上成了作者情感的寄托与载体。
从阅读的角度来看,读者则是通过景物的特征,来理解作者的情感。当然,如果先理解了作者的情感,就有助于我们赏析景物描写。
赏析景物描写,不能仅停留在表现手法的角度,一定要结合作者情感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