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朗诵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他曾是清华附中的全能男神,但21岁时,从一个运动健儿变成了一个坐在轮椅上的人;29岁的他又得了肾病,并进一步发展为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而且一生只能插着尿管,带着尿壶。这样的生活让史铁生感到生不如死,曾经三次自杀未遂。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其中 《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他创作了20部短篇小说、6部中篇小说、2部长篇小说、18部随笔散文和2部电影剧本。
作者简介
作者曾这样解释过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去向。”这可以看作是对他作品最好的注释。
地坛,又称方泽坛。建于明代嘉靖九年,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地的场所,也是我国最大且是唯一现存的祭地之坛。辛亥革命后祭祀活动废止。1925年开辟为公园,“文化大革命”期间因遭毁弃及疏于管理等原因,园址荒芜。1981年开始大面积修护,2006年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人与景观)
第二部分:写我与母亲。(人与人)
第一部分——珍爱生命
1.残疾了的作者为什么常去地坛?
提示:读一读课文第一节和第五节的第一句话。
我…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荒芜冷落得如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我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
地坛被人遗弃
作者被社会遗弃
同病相怜
文章第4段的开头写道:“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识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作者为什么如此依恋、痴迷一个荒芜冷落的园子呢?
1.地坛作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地神的神圣场所,曾有过繁华与辉煌,经过四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如今却冷落如一片野地,由盛到衰;
2.史铁生在风华正茂的20岁忽然残废了双腿,由健全到残缺。
3.相同的命运轨迹,令他对地坛产生了一种同病相怜之感。
4.地坛,给了他母爱般的慰藉。在这个失魂落魄的人眼里,其他一切地方的繁华与热闹都与他无关。只有在地坛沧桑、宁静的怀抱里,他那颗颓废绝望的心才能找到心灵的抚慰。
2.作者在地坛里看到了什么样的风景呢?
请在文中圈画出来,用心品读,并概括出风景的特点。
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第一处景物描写
曾经繁华富贵 ,如今变得破败荒芜、冷落沧桑,但有生机。
景物描写各有何特点?
第二处景物描写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 ,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景物描写各有何特点?
景物 特点词语 生命启示
kcky “稳稳地” 生活得优雅、淡定、从容。
蚂蚁 ①“摇头晃脑”“捋着触须”②“转身”“疾行” ①生活得快乐、悠闲、自在;
②说明它充满活力,充满信心,有目标。
瓢虫 先是“爬”,接着是“祈祷”,最后是“升空” 按自己的方式,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无拘无束,靠自己的量行动来改变自己的生活轨迹。
蝉蜕 “寂寞如一间空屋” 要获得重生、新生,需要耐得住寂寞,必须像蝉一样经历蜕壳的煎熬。
露水 “摔开万道金光” 虽微小、短暂,但即使面临死亡也精彩度过,而不是消极等死。
宁静,充满活力、生机勃勃。
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我”从“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园子里找到了答案:虽然残疾,却不应该颓废,不能一味消极地想到死,应豁达地面对死亡,以平静的心态看待死亡,从而获得顽强活下去的信心。
第三处景物描写
灿烂的落日
高歌的雨燕
孩子的脚印
苍黑的古柏
草木泥土的气味
落叶的味道
生命的永恒
生活的信心
景物描写的作用
第一,有衬托作者心境的作用;
第二,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
第三,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对“世界”(世界本身也是生命)的解读。
衬托人物心情(借景抒情)
引发生命思索
本身即是感悟(托物言志)
3.作者长年累月的呆在地坛里干什么?有结果吗?
考虑他面临的人生的三大问题。
该不该去死?
为什么来这个世上?
怎样活着?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身的魔鬼或恋人。
齐读六个“譬如”句
问:这几句字面上是说古园形体被肆意雕琢,有些东西却不能改变,请联系作者经历、遭遇说说文句的含义是什么?
地坛被肆意雕琢
不能改变
“我”身残
志不残
古园成为精神乐园
(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海德格尔说:“人在现实中总是痛苦的,他必须寻找自己的家园,当人们通过对时间、历史、自然和生命的思索明白了家之所在时,他便获得了自由,变成‘诗性的存在’。”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2010年12月31日,著名作家史铁生因病去世。他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坚持着精神的高度,坚守着心灵的高贵和生命的尊严,坚持着文学的崇高信念。在我们送别史铁生之际,请参照所给出的语句,续写出自己对史铁生的理解。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经历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体验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存的艰难,带给我们的却是豁然开朗的喜悦;
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
第二部分--- 感受母爱
1. 请同学们交流展示预习过程中标画出的表现母爱的语句、细节及个人感受和体会,并思考在你心中,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这15年里,默默陪伴我的,不仅仅有地坛,还有母亲。
母亲形象
1、每次我要去地坛时,她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第2段)
母亲的行动和情感(心理)
理解
2、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第3段)
担忧
3、我在这圆子里待得太久了……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第8段)
担心理解
4、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第8段)
焦急
2.作者是如何把深沉的母爱描写在默默无言中的?
▲用无声的行动描写展示对母爱的理解
▲用直接心理描写表现母爱的深度
▲从“我”的角度,侧面烘托,写出母爱的力量
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
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3.“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试分析“不幸”的内涵及表达效果。
这句话先说自己“不幸”,后说母亲“不幸”。前者是说肢体的残疾,后者是说心灵的苦难。它将两个人两种不同的不幸联系在一起,以自己的不幸来衬托母亲的更不幸,写出了作者此刻的醒悟以及对母亲深深的歉意。
4.为什么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还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因此,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5.怎样理解文章最后提到的“这园中不单处处都有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
作者认识到园中每一处有自己“车辙”的地方都有“母亲的脚印”,也就是处处都有母亲的牵挂与关爱。这样的总结,暗示了“我”的成长时时处处离不开母亲的启发,母亲与地坛已经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也早与“我”融为一体。
6.我从母亲身上获得了什么人生启示?
面对苦难,以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母爱,为所爱的人承受一切苦难,为所爱的人献出一切爱,坚定地生活下去。也就是说,母亲的“活法”,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母亲对儿子的爱,让作者明白了面对苦难应该怎样活下去。
7.两个部分,一写地坛,一写母亲,二者究竟有什么关联?
二者都对作者生活下去起了很大作用,一个让作者感悟生命应该乐观、坚强、豁达,一个用自己的言行让作者感受到爱并鼓起生活的勇气。她们都是作者由自伤走向自强的精神源泉。
地坛是史铁生获得新生的地方,也是他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地坛是我的地坛,也是我和母亲的地坛。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都写的是同一个城市的景色,在这三位作者的笔下,这同一座城市的风景有何异同呢?以及风景带给作者哪些感触?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我与地坛》
清、净、悲凉
荒芜但并不衰败
朦胧、宁静
淡雅、柔和
秋晨院落
秋槐落蕊
秋蝉残声
秋雨话凉
秋日佳果
月下荷塘
荷塘月色
荷塘四周
地坛
小生命
草木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沧桑
“深沉,幽远,严厉,萧索”
黑暗现实与理想追求之间的矛盾
苦闷彷徨与寂寞
双腿残废后的颓废迷茫
平和、豁达、反思
1.模仿“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辞的写作特点,给史铁生拟写一则颁奖辞。
他从不曾屈服于命运,双腿无法在现实中行走,就让思想在笔尖上行走。面对着只剩下残垣断壁的地坛,他探求、叩问,一次次向灵魂深处进发。他的人生是充实的,充满战斗精神的一生。他的离开,是文学和思想的共同伤痛。
拓展延伸
2.请以庄子、屈原、史铁生为对象,仿照下面的示例各写一段话。要求修辞手法相同,句式基本一致。
示例:鲁迅是寂寞的,在浓黑的悲凉中,在麻木愚弱的民众中,独自彷徨呐喊;但他却在寂寞中找到了民族真正的病根,为昏睡的国人开出了一剂疗救精神的良方。
史铁生是寂寞的,在病痛的折磨下,在破败沉寂的地坛里,苦苦挣扎思索;但他却在寂寞中领悟了人生的意义,为失意消沉的人们找到了一扇通向幸福的门。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阅读材料谈谈你对生命中的苦难的看法。
事例1:世界著名的走钢丝人卡尔.华伦达曾说:“走钢丝才是我真正的人生,其他的都只是等待。”他每次都是以这种态度来走钢索的,每次都非常成功。但是1978年,他在波多黎各表
演时,从75英尺高的钢索上掉下来死了,令人不可思议。后来也是走钢丝的华伦达太太说出了原因。在表演的前3个月,华伦达开始怀疑自己“这次可能掉下去”。他把精力用在避免掉下来上,而不是用在走钢索上。
躲避苦难
事例2:美国加州的一位模特在1983年出了车祸,摔断了被她视为最大本钱的两条腿,她并没有绝望,而是充满信心地来关心周围的事情。当她以轮椅代步时,她发现自己使用的轮椅很不方便,就找了两位从事工程技术的朋友改良其功能,将它变为很好用的轮椅,并推销给残疾者使用,不到两年,她的公司已经成为加州业绩最好的公司之一。
利用苦难
事例3: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腹地,有一片纯沙漠地带。所谓的纯沙漠,就是年降雨量不足一百毫米,又没有水灌溉的地方。然而,就在这无雨无水,干旱,盐碱,人称“死亡之海”的沙漠里,却有着一种古老树种----胡杨树。无论是站着的胡杨还是身躯弯曲或者扑倒在地的胡杨,在它的脚下,均不见有一棵小草在生长。干裂得张着大口的地面上,弧形的裂纹,一环套一环,直接苍天。胡杨树,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朽。面对不幸,面对坎坷,它们竭尽全力抗争,显示出生命超乎异常的伟大。
抗争苦难
事例4:美国总统林肯21岁时经商失败,22岁参选州议员失败,24岁经商又失败,26岁丧妻,他伤心得几乎崩溃。到 49岁时,他先后经历了10次竞选失败,但他并不气馁,到52岁时,终于当选美国总统。
战胜苦难
事例5:桑兰,著名体操运动员,被誉为中国的“跳马王”。但,这是在1998年7月21日。那是在美国纽约,第四届友好运动会的体操赛场。只是一次赛前训练,17岁的桑兰的一个没有做完的手翻转体动作,结束了她的体操生涯,她的伤势异常严重:第5-7颈椎呈开放性、粉碎性骨折,百分之七十五错位,中枢神经严重损伤,双手和胸以下失去知觉。但从她醒来之后,就没有流过一滴眼泪,从她重新面对公众的目光那一刻起,她的面容就永远浮现着灿烂的微笑。
笑对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