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2张PPT)
残废者大教堂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陵寝,西敏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剧烈地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茨威格《世间最美的坟墓》
复
活
列夫·托尔斯泰
学习目标
一、了解作者及原著,梳理课文情节,把握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
二、品味语言,赏析小说通过语言、神态及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初识“心灵辩证法”。
三、探究小说题目“复活”的含义,理解作者在作品中寄寓的真挚情感和深刻思想,了解“托尔斯泰主义”。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中期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托尔斯泰生于贵族家庭,1847年从喀山大学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回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1910年11月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他的许多作品都以鲜明的艺术形象和精湛的写作技巧描绘沙皇俄国的社会生活,深刻揭露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和社会矛盾。列宁曾称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了解作者
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
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
——高尔基
了解作品
《复活》
《复活》是托尔斯泰的晚期代表作。托尔斯泰在相继完成了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之后,进入晚年的他世界观发生了根本转变,他的艺术批判力量达到了高峰,达到了“撕毁一切假面具”的“清醒现实主义”。他抛弃了上层地主贵族阶层的传统观点,重新审视了各种社会现象,通过男女主人公的遭遇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一幅幅俄国社会的真实图景。这无疑是他艺术探索的结果,同时更是他精神探索的结果。以广大农民的眼光观察俄国现实生活,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这是他晚期创作巨大批判力量的主要源泉。
了解作品
《复活》主要故事内容
在小说中,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诱骗并抛弃了少女玛丝洛娃,致使玛丝洛娃失去对生活的希望,坠入风尘。十年后,二人在法庭上相逢,玛丝洛娃被诬告为杀人犯,而聂赫留朵夫则是该案的陪审员。聂赫留朵夫决心赎罪。为了玛丝洛娃,他四处奔走。而后者为了他的前途,拒绝了他的求婚,与政治犯西蒙松结合。最终,聂赫留朵夫和玛斯洛娃两人在精神上都以不同的方式得到了“复活”。
本文节选的是第一部第四十三章。担任陪审员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发现玛丝洛娃正是自己年轻时抛弃了的姑娘,良心深受谴责,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决定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宽恕。
前测任务
复活(节选)
课前阅读文本,完成下列阅读任务。
1.依据情节结构划分段落,并给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1-26
27-52
53-70
71-78
开端:隔栏相见
高潮:长凳交谈
发展:卢布插曲
结局:结束会面
聂赫留朵夫
祈求宽恕
认出身份
玛斯洛娃
探问旧事
回避躲闪
动摇犹豫
讨要卢布
决心救赎
拒之千里
对话:时间、空间、人物。
知识建构
小说中人物对话的作用
1、展现人物间关系;
2、窥见人物的身份、经历、境遇、教养、背景、社会地位;
3、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引导故事的走向;
4、透露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复杂而丰富的性格特点。
对话时间:十年之久的相逢
对话空间:监狱(典型环境)、铁栅栏
对话人物:聂赫留朵夫、玛斯洛娃
有罪→在铁栅栏外
无罪→在铁栅栏内
任务一:分析对话
课文中的环境是一座监狱,极具典型性,人物也因而有特别的内涵。试分析课文选取监狱作为典型环境的用意何在
1.选取监狱作为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相认的背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
2.从对话内容来看,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混乱,突出了混乱、嘈杂的环境特点。为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第一次见面提供了背景。
3.以环境的混乱、嘈杂衬托玛丝洛娃精神世界的混乱。
4.因为这一吵闹的场面使得玛丝洛娃听不清聂赫留朵夫的讲话内容,才有了下文两人近距离的谈话,推动了情节发展。
5.揭示社会执法的混乱不清,暗示人物命运的波折。
任务二:对话人物分析
复活(节选)
从人物身份上看,聂赫留朵夫是个始乱终弃的贵族,是个忏悔的罪人;玛丝洛娃是聂赫留朵夫所抛弃的情人,是堕落的风尘女。课文如何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从中你能感受到人物怎样的内在性格?
1.人物分析:玛丝洛娃
神态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小说对玛丝洛娃用笔最多的描写是什么,请找出来。
①玛丝洛娃笑容变化
②玛丝洛娃眼神变化
人物形象
玛丝洛娃笑容变化
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她的笑容消失了,眉头痛苦地皱起来……脸突然变得阴沉了
她忽然瞟了她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
妖媚地笑了笑
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
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
讨好
鄙夷不屑、不信任
讨好
紧扣了人物身份特征。明明嫌恶、鄙夷,却能如此一次次献媚,说明玛丝洛娃心灵麻木了,堕落了。
真情流露、痛苦怨恨
自甘堕落、沉沦
人物形象
玛丝洛娃笑容变化
玛丝洛娃的笑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对聂赫留朵夫的讨好献媚,一种是对他的鄙夷。
通过这些描写可以看出,这个时候的玛丝洛娃已经完全丧失了少女时代的纯真,身上浓重地刻下了以往生活的印记,在行为上已经堕落成一个真正的妓女,但同时她又没有完全泯灭良知和混淆是非观念,爱恨情仇在她心里分得非常清楚,对聂赫留朵夫骨子里的鄙薄,这是她觉醒的前提条件。这些生动的神态描写,正体现了玛丝洛娃内心的丰富性。
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
(《三大师》茨威格著,由林文译,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
人物形象
玛丝洛娃眼神变化
惊讶地盯着聂赫留朵夫
眯细眼睛
眼睛不看他
斜睨地盯
转过眼不去看他
一会儿瞧瞧
皱着眉头看
像在瞧他,又不像在瞧他
没有抬起眼睛来
瞟了他一眼
急促地瞅
吃惊、疑惑
痛苦、蔑视、愤怒、抵抗
冷漠置之、痛苦愤恨、鄙夷不屑
通过典型的神态描写,其中多次写到“斜睨”,刻画了玛丝洛娃现在对人的冷漠与敌视,也暗示她生活的不幸。
人物形象
玛丝洛娃眼神变化
对玛丝洛娃有意回避与聂赫留朵夫正面对视的细节描写,揭示了玛丝洛娃当时努力回避那段残忍往事带来的痛苦的心理。并且,她不是此刻在回避,她是一直在用自己堕落的生活去回避。她用自己堕落的生活去抵消那个雨夜遭遇的伤害,浇灭那段曾经以为自己会获得幸福的幻想。她为此让自己对那段往事“从不回想”,所以,如果此时的聂赫留朵夫在承认自己有罪,那么,就等于让玛丝洛娃承认她自己曾随随便便被人侮辱、损害、抛弃、忘却。这当然太痛苦了,眼下她唯一能做的抵抗就是回避,用回避去否认自己还有痛苦。
所以,聂赫留朵夫在她的笑容里看到了“嫌恶”,在给了她那十卢布之后得到的是一个“鄙夷不屑”的微笑,在想要再次重申赎罪诚意的时候遇到的目光更是“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这样的目光里,我们读得出,“赎罪”的话对于饱受苦难的玛丝洛娃来说太轻佻了,如果犯罪和赎罪都是如此容易的话,那玛丝洛娃受过的罪又算什么呢?
人物形象
玛丝洛娃外貌描写
乌黑的鬈发也像前天那样一圈圈飘在额上;苍白而微肿的脸有点儿病态,但很可爱,而且十分镇定;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晴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
[鬈 quán 头发好,引申为美好。 头发卷曲。]
肖像描写。这是一个可爱的姑娘,眼睛“特别有神”,让人无法讨厌她,作者这样写激起了人们对她的遭遇的同情。
人物形象
玛丝洛娃语言描写
“不是有过一个孩子吗?”聂赫留朵夫问,感到脸红了。
“谢天谢地,他当时就死了。”她气愤地简单回答,转过眼睛不去看他。
“……说这些干什么呀!我什么都不记得,全都忘了。那事早完了。”
“没有什么罪可赎的。过去的事都过去了,全完了。”
“您的话真怪!”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
“何必提那些旧事。”她冷冷地说。
语言描写。表明聂赫留朵夫过去给她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她不想再触及那段痛苦的回忆。面对聂赫留朵夫的赎罪,玛丝洛娃鄙夷不屑、不信任,表现了玛丝洛娃悲惨但倔强清醒的形象特点。
人物形象
玛丝洛娃动作描写
她没有听他说话,却一会儿瞧瞧他那只手,一会儿瞧瞧副典狱长。等副典狱长一转身,她连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在腰带里。
动作描写。两个“瞧瞧”活画出玛丝洛娃像敏锐的赌徒般在捕捉一击制胜的战机,为的是那区区十个卢布;而“伸”“抓”“塞”一连串的动作细节是那样的熟练、迅捷,像极了一个久经沙场的老手,类似的情状在她身上肯定发生了很多次。一个唯利是图、工于心计、世俗贪婪的妇女形象跃然纸上。
人物形象
玛丝洛娃
从玛丝洛娃的“笑”和眼神表情中可以看出,遭受了被抛弃、被侮辱、被伤害的经历之后,心灵的痛苦,生活的磨难,已经使她丧失了原本的善良纯朴、天真无邪。
文中所展现的是她堕落的时期,这时的她唯利是图,善于讨好,献媚,工于心计,自私自利,且倔强无情。
玛丝洛娃作为俄国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她已经丧失了生命的活力,失去了灵魂,对决心赎罪、帮助她觉醒的聂赫留朵夫充满了怀疑与不信任,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充满的是厌恶。
人物形象
复活(节选)
从人物身份上看,聂赫留朵夫是个始乱终弃的贵族,是个忏悔的罪人;玛丝洛娃是聂赫留朵夫所抛弃的情人,是堕落的风尘女。课文如何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从中你能感受到人物怎样的内在性格?
2.人物分析:聂赫留朵夫
主要手法:
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人物形象
聂赫留朵夫语言描写
1.当面承认自己的罪恶需要很大的勇气,他在犹豫,在退缩。语言的断续正是这种矛盾心理的体现。
思考:
1.为什么聂赫留朵夫的语言断断续续?
2.称呼语言能够直观地体现一个人的心理,小说选文中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称呼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过程?反映了聂赫留朵夫的什么心理?
2.(1)隔栏初见——从“您”到“你”
(2)长凳交谈——从“你”到“您”
(3)讨要卢布——从“您”到“你”,到直呼“卡秋莎”
(4)结束告别——从“你”到“您”
人物形象
聂赫留朵夫语言描写
(2)对玛丝洛娃的称呼又换回了“你”,足见聂赫留朵夫当时内心的诚恳、急切和激动,以至于忘记了之前内心设定好的称谓,下意识地使用了对往日爱人习惯性使用的“你”。
隔栏初见——从“您”到“你”
聂赫留朵夫用“并不比平时高”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着“我想见见您……我……”。
“我来是要请求你饶恕。”“请你饶恕我,我在你面前是有罪的……”
(1)第一次对话时,聂赫留朵夫不知道用“您”还是“你”,随即决定用“您”——因为看到面前的玛丝洛娃已不是当年的“卡秋莎”,而“卡秋莎”也并未认出他,他们之间没有了以往的亲切、熟悉感;更重要的是,他是带着“严肃、庄重和爱怜的心情”来请求玛丝洛娃的饶恕的,用“您”更正式,更体现尊重之意,所以用“您”。
人物形象
聂赫留朵夫语言描写
长凳交谈——从“你”到“您”
“我知道要您饶恕我很困难。”聂赫留朵夫开口说,但又停住,觉得喉咙哽住了,“过去的事既已无法挽回,那么现在我愿尽最大的努力去做。您说说……”
……
“前天您受审的时候,我在做陪审员。”他说,“您没有认出我来吧?”
……
“我知道,我相信,您是没有罪的。”
表现了聂赫留朵夫祈求宽恕的真诚。
人物形象
聂赫留朵夫语言描写
讨要卢布——从“您”到“你”,到直呼“卡秋莎”
“卡秋莎!我来是要请求你的饶恕,可是你没有回答我,你是不是饶恕我,或者,什么时候能饶恕我。他说,忽然对玛丝洛娃改称“你”了。
“卡秋莎,你为什么说这样的话?你要明白,我是了解你的,我记得当时你在巴诺伏的样子……”
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感情发生了变化,不再嫌恶她,也不只是怜悯、同情她的处境,他要在精神上唤醒她,“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
人物形象
聂赫留朵夫语言描写
结束告别——从“你”到“您”
“再见,我还有许多话要对您说,可是,您看,现在没时间了。”聂赫留朵夫说着伸出了一只手,“我还要来的。”……
“不,我要设法找个可以说话的地方再同您见面,我还有些非常重要的话要对您说。”聂赫留朵夫说。……
“您对我来说比妹妹还亲哪!”聂赫留朵夫说。
当他把想赎罪的话说完了,玛丝洛娃表现出极度的冷漠和“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而且准备回牢房时,他又改称“您”——
①因为玛丝洛娃的冷漠让他意识到她对自己的距离感,怕过分亲切的称呼引起玛丝洛娃更多的反感;
②表现了对玛丝洛娃的尊重和对唤醒玛丝洛娃这件事情的郑重、严肃的态度。
“您”和“你”的人称变换,反映了聂赫留朵夫内心激烈的矛盾震荡,这种称呼置换中的碰撞与回响,表现了他走向“复活”时抉择的艰难。
人物形象
聂赫留朵夫心理描写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托尔斯泰伯爵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它的形式,它的规律,用特定的术语来说,就是心灵辩证法。”
苏联文艺批评家凯尔迪什, 把 “ 心灵辩证法”的这种变化称为心理的 “ 涟式反应”。即人物的心灵本来如同一个通俗的比喻来解释就是:人物的心灵本来如同一个安澜的湖面。忽然, 一块石头掉了进来,打破了水面的宁静, 湖上立刻泛起了一圈圈的涟漪。
在刻画聂赫留朵夫时,作者成功运用了“心灵辩证法”。他将人物放在特定的矛盾处境中,用内心独白、对话,以及全知视角的直接分析等手法细细展现,体现人物心灵的辩证发展过程,使人物的感情变化能够顺应自身性格的逻辑,自然而真实。
人物形象
聂赫留朵夫心理描写
“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情感,免得哭出来。
内心独白。直接写聂赫留朵夫的心理,他认为玛丝洛娃的遭遇的根源在自己,自己应该赎罪。
动作、神态描写。聂赫留朵夫的情绪很激动,说明他急于想得到玛丝洛娃的谅解,同意自己赎罪的想法。
人物形象
聂赫留朵夫心理描写
“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他心里想,同时望着这张原来亲切可爱、如今饱经风霜的浮肿的脸,以及那双妖媚的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这双眼睛紧盯着副典狱长和聂赫留朵夫那只紧捏着钞票的手。他的内心刹那间发生了动摇。
……
“这个女人已经无可救药了。”魔鬼说,“你只会把石头吊在自己脖子上,活活淹死,………”他心里这样想。……他的心灵里此刻正要完成一种极其重大的变化,他的精神世界这会儿仿佛搁在不稳定的天平上,只要稍稍加一点力气,就会向这边或者那边倾斜。…
全知视角的内心独白
兽性的人 PK 精神的人
人物形象
聂赫留朵夫心理描写
兽性的人 PK 精神的人
所有人身上同时存在着两个人。一个是精神的人,他所追求的是那种对人对己统一的幸福;一个是兽性的人,他一味追求个人幸福,并且为了个人幸福不惜牺牲全人类的幸福。
——列夫·托尔斯泰
人物形象
聂赫留朵夫心理变化
在探望过程中,聂赫留朵夫的心理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初见玛丝洛娃,他真诚忏悔、赎罪;
当看到她索要钱而变得堕落时,他复活的心在犹豫、动摇;
最后,他决定拯救她,希望她精神苏醒。【为什么?】
面对着“堕落”的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虽然有过犹豫,但还是下定决心完成救赎。仔细阅读小说,探讨聂赫留朵夫来这样做的原因。
P71:聂赫留朵夫觉得她身上有一样东西,同他水火不相容,使她永远保持现在这种样子,并且不让他闯进她的内心世界。
不过,说也奇怪,这种情况不仅没有使他疏远她,反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使他去同她接近。聂赫留朵夫觉得他应该在精神上唤醒她,这虽然极其困难,但正因为困难就格外吸引他。他现在对她的这种感情,是以前所不曾有过的,对任何人都不曾有过,其中不带丝毫私心。他对她毫无所求,只希望她不要像现在这样,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
面对着“堕落”的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虽然有过犹豫,但还是下定决心完成救赎。仔细阅读小说,探讨聂赫留朵夫来这样做的原因。
唤醒应该是从心灵开始,自然而然的,有一种来源于本性的吸引力,这种本性永远不会改变,只会被掩盖和遗忘。
小说前文中有一段聂赫留朵夫在评审席看到玛斯洛娃时的描写:
他心里正在发生一种常有的现象:起初,一个自己爱过的人的多年不见的脸,由于分别期间所发生的外部变化而使人暗暗吃惊;随后,那张脸渐渐变得跟许多年前完全一样,一切已经发生的变化统统不见了,于是在自己的精神的眼睛前面出现了那个独一无二的、与众不同的、精神的人的主要神情。
可以说他认出了多年前她身上的本性,而这种本性是超越时间的,她是精神的、心灵的,但也同样伴随着堕落、虚假、妖媚,这些都属于身体性的那一面。
男女主人公相认后,接下来的故事会是怎样的 拯救成功了吗
你今世利用我作乐,来世还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我讨厌你,讨厌你那副眼镜,讨厌你这个又肥又丑的嘴脸。走,你给我走!
(《复活》第一部分第四十八章)
不再卖弄风骚;
不再酗酒抽烟;
恢复了朴素,重拾了善良………
(《复活》第二部分第十三章)
创作意图
玛丝洛娃形象意义
玛丝洛娃最终宽恕复活,重获新生。
玛丝洛娃是俄国底层民众中的典型代表,作者借她揭露了当时俄国整个官僚体系的腐败,以及各级官吏的丑恶嘴脸,表达了底层人民的反抗精神和革命要求。
《复活》以玛丝洛娃的人生经历与思想沉浮为线索,深入探讨了其精神复活的必然性,不仅凸显了其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更突出了这一形象对于俄国底层人民实现精神复活的重大意义。
人物形象
聂赫留朵夫是“忏悔贵族”的典型。
忏悔贵族是指列夫·托尔斯泰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系列。他们出身贵族,有才学,有理想,正直善良。上流社会的腐败,使他们堕落成自私自利者。但他们通过接触社会,认识到了沙皇专制制度的腐败落后及不合理性,从地主阶级立场转到农民的立场。
聂赫留朵夫贵族特征描写片段
在他去当陪审员的那天早上,他是这样起床的:
昨天傍晚他是在家财豪富、门第显赫的科尔恰金家里度过的,大家都揣测他一定会跟他们家的女儿结婚,他回想这些,不由得叹了一口气,丢掉吸剩的烟蒂,想从银烟盒里再取出一支烟,可是改变了主意,把两条光滑的白腿从床边耷拉下来,用脚找到拖鞋。他拿起一件绸料长袍披在丰满的肩膀上,迈开又重又快的步子,走到卧室隔壁的漱洗室里去,那儿满是甘香酒剂、花露水、发蜡、香水等的人工香气。他在那儿用特制的牙粉刷他那些镶补过许多处的牙齿,用喷香的含漱剂漱过口,然后开始擦洗浑身上下,再用各式各样的毛巾擦干。他先拿香皂洗手,仔细地用刷子剔净长指甲盖,凑着大理石的大脸盆洗净他的脸和粗脖子,然后走进从卧室数起的第三个房间里,那儿已经为他准备好淋浴了。他在那儿用凉水冲洗肌肉发达、脂肪丰满的白净身体,拿松软的毛巾擦干,然后穿上干净的、熨平的衬衣衬裤和一双擦得像镜子那样亮的皮鞋,在梳妆台跟前坐下,用两把梳子理顺鬈曲的小黑胡子和头上前半部已经渐渐稀疏的鬈发。
人物形象
聂赫留朵夫典型意义
聂赫留朵夫是一个忏悔贵族的典型。他的身上体现了19世纪后半期俄国部分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思想特征。聂赫留朵夫的复活体现了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的精神追求。
课文节选部分充分展现了人物内心的矛盾挣扎,聂赫留朵夫的“复活”代表着“精神的人”战胜了“兽性的人”、道德的人战胜了非道德的人。失落的人性逐渐复归,道德不断自我完善。
任务三:小说主题探究
《复活》中,是聂赫留朵夫拯救玛丝洛娃?还是玛丝洛娃拯救聂赫留朵夫?
聂赫留朵夫的自我拯救
玛丝洛娃的自我拯救
→灵魂复苏的两人的彼此拯救
主题探究
复活(节选)
结合所学内容,探究“复活”的内涵。
内涵一:“复活”主要是指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
聂赫留朵夫的人生三阶段:
第一阶段:单纯善良的大学生
第二阶段:放纵堕落的花花公子
第三阶段:苏醒忏悔的复活者
接受了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
受到了上流社会和军队腐化生活的影响
兽性的一面
精神的人战胜了兽性的人
主题探究
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
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是他迈出的重大一步,他采取了实际行动,走上了告别旧我的第一个台阶。最初见到玛丝洛娃时,他还没有在内心承认自己的卑鄙残酷。他来找玛丝洛娃请求宽恕,产生同她结婚的念头,其实是为了补救自己的过错,想求得灵魂的安宁。他的出发点是自私的。而玛丝洛娃也尖锐地指出“你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
在监狱和玛丝洛娃谈话,逐步看到玛丝洛娃——这个被他坑害的女人精神上堕落之深,他的内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最终,“精神的我”再次战胜魔鬼,又得到了成长。他的心灵受到了真正的触动,发觉了自己罪孽的深重。他克服了后天的自私,想要在精神上唤醒玛丝洛娃,发扬人性中的“爱和善”,不断实现“道德上的自我改善”。
后来,聂赫留朵夫开始了他背叛贵族上流社会的“苦难历程”。在解救玛丝洛娃的过程中,他目睹了俄国社会的种种罪恶,逐步产生和增强背叛上流社会的决心。他从否定自己、否定自己的贵族朋友,甚至否定了自己的父母,最后否定了整个上流社会。
主题探究
复活(节选)
内涵二:“复活”主要是指玛丝洛娃人性和尊严的复活
玛丝洛娃的人生三阶段:
第一阶段:天真美好的单纯少女
第二阶段:遭受凌辱,自暴自弃的风尘女子
第三阶段:宽恕复活,重获新生
聂赫留朵夫的道德忏悔和赎罪表现,逐渐唤醒了她心中的善良和仁爱
精神死亡了,不再相信善
主题探究
玛丝洛娃的精神复活
玛丝洛娃的“复活”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聂赫留朵夫的道德忏悔和赎罪表现,逐渐唤醒了她心中的善良和仁爱。借助聂赫留朵夫的感受,我们可以逐层看到她的转变。第二次探监后,“她已经无法把往事搁在一边,浑浑噩噩地过日子”了。第三次探监,聂赫留朵夫觉得“她简直换了一个人”,她答应去医院当护士,“要是您要我去,那我就去。酒我也不再喝了……”。聂赫留朵夫处理完地产回来见她时,发现“她的脸上出现了一种新的表情:拘谨、羞怯”,“她的心灵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玛丝洛娃调到政治犯当中去后,结交了一批“为了老百姓的利益,不惜牺牲特权、自由和生命”的新朋友,发现了以前一无所知的生活的乐趣,聂赫留朵夫每次看见她,都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她内心的变化,“她高高兴兴、神态自若地迎接他感谢他为她出的力”。玛丝洛娃内心所起的变化在外表上也反映出来,“装束也罢,发型也罢,待人接物的态度也罢,再也没有原先那种卖弄风情的味道了”。
玛丝洛娃最终实现了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复活。她的“复活”代表着人性与尊严的回归。
主题探究
复活(节选)
内涵三:寄托了作者的理想,是托尔斯泰的精神复活
小说的两个主人公一路走来爱恨情仇,历尽坎坷最终都实现了精神灵魂的“复活”,托尔斯泰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了赎罪、宽恕、拯救灵魂、“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美好人性,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的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道德的自我完善,不以暴力抗恶,博爱。
道德的自我完善:抛弃利己主义,投身到利他主义中。
在《复活》中他写道:“一个是精神的人,他为自己所寻求的仅仅是对别人也是幸福的那种幸福;另一个是兽性的人,他所寻求的仅仅是他自己的幸福,为此不惜牺牲世界上一切人的幸福。”
不以暴力抗恶:“要永远饶恕一切人,要无数次地饶恕人,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无罪的人,可以惩罚或者纠正别人”。
博爱:在《复活》中,“博爱”几乎和“宽恕”等同。
宽恕别人可以给世界带来更多更无私的爱,可以留住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友爱。反之,一旦开始报复,作恶方也不一定会善罢甘休,长此以往,所有的爱将会消失殆尽。
托尔斯泰写《复活》用了十年时间,六易其稿。小说结局曾写成玛丝洛娃同聂赫留朵夫结婚,移居国外过上了幸福生活。大团圆式的结局只说明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后来托尔斯泰又把结局改成玛丝洛娃和政治犯西蒙松在一起,写出了玛丝洛娃为别人着想的精神“复活”,从而完整地诠释托尔斯泰的“复活”情感与思想。
课文总结
复活(节选)
《复活》体现了作者对人生、人性的思考,对人类道德与价值的不断寻求。托尔斯泰的创作带有浓浓的自传成分,反映着作家的生活经历和精神上的艰难探索。“复活”后的聂赫留朵夫,标志着托尔斯泰的思想探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补充资料
参加审判玛丝洛娃的法庭人员众生相
一个法官跟妻子吵架,心情不佳,愁容满面,在整个审判过程一直担心回家后老婆不给饭吃。
另一个法官是“机会论者”,他玩弄数字来决定受审者的命运。
另一个法官老是迟到,他关心的是自己的疾病,他想,从门边走到他的座位那儿,如果走的步数能用三除尽,他患的胃黏膜炎就会好,这段距离走走26步就可走完,他赶紧加了一步,凑成27步。
一个书记在法庭上偷看一篇秘密文章,完全没有注意审判案件。
尤其那个副检察官,他在妓院寻欢作乐一夜,匆忙赶到法庭连钮扣还没来得及扣上,以致开庭前还不知案情。副检察官以犯罪的遗传学来判定玛丝洛娃有罪。
最后陪审员们对玛丝洛娃写定罪意见,他们认为玛丝洛娃没有抢劫、偷钱的意思,可是忘了加上“没有谋害性命的意思”。这样玛丝洛娃必须判罪了。本来,庭长不同意这意见,但他怕耽误和红头发姑娘的约会,便匆忙结案。宣判玛丝洛娃押赴西伯利亚服苦役四年。
写作背景
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再加上俄国落后的农奴制和俄土战争,使俄国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托尔斯泰积极参加当时的救灾工作,目睹了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可怕处境。在多年探索、思考的基础上,托尔斯泰终于看清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对农民产生了深切同情,世界观发生剧变。他彻底否定了沙皇制度,站在广大农民的立场上观察俄国的社会现实,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他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抨击社会现实,揭露俄国社会制度的本质。在此背景下,托尔斯泰创作出《复活》。
最清醒的现实主义
《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思想探索和艺术探索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它鲜明地体现了列夫·托尔斯泰撕毁一切假面具的“最清醒的现实主义”。
(1)生动的细节描写。
刚与玛丝洛娃开始交谈时,聂赫留朵夫在称呼她“你”“您”间犹豫不决;在玛丝洛娃突然开口要钱时,聂赫留朵夫流露出窘态。作者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塑造了人物鲜明的性格、复杂的情感,寄寓了自己的人性理想。
(2)独特的讽刺手法。
所谓“独特”,是指列夫·托尔斯泰的讽刺是不露声色的,他采用现实主义的描写去揭露事物表面与实质的矛盾,在朴素的叙述中包含着辛辣的讽刺。如:“当着他的面别给,等他走开了再给,要不然会被他拿走的”,揭露了大小官吏的巧取豪夺。
文本特色
最清醒的现实主义
(3)突出的心理描写。
列夫·托尔斯泰不仅仅是描写人的心理活动的结果,他更关心过程本身,尤其是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那种细微的、难以捉摸的改变。如玛丝洛娃在监狱里以犯人的身份见到前来探视她的贵族地主聂赫留朵夫时,列夫·托尔斯泰写道:“玛丝洛娃怎么也没想到会看见他,特别是在此时此地。因此最初一刹那,他的出现使她震惊,使她回想起她从不回想的往事。”往下,就进入对往事的回忆。起初,她心头掠过一丝美好的回忆,因为站在她面前的这个人曾经爱过她并且为她所爱;接着,她想起他的残忍,想起他带给她的痛苦和屈辱……她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又想利用他一下。这段心理描写既为后来聂赫留朵夫应允为她请律师的情节埋下伏笔,又有助于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
文本特色
作业练习
知识型作业:考点链接,完成平板中推送的人物对话、典型环境、心理描写三个知识点对应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题。
积累型作业:托尔斯泰经典名言语录写作素材积累。
拓展型作业:将《雷雨》《复活》比较,分析中、俄两国作家,如何演绎相似的故事?比较“两位负心汉的反省之路” 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