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八单元学习活动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
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八单元学习活动
学写
【学习活动】
一、成语是熟语中最常用的一种。建议举办一次“领略成语魅力”的主题语文活动。下面的内容供参考。
①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梳理所学成语,以其中若干成语作为研习的对象,查找它们的出处。注意考察成语中保留的古代汉语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特征。
②成语深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分类整理成语(如爱国、民本、诚信、荣辱、世情、师友、读书、岁月、动物、植物等,也可自己拟定),同学分工,各选一类,以《成语中_____的文化》为题,写一则语言札记。
三、结合上述活动中搜集的例子,进一步提炼、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任选一位你喜欢的作家,研读其作品,探究词语使用的艺术,写一则语言札记。
古代,人们把文字写在木片上,零碎的木片就叫做“扎”,记录些短小精悍的见闻、偶感、随想等,这种文字就叫札记。札记并不神秘,其实只要认真读书,反复揣摩、诵读、品味,就能有所得,写下来,无论多少,就是札记。
什么是“札记”?
札记的不同形式
(一)一字一词品味道——批注式札记
批注,指阅读时在文中空白处对文章进行批评和注解,作用是帮助自己掌握书中的内容。批注是我国文学鉴赏和批评的重要形式和传统的读书方法,它直入文本、少有迂回,多是些切中肯綮的短词断句,是阅读者自身感受的笔录,体现着阅读者别样的眼光和情怀。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即想要保持阅读的连贯性,又不愿放过阅读时发现的值得品味的好词句,因此,短小精悍的批注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批注式的札记,需简单明了,可以不展开说,但要指向明确。
金圣叹在评水浒,林冲雪夜山神庙一段时,有如下批注:
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门前安排菜蔬下饭,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闪入来,妙!)酒店里坐下;随后又一人闪入来。(闪入来,妙!)
示例1
《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第一部分·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这士隐正痴想,忽见隔壁(甲戌侧批:“隔壁”二字极细极险,记清。)葫芦庙内寄居的一个穷儒,姓贾名化,(甲戌侧批:假话。妙!)表字时飞,(甲戌侧批:实非。妙!)别号雨村(甲戌侧批:雨村者,村言粗语也。言以村粗之言演出一段假话也。)者走了出来。
示例2
(二)勾连内容细推敲——评论式札记
主要是对读物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评论,以肯定其思想艺术价值如何。可分为书名、主要内容、评论意见。
《红楼梦》的语言精妙无比,作者语汇丰富,选词精湛,佳例随处可见。下面是一则同义词交替运用的例子,选自第十三回。
同义词的交替运用
一段话时,先用“安贴(帖)”次用“妥当”,后用“妥贴(帖)”,灵活地交替使用,既把意思表达清楚了,又不显得重复呆板。如果这三处反复用同一个词,读起来的语感就很不相同。从这类细小处,最能体悉作者的匠心。
(贾珍)当下正(为秦可卿丧事恐被人笑话)忧虑时,因宝玉在侧,便问道:“事事都算安贴(贴)了,大哥哥还愁什么?贾珍便将里面无人的话告诉了他。宝玉听说,笑道:“这有何难,我荐一个人与你,权理这一个月的事,管保妥当!”贾珍忙问:“是谁?”宝玉见座间还有许多亲友,不便明言,走向贾珍耳边说了两句。贾珍听了,喜不自胜,笑道:“这果然妥贴(帖)。……
《红楼梦》的语言之所以生动,还在于大量吸收了人民群众的俗语。你看,凤姐的言辞何等辛辣,十句里头倒有两三句是引用了俗语来代替自己说话,特别是第十六回中,在诉说治家之苦时,凤姐排举了一连串俗语指责别人:
俗语的引用
……偏一点儿他们就“指桑骂槐”的抱怨;“坐山看虎斗”,“借刀杀人”,“引风吹火”,“站干岸儿”,“推倒了油瓶儿不扶”,都是全挂子的本事……
这位大观园里“铁女人”思维的迅疾,言语的尖利,脾性的刻薄,从一口气排用六个俗语(其中五个是同义俗语),就可见一斑。
《红楼梦》引用俗语,处处能符合讲话者的身份。凤姐的话,刘姥姥的话,各个人的话,都有其个性,从这些恰当运用的俗语,不但能形象地了解不同人物的性格,还可以很具体的感受到当时的世态人情。
(三)见贤思齐学几招——仿写型札记
所谓活学活用,看到别人用了好词好句,在惊叹羡慕之余,关键是能拿来为我所用,从而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如果你要写风,就不能只写风。
你要写柳条轻轻柔柔飘入你心中。
竹筏轻轻飘荡,湖面在泛粼光,
船上悬挂的铃儿响呀响呀响叮当。
炊烟向着你的方向飘散,旅人般自由不定越过山峦。
抓不住的气球会飞向哪儿,环游世界之后藏进云端。
写散了的大雾,写倾斜的雨竹。
写迎着大雨慢慢走出艰难每一步……
如果你要写自由,就不能只写自由
要写漫漫长夜,故人离别
写古往今来的风花雪月
写江山万里,长亭水榭
写河川隽永,风急雨斜
写年少时三两好友把酒到天明
后来一个人在里暗里踽踽独行
写万中无一的孤勇
写离别苦,写江湖梦,写山巅长风,大河奔涌
写不可救药的孤独,恣意洒脱的绝症
我不说自由,只是盛赞这浩荡的东风
1、写作语言札记前,我们可用思维导图构架好结构。
同时,探析成语文化的语言札记应以议论的表达方式为主,以几个或几类典型成语的分析为切入点,用充满灵性和理趣的文字穿透成语的表象,对蕴含其中的一种或多种文化进行智慧破译,而后将这些片段按合理的结构连成文,使文章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语言札记写作结构
2.应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言之有物与言之有理本质上是关于故事与方法的问题。我们来看下成语文化札记写作中,应怎样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言之有物:
①成语的选择要恰当、典型,最好为大众熟知;
②从成语的典故、意义等角度对成语蕴含的文化意义作具体阐述。
言之有理:
①所列举的成语要构成支撑文化意义阐述的有力素材;
②对成语文化意义的分析,要查找权威资料,不能脱离出处和本义进行凭空想象,要确保准确;
③用词要贴切、分析要合理、说理要严密。
近期,班上将举行一次“领略成语魅力,探析成语文化”的主题活动,请同学们分类整理成语,就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类成语进行深入挖掘,写一篇语言札记,在班上分享交流。
写作任务
成语中的动物文化
成语中的动物文化
第一小组:
中国古人的眼中,动物如同人类一样,有着鲜活的生命观。中国人认为,天生万物,每一物都蕴含着丰富的上天的信息,此之谓“天性”。人类如此,万物莫不如此,动物也不例外。中国人于动物中特喜羊。汉字中带有“羊”部的都具美善意,如此“美”“善”二字,还有“群”“祥”“义”(繁体为“義”)“养”等。羊天性善良,中国人最为钟情。也可说中国人天性最为善良。论功用,牛比羊有用得多,但中国传统并不十分重视牛,因牛仅供人使用,其本身并无明显的个性。也有古人想象出来的带着祥瑞的动物,像龙、凤凰无一不是吉祥之召。
【总结】
选择“动物”这一主题本因其易写,常见。后进行搜索、学习的过程中,慢慢领悟到,动物与人密不可分,很多成语反映了人与自然。古人眼中的动物已为鲜活的生命。如十二生肖动物成语的文化内涵是丰富多彩的,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它们的褒贬色彩。然而对于这十二种动物而言,褒和贬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这只是人们对于这些动物的主观色彩的情感评价。人们对动物的情感带入成语中组成丰富的成语世界。自然界的动物被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动物也就有了自己的生命观,承载着中华文化以及人与自然的奥秘。
成语中的“讽刺”文化
“讽刺”在古代可以用“讽”来表示,用委婉含蓄的话暗示或规劝。如《张衡传》中:“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也可以用“讥”来描述,规劝;讥笑。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能谤讥于市朝。”讽刺有许多种形式,正如鲁迅先生曾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接下来,我们分类进行详细的解析。
一、借物喻人,间接讽刺
例:鸡鸣狗盗
解释:鸣:叫;盗:偷东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载:齐孟尝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妾以说情放孟。孟逃至函谷关时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得以逃回齐。
兔死狐悲
解释: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伤。比喻因同类的死亡而感到悲伤。
出自:《宋史·李全传》:“狐死兔泣,李氏灭,夏氏宁独存?”元·无名氏《赚蒯通》第四折:“今日油烹蒯彻,正所谓兔死狐悲,芝焚蕙叹。”
狼子野心
解释:狼子:狼崽子。狼崽子虽幼,却有凶恶的本性。比喻凶暴的人居心狠毒,习性难改。出自:《左传·宣公四年》:“谚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
二、开门见山,直接讽刺
例:奴颜婢膝
解释:奴颜:奴才的脸,满面谄媚相;婢膝:侍女的膝,常常下跪。指表情和动作奴才相十足。形容对人拍马讨好卑鄙无耻的样子。
出自:《抱扑子·交际》:“以奴颜婢睐者为晓解当世。”
补: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
《明史·刘策传》:今秉政者从哲, 文炳乡人,奴颜婢膝,任好为之。
恬不知耻
解释:做了坏事满不再乎,一点儿也不感到羞耻。
出自:唐·冯贽《云仙杂记》卷八:“倪芳饮后,必有狂怪,恬然不耻。”宋·吕祖谦《左氏博议·卫礼至为铭》:“卫礼至行险,侥幸而取其国,恬不知耻,反勒其功于铭,以章示后。”
【参考例文】
活在成语中的佳人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在今天的活动之前,我收集、整理了形容女子秀外慧中的成语。今天的主题分享,我准备与大家交流一下这些成语蕴含的中国女性身上外表美丽与内在修为兼备的文化现象。
大家知道,我们常用秀外慧中、才美兼备等词来形容一个女子内才外才兼备。这已然是对一个女子最高的评价了。而许多形容女子外美、内秀的词在历史的长河中也颇有来头。它们读来都口齿生香,令人回味。如若细细品着,便好似亲自领略其人格的芬芳。
其中一大类,便是从女子的面容入手,塑造五官,烘其色泽。如“双瞳剪水”便是从美人的双瞳出发,用水这样柔软无形的事物来赋予眼睛灵动的神韵,细细刻画其眼波,就仿佛看美人流转的眼波,顾盼生姿,一眼万年。
再如“远山芙蓉”一词,指的便是美人的眉。古代女子的眉型较为常见的共有十种,其中一种是小山眉,又名远山眉。由于古代女子大多爱用黛色画眉,眉色如远山,故称“远山黛”。西汉人刘歆的《西京杂记卷二》中便有记载:“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
若说美人眉毛的韵致在成语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那形容女子身段气质的词,则更令人叹服了。我欣赏的有“玉软花柔”“人淡如菊”,“弱柳扶风”“娉婷含霜”更是美得令人心悸。刘禹锡在《杂曲歌辞·忆江南》中的下阕便提到“弱柳扶风”:“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笑亦含颦。”它呈现在人眼前的就是一个娇弱多姿的少女形象,不禁风霜,独坐含颦,好似一朵水莲花,有不胜凉风的娇羞。
另一大类,则是着笔于女子灵魂的馨香。比如,“柳絮才高”是我们都知道的,此词多用于形容怀有内才、秀外慧中的女子。
在南朝刘义庆所编的《世说新语·言语》记载道:“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这记录了才女谢道韫流芳千古的精妙思虑。她在家庭聚会时,看到窗外飞着漫天雪花,便口中轻吐“未若柳絮因风起”。试问几人看到大雪会用漫天飞絮作比喻?恐怕大部分人都只知道说是“鹅毛大雪”“倾盆大雪”吧。但谢道韫想到了柳絮。她这样不落俗套的才华,令人叹服。再如“蕙质兰心”, 它比喻女子心地“蕙心”似的纯洁,品质“兰花”似的高雅。柳永《离别难》有言:“有天然,蕙质兰心。美韶容,何啻值千金。”它形容心地善良、品质高尚、容貌高雅的女子。女子象征着纯洁美好。用独立馨香的兰比喻女子。在静静地吐芬芳、不争不抢中,一个“遗世独立”的女子形象便翩然出现在脑中。
从古至今,中国女性展现着独特的魅力,她们既可以拥有闺中的淡淡闲愁,又可以有驰骋马上的豪气;既可以以袖掩面酌酒,也可以如男子一般尽情肆意心中远志。她们不仅具有姣好的面容,引得诗人为他们提笔磨墨,留下隽永的诗句,她们的内才也让后世之人叹服,真可谓是内外兼修,最是美好啊。在诗词中,她们艳影留存,而成语中更有她们身上的遗香。若说是她们为成语留下素材,不如说成语让她们千古留名。
艳骨犹存于成语,美好的灵魂总是能长长久久地活在成语中,活在世人的心里。让我们一起在成语的方寸天地,去领略文化的锦锈华章吧!
谢谢大家,我的分享完毕!
【点评】
本文阐述成语中女性“秀外慧中”的文化现象,选点独特。作为主题活动的分享稿,作者注重写作的情境,行文措词得体;同时本文思路清晰,先概述形容女子才美兼备的成语,给人留下美好印象;然后分述赞美女性外在阴柔之美的成语,歌颂女性内在美好修为的成语,开阔行文;最后以诗意的笔触,结合当下,深情作结。
本文成语选用典型,概述文化意义、探析文化缘由,有理有据,可谓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是一篇值得推介的札记佳作。行文中也可以看出小作者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